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17:0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连接器组件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主张在2020年10月6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0-0128788和在2021年9月1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1-0116215的权益,这些韩国专利申请的整个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文中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3.一个或多个实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4.连接器是一种容许或阻碍电连接的电子构件的类型。连接器用于各种机电装置例如汽车或家用器具中以实现多个电子构件之间的电和/或物理连接。
5.用于通过帮助连接端子的布置来防止损坏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技术是需要的。此外,用于以紧凑的尺寸制造连接器的技术是需要的。
6.以上描述是发明人(多个)在构思本公开内容的过程期间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当时已持有的信息,并且不必是本技术提交之前公然已知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7.一方面提供连接器组件。
8.根据一方面,提供有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基部、从壳体基部突出的壳体本体,以及提供在壳体本体的内部中并且与壳体本体形成为整体本体的第一壳体突起;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包括面向壳体基部的保护基部、从保护基部突出的保护本体,以及从保护本体延伸以与第一壳体突起接合的第一保护臂;以及插入部件,该插入部件包括用以插入到保护部件的内部中的插入本体,以及从插入本体突出以与第一保护臂干涉的第一插入突起,其中,当插入本体插入到保护部件的内部中时,第一插入突起可使第一保护臂变形并且促使第一保护臂与第一壳体突起脱离。
9.插入本体可包括面向第一保护臂的第一表面,第一插入突起可从第一表面突出,并且第一保护臂可在与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10.第一保护臂可在平行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11.第一插入突起和第一保护臂中的每个可成对地提供,并且一对第一插入突起可使一对第一保护臂朝向彼此变形。
12.保护基部可包括从边缘部分朝向中心凹进以容纳该对第一壳体突起的切口部件。
13.第一壳体突起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从壳体基部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本体,以及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从第一壳体突起本体的端部部分突出以与第一保护臂干涉的第一壳体突起头部。
14.第一保护臂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从保护本体延伸的第一保护臂本体,以及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从第一保护臂本体突出以与第一壳体突起干涉的第一保护臂头
部。
15.由第一壳体突起支承的第一保护臂头部的部分可不与第一保护臂头部的与第一插入突起干涉的部分重叠。
16.第一保护臂头部可包括第一倾斜部件,其从第一保护臂本体突出的高度沿着插入本体的插入方向增加。
17.第一保护臂头部还可包括第二倾斜部件,其从第一保护臂本体突出的高度沿着插入方向减小并且基于插入方向不与第一壳体突起重叠。
18.第二倾斜部件的宽度可小于第一倾斜部件的宽度。
19.保护部件还可包括从保护本体延伸并且提供在与第一保护臂间隔开的位置处的第二保护臂,插入部件还可包括与第二保护臂干涉的第二插入突起,其从插入本体突出以与第二保护臂干涉,壳体还可包括从壳体基部突出并且提供在比壳体本体更低高度中的第二壳体突起,并且第二保护臂可由第二壳体突起支承以在保护部件抬升预定距离时而不变形。
20.根据一方面,提供有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基部、从壳体基部突出的壳体本体、提供在壳体本体的内部中并且与壳体本体形成为整体本体的第一壳体突起,以及从壳体基部突出并且提供在比壳体本体更低高度中的第二壳体突起;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包括面向壳体基部的保护基部、从保护基部突出的保护本体、从保护本体延伸以与第一壳体突起接合的第一保护臂,以及从保护本体延伸并且提供在与第一保护臂间隔开的位置处的第二保护臂;以及插入部件,该插入部件包括用以插入到保护本体的内部中的插入本体、从插入本体突出以与第一保护臂干涉的第一插入突起,以及从插入本体突出以与第二保护臂干涉的第二插入突起,其中,当插入本体插入到保护部件的内部中时,第一插入突起可使第一保护臂变形并且促使第一保护臂与第一壳体突起脱离。
21.插入本体可包括面向第一保护臂的第一表面和面向第二保护臂的第二表面,第一插入突起可从第一表面突出,第一保护臂可在与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是可移动的,以及第二保护臂可在第二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可移动的。
22.实例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将部分地在随后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根据该描述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通过本公开内容的实践而获知。
