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油气混输泵液力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6:56: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油气混输泵液力端领域,具体是一种油气混输泵液力端结构。


背景技术:

2.当前的油气混输泵用于将抽油机抽取的油气混合介质朝向远处运输,可以大大降低抽油机的功率损耗,保证抽油效率,但是现有的往复式油气混输泵由于运输的介质为油气混合介质,其活塞运动至端部时,仍会有一些油气残存在液力端结构内的液体通道中,液体通道内的气体在下一次活塞运动时,由于被压缩气体在压力降低后会膨胀,待压力降低至与进液管线压力差足够大时才能够将进液阀打开使油气吸入液力端的内部,此过程中气体膨胀占据了极大的活塞有效行程,因此大大降低了液力端的进液效率,导致单次的进液量大幅降低,影响了往复式油气混输泵的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混输泵液力端结构,它能够降低油气在液体流道内的残存空间,减少对活塞有效行程的影响,保证油气混输泵的运输效率。
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油气混输泵液力端结构,包括活塞缸和阀体结构,所述活塞缸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侧设有活塞杆,所述阀体结构对称的设置在活塞的左右两侧,所述阀体结构与活塞缸连通,所述阀体结构下沉至活塞缸的内部,所述阀体结构与活塞缸之间设有液体流道,所述活塞的左右两侧设有配合液体流道使用的堵件。
6.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结构包括进液阀、出液阀,所述进液阀和出液阀分别位于活塞杆的上下两侧,所述活塞运动至活塞缸的一端时与进液阀、出液阀的侧面间隙配合。
7.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穿过一侧的液体流道并在其中滑动运动。
8.进一步的,所述堵件包括环形凸台和堵块,所述环形凸台与活塞杆贯穿的液体流道配合使用,所述堵块与另一侧的液体流道配合使用。
9.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台套设在活塞杆的外部,所述活塞杆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活塞的螺栓,所述堵块由螺栓的螺母组成。
10.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位于活塞杆的下方,所述出液阀位于活塞杆的上方。
11.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和出液阀均包括配合使用的阀座、阀芯,所述阀座上朝向液体流道的一端与阀芯配合使用。
12.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上朝向液体流道的一端设有第一斜角,所述阀芯上设有第二斜角,所述第一斜角与第二斜角相贴合且两者的倾斜度相同。
13.进一步的,所述阀座上设有配合阀芯使用的导向装置和复位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和复位装置均位于阀座的内部。
14.进一步的,所述阀座的内部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截面积大于阀座上朝向液体流道一端的截面积。
15.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本发明的液力端结构主要包括活塞缸和阀体结构,活塞在活塞杆的动力驱动下在活塞缸内运动,使油气从阀体结构的一侧进入活塞缸,再经过活塞缸内活塞的反向运动,从阀体的另一侧排出,实现了进液、排液操作,本发明的阀体结构位于活塞的左右两侧,且阀体结构下沉至活塞缸的内部,这样就能使活塞运动至活塞缸的端部时能够直接与阀体结构的一侧间隙配合,从而使活塞运动到活塞缸的端部时,活塞与阀体结构之间的空隙更小,从而降低油气在间隙内的残存量,减少对活塞有效行程的影响,保证了进液的效率;
17.2、活塞运动时活塞缸端部时,活塞与阀体结构的侧面间隙配合,但是活塞由于密封性的要求只能在活塞缸内运动,而不能够运动至阀体结构的内部,因此阀体结构的内部还是有一定空隙残存,因此在活塞的两侧对称的设置堵件,堵件能够在活塞运动至活塞缸的端部时伸入阀体结构内部的空隙内,从而利用堵件将空隙内的油气排出,进一步降低了油气的残存量,降低了整个液力端内的孔隙率,保证了液力端的进液效率。
附图说明
18.附图1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附图2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20.附图3是本发明的前视图。
21.附图4是本发明的附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2.附图5是本发明的附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23.附图中所示标号:
