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4:10: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演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


背景技术:

2.直流充电装置是冲击电压(电流)试验发生器的先决条件,为适应不同的测试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充电单元可分为两种类型:适用于电压要求不高但要求有较大的充电电流,比如负载大电容量(c大于50uf)发生器设备以及生产用要求充电速率较高的设备。
3.目前在直流充电演示时存在更换电源时容易出现危险的问题,其次存在无法演示直流电源正反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内侧设置有直流电源,所述底座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中间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位于外壳内侧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转盘的两侧,所述转盘的上端设置有待充电装置,所述转盘底端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所述第一塑料管内侧设置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一端通过电线与转盘内侧左端的铜片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第一塑料管的底端第一接触头相连接,所述第二塑料管上端设置有防反接保护装置,所述防反接保护装置的一端通过电线与转盘内侧右端铜片相接,所述防反接保护装置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第二塑料管底端的第二接触头相连接,所述直流电源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源头和第二电源头,所述第一电源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块底端中部,所述第一支撑块内侧位于第一伸缩杆和第一电源头外侧通过第一弹簧与直流电源上端外侧相连,所述第二电源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块底端中部,所述第二支撑块内侧位于第二电源头和第二伸缩杆外侧通过第二弹簧与直流电源上端外侧相连。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第一接触头与第二接触头外侧分别设置有“正”和“负”字。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外壳中部凹槽为t字型。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外壳为透明玻璃。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限位板上端两侧均设置有圆形凹槽。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为半球形。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待充电装置的输入端均与转盘上端铜片相接。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向底座内侧将直流电源导入,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收到挤压,可以滑入限位板内侧,再由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将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弹出,从而卡在限位板的凹槽内侧,在安装直流电源时可以更加安全的进行固定。
20.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把手转动转盘将转盘在t型槽内下滑,从而将第一接触头和第二接触头分别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相连接,在直流充电正接时,二极管可以点亮,在反接时可以通过防反接保护装置令电路断开从而将二极管熄灭,从而展示出直流充电需要将电极接对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的刨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的二极管和防反接保护装置结构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的直流电源结构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的外壳结构图。
25.图例说明:
26.1、底座;2、直流电源;3、限位板;4、第一接触头;5、外壳;6、二极管;7、第一塑料管;8、转盘;9、待充电装置;10、把手;11、第二塑料管;12、防反接保护装置;13、第二接触头;14、第一支撑块;15、第一弹簧;16、第一伸缩杆;17、第一电源头;18、第二电源头;19、第二支撑块;20、第二伸缩杆;21、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直流充电演示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内侧设置有直流电源2,通过底座1将直流电源2进行限位,底座1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将限位板3放置在直流电源2的上端,限位板3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外壳5,将充电的电器进行保护,外壳5中间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把手10,把手10位于外壳5内侧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转盘8的两侧,通过把手10可以将转盘8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动,转盘8的上端设置有待充电装置9,通过转盘8将待充电装置9进行固定,转盘8底端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塑料管7和第二塑料管11,通过第一塑料管7和第二塑料管11将电线进行支撑,第一塑料管7内侧设置有二极管6,用于显示是否在充电,二极管6的一
端通过电线与转盘8内侧左端的铜片相连接,二极管6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第一塑料管7的底端第一接触头4相连接,用于电路的连接,第二塑料管11上端设置有防反接保护装置12,防反接保护装置12的一端通过电线与转盘8内侧右端铜片相接,防反接保护装置12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第二塑料管11底端的第二接触头13相连接,将电路进行连通,直流电源2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源头17和第二电源头18,直流电源2的输出底端,第一电源头17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16,第一伸缩杆16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块14底端中部,第一支撑块14相对与第一电源头17可以上下滑动,第一支撑块14内侧位于第一伸缩杆16和第一电源头17外侧通过第一弹簧15与直流电源2上端外侧相连,第一弹簧15便于第一支撑块14的自动复位,第二电源头18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20,第二伸缩杆20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块19底端中部,第二伸缩杆20相对与第二电源头18可以相对滑动,第二支撑块19内侧位于第二电源头18和第二伸缩杆20外侧通过第二弹簧21与直流电源2上端外侧相连,第二弹簧21用于第二伸缩杆20的自动复位。
29.第一接触头4与第二接触头13外侧分别设置有“正”和“负”字,用于标识正负极,外壳5中部凹槽为t字型,转盘8在转动的同时可以上下运动,外壳5为透明玻璃,外侧可以观察内侧环境,限位板3上端两侧均设置有圆形凹槽,便于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伸缩杆20的滑出,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9均为半球形,可以方便在底座1内侧进出,待充电装置9的输入端均与转盘8上端铜片相接,接通电路可以进行充电。
30.工作原理:通过向底座1内侧将直流电源2导入,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9收到挤压,可以滑入限位板3内侧,再由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21将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9弹出,从而卡在限位板3的凹槽内侧,在通过把手10转动转盘8将转盘8在t型槽内下滑,从而将第一接触头4和第二接触头13分别与第一支撑块14和第二支撑块19相连接,在直流充电正接时,二极管6可以点亮,在反接时可以通过防反接保护装置12令电路断开从而将二极管6熄灭,从而展示出直流充电需要将电极接对的作用。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