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稳定性的装配式吊顶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0:55: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装配式吊顶板组件。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吊顶板,指的是一种模块化、方便安装的吊顶板产品,其板材已经按照客户需要,进行了完整的生产加工,客户只需在现场进行最后一步的组装即可。
3.而用在浴室的装配式吊顶板,可以采用不与顶面连接的方式,以保证浴室上方具有足够的通气和容纳空间,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需要其他安装结构来保证装配式吊顶板的安装稳定性,现有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设置墙面板,将吊顶板安装在墙面板上。
4.现有的墙面板、吊顶板集成型装配式组件,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墙面板和吊顶板之间的连接部位,其弯矩过于集中,连接部位容易折断,因此连接部位的使用寿命就相对较短;第二、吊顶板被螺钉固定,因此其更换时就比较麻烦。
5.所以综上所述,现在急需一种整体结构强度大,以及吊顶板方便拆装维修的结构改良型装配式吊顶板组件,以用在浴室、厨房这些特定位置。
6.专利公告号为cn212200749u,公告日为2020.12.2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吊顶板连接件,具有:安装吊顶板侧部的安装槽、隔离吊顶板侧部和墙板侧部的隔离槽;安装槽沿横向设置,隔离槽沿纵向设置,安装槽的槽底壁和所述隔离槽的一槽侧壁共用。本技术另提一种供装配式建筑。
7.但是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吊顶板连接件,其安装吊顶板的方式仍然是螺钉连接,因此在吊顶板需要拆下更换时,还需要解除螺接,这就十分麻烦了。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装配式吊顶板组件,其能通过在竖向墙板上设置吊顶板主体、卡合板单元、安装板单元、连接板单元、安装框体单元以及倒梯形板单元的方式,达到吊顶板主体安装稳定、拆装方便的目的。
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稳定性的装配式吊顶板组件,包括竖向墙板,以及吊顶板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墙板上端的卡合板单元,设置在所述吊顶板主体上表面上的安装板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板单元和所述安装板单元之间的连接板单元。
1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卡合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墙板上端的横向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上并用于卡合固定所述竖向墙板内侧面的竖向卡合板,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上的墙板螺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墙板螺孔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竖向墙板的墙板螺钉。
11.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安装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吊顶板主体上表面
上的主体板,设置在所述主体板上的吊顶板螺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吊顶板螺孔上的吊顶板螺钉。
12.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连接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和所述主体板之间的竖向连接板和横向连接板,或者倾斜连接板,或者所述横向连接板和所述倾斜连接板。
13.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连接板单元还包括肋板。
1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板下表面上并用于插接安装所述吊顶板主体的安装框体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单元内并通过所述吊顶板螺钉向下推动进而侧向推挤方式以用于夹紧固定所述吊顶板主体的倒梯形板单元,所述吊顶板主体的两侧设有朝上斜面。
1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安装框体单元包括具有侧向开口并用于插入所述吊顶板主体的u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板上方板体上并用于穿过所述吊顶板螺钉的框体螺孔;所述倒梯形板单元包括夹紧所述u型板竖向内侧面的竖板,设置在所述竖板侧面上的底部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底部连接板上且夹紧所述朝上斜面的朝下倾斜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竖板和所述朝下倾斜板相对侧面之间并用于接收所述吊顶板螺钉的向下推动力的反螺孔板部。
16.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反螺孔板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竖板内侧面上的第一横向板,设置在所述朝下倾斜板内侧面上的第二横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板和所述第二横向板相对侧面上的横向槽口,卡合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槽口上的受推动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受推动板上且螺纹方向与所述框体螺孔相反的反向螺孔。
