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体域网网关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20:2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体域网网关设备。


背景技术:

2.体域网,即身体感应网络,是由可穿戴或可嵌入设备组成的网络,其是一种可长期监视和记录人体健康信号的基本技术。
3.网关设备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其在网络层以上实现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网关设备可用于接收生理数据采集器(即检测设备、例如心电探头、血氧饱和度探头、血压探头、血糖探头等等)传送的数据,并与(医院或家庭)监护中心服务器保持联网,将数据转发至(医院或家庭)监护中心服务器。
4.体域网网关设备一般设有多个接口,每一接口对应不同的检测设备,由于插接口的形状大同小异,因此在检测设备连接体域网网关设备时经常插错接口,导致连接无效,无法进行数据交互,由此需要重新连接,操作不便,影响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检测设备连接体域网网关设备时经常差错接口、导致连接无效、无法进行数据交互、操作不便以及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体域网网关设备。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体域网网关设备,包括外壳、控制电路板、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一检测设备进行数据交互、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二检测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7.所述外壳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且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内侧,且所述第一检测设备的第一插头穿过所述第一插接孔与所述第一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内侧,且所述第二检测设备的第二插头穿过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二接口电性连接;
8.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定位结构相适配的第一防呆结构,且所述第一防呆结构在所述第一插头插接到所述第一接口时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配合,并由所述第一防呆结构阻止所述第二插头进入所述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二定位结构相适配的第二防呆结构,且所述第二防呆结构在所述第二插头插接到所述第二接口时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相配合,并由所述第二防呆结构阻止所述第一插头进入所述第二插接孔。
9.优选地,所述第一防呆结构由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孔壁并突起设置的第一定位筋构成,且所述第一定位筋与所述第一插头上构成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第一定位槽相适
配,并在所述第一插头经所述第一插接孔插接到所述第一接口时,所述第一定位筋嵌入到所述第一定位槽;
10.所述第二防呆结构由设于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孔壁并突起设置的第二定位筋构成,且所述第二定位筋与所述第二插头上构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第二定位槽相适配,并在所述第一插头经所述第一插接孔插接到所述第二接口时,所述第二定位筋嵌入到所述第二定位槽。
11.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一定位筋,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二定位筋,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筋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排布位置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筋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口的排布位置不同。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或矩形,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插接孔的两个对立的侧壁上,并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位于所述第一接口的中间平分面上;
13.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插接孔的两个对立的侧壁上,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接口的中间平分面的两侧。
14.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定位筋的顶面分别为沿所述第一接口的插接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插头的两个第一定位槽的底面相适配的第一导向平面,且所述第一插接孔通过两个所述第一导向平面贴合到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底面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插头导引插接到所述第一接口;
