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9 14:09: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模板支护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时,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建在规定的位置,且形成规定的形状,通常会搭建临时性的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
3.现有的混凝土模板支设装置包括通过钢筋首尾相接的钢骨架以及固定设置在钢骨架中的多块模板,钢骨架两端设置有敞口。多块模板的板面分别贴合且固接钢骨架内,使得多块模板在骨架中拼接形成一个两侧具有敞口的结构,将混凝土模板支设装置预埋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墙中后,再将混凝土浇筑进由多块模板形成的敞口中,使得混凝土在多块模板形成的结构中凝固,混凝土凝固后将骨架以及多块模板一一进行拆除。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将混凝土模板支设装置预埋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墙中,且要求混凝土结构与已浇筑的混凝土墙之间具有较为狭窄的空间时,混凝土模板支设装置在狭小空间中时不易进行拆除。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混凝土结构与已浇筑的混凝土墙之间具有较为狭窄的空间的同时,混凝土模板支设装置在狭小空间内不用拆除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包括两端设有敞口的内模板槽,一端固接在所述内模板槽上的连接杆、一端固接在所述内模板槽上的固定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内模板槽连接的外模板槽,所述固定杆远离内模板槽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外模板槽的表面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模板槽预埋在已浇筑混凝土墙内,再将混凝土倒入内模板槽与外模板槽之间的空隙中,内模板槽本身具有敞口,使得内模板槽与已浇筑混凝土墙之间形成狭小的空间,在混凝土冷却后,内模板槽、连接杆以及固定杆均留在混凝土中,不需要进行拆卸,只需将混凝土结构外侧的外模板槽进行拆除,使得内模板槽与已浇筑混凝土墙之间具有狭小的空间同时,且不用在狭小的空间内对装置进行拆除,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程。
9.可选的,所述固定杆设置有多根,连接杆设置有多根,多根固定杆与多根连接杆分别均匀固接在内模板槽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内模板槽与外模板槽连接的稳定性,且使得内模板槽与外模板槽之间具有浇筑混凝土的空间。
11.可选的,所述外模板槽包括两块第二侧板以及固接在两块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
二主板,在第二侧板和第二主板均上开设有供连接杆穿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连接杆分别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再将螺母拧入到连接杆上,使得连接杆与外模板槽之间固定连接,从而使内模板槽与外模板槽之间稳定的连接。
13.可选的,在所述外模板槽上固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设置有多根且每两根为一组,每组加强杆间隔设置,在每组两根加强杆上固接有加强件,连接杆能穿设在一组的两根加强杆上,并能穿设在加强件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有助于加强外模板槽的结构强度,加强件则使得每两根加强杆之间能够稳定地连接。
15.可选的,在所述连接杆远离内模板槽的一端开设有第一穿孔,支设装置还包括穿杆,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穿杆适配,穿杆可拆卸插设在第一穿孔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杆能够从连接杆上进行拆卸。
17.可选的,在所述连接杆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插孔,两个所述插孔的轴线重合;
18.在穿杆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通穿杆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安装孔与插孔轴线重合;
19.在安装孔内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插孔适配,插杆插设在插孔中。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杆插设在插孔中使得穿杆与连接杆之间不会发生上下移动。
21.可选的,在所述安装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板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安装孔中;
22.在固定板上开设有第四通孔,在移动板上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轴线和所述第五通孔的轴线重合,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均与插杆适配,插杆同时穿设在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中,且插杆固定连接在第五通孔中。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板和固定板使得插杆能够稳定地穿设在安装孔内,且使插杆能够在安装孔内进行移动。
