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5:27: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


背景技术:

2.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别名茶、槚(ji
ǎ
),茗,荈(chu
ǎ
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3.茶叶在炒制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人工手动加工的方式,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生锅”的温度140-160℃,“熟锅”的温度80-90℃,“烘焙”温度60-90℃,随着锅温变化,茶叶含水量不断减少,品质也逐渐成。初揉,并与抖散相结合。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实成圆条,达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进入“理条”,“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优质佳,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人工全程参与,全程人工炒制的方式其加工效率极其缓慢,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包括炒茶灶和锅体,所述炒茶灶内部安装有锅体,所述炒茶灶外侧设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外侧固定连接有翻动组件,所述支撑柱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下方固定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左右分布的限位杆和挂杆,所述挂杆下方固定连接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下方固定连接有调节电机,所述调节电机下方固定连接有轻揉装置,所述限位杆下方设有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外侧与移动组件固定连接。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翻动组件包括固定环和翻动电机,所述固定环外侧固定连接有翻动电机,所述翻动电机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另一端
固定连接有翻动板,所述翻动板呈弧形设置。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和圆柱杆,所述转动电机外侧与挂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电机主轴外侧固定连接有圆柱杆,所述圆柱杆下方设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下方与调节电机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上方固定连接有导向块。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向块数量为两个,且导向块关于移动杆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导向块上端面呈弧形面设置。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挂杆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外侧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内部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下端与限位销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下方与移动杆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轻揉装置包括固定筒和滑动块,所述调节电机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下方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下方固定连接有轻揉板。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杆外侧设有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一端与固定筒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弹簧另一端与轻揉板固定连接,所述轻揉板呈弧形设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固定筒、滑动块、滑动杆、伸缩弹簧、轻揉板、转动电机、圆柱杆和移动杆,在初揉过程中通过启动转动电机带动圆柱杆移动,进而在导向块的作用下实现其带动移动杆上下移动,同时调节电机带动下方的轻揉板转动,此时可以带动其对茶叶进行轻揉工序,这种设置代替人工前期的轻揉工作,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柱、固定环、翻动电机、转动板和翻动板,在使用时通过翻转电机启动带动转动板转动,而转动板带动翻动板转动,此时翻动板可以通过自身转动带动下方锅体内部的茶叶翻转,此时可以实现对茶叶的翻转工作,无需人工翻转,保证后续茶叶的加工质量,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轻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炒茶灶、2-锅体、3-轻揉装置、301-固定筒、302-滑动块、303-滑动杆、304-伸缩弹簧、305-轻揉板、4-支撑柱、5-固定环、6-翻动电机、7-转动板、8-翻动板、9-顶板、10-挂杆、11-限位杆、12-转动电机、13-圆柱杆、14-移动杆、15-导向块、16-限位板、17-限位销、18-开关按钮、19-调节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1: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茶叶加工用炒茶装置,包括炒茶灶1和锅体2,炒茶灶1内部安装有锅体2,炒茶
灶1外侧设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柱4,支撑柱4外侧固定连接有翻动组件,支撑柱4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9,顶板9下方固定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左右分布的限位杆11和挂杆10,挂杆10下方固定连接有移动组件,移动组件下方固定连接有调节电机19,调节电机19下方固定连接有轻揉装置3,限位杆11下方设有开关按钮18,开关按钮18外侧与移动组件固定连接。
16.翻动组件包括固定环5和翻动电机6,固定环5外侧固定连接有翻动电机6,翻动电机6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7,转动板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翻动板8,翻动板8呈弧形设置;翻动板8外侧与锅体2内壁呈弧形设置,其可以带动茶叶翻动,无需人工翻动,可以保证茶叶加工质量;移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12和圆柱杆13,转动电机12外侧与挂杆10固定连接,转动电机12主轴外侧固定连接有圆柱杆13,圆柱杆13下方设有移动杆14,移动杆14下方与调节电机19固定连接,移动杆14上方固定连接有导向块15;转动电机12可以带动圆柱杆13转动,进而可以通过圆柱杆13在导向块15的作用下带动移动杆14上下移动;导向块15数量为两个,且导向块15关于移动杆14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导向块15上端面呈弧形面设置;导向块15的设置保证其在转动电机12的带动下其导向块15和移动杆14上下移动;挂杆10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销17,限位销17外侧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板16,限位板16内部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下端与限位销17固定连接,限位板16下方与移动杆14固定连接;这种设置可以保证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其自动复位,保证轻揉工作正常进行;轻揉装置3包括固定筒301和滑动块302,调节电机19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301,固定筒301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302,滑动块302下方固定连接有滑动杆303,滑动杆303可以上下滑动,避免其带动轻揉板305私自转动,滑动杆303下方固定连接有轻揉板305;滑动杆303外侧设有伸缩弹簧304,伸缩弹簧304一端与固定筒301固定连接,伸缩弹簧304另一端与轻揉板305固定连接,伸缩弹簧304具有缓冲作用,保证轻揉板305进行正常轻揉工作,轻揉板305呈弧形设置;这种设置保证其轻揉板305与锅体2内侧弧度一致,其保证轻揉质量。
17.工作流程:使用时接通电源,通过将茶叶物料放置在锅体2内部,然后通过启动转动电机12带动圆柱杆13转动,而圆柱杆13转动并且与导向块15接触,此时在导向块15的作用下带动移动杆14稳定上下移动,而移动杆14带动两侧的限位板16移动,而限位板16的腰型槽内部的限位销17可以限制限位板16上下滑动连接,保证移动杆14上下滑动,而限位板16内部的压缩弹簧可以保证限位板16复位,保证其可以循环利用,而移动杆14上下移动的时候可以带动调节电机19上下移动,而调节电机19带动下方的移动组件轻揉装置3上下移动,而轻揉装置3中的滑动块302带动滑动杆303移动,而滑动杆303带动轻揉板305上下移动,而调节电机19带动轻揉板305转动,而上方转动电机12带动轻揉板305上下移动,此时轻揉板305可以对茶叶进行揉动和转动,此时可以模拟人员手部对茶叶进行加工工作,而设置的伸缩弹簧304具有减震缓冲的作用,避免轻揉板305过度挤压茶叶,保证锅体2正常使用。
18.实施例2: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是在进行轻揉工作时,一旦移动杆14向上移动,其限位杆11将会直接与开关按钮18接触,此时翻动电机6可以带动转动
板7转动,而转动板7可以带动翻动板8转动,此时翻动板8可以带动茶叶进行翻动,此时茶叶不但可以翻动同时可以在轻揉板305的作用下可以来回轻揉,进而保证茶叶的加工质量,当轻揉工作完成后,可以进行后续茶叶加工工作,这种设置可以实现半自动化茶叶处理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茶叶的加工效率。
1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