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工频恒流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10:59: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频恒流源装置。


背景技术:

2.恒流源可以为负载提供恒定大小的电流,且提供电流的大小不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在用电设备中应用广泛。但是,现有的恒流源的输出端到互感器之间的线路比较单一,而不同输出电流所适配的线缆的横截面积不同,散热需求也不同,导致恒流源在不同输出电流下无法一直具有较高的输出精度,特别是在较大或较小电流时的输出精度较低。
3.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恒流源的电流输出精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频恒流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恒流源的电流输出精度较低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频恒流源装置,包括:柜体;稳压电源,稳压电源设置在柜体内;自升流互感器,自升流互感器设置在柜体内并与稳压电源电性连接;输出端钮,输出端钮为多个,多个输出端钮设置在柜体上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电流规格,用于向不同电流规格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连接件,连接件为多个,多个连接件与多个输出端钮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分别与自升流互感器和输出端钮电性连接,其中,输出端钮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为铜排;输出端钮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为线缆。
6.进一步地,多个输出端钮沿电流规格逐渐增大或减小的顺序间隔设置。
7.进一步地,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为铜排输出端钮。
8.进一步地,铜排输出端钮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为多个,多个连接孔间隔设置且孔径不同。
9.进一步地,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绝缘板,绝缘板设置在柜体具有输出端钮的区域的表面,且绝缘板具有避让输出端钮的避让口。
10.进一步地,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自升流互感器电性连接;操作面板,操作面板设置在柜体上并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用于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的输出电流。
11.进一步地,操作面板包括:模式切换按钮,操作面板具有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模式切换按钮用于使操作面板在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之间切换;自动控制组件,操作面板处于自动模式时,自动控制组件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的输出电流;手动控制组件,操作面板处于手动模式时,手动控制组件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的输出电流。
12.进一步地,操作面板与柜体的表面之间呈角度地设置。
13.进一步地,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散热模块,散热模块设置在自升流互感器上,用于对自升流互感器散热。
14.进一步地,柜体的底部具有散热区域,散热区域为镂空结构。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工频恒流源装置包括柜体、稳压电源、自升流互感器、输出端钮和连接件,稳压电源设置在柜体内,自升流互感器设置在柜体内并与稳压电源电性连接,输出端钮为多个,多个输出端钮设置在柜体上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电流规格,用于向不同电流规格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连接件为多个,多个连接件与多个输出端钮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分别与自升流互感器和输出端钮电性连接,其中,输出端钮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为铜排,输出端钮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为线缆,这样当输出端钮根据所要输出的电流的大小进行分档,并将较大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通过铜排与自升流互感器电性连接,较小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通过线缆与自升流互感器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每档的输出端钮的电流规格与连接件相适配,进而使得工频恒流源装置的输出电流在不同范围内均能具有较大的输出精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恒流源的电流输出精度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1.10、柜体;20、稳压电源;30、自升流互感器;40、输出端钮;50、连接件;60、绝缘板;70、操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恒流源的电流输出精度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频恒流源装置。
26.如图1至图3所示,工频恒流源装置包括柜体10、稳压电源20、自升流互感器30、输出端钮40和连接件50。稳压电源20设置在柜体10内。自升流互感器30设置在柜体10内并与
稳压电源20电性连接。输出端钮40为多个,多个输出端钮40设置在柜体10上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电流规格,用于向不同电流规格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连接件50为多个,多个连接件50与多个输出端钮40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50分别与自升流互感器30和输出端钮40电性连接。其中,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铜排;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线缆。
27.通过工频恒流源装置包括柜体10、稳压电源20、自升流互感器30、输出端钮40和连接件50,稳压电源20设置在柜体10内,自升流互感器30设置在柜体10内并与稳压电源20电性连接,输出端钮40为多个,多个输出端钮40设置在柜体10上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电流规格,用于向不同电流规格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连接件50为多个,多个连接件50与多个输出端钮40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50分别与自升流互感器30和输出端钮40电性连接,其中,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铜排;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线缆,这样当输出端钮40根据所要输出的电流的大小进行分档,并将较大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40通过铜排与自升流互感器30电性连接,较小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40通过线缆与自升流互感器30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每档的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与连接件50相适配,进而使得工频恒流源装置的输出电流在不同范围内均能具有较大的输出精度,保证了本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的正常使用。