24.可选的,在所述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与固定板和移动板均固接,弹簧套设在插杆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将穿杆插设进连接杆内时,凭借弹簧自身的弹力,使得插杆能够缩进安装孔内,在插杆移动到与插孔对应的位置时,使得插杆能够通过弹簧的弹力自动插入进插孔中。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将内模板槽预埋在已浇筑混凝土墙内,再将混凝土倒入内模板槽与外模板槽之间的空隙中,内模板槽本身具有敞口,使得内模板槽与已浇筑混凝土墙之间形成狭小的空间,在混凝土冷却后,内模板槽、连接杆以及固定杆均留在混凝土中,不需要进行拆卸,只需将混凝土结构外侧的外模板槽进行拆除,使得内模板槽与已浇筑混凝土墙之间具有狭小的空间同时,且不用在狭小的空间内对装置进行拆除,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程。
28.2.加强杆有助于加强外模板槽的结构强度,加强件则使得两根加强杆之间能够稳定地连接。
29.3.使得将穿杆插设进连接杆内时,凭借弹簧自身的弹力,使得插杆能够缩进安装
孔内,在插杆移动到与插孔对应的位置时,使得插杆能够通过弹簧的弹力自动插入进插孔中。
附图说明
30.图1是实施例1的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实施例1中内模板槽、连接杆以及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实施例2中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实施例2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实施例2中第一移动杆、第二移动杆、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插杆以及穿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5.图6是实施例2中第一移动杆、第二移动杆、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插杆、移动板、固定板以及弹簧之间的连接关系及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第一移动杆、第二移动杆、插杆、移动板、固定板、弹簧设置在穿杆内的剖面示意图。
37.图8是图7中插杆、移动板、固定板、弹簧位于安装孔内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已浇筑混凝土墙;2、内模板槽;21、第一侧板;22、第一主板;3、固定杆;4、连接杆;41、第一穿孔;42、插孔;5、外模板槽;51、第二侧板;52、第二主板;53、加强杆;54、加强件;6、穿杆;61、第二穿孔;611、安装孔;62、固定板;63、移动板;64、插杆;65、弹簧;66、第一移动杆;661、第一接触板;662、第一限位杆;67、第二移动杆;671、第二接触板;672、第二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
40.实施例1:
41.参照图1,一种狭小空间混凝土结构模板支设装置包括两端设有敞口的内模板槽2、一端固接在内模板槽2上的固定杆3、一端固接在内模板槽2上的连接杆4,以及通过连接杆4与内模板槽2进行连接的外模板槽5,连接杆4远离内模板槽2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外模板槽5呈槽型,外模板槽5的槽口朝向与内模板槽2的槽口朝向一致,且内模板槽2位于外模板槽5槽口内。
42.使用时,将内模板槽2预埋在已浇筑混凝土墙1中,且内模板槽2的槽口朝向已浇筑混凝土墙1,内模板槽2的敞口与已浇筑混凝土墙1之间形成狭小的空间。连接杆4上拧上螺母并将螺母与外模板槽5抵接,使得内模板槽2与外模板槽5固定连接,固定杆3远离内模板槽2一端的端面与外模板槽5的表面进行抵接,使得内模板槽2与外模板槽5之间形成浇筑空间。将混凝土倒入内模板槽2和外模板槽5之间且冷却凝固后,将内模板槽2、连接杆4以及固定杆3均留在混凝土中,将外模板槽5进行拆除。
43.参照图2,内模板槽2包括两块第一侧板21以及固接在两块第一侧板21之间的第一主板22。固定杆3以及连接杆4均固接在内模板槽2背离敞口的外表面上,固定杆3和连接杆4均垂直于内模板槽2的外表面,连接杆4的长度长于固定杆3的长度。在第一侧板21上设置有三根固定杆3,三根固定杆3沿第一侧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侧板21上。在第一侧
板21上设置有三根连接杆4,三根连接杆4沿第一侧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侧板21上。
44.参照图2,在第一主板22上设置有九根固定杆3,每三根固定杆3沿第一主板2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三排固定杆3沿第一主板22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在第一主板22上。在第一主板22上设置有六根连接杆4,每三根连接杆4沿第一主板2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两排连接杆4沿第一主板22的宽度方向间隔且平行排列在第一主板22上。在第一主板22上每排固定杆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每排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两排连接杆4间隔设置在三排固定杆3的两个间隔中。
45.参照图1,外模板槽5包括两块第二侧板51以及固接在两块侧板之间的第二主板52。在第二侧板51上沿第二侧板51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三个第一通孔,三个第一通孔与第一侧板21上的三根连接杆4一一对应且适配,使得位于第一侧板21上的三根连接杆4能够分别穿设在三个第一通孔中。在第二主板52上开设有六个第二通孔,六个第二通孔与第一主板22上的六根连接杆4一一对应且适配,使得六根连接杆4能够分别穿设在六个第二通孔中。