24.1、活塞缸;2、阀体结构;3、活塞;4、活塞杆;5、液体流道;6、进液阀;7、出液阀;8、环形凸台;9、堵块;10、螺栓;11、螺母;12、阀座;13、阀芯;14、第一斜角;15、第二斜角;16、导向装置;17、复位装置;18、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
26.本发明所述是一种油气混输泵液力端结构,主体结构包括活塞缸1和阀体结构2,所述活塞缸1和阀体结构2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实现两者的分体式结构设置,便于各个部件的生产和加工,所述活塞缸1内滑动连接有活塞3,活塞3和活塞缸1的内侧壁密封连接的同时保持滑动连接,这样在活塞3运动时就能使活塞缸1的一侧呈现真空状态,从而产生足够的压力差将油气从阀体结构2的一端吸入活塞缸1的内部,活塞3运动至一侧时油气充满活塞缸1的内部,然后活塞3再次反向运动,将液体从活塞缸1内推出,从阀体结构的另一端排出,从而实现了一次进液过程,因此活塞3在活塞缸1内运动时对油气的吸力大小就成为进液量大小的主要指标,而当活塞缸1或者阀体结构2内存在较多的气体时,活塞3运动时会将气体拉伸膨胀,此时产生足够的压力差就需要活塞3运动更远的距离,从而在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一端时产生的吸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单次的进液量,极大降低了油气混输泵的效率;
27.所述活塞3的一侧设有活塞杆4,活塞杆4和活塞3通过螺栓或者一体成型的固定连接,活塞杆4与活塞泵的曲轴连杆连接,在曲轴、连杆的带动下使活塞杆4及活塞3在活塞缸1内做往复的直线运动,所述阀体结构2对称的设置在活塞3的左右两侧,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活塞3运动在活塞缸1内时,从一侧的阀体结构2进液,从另一侧的阀体结构2出液,使液力端的整体结构时刻处于进液状态,进液的效率大大提升,所述阀体结构2与活塞缸1连通,所述阀体结构2下沉至活塞缸1的内部,活塞3为保持密封性只能在活塞缸1的内部运动,因此阀体结构2下沉至活塞缸1的内部的设置,能够使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一端时,使活塞3直接与阀体结构2的侧面间隙配合,从而使活塞3与阀体结构2之间的间隙大大降低,避免空隙的存在导致的油气的残存,所述阀体结构2与活塞缸1之间设有液体流道5,所述活塞3的左右两侧设有配合液体流道5使用的堵件,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一端时,活塞3与阀体结构2之间的液体流道5仍然是间隙产生的主要位置,而为了保持进液的需求,进液通道5不可能取消,因此在活塞3的两侧设置堵件,堵件配合两侧的液体流道5使用,在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端部时,堵件能够伸入液体流道5的内部,从而将液体流道5内残余的油气排出,进一步降低了油气在液力端的残存量,在活塞3运动时能够快速产生足够的压力差,保证了进液效率和液力端单次的进液量,使油气混输泵的运输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28.优选的,所述阀体结构2包括进液阀6、出液阀7,进液阀6和出液阀7成对存在,所述进液阀6和出液阀7分别位于活塞杆4的上下两侧,所述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一端时与进液阀6、出液阀7的侧面间隙配合,这样的设置在活塞3运动时,从一侧阀体结构2的进液阀6内进液,从另一侧阀体结构2的出液阀7出液,两个进液阀6和出液阀7通过管道连接在一起,时刻保持液力端的进液状态,且使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端部时能够与进液阀6、出液阀7的侧壁距离更小,使两者之间的空隙更小,有效避免油气的残存。
29.优选的,所述活塞杆4穿过一侧的液体流道5并在其中滑动运动,这样的结构使得两个阀体结构2能够与活塞3更好的配合,使活塞杆4能够顺利的与曲轴连杆进行连接,活塞3运动时其两侧分别与两侧的阀体结构2进行间隙配合,使液力端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运行更加流畅。
30.优选的,所述堵件包括环形凸台8和堵块9,所述环形凸台8与活塞3通过一体成型的固定连接,所述环形凸台8与活塞杆4贯穿的液体流道5配合使用,能够在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一端时进入活塞杆4外侧一周的整个液体流道5,从而将整个液体流道5内的空间填充的更加彻底,使空隙的存在空间更小,所述堵块9与另一侧的液体流道5配合使用,堵块9的设置直接进入另一侧的液体流道5中,此位置活塞杆4不会进入,因此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形状,直接与此处的液体流道5填充配合即可。
