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进式高效钻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4:13: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切削刀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进式高效钻头结构。


背景技术:

2.麻花钻是通过其相对固定轴线的旋转切削以钻削工件的圆孔的工具,因其容屑槽成螺旋状而形似麻花而得名,是应用最广的孔加工刀具。它主要由切削部和柄部构成,其切削部主要是由钻尖部、排屑槽、刃带组成,钻尖部一侧为主切削刃,刃带一侧为副切削刃,钻尖部的主切削刃强度完全满足常用材料的正常切削,而副切削刃由于其尺寸较薄,钻头在切削坚硬物体时或切削方向发生倾斜时,容易出现副切削刃的磨损或断裂现象,从而导致钻头报废,增加了使用成本。因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出一种可安装拆卸刃带的钻头,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自进式高效钻头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钻头切削刃容易损坏导致钻头整体报废的问题。
4.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自进式高效钻头结构,包括钻体和钻柄,所述钻柄与钻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钻体包括钻杆和活动刃带,钻杆后端为平面结构,且钻杆后端中心设有用于与钻柄相连接的插接杆,所述钻杆前端设有钻头部,所述钻头部外径大于钻杆外径,钻头部前端设有钻尖,钻头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螺旋状的固定刃带,所述固定刃带的一侧均设有主切削刃,所述固定刃带的一端均延伸至钻尖,另一端均设有定位缺口,两个固定刃带之间设有第一排屑槽,所述钻杆上设有两个螺旋状的第二排屑槽,两个所述第二排屑槽的一端与第一排屑槽相连接;所述钻杆侧壁上开设有两个螺旋状的定位槽,两个定位槽之间呈对称设置并位于两个第二排屑槽之间,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缺口,另一端延伸至钻杆的末端;所述活动刃带数量为两个,活动刃带呈螺旋状结构,所述活动刃带的长度与钻杆的长度相适应,活动刃带内侧壁与钻杆表面相适配,活动刃带的内侧壁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定位凸条,所述定位凸条嵌入到所述定位槽中,使得活动刃带贴合设置在钻杆表面并可通过旋转的方式在钻杆上位移,且两个活动刃带的前端抵靠在所述定位缺口处,且活动刃带的后端与钻杆后端平齐,两个所述活动刃带的两侧与两个第二排屑槽两侧平齐,且两个活动刃带一侧均设有副切削刃;所述钻柄一端抵靠在钻杆后端并对两个活动刃带进行限位,且钻柄侧壁上开设有末端排屑槽,所述末端排屑槽延伸至钻柄一端并与钻体上的第二排屑槽相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插接杆截面呈多边形结构,且插接杆的一端连接有螺杆;所述钻柄包括柄体和锁紧帽,所述柄体中心贯穿设有用于容置插接杆的通槽,所述通槽截面呈多边形结构并与所述插接杆尺寸形状相适配,所述锁紧帽靠近钻柄的一端开设有螺纹槽,且锁紧帽通过所述螺纹槽与螺杆螺纹连接,实现钻柄与钻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柄体靠近锁紧帽的端面上开设有两个螺纹孔,且所述锁紧帽上贯穿设有两个安装孔,两个安装孔位置与两个螺纹孔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孔中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一端嵌入到螺纹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分别对称分布于螺纹槽的两侧。
9.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截面呈弧形结构,且定位槽两侧与钻杆侧壁表面之间为弧形过渡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末端排屑槽的深度呈逐渐变浅设置。
11.工作原理:钻体两侧的刃带与钻杆之间为拆卸结构,活动刃带在安装时,通过将活动刃带前端内壁钻杆表面贴合,并使得定位凸条嵌入到定位槽中,再通过旋转的方式使得活动刃带在钻杆上位移,直至活动刃带的前端抵靠在所述定位缺口处,此时活动刃带两侧与排屑槽平齐,活动刃带后端与钻杆端面平齐,在通过安装钻柄的柄部,并利用锁紧帽上的螺纹槽插接杆一端的螺杆24螺纹连接,此时两个安装孔位置与两个螺纹孔位置对应,最后将定位螺栓一端嵌入到螺纹孔中并螺纹连接,实现钻柄与钻体之间的连接和定位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3.(1)本发明中钻体两侧的刃带与钻杆之间为拆卸结构,活动刃带呈螺旋状结构,通过旋转的方式使得活动刃带在钻杆上位移,并且活动刃带两侧与排屑槽平齐,活动刃带一侧的副切削刃进行钻孔切削作业,并且当副切削刃损坏时,可直接更换对应的活动刃带即可,无需更换钻头,保证了钻头的正常使用,有效降低了钻头使用成本,提高钻头利用率。