46.参照图1,在外模板槽5背离内模板槽2的一侧板面上固接有加强杆53。在第二主板52和第二侧板51上均设置有六根加强杆53,每两根为一组,三组加强杆53分别沿第二主板52的长度方向和第二侧板5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主板52上的六根加强杆5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主板52的长度方向,在第二侧板51上的六根加强杆5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侧板51的宽度方向。每组的两根加强杆53间隔设置并形成供连接杆4通过的空隙,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一组的两根加强杆53之间的空隙连通。
47.参照图1,在两根加强杆53之间固接有加强件54,加强件54有助于提高两根加强杆53之间的稳定性。
48.参照图1,在加强件54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设有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与两根加强杆53的周面贴合且固接。在加强件54的中心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轴线分别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和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第三通孔与连接杆4适配,使得连接杆4能够穿设在第三通孔中。当连接杆4穿出第三通孔,并在连接杆4上连接有螺母后,螺母与加强件54抵接,从而提升螺母与连接杆4连接的稳定性。
49.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将两块第一侧板21预埋在已浇筑混凝土墙1内进行定位,将多根连接杆4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再穿过第三通孔,通过螺母将连接杆4固定在外模板槽5上,向内模板槽2与外模板槽5以及已浇筑混凝土墙1形成的空间中浇筑混凝土,等到混凝土冷却后,将内模板槽2以及固定杆3和连接杆4均留在混凝土中,将外侧的外模板槽5进行拆除。
50.实施例2:
51.结合图2、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杆4远离内模板槽2一端的周面为光滑面,在连接杆4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穿孔41,第一穿孔41的长度小于连接杆4的长度。在连接杆4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插孔42,两个插孔42的轴线重合。
52.结合图3、图4,装置还包括穿杆6,穿杆6与第一穿孔41适配,使得穿杆6能够插入到第一穿孔41中,在穿杆6远离第一穿孔41的一端的周面上开设有螺纹,穿杆6的长度大于第一穿孔41的长度,当穿杆6插设在第一穿孔41内,穿杆6开设有螺纹的一段位于第一穿孔41
外。
53.结合图5、图6,在穿杆6开设有螺纹的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二穿孔61,在第二穿孔61内穿设有第一移动杆66和第二移动杆67,第一移动杆6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移动杆67的长度方向,第一移动杆66的长度和第二移动杆67的长度均大于第二穿孔61的长度,第一移动杆66的一端和第二移动杆67的一端均位于穿杆6外。
54.参照图6,第一移动杆66位于穿杆6外的一端固接有第一接触板661,第二移动杆67位于穿杆6外的一端固接有第二接触板671,且第一接触板661的平面和第二接触板671的平面平行设置。
55.结合图6、图7,在第一移动杆66上固接有第一限位杆662,在第二移动杆67上固接有第二限位杆672,第一限位杆662与第二限位杆672错位设置在第一移动杆66和第二移动杆67上。第一限位杆662与第二限位杆672均位于第二穿孔61内。
56.结合图6、图7,在第一移动杆66上开设有供第二限位杆672穿设的第六通孔,在第二移动杆67上开设有供第一限位杆662穿设的第七通孔。
57.结合图6、图7,在第一移动杆66穿设在第二穿孔61内的一端以及第二移动杆67穿设在第二穿孔61内的一端分别固接有一根插杆64。
58.参照图7,在穿杆6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611,两个安装孔611的轴线重合,且两个安装孔611均与第二穿孔61连通,安装孔611位于穿杆6远离螺纹的一端。
59.结合图7、图8,在安装孔611内间隔设置有移动板63和固定板62,且移动板63的平面和固定板62的平面相互平行。固定板62固定连接在安装孔611内。在固定板62上开设有第四通孔,在移动板63上开设有第五通孔,第四通孔与第五通孔的轴线重合。
60.结合图7、图8,两根插杆6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杆66和第二移动杆67固接,插杆64同时穿设在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内,插杆64的长度大于安装孔611的长度,且插杆64的两端均位于安装孔611外,两根插杆64位于第二穿孔61位于穿杆6外的一端能同时分别收缩在两个安装孔611内,且插杆64能够插入到插孔42中。
61.结合图7、图8,插杆64与移动板63固接。在移动板63和固定板62之间设置有弹簧65,弹簧65套设在插杆64上,弹簧65的两端分别与移动板63和固定板62固接。
62.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将两块第一侧板21预埋在已浇筑混凝土墙1内进行定位,将穿杆6插设在第一穿孔41中,插杆64插入到插孔42中,将多根穿杆6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再穿过第三通孔,通过螺母将穿杆6固定在外模板槽5上,向内模板槽2与外模板槽5以及已浇筑混凝土墙1形成的空间中浇筑混凝土,等到混凝土冷却后,将内模板槽2以及固定杆3和连接杆4均留在混凝土中,在第一接触板661和第二接触板671上施力,使得第一移动杆66和第二移动杆67相互靠近,将插杆64从插孔42中移出,将穿杆6从连接杆4中抽出,再将外模板槽5进行拆除。
6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