15.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筋的顶面分别为沿所述第二接口的压接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插头的两个第二定位槽的底面相适配的第二导向平面,且所述第二插接孔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导向平面贴合到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底面的方式将所述第二插头导引插接到所述第二接口。
16.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孔壁靠近内侧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插头上的第一弹性密封圈相适配的第一环形台阶,所述第一环形台阶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接口相邻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的第一环形限位圈,且所述第一插头在接口插入到所述第一接口时通过所述第一环形限位圈限位固定,并由所述第一弹性密封圈压贴到所述第一环形台阶的内壁密封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之间的空隙;
17.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孔壁靠近内侧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插头上的第二弹性密封圈相适配的第二环形台阶,所述第二环形台阶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接口相邻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的第二环形限位圈,且所述第二插头在接口插入到所述第二接口时通过所述第二环形限位圈限位固定,并由所述第二弹性密封圈压贴到所述第二环形台阶的内壁密封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之间的空隙。
18.优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处的第一软胶塞、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处的第二软胶塞,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塞插接到所述第一插接孔的方式封闭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二软胶塞插接到所述第二插接孔的方式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19.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usb type-c接口。
20.优选地,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且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两个相互背向的侧面上。
21.优选地,所述体域网网关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
口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第三检测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间隔分布的第三插接孔,且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三插接孔的内侧,所述第三检测设备的第三插头穿过所述第三插接孔与所述第三接口电性连接;
22.所述第三插接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三插头的第三定位结构相适配的第三防呆结构,且所述第三防呆结构在所述第三插头插接到所述第三接口时与所述第三定位结构相配合,并由所述第三防呆结构阻止所述第一插头及第二插头进入所述第三插接孔。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域网网关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并使第一接口位于第一插接孔的内侧,使第二接口位于第二插接孔的内侧,这样第一插头插接到第一接口时至少一部分嵌入在第一插接孔内第二插头插接到第二插扣时至少一部分嵌入在第二插接孔内,从而能够有效防护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进而保证第一插头与第一接口、第二插头与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强抗冲击能力,保证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能够与控制电路板进行可靠的数据交互;由于第一插接孔内设有第一防呆结构,第二插接孔内设有第二防呆结构,从而能够起到防呆作用,使得第一插头能够高效且可靠插接到第一接口,第二插头能够高效且可靠插接到第二接口,解决插错导致连接失效的问题,确保第一检测设备及第二检测设备能够分别与控制电路板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且避免插错重新连接,有效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进而提升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域网网关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域网网关设备的朝向第一插接孔的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域网网关设备的朝向第二插接孔的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8.图5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域网网关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体域网网关设备可应用于医疗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心电检测及血氧检测中。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体域网网关设备包括外壳1、控制电路板、第一接口2及第二接口3,其中控制电路板、第一接口2和第二接口3分别安装在外壳1内,以进行有效防护。
