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04: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真空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


背景技术:

2.螺杆真空泵是利用一对螺杆,在泵壳中作同步高速反向旋转而产生的吸气和排气作用的抽气设备,能抽除含有大量水蒸汽及少量粉尘的气体场合,两螺杆经精细动平衡校正,由轴承支撑,安装在泵壳中,螺杆与螺杆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因此泵工作时,相互之间无磨擦,运转平稳,噪音低,工作腔无需润滑油,干式螺杆泵极限真空更高,消耗功率更低,具有节能,免维修等优点。
3.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都是将冷却水箱直接设置在泵壳的内部,在真空泵进行运作的时候,使用冷却水进行泵体本身的降温,但是目前的泵壳内部的冷却水都是固定不动的,固定不动的冷却水会是得冷却水本身的热度上下分层,使得冷却水的散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包括泵体装置,所述泵体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前壳,所述前壳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主体壳,所述主体壳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壳,所述主体壳的前端上侧贯穿固定连接有吸风管,所述主体壳的后端下侧贯穿固定连接有排风管,所述主体壳的内部设置有螺杆,所述主体壳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水装置,所述主体壳的内部设置有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放置槽分别开设在主体壳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所述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装置,处于左右两侧的所述连接装置对称设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的形状包括u字型,所述连接壳的内侧设置有通孔装置,所述通孔装置包括通孔壳,所述通孔壳的形状包括u字型,所述通孔壳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连接壳,所述通孔壳的内侧壁上侧等距均匀的开设有上插槽,所述上插槽的数量为三个,所述通孔壳的内侧壁下侧等距均匀的开设有下插槽,所述下插槽的数量为三个,所述下插槽与上插槽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通孔壳的内侧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阻隔环,所述阻隔环将三个所述下插槽间隔开来,所述下插槽的内部设置有开启板,所述开启板呈现半圆环形,所述开启板的下端插入下插槽中,所述开启板的下端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板弹簧,所述板弹簧在远离开启板的那一端固定连接下插槽的内侧壁,所述开启板的外侧壁上侧固定连接有板齿,所述开启板的上端插入上插槽中且适配。
6.优选的,所述螺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杆相互嵌合,两个所述螺杆的后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后壳的上,处于左侧的所述螺杆的前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前壳,处于右侧的所述螺杆的前端贯穿前壳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杆通过齿轮相互啮
合。
7.优选的,所述冷却水装置包括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水箱分别固定连接在主体壳的前后两端外侧,两个所述冷却水箱相接近的那一端外侧开设有连接槽,两个所述冷却水箱相接近的那一方设置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冷却水箱贯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冷却水箱的外侧共同套接有罩壳,所述罩壳的两端卡接在连接槽中。
8.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均贯穿套接有连通管,两端的所述连通管分别贯穿主体壳与相对应位置的冷却水箱内部连通,所述放置槽的上下内壁上均开设有开启槽,所述开启槽的形状与主体壳适配,所述开启槽的内部设置有挡板,两个所述挡板相背离的那一端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开启弹簧,所述开启弹簧固定连接开启槽的内壁,两个所述挡板相背离的那一端为斜面端且为向主体壳内侧倾斜的斜面。