31.优选的,所述环形凸台8套设在活塞杆4的外部,使环形凸台8与活塞杆4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同时避免两者之间的间隙产生,从而防止油气残存在两者之间,进一步保证环形凸台8对液体流道5的填充效果,所述活塞杆4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活塞3的螺栓10,所述堵块9由螺栓10的螺母11组成,螺栓10与活塞杆4一体成型,其穿过活塞3后与螺母11螺纹,能够利用螺栓10上的螺母11对活塞3进行固定和限位,实现两者的配合,同时螺母11的尺寸与此处的液体流道5的尺寸相配合,使螺母11能够将液体流道5进行填充,在活塞3运动至此处时将液体流道5内的油气更好的排出,这样的设置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堵件结构,也不需要设置将堵件固定在活塞3上的连接结构,简化了装置整体的结构复杂度,保证对液体流道5
填充效果的同时,降低了液力端结构的生产难度,使本发明的结构更加实用。
32.优选的,所述进液阀6位于活塞杆4的下方,所述出液阀7位于活塞杆4的上方,这样的设置使进液阀6和出液阀7成上下对称设置,两者之间的连接更加合理,由于现有的液力端结构一般均为多个,多个液力端结构的进液阀6和出液阀7需要额外的连接在一起,两者分别位于活塞杆4上下两者的设置能够在多个液力端连接时避免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使液力端的进液和出液更加顺畅,结构运行更加流畅。
33.优选的,所述进液阀6和出液阀7均包括配合使用的阀座12、阀芯13,所述阀座12通过螺栓固定在阀体结构2的内部,所述阀座12上朝向液体流道5的一端与阀芯13配合使用,两者之间的接触和分离实现液体流道5的开闭,阀座12上朝向液体流道5的一端与阀芯13配合的设置,能够使阀芯13关闭时,阀芯与液体流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降低,从而使两者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压缩油气在液力端的残存空间,保证单次的进液量。
34.优选的,所述阀座12上朝向液体流道5的一端设有第一斜角14,所述阀芯13上设有第二斜角15,所述第一斜角14与第二斜角15相贴合且两者的倾斜度相同,第一斜角14与第二斜角15的配合实现液体流道5的开闭,这样的设置能够使两者之间接触的面积更大,从而实现更好的密闭效果,使液力端的整体结构密闭性更好,保证压力差产生的及时性,保证进液效率,同时进液阀6和出液阀7上第一斜角14的位置分别位于阀座12端部的上下两侧,从而使油气仅能在两者内进行单向进出,保证进出液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35.优选的,所述阀座12上设有配合阀芯13使用的导向装置16和复位装置17,所述导向装置16和复位装置17均位于阀座12的内部,导向装置16和复位装置17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机构即可,不对其做具体改进,仅对两者的位置关系进行改进,导向装置16为阀芯13的运行进行导向,阀芯13贯穿导向装置16并与其滑动连接,复位装置17的作用是使阀芯13保持与阀座12的连接状态,即使阀体结构2保持关闭状态,在进出液时阀体结构2打开对复位装置17进行压缩或拉伸,使其产生复位的弹力,进出液完毕后在复位装置17的作用下及时复位,保证阀体结构2的密闭性,两者均设置在阀座12的内部,能够保证其结构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两者对液体流道5内空间的占用,从而使堵件能够更好的对液体流道5进行更加充分的填充,降低空隙存在的同时保证了对必要存在空隙的填充效果。
36.优选的,所述阀座12的内部设有环形槽18,所述环形槽18的截面积大于阀座12上朝向液体流道5一端的截面积,这样的设置能够减少导向装置16和复位装置17设置在阀座12内部从而对阀座12内部空间占用导致其流通面积的降低效果,在阀体结构2外部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内部的流通面积,保证了液体的流通量,保证足够的进液效率。
37.工作原理:本发明的液力端结构主要包括活塞缸1和阀体结构2,活塞3在活塞杆4的动力驱动下在活塞缸1内运动,使油气从阀体结构2的一侧进入活塞缸1,再经过活塞缸1内活塞3的反向运动,从阀体结构2的另一侧排出,实现了进液操作,本发明的阀体结构2位于活塞3的左右两侧,且阀体结构2下沉至活塞缸1的内部,这样就能使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端部时能够直接与阀体结构2的一侧相接触,从而使活塞3运动到活塞缸1的端部时,活塞3与阀体结构2之间的空隙更小,从而降低油气在间隙内的残存量,降低了对活塞3运动产生驱动力的损耗,保证了进液的效率;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端部时,活塞3与阀体结构2的侧面相接触,但是活塞3由于密封性的要求只能在活塞缸1内运动,而不能够运动至阀体结构2的内部,因此阀体结构2的内部还是有一定空隙残存,因此在活塞3的两侧对称的设置堵件,堵
件能够在活塞3运动至活塞缸1的端部时伸入阀体结构2内部的空隙内,从而利用堵件将空隙内的油气排出,进一步降低了油气的残存量,降低了整个液力端内的余隙率,保证了液力端的进出液效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