23.根据实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可通过帮助连接端子的布置来执行凸形连接器和凹形连接器之间的稳定联接。
24.根据实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可通过包括提供在壳体中的固定壳体突起和提供在相对容易维护的保护部件中的保护臂而具有改进的耐用性,该保护臂通过外力变形以与壳体突起干涉。
25.根据实例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组件可将第一保护臂的移动方向执行为平行于壳体本体的内表面和/或插入本体的外表面的方向,从而具有紧凑的结构。
附图说明
26.根据以下结合附图对实例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和更加容易理解,附图中:
27.图1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28.图2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壳体的截面视图;
29.图3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壳体和保护部件的截面视图;
30.图4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局部放大视图;
31.图5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第一保护臂的透视图;
32.图6至图9是例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在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壳体突起和第一保护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截面视图;和
33.图10至图13是例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在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壳体突起和第二保护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详细的结构或功能描述仅是作为实例提供,并且可对实例实施例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这里,实例实施例不应解释为限于本公开内容而是应当理解成包括在本公开内容的理念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化、等同方案以及替换方案。
35.用语例如第一、第二等可在文中用来描述构件。这些术语中的每个均非用于限定对应构件的本质、次序或顺序,而是仅是用来区分该对应构件与其它构件(多个)。例如,第一构件可称为第二构件,以及相似地第二构件也可称为第一构件。
36.应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构件描述为“连接”、“联接”或“连结”至另一构件,尽管第一构件可直接地连接、联接或连结至第二构件,但第三构件也可“连接”、“联接”以及“连结”在第一和第二构件之间。
37.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意图还包括复数的形式,但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所指除外。将进一步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含有”和/或“包含/具有”当在文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8.相同名称可用于描述在上文所述的实例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元件以及具有共同功能的元件。除非另有提及,对实例实施例的描述可适用于以下实例实施例且因此为简明起见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39.除非另有限定,文中所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和科学用语)具有与本公开内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用语(例如常用字典中所限定的那些)应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情况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在理想化或过度刻板的意义上进行解释,除非在文中明确地如此限定。
40.在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实例实施例。当参照附图描述实例实施例时,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同样的构件并且将省略与其相关的重复描述。
41.图1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壳体的截面视图,以及图3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壳体和保护部件的截面视图。
42.参看图1至图3,连接器组件可包括可彼此联接或分离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可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中的任何一个连接器可通过外力朝向另一连接器插入。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中的任何一个连接器可称为凹形(或母,female)连接器,而另一连接器可称为凸形(或公,male)连接器。
43.第一连接器1可包括壳体11和保护部件12。保护部件12可提供在壳体11的内部中,