28.在本实施例中,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为铜排输出端钮。这样能够使得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能够与铜排连接件相适配,便于电性连接且满足大电流的散热需求。相应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为端子输出端钮。这样能够使得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能够与线缆连接件相适配,便于电性连接且满足相应电流的散热需求,还节约成本。
29.在本实施例中,铜排输出端钮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为多个,多个连接孔间隔设置且孔径不同。具体的,多个连接孔可以沿孔径逐渐增大或减小的顺序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能够适配不同外部用电设备的连接线的线径,从而使得外部用电设备与铜排输出端钮之间连接牢固,保证用电安全。
3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输出端钮40沿电流规格逐渐增大或减小的顺序间隔设置。具体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与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的输出端钮40分为两组分别设置,也就是铜排输出端钮和线缆输出端钮分为两组。其中,铜排输出端钮和线缆输出端钮均多个,且均沿电流规格逐渐增大或减小的顺序间隔设置。相应的,与铜排输出端钮和线缆输出端钮电性连接的铜排和线缆的尺寸规格也逐渐增大或减小。也就是说,每一个输出端钮40均具有与其电流规格相适配的连接件50。这样既能保证每一组输出端钮40和连接件50能够满足用电需求,保证用电安全,也能够节约成本。
31.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电流为200a。因为200a的电流一般被认为是较大的电流,如果连接件50依然采用线缆,当本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长时间供电时,容易导致线缆过热,增加发生用电危险的可能。当然,预设电流也可以是其他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2.如图2至图3所示,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绝缘板60。绝缘板60设置在柜体10具有输出端钮40的区域的表面,且绝缘板60具有避让输出端钮40的避让口。通过设置绝缘板60,能够将输出端钮40与柜体10隔绝开来,增强绝缘性,保证人员安全。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
钮40设置在柜体10的顶面上,相应的,绝缘板60也设置在柜体10的顶面上。当然,输出端钮40和绝缘板60也可以设置在柜体10的侧面,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当然,当绝缘板60设置在柜体10的顶面时,只需铺设在柜体10的顶面即可,如果设置在柜体10的侧面,需要粘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柜体10的侧面上。
33.如图1至图3所示,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和操作面板70。控制模块与自升流互感器30电性连接。操作面板70设置在柜体10上并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用于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30的输出电流。具体的,操作面板70设置在柜体10的顶面并与输出端钮40间隔设置。操作面板70与柜体10的表面之间呈角度地设置。这样便于操作人员对操作面板70进行操作。
34.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面板70包括模式切换按钮、自动控制组件和手动控制组件。操作面板70具有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模式切换按钮用于使操作面板70在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之间切换。操作面板70处于自动模式时,自动控制组件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30的输出电流。操作面板70处于手动模式时,手动控制组件输入并控制自升流互感器30的输出电流。
35.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控制模式。具体的,自动控制组件包括触摸显示屏,用于输入控制指令以及显示工频恒流源装置的工作数据。模式切换按钮可以为一个具体的按钮,操作人员用手直接按压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模式切换按钮还可以是一个虚拟的按钮,操作人员通过触摸显示屏触摸并控制模式切换按钮,从而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
36.当工频恒流源装置处于自动控制模式时,操作人员通过触摸显示屏输入目标输出电流,之后控制模块会自动调节自升流互感器30的输出电流至目标输出电流并保持。
37.在本实施例中,手动控制组件包括粗调细调按钮、升流按钮和降流按钮。当工频恒流源装置处于手动控制模式时,先通过粗调细调按钮选定调节精度,然后通过升流按钮和降流按钮调节至目标输出电流。当然,升流按钮和降流按钮也可以合并为调节旋钮,不同转动方向分别能够升高或降低电流。
38.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输出端钮40具有5a、20a、50a、100a、200a和300a六个分档,分别标号为l1、l2、l3、l4、l5和l6。其中,l1至l4均为线缆输出端钮,与之连接的连接件50均为相应规格的线缆。l5和l6为铜排输出端钮,与之连接的连接件50均为相应规格的铜排。当工频恒流源装置处于自动控制模式时,通过触摸显示屏输入目标输出电流后,触摸显示屏会显示与目标输出电流相对应的输出端钮40的标号,以提示操作人员将外部用电设备与相适配的输出端钮40连接。当外部用电设备与输出端钮40连接完成后,再通过触摸显示屏控制稳压电源20打开,以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
39.在本实施例中,工频恒流源装置还包括散热模块。散热模块设置在自升流互感器30上,用于对自升流互感器30散热。通过在自升流互感器30上设置散热模块,无需额外增加散热部件即可满足自升流互感器30的需求,减小了工频恒流源装置的整体噪音。
40.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为散热风扇。
41.在本实施例中,柜体10的底部具有散热区域,散热区域为镂空结构。通过设置镂空结构,能够增加柜体10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流通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保证工频恒流源装置的正常运行。
42.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工频恒流源装置包括柜体10、稳压电源20、自升流互感器30、输出端钮40和连接件50,稳压电源20设置在柜体10内,自升流互感器30设置在柜体10内并与稳压电源20电性连接,输出端钮40为多个,多个输出端钮40设置在柜体10上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电流规格,用于向不同电流规格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连接件50为多个,多个连接件50与多个输出端钮40一一对应设置,连接件50分别与自升流互感器30和输出端钮40电性连接,其中,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铜排;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小于预设电流时,连接件50为线缆,这样当输出端钮40根据所要输出的电流的大小进行分档,并将较大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40通过铜排与自升流互感器30电性连接,较小电流规格的输出端钮40通过线缆与自升流互感器30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每档的输出端钮40的电流规格与连接件50相适配,进而使得工频恒流源装置的输出电流在不同范围内均能具有较大的输出精度,保证了本实施例中的工频恒流源装置的正常使用。
43.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