31.结合图3,上述第一接口2和第二接口3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因此控制电路板可通过第一接口2与第一检测设备4(例如心电探头、血氧饱和度探头、血压探头、血糖探头等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及可通过第二接口3与第二检测设备5(例如心电探头、血氧饱和
度探头、血压探头、血糖探头等等)进行数据交互,从而接收由第一检测设备4和第二检测设备5采集来的生理数据。
32.本实施例的外壳1包括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且第一接口2位于第一插接孔11的内侧,因此第一检测设备4的第一插头41可穿过第一插接孔11插接到第一接口2,从而与第一接口2电性连接。另外,第二接口3位于第二插接孔12的内侧,因此第二检测设备5的第二插头51可穿过第二插接孔12插接到第二接口3,从而与第二接口3电性连接。上述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间隔分布,避免位于第一插接孔11的第一插头41与位于第二插接孔12的第二插头51 之间相互影响干扰。
33.结合图4所示,上述第一插接孔11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插头41的第一定位结构411相适配的第一防呆结构111,且第一防呆结构111在第一插头41 插接到第一接口2时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411相配合,并由第一防呆结构111阻止第二插头51进入第一插接孔11,即第二插头51无法通过第一插接孔11插接到第一接口2,起到防呆作用,无需担心插接错误。
34.结合图5所示,上述第二插接孔12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插头51的第二定位结构511相适配的第二防呆结构121,且第二防呆结构121在第二插头51 插接到第二接口3时与第二定位结构511相配合,并由第二防呆结构121阻止第一插头41进入第二插接孔12,即第一插头41无法通过第二插接孔12插接到第二接口3,可起到防呆作用,且第一插头41只能插接到第一接口2,第二插头51 只能插接到第一接口2,保证连接正确。
35.上述体域网网关设备通过设置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并使第一接口2位于第一插接孔11的内侧,使第二接口3位于第二插接孔12的内侧,这样第一插头41插接到第一接口2时至少一部分嵌入在第一插接孔11内第二插头51插接到第二插扣时至少一部分嵌入在第二插接孔12内,从而能够有效防护第一插头41和第二插头51,进而保证第一插头41与第一接口2、第二插头51与第二接口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强抗冲击能力,保证第一检测设备4和第二检测设备5能够与控制电路板进行可靠的数据交互。
36.由于第一插接孔11内设有第一防呆结构111,第二插接孔12内设有第二防呆结构121,从而能够起到防呆作用,使得第一插头41能够高效且可靠插接到第一接口2,第二插头51能够高效且可靠插接到第二接口3,解决插错导致连接失效的问题,确保第一检测设备4及第二检测设备5能够分别与控制电路板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且避免插错重新连接,有效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进而提升使用效率。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防呆结构111由设于第一插接孔 11的孔壁并突起设置的第一定位筋构成,且第一定位筋与第一插头41上构成第一定位结构411的第一定位槽相适配,并在第一插头41经第一插接孔11插接到第一接口2时,第一定位筋嵌入到第一定位槽,避免第一定位筋卡接到第一插头41而阻止第一插头41插接到第一接头。
38.同样设置地,上述第二防呆结构121由设于第二插接孔12的孔壁并突起设置的第二定位筋构成,且第二定位筋与第二插头51上构成第二定位结构511的的第二定位槽相适配,并在第一插头41经第一插接孔11插接到第二接口3时,第二定位筋嵌入到第二定位槽,避免第二定位筋卡接到第二插头51而阻止第二插头51插接到第二接头。
39.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在第一插接孔11及第二插接孔12的孔壁设置定位槽,以对应第一插头41和第二插头51上的突起设置的定位筋,这样在第一插头41插入第一
插接孔11、第二插头51插入第二插接孔12时,定位筋嵌入定位槽。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0.具体地,上述第一插接孔11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一定位筋,第二插接孔12 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二定位筋,且两个第一定位筋相对于第一接口2的排布位置与两个第二定位筋相对于第二接口3的排布位置不同,即第一插接孔11内的两个第一定位筋的排布方式与第二插头51上的两个第二定位槽的排布方式(因为两个第二定位槽的排布方式与两个第二定位筋的排布方式相适配)不相同,这样第一插接孔11的两个第一定位筋无法嵌入到第二插头51的两个第二定位槽,从而能够阻止第二插头51插入第一插接孔11。
41.同理,第二插接孔12内的两个第二定位筋的排布方式与第一插头41上的两个第一定位槽的排布方式(因为两个第一定位槽的排布方式与两个第一定位筋的排布方式相适配)不相同,这样第二插接孔12的两个第二定位筋无法嵌入到第一插头41的两个第一定位槽,从而阻止第一插头41插入第二插接孔12。
42.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通过使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从而由第一定位筋阻止第二插头51插入第一插接孔11,由第二定位经阻止第一插头41插入第二插接孔12,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3.在外壳1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外观美观且便于加工,当然也可为矩形),且两个第一定位筋分别位于第一插接孔11的两个对立的侧壁上,并位于同一直线上,直线位于第一接口2 的中间平分面上。进一步地,两个第二定位筋分别位于第二插接孔12的两个对立的侧壁上,且两个第二定位筋分别位于第二接口3的中间平分面的两侧,从而使得两个第一定位筋与两个第二定位筋的排布方式不相同。