如图3中所示。为了便于描述,图1示出从壳体11的内部分离的保护部件12。尽管未示出,但可在壳体11的上端部部分处提供止动件以防止保护部件12的意外分开。例如,止动件可从壳体11的内侧表面向内地突出以与保护部件12的上端部部分接合。
44.壳体11的中心部分和保护部件分12的中心部分可在z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通过这种结构,保护部件12可改进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上的多个端子(未示出)的布置。多个端子(未示出)中的每个的第一部分可由壳体11支承,并且其在z轴方向上与第一部分间隔开的第二部分可由保护部件12支承。
45.在壳体11和保护部件12的相应边缘部分处,可提供彼此干涉的构件。壳体11可包括与保护部件12干涉的第一壳体突起113和第二壳体突起114。保护部件12可包括与第一壳体突起113干涉的第一保护臂123和与第二壳体突起114干涉的第二保护臂124。第一壳体突起113和第二壳体突起114可在与第一保护臂123和第二保护臂124的干涉状态被切换时保持在固定状态。同时,第一保护臂123和第二保护臂124可在与第一壳体突起113和第二壳体突起114的干涉状态被切换时变形。将在切换干涉状态时变形的特征应用到相对容易维护的保护部件12允许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耐用性。
46.第一壳体11可容纳保护部件12。第一壳体11可包括壳体基部111、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的壳体本体112、从壳体基部111突出并且提供在壳体本体112的内部中的第一壳体突起113,以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并且提供在壳体本体112的内部中的第二壳体突起114。
47.壳体基部111可具有板的形状。壳体基部111可包括用于支承多个端子(未示出)的多个壳体孔111a。多个壳体孔111a可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贯穿。多个壳体孔111a可帮助布置多个端子。
48.壳体本体112可在z轴方向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壳体本体112可具有带有中空内部的形状。壳体本体112可包封多个端子(未示出)。壳体本体112可包括其内侧表面的法线面向y轴方向的第一壳体本体侧壁112a和其内侧表面的法线面向x轴方向的第二壳体本体侧壁112b。第一壳体本体侧壁112a和第二壳体本体侧壁112b可彼此垂直地交接。
49.第一壳体突起113可支承保护部件12。当没有外力应用到保护部件12时,第一壳体突起113可支承保护部件12,帮助保护部件12在z轴方向上与壳体基部111间隔开。当外力应用到保护部件12并且使保护部件12的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的部分变形时,保护部件12可与第一壳体突起113脱离。在这种情况下,保护部件12可穿过第一壳体突起113。第一壳体突起113和第一保护臂123的操作将参照图6至图9进一步地描述。
50.第一壳体突起113可在z轴方向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第一壳体突起113可提供在壳体本体112的内部中。例如,第一壳体突起113可提供成与壳体本体112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例如,第一壳体突起113可与壳体基部111和壳体本体112形成为整体本体。根据这种结构,在第一壳体突起113和壳体本体112之间没有空间。因此,第一壳体11可具有紧凑的尺寸。
51.第一壳体突起113可基于第一壳体11的中心对称地提供在相对的侧面上。例如,第一壳体突起113可基于第一壳体11的中心分别地提供在 y侧面和-y侧面上。
52.第一壳体突起113a和113b可成对地提供以彼此面向。该对第一壳体突起113a和113b可分别地包括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a和1131b,以及从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a和1131b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头部1132a和1132b。
53.例如,第一壳体突起113a和113b中的一个第一壳体突起113a可包括在z轴方向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a,以及在x轴方向上从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a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头部1132a。第一壳体突起113a和113b中的另一个第一壳体突起113b可包括在z轴方向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b,以及在x轴方向上从第一壳体突起本体1131b突出的第一壳体突起头部1132b。第一壳体突起头部1132a和第一壳体突起头部1132b可朝向彼此突出。
54.当保护部件12处于下降位置时,第二壳体突起114可帮助保护部件12的第二保护臂124不变形。第二壳体突起114可提供在比壳体本体112更低的高度中。当保护部件12由第一壳体突起113支承时,第二壳体突起114可与第二保护臂124间隔开。当保护部件12不再由第一壳体突起113支承并且沿着壳体本体112下降时,第二壳体突起114可覆盖第二保护臂124,使得第二保护臂124不向外变形。第二保护臂124可由第二壳体突起114支承以在保护部件12从壳体基部111抬升预定距离时不变形。当保护部件12抬升超过预定距离时,第二保护臂124可不由第二壳体突起114支承并且变形,由此插入部件(也即,第二连接器2)可容易地与保护部件12分离。第二壳体突起114和第二保护臂124的操作将参照图10至图13进一步地描述。
55.第二壳体突起114可在z轴方向上从壳体基部111突出。第二壳体突起114可提供在壳体本体112的内部中。例如,第二壳体突起114可提供成与壳体本体112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例如,第二壳体突起114可与壳体基部111和壳体本体112形成为整体本体。