9.优选的,所述连接壳的左右两端表面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形状为圆台型,两个所述连接孔相接近的那一端的半径小于相远离的那一端的半径,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管,所述下管的外侧壁与连接孔相适配,所述下管的上表面等距均匀的开设有插孔,所述连接柱的上侧设置有上管,所述上管与下管对称相同,所述上管的下表面与插孔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下端插入插孔中且适配,所述连接柱的内部设置有端头管,所述端头管的后端套接入连接柱中,所述端头管的前端翻折套接在连接柱外侧,所述连通管套接在端头管的外侧,所述下管和上管共同夹取连通管。
10.优选的,所述通孔壳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两端贯穿通孔壳,所述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处于其两侧的端头管对应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通孔装置在处于主体壳内部的那一侧设置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转动柱的左侧壁上开设有横槽,所述横槽横向设置且贯穿螺纹槽,所述横槽与螺纹槽的交界端口处均通过扭簧活动连接有返回板,所述返回板的表面弧度与螺纹槽的走向相适配,所述横槽的前端插入活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在远离螺纹槽的那一侧固定连接有风转扇,所述风转扇套接在转动柱的外侧,所述风转扇的外侧扇叶与板齿卡接,所述风转扇的前表面通过轴承活动嵌入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的前表面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拉回弹簧,所述拉回弹簧的前端固定连接转动柱的前端后侧面,所述转动柱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形状呈现l型,所述定位杆在远离转动柱的那一端固定连接主体壳的内壁。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启动电机,从而使得螺杆旋转,泵体装置开始工作,将气流从吸风管吸入从排风管排出,在主体壳中形成从前向后的气流走向,气流吹动风转扇外侧的扇叶,带动风转扇进行旋转,使得扇叶与板齿接触,从而打开开启板,使得循环管与主体壳内部快速流动的气流进行接触,通过伯努利原理,此时与气流接触的循环管部分外侧的压强小于内侧的压强,从而该处的循环管膨胀吸水,在转动装置持续的转动过程中,使得三个开启板依次打开,从而带动循环管内部的冷却水进行循环,提高了泵壳的降温效率。
13.(2)、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气流从后向前吹动带动风转扇进行转
动,通过活动柱的存在,以及螺纹槽的存在,使得风转扇在转动的过程中向后方进行移动,从而使得风转扇先后使得不同的开启板开启,后方开启板开启的同时,前方的开启板进行关闭,从而逐渐的将循环管内部的冷却水向后移动,有效的促进冷却水在循环管内进行运动。
14.(3)、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横槽的设计,使得在风转扇转动到后方的时候,由于横槽的存在,以及拉回弹簧的存在,使得活动柱通过横槽向前快速移动,从而恢复到最前端的位置,且从后向前的运动过程中,由于横槽的阻挡,使得风转扇无法转动,只能向前移动,保证了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风转扇不会打开开启板,造成循环管中冷却水反流的问题,从而有效的配合伯努利原理完成冷却水的循环,适配性大大的增强。
15.(4)、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螺纹槽和横槽的设计,风转扇在向后的过程中转动,依次打开开启板,而在向前的运动中停止旋转,在保证不开启开启板的同时,保证自身不受到板齿的阻隔,准确的返回初始位置,进行下一步工作,通过轨道的设计,使得风转扇完成双向的功能,大大的提高装置的自身功能性。
16.(5)、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拉回弹簧的连接方式,从而使得拉回弹簧在风转扇向后移动且转动的时候,不会受到风转扇转动的影响,保证拉回弹簧在伸长的情况下却不交错,这样可以使得拉回弹簧不会在风转扇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扭伤同时不会使得拉回弹簧之间相互交错,破坏风转扇的运动,有效的提高了转动装置和拉回弹簧自身的使用寿命。
17.(6)、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风转扇与板齿的配合设计,使得风转扇转动的时候可以通过板齿开启开启板,从而配合完成冷却水的循环,在风转扇向前归位的时候,使得风转扇与板齿不相互阻挡,从而有效的保证通孔装置和转动装置之间的运动配合性,从而完成冷却水的循环工作,使得装置机构之间的配合性大大的增强。