44.特别地,两个第一定位筋的顶面分别为沿第一接口2的插接方向设置、并与第一插头41的两个第一定位槽的底面相适配的第一导向平面,且第一插接孔11通过两个第一导向平面贴合到两个第一定位槽的底面的方式将第一插头41 导引插接到第一接口2,从而可对第一插头41进行导向,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插头41能够高效且精准的插接到第一接口2,避免错位插接时造成划伤或损坏。
45.同样设置地,两个第二定位筋的顶面分别为沿第二接口3的压接方向设置、并与第二插头51的两个第二定位槽的底面相适配的第二导向平面,且第二插接孔12通过两个第二导向平面贴合到两个第二定位槽的底面的方式将第二插头 51导引插接到第二接口3,这样可对第二插头51进行导向,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二插头51能够高效且精准的插接到第二接头,避免错位插接时造成划伤或损坏。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插接孔11的孔壁靠近内侧的位置还设有突起设置、并与第一插头41上的第一弹性密封圈相适配的第一环形台阶 112,第一环形台阶112的内壁与第一接口2相邻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的第一环形限位圈113,且第一插头41在接口插入到所述第一接口2时通过第一环形限位圈113限位固定,并由第一弹性密封圈压贴到第一环形台阶112的内壁密封第一插头41与第一环形台阶112之间的空隙。
47.上述外壳1通过设置第一环形限位圈113,可在第一插头41与第一接口2配合到位时进行有效限位,既能防止插坏第一接口2,又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可使得操作效率更高。并且,上述外壳1还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台阶112,并使第一插头41插接到第一接头时,由第一弹性密封圈密封第一插头41与第一环形台阶112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实现可靠的防水功
能,防止液体经由第一插接孔 11进入到外壳1的内部。
48.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在第一插接孔11的内侧设置弹性防水圈,由第一插头41压贴到弹性防水圈的方式密封第一插头41与第一插接孔11之间的空隙。
49.同样设置地,上述第二插接孔12的孔壁靠近内侧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并与第二插头51上的第二弹性密封圈512相适配的第二环形台阶122,第二环形台阶122的内壁与第二接口3相邻的位置设有突起设置的第二环形限位圈123,且第二插头51在接口插入到第二接口3时通过第二环形限位圈123限位固定,并由第二弹性密封圈512压贴到第二环形台阶122的内壁密封第二插头51与第二环形台阶122之间的空隙。
50.上述外壳1通过设置第二环形限位圈123,可在第二插头51与第二接口3配合到位时进行有效限位,既能防止插坏第二接口3,又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可使得操作效率更高。并且,上述外壳1还通过设置第二环形台阶122,并使第二插头51插接到第二接头时,由第二弹性密封圈512密封第二插头51与第二环形台阶122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实现可靠的防水功能,防止液体经由第二插接孔12进入到外壳1的内部。
51.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在第二插接孔12的内侧设置弹性防水圈,由第二插头51压贴到弹性防水圈的方式密封第二插头51与第二插接孔12之间的空隙。
52.上述外壳1还包括设于第一插接孔11处的第一软胶塞13、以及设于第二插接孔12处的第二软胶塞14,并通过第一软胶塞13插接到第一插接孔11的方式封闭第一接口2,通过第二软胶塞14插接到第二插接孔12的方式封闭第二接口3,这样在第一接口2和/或第二接口3不连接检测设备时能够将第一接口2和第二接口3封闭起来,防止积尘或者液体进入。
53.具体地,上述第一接口2和第二接口3均为usb type-c接口。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的,第一接口2和第二接口3具体可根据第一检测设备4的第一插头41 及第二检测设备5的第二插头51确定。
54.此外,上述外壳1为长方体形,且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分别位于外壳1的两个相互背向的侧面上,以使得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之间间隔较大的距离,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插头41与第二插头51干涉影响,同时也优化了外观,避免结构设计外观密集而影响外观的美观。
55.上述体域网网关设备还包括安装在外壳1内的第三接口,第三接口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控制电路板通过第三接口与第三检测设备(例如心电探头、血氧饱和度探头、血压探头、血糖探头等等)进行数据交互。并且,外壳1包括与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间隔分布的第三插接孔,且第三接口位于第三插接孔的内侧,第三检测设备的第三插头穿过第三插接孔与第三接口电性连接。
56.进一步地,上述第三插接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三插头的第三定位结构相适配的第三防呆结构,且第三防呆结构在第三插头插接到第三接口时与第三定位结构相配合,并由第三防呆结构阻止第一插头41及第二插头51进入第三插接孔,从而可起到防呆作用,防止第一插头41或第二插头51插接到第三接口处。上述第三插接孔具体可与第一插接孔11和第二插接孔12相同设置。当然,第一防呆结构111也能阻止第三插头进入第一插接孔11,第二防呆结构121也能阻止第三插头进入第二插接孔12。
57.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体域网网关设备具体还可包括第四接口,外壳1可设置第四插接孔,使第四接口位于第四插接孔的内侧,且第四插接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与第四插头
的第四定位结构相适配的第四防呆结构。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