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叠童车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3:14: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童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童车。


背景技术:

2.儿童推车是一种针对婴儿所设计的承载移动工具,方便大人携带儿童、婴儿外出游玩或者购物等,同时还可适当盛放轻便的小物品,深受广大家长喜爱。
3.为了便于携带,童车的车架一般设置为可折叠结构,而且其座椅可变换朝向,比如座椅可背向车架的手把或者座椅可面向车架的手把,这类童车的车架,其座椅有一侧与前脚管连接,这导致了座椅的受力点偏向与车架的前脚组,当座椅以背向手把的状态使用时,可正常使用,但当座椅朝向由原本的背向手把改为了面向手把时,这种情况下导致座椅受力点偏前更为严重,众所周知的,儿童、婴儿是比较好动的,在座椅受力点严重偏前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翻车现象,对儿童、婴儿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折叠童车,旨在解决传统折叠童车座椅重心偏前容易造成翻车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童车,包括可折叠的座椅和车架,所述座椅可相对车架转动,所述车架包括前脚组、后脚组、手把组以及连动组,所述手把组下端设有连接座,前脚组的上端可枢转设于所述连接座,并可相对连接座在靠近手把组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后脚组包括位于连接座左右两侧的后脚管以及设于后脚管下端的后轮,两后脚管的上端分别可枢转安装于连接座对应前脚组上端的两侧,并可相对连接座在靠近手把组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所述连动组包括移动件、后支撑件以及座椅支撑件,所述移动件活动套设于手把组,并可沿手把组在靠近连接座和远离的位置之间运动,移动件还与座椅底部对应靠近座椅靠背的一侧铰接,所述后支撑件的上端与移动件可枢转连接,下端与后脚组可枢转连接,座椅支撑件的下端与连接座可枢转连接,上端与座椅底部对应远离座椅靠背的一侧铰接,收车时,移动移动件使移动件远离连接座,移动件移动期间通过后支撑件带动后脚组做靠近手把组的摆动动作、通过与座椅的铰接以及座椅支撑件带动座椅使座椅底部与手把组相抵,再将前脚组摆动至与手把组相抵,最后将座椅折叠,完成整车收折。
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手把组的下端设置了连接座,连接座分别可枢转连接有前脚组和后脚组,使前脚组和后脚组的两后脚管可分别相对连接座在靠近手把组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在手把组活动套设了移动件,移动件的外壁与座椅的后侧铰接,在连接座可枢转设置了座椅支撑件,座椅支撑件的上端与座椅的前侧铰接,还设置了后支撑件,后支撑件的上端与移动件铰接,下端与后脚管铰接,收车时,将移动件沿手把组移动,移动过程中通过后支撑件带动后脚组做靠近手把组的摆动,以及通过与座椅的铰接和座椅支撑件带动座椅使座椅底部与手把组相抵,之后将前脚组摆动至于手把组相抵以及将座椅折叠即可完成
整车收折。与传统的相比,本实用新型在车架的受力中心点设置了连接座,再通过设置在连接座的座椅支撑件和套设在手把组的移动件将座椅安装于车架对应连接座的上方,使座椅的受力点偏向手把组和后脚组,当座椅背靠手把组时,手把组和后脚组对座椅的支撑足以保证座椅在偏后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翻车,当座椅面向手把组时,座椅的受力点位于整个车架的受力中心处,保持了重心的平衡,解决了传统折叠童车重心偏前容易造成翻车的问题,同时还通过移动件、后支撑件以及座椅支撑件对车架的收合动作进行连动,使收车动作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8.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立体示意图;
9.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椅背向手把组时的侧视图;
10.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合过程中的侧视图;
1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完成收合的侧视图;
12.图6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13.图7为座椅、承载座以及脚踏机构的立体图;
14.图8为连接座立体示意图;
15.图9为后支撑件为第一实施例时的立体示意图;
16.图10为后支撑件为第二实施例时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1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面向手把组时的侧视图;
18.图12为后支撑件为第二实施例时的装配示意图;