18.(7)、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通孔装置和转动装置的设计,利用了泵体装置自身的吸风和排风的性能,从而辅助完成泵体装置自身的降温工作以及冷却水的循环工作,使得泵体完成功能的同时,不增加额外的负担,使得泵体的使用更加的节能环保。
19.(8)、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开启板的设计,在开启板未打开的时候,可以防止气流与循环管的外侧壁直接接触,这样避免了气流长期携带空气中的微小粒子对循环管的外侧壁进行摩擦,保护了循环管,从而提高循环管的使用时间,保证了泵体机构投入使用时的韧性。
20.(9)、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开启板的依次开启和关闭,开启的开启板会将冷却水吸入该处循环管的那一段,在下一个开启板开启的时候,前一个开启板会在板弹簧的帮助自动的进行关闭,这样关闭的同时,下一个循环管段落进行吸水,同时关闭的开启板会将原先段的循环管中的冷却水挤入下一个循环管段,从而压进冷却水进行工作,有效的使得冷却水带走主体壳内部的热量,使得泵体装置可以快速的进行散热。
21.(10)、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连接装置和通孔装置与主体壳的连接,可以方便的对连接装置和通孔装置从主体壳上进行取出,这样可以及时的对通孔装置内部的循环管进行更换,避免由于循环管的损坏造成泵体的降热效率降低的出现,这样的分体式设计,也可以更好的使得泵体的损坏成本大大减小。
22.(11)、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连接装置的设计,使得端头管与连通管
的连接变得更加的简单,将连通管的端口套接在端头管的前端外侧,然后将上管和下管整体推进连接孔中,这样连接孔会自动挤压上管和下管进行夹紧,从而夹紧端头管与连通管的连接,这样使端头管和连通管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同时安装和拆卸也会更加的简便,降低了装置的安装拆卸难度。
23.(12)、该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通过辅助装置的设计,在取出连接装置和通孔装置之后,上下两个挡板会在开启弹簧的帮助下进行接触,从而封闭住放置槽的通口,使得连接装置和通孔装置的拆卸,对于真空泵短时间的使用是不受影响的,使得装置的使用更加的灵活。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冷却水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冷却水装置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主体壳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a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螺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定位杆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连接装置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端头管连接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通孔装置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转动装置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转动柱左侧面示意图。
25.图中:1、泵体装置;101、电机;102、前壳;103、主体壳;104、后壳;105、吸风管;106、排风管;107、螺杆;2、冷却水装置;201、冷却水箱;202、连接槽;203、回水管;204、罩壳;3、辅助装置;301、放置槽;302、连通管;303、开启槽;304、挡板;305、开启弹簧;4、连接装置;401、连接壳;402、连接孔;403、连接柱;404、下管;405、插孔;406、上管;407、弹簧柱;408、端头管;5、通孔装置;501、通孔壳;502、上插槽;503、下插槽;504、阻隔环;505、开启板;506、板齿;507、板弹簧;508、循环管;6、转动装置;601、螺纹槽;602、横槽;603、返回板;604、活动柱;605、风转扇;606、转环;607、拉回弹簧;608、定位杆;609、转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螺杆真空泵的泵壳结构,包括泵体装置1,泵体装置1包括电机101,电机10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前壳102,前壳10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主体壳103,主体壳103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壳104,主体壳103的前端上侧贯穿固定连接有吸风管105,主体壳103的后端下侧贯穿固定连接有排风管106,主体壳103的内部设置