17.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反螺孔板部的数量为3-8个,竖向排列,所有横向成对的两个所述横向槽口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1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反螺孔板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受推动板下表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反向螺孔两侧位置处的两个弯折用凹痕,所述受推动板通过上下翻面的方式以用于改变所述反向螺孔的螺纹方向,进而在所述竖向墙板内用于安装所述墙板螺钉。
1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连接板单元处弯矩分散、自身结构强度大,吊顶板主体安装稳定、不易掉落;第二、吊顶板主体插接式活动安装,拆装维修和更换操作简单方便,吊顶板主体具有后期再夹紧功能,不易松动,夹紧强度灵活可调;第三、整个装配式吊顶板组件内部结构紧凑性高,零部件适用性强,整体使用方便、高效。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卡合板单元、安装板单元以及连接板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单元的第二种结构样式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单元的第三种结构样式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框体单元和倒梯形板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反螺孔板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受推动板的俯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受推动板弯折后用在竖向墙板处的使用示意图。
28.图9为俯视角度下,本实用新型中受推动板的弯折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30.实施例:如附图1-9所示,一种高稳定性的装配式吊顶板组件,包括竖向墙板11,以及吊顶板主体1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墙板11上端的卡合板单元1,设置在所述吊顶板主体12上表面上的安装板单元2,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板单元1和所述安装板单元2之间的连接板单元3。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墙板11以及吊顶板主体12的材质均为现有空心铝板或塑料板,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相对较轻的重量,而所述竖向墙板11固定在墙面上,所述吊顶板主体12再安装在所述竖向墙板11上,这样所述吊顶板主体12就不用与顶面发生关系了,保证相对较为简单的安装工程,和相对较省的材料要求。
32.此外,所述卡合板单元1、连接板单元3以及安装板单元2依次形成一个整体,用于在所述竖向墙板11和所述吊顶板主体12之间形成连接结构,保证所述吊顶板主体12具有足够的安装强度,保证相对较长时间使用后不易掉落。
33.所述卡合板单元1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墙板11上端的横向固定板101,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101上并用于卡合固定所述竖向墙板11内侧面的竖向卡合板102,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101上的墙板螺孔103,以及设置在所述墙板螺孔103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竖向墙板11的墙板螺钉104。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墙板11可以通过内设横板,或设置端面板的方式,以作为所述墙板螺钉104的安装基础,该内部横板或端面板也可以预先开设螺孔,以方便所述墙板螺钉104旋入。
35.而所述竖向卡合板102用于在内侧钩住所述竖向墙板11,保证所述横向固定板101具有一个横向的限位效果,因此相对的,所述竖向墙板11需要与墙面之间留出一定间隙,或者在内侧面上方开设用于容纳所述竖向卡合板102的侧边槽口。
36.所述安装板单元2包括设置在所述吊顶板主体12上表面上的主体板201,设置在所述主体板201上的吊顶板螺孔202,以及设置在所述吊顶板螺孔202上的吊顶板螺钉203。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吊顶板主体12横向设置,因此整个上表面就是一块平板,可以开设对应所述吊顶板螺钉203位置的螺纹孔,以保证所述吊顶板螺钉203顺利、稳定地安装。
38.所述连接板单元3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固定板101和所述主体板201之间的竖向连接板301和横向连接板302,或者倾斜连接板303,或者所述横向连接板302和所述倾斜连接板303。所述连接板单元3还包括肋板304。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单元3分段设置,目的就是将所述吊顶板主体12重量产生的弯矩分散,避免所述连接板单元3某一处因为弯矩集中,而在短时间内就发生断裂的问题。
40.其中,所述连接板单元3可以有以下多种结构样式:第一,全部由所述竖向连接板301和横向连接板302组成,在所述横向固定板101和所述主体板201之间形成一个“阶梯”,以保证充分的连接强度;第二,包括多个所述横向连接板302和多个所述倾斜连接板303,也
能起到弯矩分散的效果;第三、包括多个所述倾斜连接板303,也是同理的;第四,也可以是多个弧形板连接。
41.最后,在上述只有所述竖向连接板301和横向连接板302的方案中,所述连接板单元3还包括肋板304,以保证所述竖向连接板301和横向连接板302之间具有加强肋的结构强化效果。
4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板201下表面上并用于插接安装所述吊顶板主体12的安装框体单元4,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内并通过所述吊顶板螺钉203向下推动进而侧向推挤方式以用于夹紧固定所述吊顶板主体12的倒梯形板单元5,所述吊顶板主体12的两侧设有朝上斜面。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的作用是将所述吊顶板螺钉203与所述吊顶板主体12之间的直接螺接关系,改为所述吊顶板螺钉203螺接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所述吊顶板主体12再插入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因此相对更加容易坏的所述吊顶板主体12就具有方便拆卸维修的优点了。