19.图13为手把组和前脚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童车。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10所示,该折叠童车包括可折叠的座椅 1和车架,所述座椅可相对车架转动,所述车架包括前脚组2、后脚组3、手把组4以及连动组,所述手把组4下端设有连接座100,前脚组2的上端可枢转设于所述连接座100,并可相对连接座100在靠近手把组4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后脚组3包括位于连接座100左右两侧的后脚管31以及设于后脚管 31下端的后轮32,两后脚管31的上端分别可枢转安装于连接座100对应前脚组2上端的两侧,并可相对连接座100在靠近手把组4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所述连动组包括移动件51、后支撑件52以及座椅支撑件53,所述移动件51 活动套设于手把组4,并可沿手把组4在靠近连接座100和远离的位置之间运动,移动件51还与座椅1底部对应靠近座椅1靠背的一侧铰接,所述后支撑件52的上端与移动件51可枢转连接,下端与后脚组3可枢转连接,座椅支撑件53的下端与连接座100可枢转连接,上端与座椅1底部对应远离座椅1靠背的一侧铰接,收车时,移动移动件51使移动件51远离连接座100,移动件 51移动期间通过后支撑件52带动后脚组3做靠近手把组4的摆动动作、通过与座椅1的铰接以及座椅支撑件53带动座椅1使座椅1底部与手把组4相抵,再将前脚组2摆动至与手把组4相抵,最后将座椅1折叠,完成整车收折。
2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手把组的下端设置了连接座,连接座分别可枢转连接有前脚组和后脚组,使前脚组和后脚组的两后脚管可分别相对连接座在靠近手把组和远离的位置之间摆动,在手把组活动套设了移动件,移动件的外壁与座椅的后侧铰接,在连接座可枢转设置了座椅支撑件,座椅支撑件的上端与座椅的前侧铰接,还设置了后支撑件,后支撑件的上端与移动件铰接,下端与后脚管铰接,收车时,将移动件沿手把组移动,移动过程中通过后支撑件带动后脚组做靠近手把组的摆动,以及通过与座椅的铰接和座椅支撑件带动座椅使座椅底部与手把组相抵,之后将前脚组摆动至于手把组相抵以及将座椅折叠即可完成整车收折。与传统的相比,本实用新型在车架的受力中心点设置了连接座,再通过设置在连接座的座椅支撑件和套设在手把组的移动件将座椅安装于车架对应连接座的上方,使座椅的受力点偏向手把组和后脚组,当座椅背靠手把组时,手把组和后脚组对座椅的支撑足以保证座椅在偏后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翻车,当座椅面向手把组时,座椅的受力点位于整个车架的受力中心处,保持了重心的平衡,解决了传统折叠童车重心偏前容易造成翻车的问题,同时还通过移动件、后支撑件以及座椅支撑件对车架的收合动作进行连动,使收车动作更加方便快捷。
26.具体的,两后脚管31的上端分别可枢转设于连接座100的两侧外壁,或者连接座100两侧设有可供后脚管31上端枢接并沿其枢转的枢接槽101。
27.具体的,当后脚管31通过枢接槽101安装于连接座100时,所述枢接槽 101的实施方式具有两种,在枢接槽101的第一实施例中,两所述枢接槽101 分别向外倾斜呈外八状设于连接座100的左右两侧,两后脚管31可分别沿两枢接槽101在同时做靠近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靠近,在同时做远离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远离。
28.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枢接槽101也可以呈内八状设于连接座100的左右两侧。
29.具体的,当枢接槽101呈外八状时,所述后支撑件52呈长条片状结构,后支撑件5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比如后支撑件52的上端朝远离移动件51的方向弯折,则后支撑件52的下端朝靠近移动件51的方向弯折。可以理解的,后支撑件52的上端和下
端具体的弯折幅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在保证可流畅带动后脚管31做摆动的范围内进行弯折。
30.具体的,移动件51对应后支撑件52上端铰接的位置设有限位部511,用于限制后支撑件52过渡摆动。
31.具体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述,所述后支撑件呈l型,所述后支撑件52的上端开设有具备开口的球状安装槽521,所述开口位于后支撑件上端靠近移动件的一侧,球状安装槽521内活动安装有球状连接件522,球状连接件局部穿过所述开口后裸露在外,且球状连接件裸露在外的部分与移动件连接,后支撑件的弯折部与后脚管铰接,下端则通过连动件300与前脚组实现连动,当两所述枢接槽为相对平行设置时,可通过球状安装槽和球状连接件的配合使后支撑件可实现多角度转动,从而更好的配合后脚管进行收合摆动。
32.具体的,在枢接槽101的第二实施例中,两所述枢接槽101相对平行设于所述连接座100的左右两侧,两后脚管31同时分别沿两枢接槽101做靠近手把组4和远离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平行,所述后支撑件52的上端与移动件51铆接,所述后支撑件52的下端与后脚管31铆接。
33.具体的,两后脚管31上端分别可枢转设于连接座100两侧外壁时,连接座100的所述两侧外壁相对平行或者相对倾斜呈外八状。当所述两侧外壁相对平行时,两后脚管31同时分别沿两外壁做靠近手把组4和远离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平行;当所述两侧外壁相对倾斜呈外八状时,两后脚管31可分别沿两外壁在同时做靠近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靠近,在同时做远离手把组4的摆动过程中相对远离。