14.(2)本发明中活动刃带内壁上通过定位凸条与定位槽配合进行定位,使得活动刃带在钻杆上旋转时,能够保证活动刃带能够贴合钻杆,避免出现错位现象。
15.(3)本发明中钻杆的一端通过插接杆贯穿柄部,并通过螺杆与限位块中的螺纹槽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使得钻柄一端能够抵靠在钻杆后端并对两个活动刃带进行限位,保证了钻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中钻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中活动刃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中钻体的剖视图。
20.图5为本发明中钻柄的结构示意图。
21.钻体1、钻杆2、第二排屑槽21、定位槽22、插接杆23、螺杆24、钻头部3、钻尖31、固定刃带32、主切削刃33、定位缺口34、第一排屑槽35、活动刃带4、定位凸条41、副切削刃42、钻柄5、柄部6、末端排屑槽61、通槽62、螺孔槽63、锁紧帽7、螺纹槽71、安装孔72、定位螺栓73。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均为机械领域中的通用连接方式,焊接、螺栓螺母连接以及螺钉连接均可。
23.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4.如图1-5所示,一种自进式高效钻头结构,包括钻体1和钻柄5,所述钻柄5与钻体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钻体1包括钻杆2和活动刃带4,钻杆2后端为平面结构,且钻杆2后端中心设有用于与钻柄5相连接的插接杆23,所述钻杆2前端设有钻头部3,所述钻头部3外径大于钻杆2外径,钻头部3前端设有钻尖31,钻头部3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螺旋状的固定刃带32,所述固定刃带32的一侧均设有主切削刃33,所述固定刃带32的一端均延伸至钻尖31,另一端均设有定位缺口34,两个固定刃带32之间设有第一排屑槽35,所述钻杆2上设有两个螺旋状的第二排屑槽21,两个所述第二排屑槽21的一端与第一排屑槽35相连接;所述钻杆2侧壁上开设有两个螺旋状的定位槽22,两个定位槽22之间呈对称设置并位于两个第二排屑槽21之间,所述定位槽2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缺口34,另一端延伸至钻杆2的末端;所述活动刃带4数量为两个,活动刃带4呈螺旋状结构,所述活动刃带4的长度与钻杆2的长度相适应,活动刃带4内侧壁与钻杆2表面相适配,活动刃带4的内侧壁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定位凸条41,所述定位凸条41嵌入到所述定位槽22中,使得活动刃带4贴合设置在钻杆2表面并可通过旋转的方式在钻杆2上位移,且两个活动刃带4的前端抵靠在所述定位缺口34处,且活动刃带4的后端与钻杆2后端平齐,两个所述活动刃带4的两侧与两个第二排屑槽21两侧平齐,且两个活动刃带4一侧均设有副切削刃42;所述钻柄5一端抵靠在钻杆2后端并对两个活动刃带4进行限位,且钻柄5侧壁上开设有末端排屑槽61,所述末端排屑槽61延伸至钻柄5一端并与钻体1上的第二排屑槽21相连接。
25.进一步的,所述插接杆23截面呈多边形结构,且插接杆23的一端连接有螺杆24;所述钻柄5包括柄体和锁紧帽7,所述柄体中心贯穿设有用于容置插接杆23的通槽62,所述通槽62截面呈多边形结构并与所述插接杆23尺寸形状相适配,所述锁紧帽7靠近钻柄5的一端开设有螺纹槽71,且锁紧帽7通过所述螺纹槽71与螺杆24螺纹连接,实现钻柄5与钻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26.进一步的,所述柄体靠近锁紧帽7的端面上开设有两个螺纹孔,且所述锁紧帽7上贯穿设有两个安装孔72,两个安装孔72位置与两个螺纹孔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孔72中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螺栓73,所述定位螺栓73一端嵌入到螺纹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2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72分别对称分布于螺纹槽71的两侧。
2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22截面呈弧形结构,且定位槽22两侧与钻杆2侧壁表面之间为弧形过渡设置。
29.进一步的,所述末端排屑槽61的深度呈逐渐变浅设置。
30.工作原理:钻体1两侧的刃带与钻杆2之间为拆卸结构,活动刃带4在安装时,通过将活动刃带4前端内壁钻杆2表面贴合,并使得定位凸条41嵌入到定位槽22中,再通过旋转的方式使得活动刃带4在钻杆2上位移,直至活动刃带4的前端抵靠在所述定位缺口34处,此时活动刃带4两侧与排屑槽平齐,活动刃带4后端与钻杆2端面平齐,在通过安装钻柄5的柄部6,并利用锁紧帽7上的螺纹槽71插接杆23一端的螺杆24螺纹连接,此时两个安装孔72位
置与两个螺纹孔位置对应,最后将定位螺栓73一端嵌入到螺纹孔中并螺纹连接,实现钻柄5与钻体1之间的连接和定位。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