有螺杆107,主体壳103的外侧设置有冷却水装置2,主体壳103的内部设置有辅助装置3,辅助装置3包括放置槽301,放置槽3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放置槽301分别开设在主体壳103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放置槽30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装置4,处于左右两侧的连接装置4对称设置,连接装置4包括连接壳401,连接壳401的形状包括u字型,连接壳401的内侧设置有通孔装置5,通孔装置5包括通孔壳501,通孔壳501的形状包括u字型,通孔壳5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连接壳401,通孔壳501的内侧壁上侧等距均匀的开设有上插槽502,上插槽502的数量为三个,通孔壳501的内侧壁下侧等距均匀的开设有下插槽503,下插槽503的数量为三个,下插槽503与上插槽502的位置一一对应,通孔壳501的内侧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阻隔环504,阻隔环504将三个下插槽503间隔开来,下插槽503的内部设置有开启板505,开启板505呈现半圆环形,开启板505的下端插入下插槽503中,开启板505的下端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板弹簧507,板弹簧507在远离开启板505的那一端固定连接下插槽503的内侧壁,开启板505的外侧壁上侧固定连接有板齿506,开启板505的上端插入上插槽502中且适配。
28.螺杆10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杆107相互嵌合,两个螺杆107的后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后壳104的上,处于左侧的螺杆107的前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前壳102,处于右侧的螺杆107的前端贯穿前壳102与电机10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两个螺杆107通过齿轮相互啮合。
29.冷却水装置2包括冷却水箱201,冷却水箱2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冷却水箱201分别固定连接在主体壳103的前后两端外侧,两个冷却水箱201相接近的那一端外侧开设有连接槽202,两个冷却水箱201相接近的那一方设置有回水管203,回水管20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冷却水箱201贯穿固定连接,两个冷却水箱201的外侧共同套接有罩壳204,罩壳204的两端卡接在连接槽202中。
30.放置槽301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均贯穿套接有连通管302,两端的连通管302分别贯穿主体壳103与相对应位置的冷却水箱201内部连通,放置槽301的上下内壁上均开设有开启槽303,开启槽303的形状与主体壳103适配,开启槽303的内部设置有挡板304,两个挡板304相背离的那一端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开启弹簧305,开启弹簧305固定连接开启槽303的内壁,两个挡板304相背离的那一端为斜面端且为向主体壳103内侧倾斜的斜面(如图5所示)。
31.连接壳401的左右两端表面均开设有连接孔402,连接孔402的形状为圆台型,两个连接孔402相接近的那一端的半径小于相远离的那一端的半径,连接孔40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柱403,连接柱4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管404,下管404的外侧壁与连接孔402相适配,下管404的上表面等距均匀的开设有插孔405,连接柱403的上侧设置有上管406,上管406与下管404对称相同,上管406的下表面与插孔405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弹簧柱407,弹簧柱407的下端插入插孔405中且适配,连接柱403的内部设置有端头管408,端头管408的后端套接入连接柱403中,端头管408的前端翻折套接在连接柱403外侧,连通管302套接在端头管408的外侧,下管404和上管406共同夹取连通管302。
32.通孔壳501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管508,循环管508的两端贯穿通孔壳501,循环管508的两端分别与处于其两侧的端头管408对应连接。
33.通孔装置5在处于主体壳103内部的那一侧设置有转动装置6,转动装置6包括转动柱609,转动柱609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螺纹槽601,转动柱609的左侧壁上开设有横槽602,横槽602横向设置且贯穿螺纹槽601,横槽602与螺纹槽601的交界端口处均通过扭簧活动连接