34.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两侧外壁也可以为相对倾斜呈内八状。
35.具体的,由于传统的座椅1在转动一定度数后,因座椅1的把手和手把组 4之间存在干涉,无法实现360
°
自由转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座椅1下方设有用于安装座椅的承载座11,座椅1底壁设有长条状的驱动件12,驱动件12中部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轴13,承载座11设有可供驱动件12在其中进行转动的容纳槽111,驱动件12的一侧与容纳槽111的槽壁相抵,容纳槽111对应限位轴13的位置设有可供限位轴13下端穿过的长条形引导孔 112,限位轴13下端穿过长条形引导孔112的部分设有限位件131。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座椅1朝向的操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直接转动座椅1,驱动件 12随座椅1转动而转动,转动期间驱动件12的侧壁保持与容纳槽111的槽壁相抵,从而在转动期间推动限位轴13带动座椅1沿长条形引导孔112移动,从而使座椅1的把手避开手把组4的干涉范围,以实现360
°
自由转动;第二种方法是先拉动座椅1带动限位轴13沿长条形引导孔112移动一段距离后,使手把组4脱离座椅1把手的干涉范围,如此再进行转动的时候,手把组4 与座椅1的把手不会发生干涉,转动后通过驱动件12与容纳槽111槽壁相抵使座椅1保持转动后的状态,从而实现座椅的360
°
自由转动。
36.具体的,还设有脚踏机构6,所述承载座11有至少两侧设有安装位113,所述脚踏机构6包括脚踏61以及设于脚踏61两端的插件62,所述插件62的后端插装于所述安装位113,所述脚踏61通过所述插件62与安装位113的配合可拆卸安装于承载座11的其中一侧。比如座椅1为背向手把组4的状态时,脚踏61可通过插件62安装于承载座11远离手把组4的一侧,当座椅1转为面向手把组4时,可将脚踏61从远离手把组4的一侧拆下后将其安装于承载座
11靠近手把组4的一侧。可以理解的,安装位113可根据座椅1有几个转动方向决定,比如座椅1有四个朝向,每次需转动90
°
,那么可以在承载座 11的前侧、后侧、左侧以及右侧均设有安装位113,以对应座椅1的四个朝向。
37.具体的,连接座100的中部设有枢转槽102,所述前脚组2的上端可枢转安装于枢转槽102中,两后脚管31的上端分别设于连接座100对应枢转槽102 左右两侧的位置,连接座100的外壁还设有向上延伸的手把连接部103和枢接部104,所述手把组4的下端与手把连接部103连接,所述座椅支撑件53的下端与所述枢接部104铰接。
38.具体的,所述移动件51的外部设有连接部512,连接部512的上端与承载座11的底部对应靠近座椅1靠背的一侧铰接。
39.具体的,所述前脚组2包括前脚管21以及设于前脚管21下端对应座椅1 左右两侧的前轮22,前脚管的上端可枢转安装于所述枢转槽,整车收折后,两后轮32位于两前轮22之间。
40.具体的,所述手把组4包括包括上管41以及套设与上管41的下管42,下管42的下端可拆卸插装于所述手把连接部103,所述移动件51套设于所述下管42,上管41的上端设有车把411,上管41可相对下管42在将车把411与下管42上端相抵和远离的位置之间运动。
41.具体的,还设有锁车机构,用于在车架完全展开后将车架锁定。锁车机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也可采用以下实施例:所述下管42下端活动设有锁车件71,前脚管21上端与锁车件71相对的一侧对应锁车件71的位置设有可供锁车件 71伸入的避让槽72,前脚管21上端设有贯穿避让槽72槽壁的锁车槽73,锁车槽73包括弧状的避让段731以及直线状的锁车段732,避让段731与锁车段732相连通,另设有连接轴(未图示),所述连接轴(未图示)插设于锁车槽73中,并穿过锁车件71伸入避让槽72的部分,锁车件71可带动连接轴(未图示)在锁车段732和避让段731之间移动,前脚管上端还活动设有卡件75 以及与卡件75端部相抵的推件74,推件74远离卡件75的一端与连接轴(未图示)相抵,连接座100对应卡件75的位置设有可供卡件75端部卡入的卡槽 76,还设有顶簧(未图示),顶簧用于提供弹力以推动卡件75卡入卡槽76 中。当上管41相对下管42运动使车把411与下管42上端相抵后,下管42 的下端推动锁车件71带动连接轴(未图示)沿锁车段732移动至避让段731,连接轴(未图示)移动期间推动推件74以将卡件75退出卡槽76,从而实现对车架的解锁动作,卡件75退出卡槽76后,顶簧(未图示)被压缩,之后可通过连接轴(未图示)与避让段731配合形成的避让作用使前脚管21相对连接座100做转动动作,已进行收车动作;当车架完全展开后,下管42不再推动锁车件71,顶簧(未图示)解除压缩状态并将卡件75推入卡槽76中,同时带动推件74将连接轴(未图示)从避让段731推动至锁车段732,连接轴 (未图示)位于锁车段732时,通过连接轴(未图示)与锁车段732配合形成的限制,以及卡件75与卡槽76的配合形成的限制,将前脚组2和手把组4 锁定,实现了车架的锁车动作。
42.应当说明的是,座椅1具体如何折叠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对其具体原理结构进行赘述。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