44.此外,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的作用是强化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与所述吊顶板主体12之间的插接作用,避免发生所述吊顶板主体12虽然安装稳定不易掉落但是一直在晃动、松动的不安全因素。
45.所述安装框体单元4包括具有侧向开口并用于插入所述吊顶板主体12的u型板401,以及设置在所述u型板401上方板体上并用于穿过所述吊顶板螺钉203的框体螺孔402;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包括夹紧所述u型板401竖向内侧面的竖板501,设置在所述竖板501侧面上的底部连接板502,设置在所述底部连接板502上且夹紧所述朝上斜面的朝下倾斜板503,以及设置在所述竖板501和所述朝下倾斜板503相对侧面之间并用于接收所述吊顶板螺钉203的向下推动力的反螺孔板部504。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螺孔板部504的螺纹开设方法与所述框体螺孔402是一样的,仅仅是所述反螺孔板部504上下翻面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述反螺孔板部504的螺纹旋转方向与所述吊顶板螺孔202的螺纹开设方向相反了,所述吊顶板螺孔202只能向下推动所述反螺孔板部504,不能旋入所述反螺孔板部504。
47.而相应的优点是:既可以让所述吊顶板螺钉203向下推动所述反螺孔板部504,又避免所述吊顶板螺钉203直接旋入所述反螺孔板部504,保证所述吊顶板螺钉203的向下旋紧动作可以有效地向下推挤所述朝下倾斜板503。
48.此外,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整体向下,即可推动所述朝上斜面,而两侧的两个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同时相对推挤,即可稳定夹紧固定所述吊顶板主体12,保证所述吊顶板主体12兼具拆装方便性和安装稳定性。
49.所述反螺孔板部504包括设置在所述竖板501内侧面上的第一横向板504a,设置在所述朝下倾斜板503内侧面上的第二横向板504b,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板504a和所述第二横向板504b相对侧面上的横向槽口504c,卡合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槽口504c上的受推动板504d,以及设置在所述受推动板504d上且螺纹方向与所述框体螺孔402相反的反向螺孔504e。所述反螺孔板部504的数量为3-8个,竖向排列,所有横向成对的两个所述横向槽口504c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5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反螺孔板部504,就使得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具有多段不
同距离的向下推挤动作,例如所述吊顶板螺钉203下部尖端比最上方的所述横向槽口504c位置低8mm,而竖向每一级所述横向槽口504c之间的距离是2mm,则所述受推动板504d安装在最上方的所述横向槽口504c处时,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可以向下推挤8mm,对应所述吊顶板主体12处获得的最大夹紧力,而如果所述受推动板504d安装在上方第二个所述横向槽口504c处时,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可以向下推挤6mm,对应所述吊顶板主体12处获得的第二挡大的夹紧力,以此类推,以保证所述吊顶板主体12处可以获得足够且适宜的夹紧固定力。
51.所述反螺孔板部50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受推动板504d下表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反向螺孔504e两侧位置处的两个弯折用凹痕504f,所述受推动板504d通过上下翻面的方式以用于改变所述反向螺孔504e的螺纹方向,进而在所述竖向墙板11内用于安装所述墙板螺钉104。
52.现有技术中,出于轻质的考虑,所述竖向墙板11为空心板,包括两侧板体和中间的连接板,因此所述墙板螺钉104固定时,必须在所述竖向墙板11上端设置侧板,或者在中部设置固定板,保证给所述墙板螺钉104一个横向的安装基础,而该侧板或固定板也可以开设螺纹孔。
53.而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对应一个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保证所述吊顶板主体12侧边具有适宜的多点夹紧作用即可,而多个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可以配备数量有盈余的所述受推动板504d,以保证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处具有多档可选的向下推挤力度,此时所述受推动板504d就会多余。
54.因此,将所述受推动板504d上下翻面,原本由于螺纹方向相反,螺钉不能拧入的所述反向螺孔504e,就变成正向的了即螺钉可以旋入安装了,再配合两个所述弯折用凹痕504f,以形成一个u型板结构,替代原本需要额外设置的上述中部设置固定板,以保证所述墙板螺钉104可以顺利螺接。
55.最后,已经弯曲使用在所述竖向墙板11内的所述受推动板504d,可以与所述竖向墙板11的侧板焊接或螺接,也可以与所述竖向墙板11的中间板焊接或螺接,最终保证所述受推动板504d具有以下优点。
56.第一、在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处和所述竖向墙板11处可以切换使用,两处都可以使用,而且使用方法、作用完全不同;第二、在所述倒梯形板单元5处时,螺纹方向与所述吊顶板螺孔202的螺纹方向不匹配,保证所述吊顶板螺孔202只能向下推动所述受推动板504d,不能旋入,否则推动动作就大幅失效了;第三、在所述竖向墙板11内时,由于所述受推动板504d已经上下翻面了,因此螺纹旋转方向改变了,使得所述墙板螺钉104可以旋入螺接安装,这是十分巧妙的。
5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