有返回板603,返回板603的表面弧度与螺纹槽601的走向相适配,横槽602的前端插入活动连接有活动柱604,活动柱604在远离螺纹槽601的那一侧固定连接有风转扇605,风转扇605套接在转动柱609的外侧,风转扇605的外侧扇叶与板齿506卡接,风转扇605的前表面通过轴承活动嵌入连接有转环606,转环606的前表面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拉回弹簧607,拉回弹簧607的前端固定连接转动柱609的前端后侧面,转动柱60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定位杆608,定位杆608的形状呈现l型,定位杆608在远离转动柱609的那一端固定连接主体壳103的内壁。
34.工作原理:第一步:通过启动电机101,从而使得螺杆107旋转,泵体装置1开始工作,将气流从吸风管105吸入从排风管106排出,在主体壳103中形成从前向后的气流走向,气流吹动风转扇605外侧的扇叶,带动风转扇605进行旋转,使得扇叶与板齿506接触,从而打开开启板505,使得循环管508与主体壳103内部快速流动的气流进行接触,通过伯努利原理,此时与气流接触的循环管508部分外侧的压强小于内侧的压强,从而该处的循环管508膨胀吸水,在转动装置6持续的转动过程中,使得三个开启板505依次打开,从而带动循环管508内部的冷却水进行循环,提高了泵壳的降温效率。
35.第二步:通过气流从后向前吹动带动风转扇605进行转动,通过活动柱604的存在,以及螺纹槽601的存在,使得风转扇605在转动的过程中向后方进行移动,从而使得风转扇605先后使得不同的开启板505开启,后方开启板505开启的同时,前方的开启板505进行关闭,从而逐渐的将循环管508内部的冷却水向后移动,有效的促进冷却水在循环管508内进行运动。
36.第三步:通过横槽602的设计,使得在风转扇605转动到后方的时候,由于横槽602的存在,以及拉回弹簧607的存在,使得活动柱604通过横槽602向前快速移动,从而恢复到最前端的位置,且从后向前的运动过程中,由于横槽602的阻挡,使得风转扇605无法转动,只能向前移动,保证了向前移动的过程中,风转扇605不会打开开启板505,造成循环管508中冷却水反流的问题,从而有效的配合伯努利原理完成冷却水的循环,适配性大大的增强。
37.第四步:通过螺纹槽601和横槽602的设计,风转扇605在向后的过程中转动,依次打开开启板505,而在向前的运动中停止旋转,在保证不开启开启板505的同时,保证自身不受到板齿506的阻隔,准确的返回初始位置,进行下一步工作,通过轨道的设计,使得风转扇605完成双向的功能,大大的提高装置的自身功能性。
38.第五步:通过拉回弹簧607的连接方式,从而使得拉回弹簧607在风转扇605向后移动且转动的时候,不会受到风转扇605转动的影响,保证拉回弹簧607在伸长的情况下却不交错,这样可以使得拉回弹簧607不会在风转扇605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扭伤同时不会使得拉回弹簧607之间相互交错,破坏风转扇605的运动,有效的提高了转动装置6和拉回弹簧607自身的使用寿命。
39.第六步:通过风转扇605与板齿506的配合设计,使得风转扇605转动的时候可以通过板齿506开启开启板505,从而配合完成冷却水的循环,在风转扇605向前归位的时候,使得风转扇605与板齿506不相互阻挡,从而有效的保证通孔装置5和转动装置6之间的运动配合性,从而完成冷却水的循环工作,使得装置机构之间的配合性大大的增强。
40.第七步:通过通孔装置5和转动装置6的设计,利用了泵体装置1自身的吸风和排风
的性能,从而辅助完成泵体装置1自身的降温工作以及冷却水的循环工作,使得泵体完成功能的同时,不增加额外的负担,使得泵体的使用更加的节能环保。
41.第八步:通过开启板505的设计,在开启板505未打开的时候,可以防止气流与循环管508的外侧壁直接接触,这样避免了气流长期携带空气中的微小粒子对循环管508的外侧壁进行摩擦,保护了循环管508,从而提高循环管508的使用时间,保证了泵体机构投入使用时的韧性。
42.第九步:通过开启板505的依次开启和关闭,开启的开启板505会将冷却水吸入该处循环管508的那一段,在下一个开启板505开启的时候,前一个开启板505会在板弹簧507的帮助自动的进行关闭,这样关闭的同时,下一个循环管508段落进行吸水,同时关闭的开启板505会将原先段的循环管508中的冷却水挤入下一个循环管508段,从而压进冷却水进行工作,有效的使得冷却水带走主体壳103内部的热量,使得泵体装置1可以快速的进行散热。
43.第十步:通过连接装置4和通孔装置5与主体壳103的连接,可以方便的对连接装置4和通孔装置5从主体壳103上进行取出,这样可以及时的对通孔装置5内部的循环管508进行更换,避免由于循环管508的损坏造成泵体的降热效率降低的出现,这样的分体式设计,也可以更好的使得泵体的损坏成本大大减小。
44.第十一步:通过连接装置4的设计,使得端头管408与连通管302的连接变得更加的简单,将连通管302的端口套接在端头管408的前端外侧,然后将上管406和下管404整体推进连接孔402中,这样连接孔402会自动挤压上管406和下管404进行夹紧,从而夹紧端头管408与连通管302的连接,这样使端头管408和连通管302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同时安装和拆卸也会更加的简便,降低了装置的安装拆卸难度。
45.第十二步:通过辅助装置3的设计,在取出连接装置4和通孔装置5之后,上下两个挡板304会在开启弹簧305的帮助下进行接触,从而封闭住放置槽301的通口,使得连接装置4和通孔装置5的拆卸,对于真空泵短时间的使用是不受影响的,使得装置的使用更加的灵活。
4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