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0:25: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混合动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外开发的混合动力系统大致可分为行星齿轮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与非行星齿轮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不管是行星齿轮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还是非行星齿轮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都是采用机械耦合结构,机械耦合结构存在摩擦损失大,冲击强等缺陷,此外,非行星齿轮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无法实现全工况混合动力工作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机械耦合结构存在摩擦损失大,冲击强的问题,还实现了全工况混合动力工作,节能减排。
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变速箱34、电机35;发动机31与发电机的外转子32连接,发电机的内转子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电机35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发动机31输出的机械能流经发电机后分两路,一路由发电机的外转子32转换成电能向外输出,另一路由发电机的内转子33输入变速箱34,电机35输出的动力与发电机内转子33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34合成后,由变速箱34输出。
5.发电机包括外转子、内转子、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10;外转子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铜环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碳刷与铜环接触,内转子固定至第二转轴10上。
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转子差速耦合,采用集成式设计,解决机械耦合结构存在摩擦损失大,冲击强的问题,能够实现全工况混合动力工作,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图;
10.图中:3-第一铜环,4-第二铜环,5-第三铜环,6-第一碳刷,7-第二碳刷,8-第三碳刷,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31-发动机,32-外转子,33-内转子,34-变速箱,3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1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变速箱34、电机35;
13.发动机31与发电机外转子32连接,发电机内转子与变速箱34连接,电机35与变速箱34连接。
14.发动机31输出的机械能流经发电机后分两路,一路由发电机外转子32转换成电能向外输出,另一路由发电机内转子33输入变速箱34,电机35输出的动力与发电机内转子33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34合成后,由变速箱34输出。
15.发电机包括外转子32、内转子33、第一铜环3、第二铜环4、第三铜环5、第一碳刷6、第二碳刷7、第三碳刷8、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10;
16.外转子32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第一铜环3、第二铜环4、第三铜环5分别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第一碳刷6、第二碳刷7、第三碳刷8分别与第一铜环3、第二铜环4、第三铜环5接触,且在碳刷上连接有导线,内转子33固定至第二转轴10上。
17.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当其中一个作为动力输入轴时,另一个可作为动力输出轴,当动力输入时,外转子32与内转子33之间产生相对转速差,此时,第一铜环3、第二铜环4、第三铜环5上产生电压,可根据需要,通过第一碳刷6、第二碳刷7、第三碳刷8向外输出电能,同时外转子32与内转子33之间产生电磁力矩,此电磁力矩与输出端输出扭矩相等,由于采用电磁传输动力,因此无机械摩擦损失。
18.实施例:
19.发动机31与发电机外转子32固定连接,发电机外转子32支撑于变速箱壳体34内,可相对转动,发电机内转子33支撑于变速箱壳体34内,可相对转动,电机35安装于变速箱壳体34内,发电机内转子33与变速箱的第一轴36连接,电机35输出轴与第一轴36连接,第一轴36、第二轴37、第三轴38分别支撑于变速箱壳体34内,可相对转动。
20.发动机31输出的机械能分两路,一路由发电机外转子32转换成电能向外输出,另一路由发电机内转子33传递给第一轴36,电机35输出的动力传递给第一轴36,电机35与发电机内转子33的动力流经第一轴36、第二轴37,最后由第三轴38输出。
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变速箱(34)、电机(35);发动机(31)与发电机的外转子(32)连接,发电机的内转子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电机(35)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发动机(31)输出的机械能流经发电机后分两路,一路由发电机的外转子(32)转换成电能向外输出,另一路由发电机的内转子(33)输入变速箱(34),电机(35)输出的动力与发电机内转子(33)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34)合成后,由变速箱(34)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电机包括外转子、内转子、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10);外转子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铜环固定至第一转轴(9)上,碳刷与铜环接触,内转子固定至第二转轴(1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31)通过第一转轴与发电机的外转子(3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内转子通过第二转轴(10)与变速箱(3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碳刷上均连接有导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当其中一个作为动力输入轴时,另一个作为动力输出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三个铜环分别固定在第一转轴(9)上,每个铜环对应一个碳刷。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外转子(32)和内转子(33)均支撑于变速箱壳体内,可相对变速箱壳体转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机(35)安装于变速箱壳体内,内转子(33)与变速箱的第一轴(36)一端连接,电机(35)输出轴与变速箱的第一轴(36)另一端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变速箱(34)、电机(35);发动机(31)与发电机的外转子(32)连接,发电机的内转子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电机(35)与变速箱(34)的输入端连接;发动机(31)输出的机械能流经发电机后分两路,一路由发电机的外转子(32)转换成电能向外输出,另一路由发电机的内转子(33)输入变速箱(34),电机(35)输出的动力与发电机内转子(33)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34)合成后,由变速箱(34)输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转子差速耦合,采用集成式设计,解决机械耦合结构存在摩擦损失大,冲击强的问题,能够实现全工况混合动力工作,节能减排。节能减排。节能减排。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伟 李明涛 张石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0
技术公布日:2022/4/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