56.保护部件12可包括面向壳体基部111的保护基部121、从保护基部121突出的保护本体122、从保护本体122延伸以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的第一保护臂123,以及从保护本体122延伸以与第二壳体突起114接合的第二保护臂124。
57.保护基部121可具有板的形状。保护基部121可提供成基本上平行于壳体基部111。保护基部121可包括用于支承多个端子(未示出)的多个保护孔121a。多个保护孔121a可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贯穿。多个保护孔121a可帮助布置多个端子。端子(未示出)的一侧可由壳体孔111a支承而其另一侧可由保护孔121a支承。
58.保护本体122可在z轴方向上从保护基部121突出。保护本体122可具有带有中空内部的形状。保护本体122可包封多个端子(未示出)。保护本体122可包括其内侧表面的法线面向y轴方向的第一保护本体侧壁122a和其内侧表面的法线面向x轴方向的第二保护本体侧壁122b。第一保护本体侧壁122a和第二保护本体侧壁122b可彼此垂直地交接。
59.第一保护臂123可从保护本体122突出。第一保护臂123可在-z方向上从保护本体122的上部突出。第一保护臂123可围绕其连接至保护本体122的部分运动。第一保护臂123可通过外力变形。第一保护臂123可提供在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的状态。当外力应用到第一保护臂123并使其变形时,第一保护臂123可与第一壳体突起113脱离。
60.第一保护臂123可例如在z轴方向上从第一保护本体侧壁122a的上部突出。第一保护臂123可通过外力围绕y轴运动。换言之,第一保护臂123的下端部部分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保护臂123可处于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的状态,并且在x轴方向上移动以切换至与第一壳体突起113间隔开的状态。
61.第一保护臂123a和123b可成对地提供。该对第一保护臂123a和123b可响应于与插入部件(也即,第二连接器2)的干涉而在相对的方向上变形。例如,当该对第一保护臂123a
和123b中的一个第一保护臂123a的下端部部分在 x方向上变形时,另一个第一保护臂123b的下端部部分可在-x方向上变形。该对第一保护臂123a和123b中的一个第一保护臂123a可与第一壳体突起113a接合,而另一个第一保护臂123b可与第一壳体突起113b接合。
62.第二保护臂124可从保护本体122突出。第二保护臂124可在-z方向上从保护本体122的上部突出。第二保护臂124可围绕其连接至保护本体122的部分运动。每个第二保护臂124可包括形成在z轴方向上的一对第二保护臂本体1241,以及连接该对第二保护臂本体1241的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可提供在y轴方向上。
63.文中,第二连接器2也可在此称为插入部件2。插入部件2可包括用以插入到保护部件12的内部中的插入本体21、从插入本体21突出以与第一保护臂123干涉的第一插入突起22,从插入本体21突出以与第二保护臂124干涉的第二插入突起23,从插入本体21的上端边缘突出以挤压保护本体122的上端的插入肋24,以及形成在插入本体21的上部中以在与保护本体122成表面接触时滑动的插入引导件25。
64.插入本体21可包括其法线提供在y轴方向上并且面向第一保护臂123的第一表面21a,以及其法线提供在x轴方向上并且面向第二保护臂124的第二表面21b。
65.在插入本体21插入到保护部件12的内部中时,第一插入突起22可使第一保护臂123变形以使第一保护臂123与第一壳体突起113脱离。
66.第一插入突起22可从第一表面21a突出,并且第一保护臂123可在与第一表面21a的法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例如,第一保护臂123可在与作为第一表面21a的法线方向的y轴方向相交的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保护臂123可围绕y轴运动。例如,第一保护臂123可在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方向上移动。这些运动消除了对于第一保护臂123的运动的单独空间的需要,因此允许壳体本体112和保护本体122紧密接触并且第一连接器1具有紧凑的结构。
67.第一插入突起22可成对地提供,并且第一保护臂123可成对地提供。该对第一插入突起22可在x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该对第一插入突起22可使该对第一保护臂123朝向彼此变形。例如,该对第一保护臂123可在它们处于最大接近(approach)时彼此碰触。这种结构可防止第一保护臂123过度变形。
68.图4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局部放大视图,以及图5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第一保护臂的透视图。
69.图3和图4示出从保护部件12的内部观察的第一保护臂123,而图5示出从保护部件12的外部观察的第一保护臂123。
70.参看图4和图5,每个第一保护臂123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例如z轴方向上从保护本体122延伸的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以及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例如x轴方向上从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突出的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
71.基于 z方向,保护基部121可包括用于使第一保护臂123暴露于第一壳体突起113的切口部件121a。第一保护臂123可相对于保护本体122的最外边缘部分定位成更靠内部。切口部件121a可防止保护基部121在保护本体122下降时与第一壳体突起113干涉。例如,切口部件121a可为从保护基部121的边缘部分凹进的部分。切口部件121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可比一对第一壳体突起113之间的间隔更宽。切口部件121a可充分地容纳该对第一壳体突起113。这种形状允许保护本体122与壳体本体112紧密接触并且允许保护基部121容纳该对
第一壳体突起113,从而能使连接器组件具有紧凑的尺寸。切口部件121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可比一对第一保护臂123之间的间隔更宽。该对第一保护臂123可在通过切口部件121a而暴露的区域内移动。
72.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可围绕y轴运动。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可在平行于插入本体21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移动,该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为y轴方向。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可在平行于壳体本体112的内表面的方向上移动,该内表面的法线方向为y轴方向。
73.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可提供成在没有外力应用到其上时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的状态。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可与第一插入突起(见图1)干涉。由第一壳体突起113支承的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的部分在z轴方向上可不与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的与第一插入突起(见图1)干涉的部分重叠。这种结构可允许在插入本体21下降时第一插入突起(见图1)不与第一壳体突起113接合。
74.第一保护臂头部1232可包括:第一倾斜部件1232a,其从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突出的高度沿着插入本体21的插入方向例如z轴方向增加;具有支承表面1232d以接触第一壳体突起113的头部本体部件1232b;以及第二倾斜部件1232c,其从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突出的高度沿着插入本体21的插入方向减小。基于插入本体21的插入方向,例如z轴方向,第二倾斜部件1232c可不与第一壳体突起113重叠。
75.第一倾斜部件1232a可具有用以接触第一插入突起22的干涉表面a。干涉表面a可在z轴方向上与第二倾斜部件1232c重叠。第一倾斜部件1232a可具有第一宽度d1,其近似等于第一保护臂本体1231的宽度。第二倾斜部件1232c可具有第二宽度d2,其小于第一倾斜部件1232a的宽度。
76.第二倾斜部件1232c可在第一插入突起(见图1)抬升时与第一插入突起(见图1)干涉。
77.图6至图9是例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壳体突起和第一保护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截面视图。
78.参看图6至图9,保护部件12可提供在壳体11中。保护基部121可面向壳体基部111,但可在z轴方向上提供在与其间隔开的位置处。第一保护臂123可由第一壳体突起113支承。保护本体122可沿着壳体本体112滑动。
79.当插入部件2插入到保护部件12的内部中时,第一插入突起22可允许第一保护臂123与第一壳体突起113脱离。第一插入突起22可允许第一保护臂123不受第一壳体突起113的支承。插入引导件25可沿着第一保护臂123滑动。插入肋24可挤压保护本体122的上边缘部分,从而使保护部件12下降。
80.在第一保护臂123不受第一壳体突起113的支承后,插入肋24可使保护部件12下降,直到保护部件12的保护基部121接触壳体基部111。
81.图10至图13是例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壳体突起和第二保护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截面视图。
82.参看图10至图13,保护部件12可提供在壳体11中。保护基部121可面向壳体基部111。当插入部件2完全地插入时,第二插入突起23可位于比第二保护臂124更低的一侧。
83.当插入部件2抬升时,也即在插入部件2与保护部件12分离时,第二插入突起23可
在 z方向上挤压第二保护臂124的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从而抬升保护部件12。当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处于在x轴方向上用以与第二壳体突起114重叠的位置时,第二保护臂本体1241的x轴运动可受制于第二壳体突起114。保护本体122可沿着壳体本体112在 z方向上抬升。
84.另一方面,当插入部件2抬升超过预定距离时,例如,当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在x轴方向上抬升至不与第二壳体突起114重叠的位置时,第二保护臂本体1241可接收来自第二插入突起23的向外力并且向外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插入突起23可穿过第二保护臂头部1242,且因此,插入部件2可与保护部件12分离。
85.在上文已描述了许多实例实施例。然而,将应理解,对这些实例实施例可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如果所描述的技术以不同的次序进行和/或如果所描述的系统、体系结构、装置或电路中的构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或由其它构件或它们的等同物替换或补充,则可获得合适的结果。
86.因此,其它实施方式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