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交通预警系统、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和车辆与流程

2022-03-22 22:21: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预警系统、一种交通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控制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当前汽车接近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警示方式主要依靠喇叭与灯光,一方面喇叭已经成为市区噪音污染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喇叭与灯光的警示对于残疾人特别是聋人、盲人来说起不到作用,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预警系统。
5.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
6.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交通预警方法。
7.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系统,包括:
8.可穿戴单元,所述可穿戴单元包括第一速度检测模块、警报模块和定位模块,所述第一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可佩戴单元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定位单元的位置信息;
9.交互单元,连接于所述可穿戴单元;
10.车载单元,所述车载单元用于设置在车辆上,连接于所述交互单元,所述车载单元包括第二速度检测模块、行进方向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第二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的第二移动速度信息,所述行进方向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信息,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确定所述车辆和所述可佩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并在存在所述碰撞风险的情况下,生成预警信号,所述警报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预警信号,以进行警报。
1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互单元包括:第一服务器,连接于所述车载单元;第二服务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服务器和所述可穿戴单元;所述警报模块包括声光报警器和/或振动报警器。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交通预警系统,用于所述车载单元,所述交通预警方法包括:
13.获取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
14.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判断所述车载单元与所述可穿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
15.在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向所述交互单元发出预警信号。
1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位置信息、所述
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的步骤包括:
17.采集所述第二速度检测模块和所述行进方向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获取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
18.以第一频率接收经由所述交互单元发出的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
19.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与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呈负相关。
2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判断所述车载单元与所述可穿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的步骤包括:
21.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佩戴有所述可穿戴单元的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载具类型;
22.基于所述载具类型、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位置信息,预存所述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第一行动轨迹;
23.基于所述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行进方向信息,确定所述车辆的第二行动轨迹;
24.基于所述第一行动轨迹、所述第二行动轨迹和所述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碰撞风险。
2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佩戴有所述可穿戴单元的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载具类型的步骤包括:
26.在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断所述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
27.在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断所述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
2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载具类型、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所述位置信息,预存所述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第一行动轨迹;
29.在所述载具类型为所述步行模式的情况下,以所述位置信息为原点,以所述原点周侧360
°
的方向为行进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行动轨迹;
30.在所述载具类型为所述双轮载具模式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移动信息和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载具移动方向,以所述位置信息为原点,以所述载具移动方向两侧90
°
的区域为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行动轨迹。
3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行动轨迹、所述第二行动轨迹和所述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碰撞风险的步骤包括:
32.在所述载具类型为所述步行模式,且所述第一行动轨迹和所述第二行动轨迹交叉的情况下;
33.将所述第一行动轨迹中与所述第二行动轨迹中交叉的轨迹作为目标轨迹;
34.判断所述目标轨迹上的交通信号灯和所述第二行动轨迹中的交通信号灯是否存在信号差异,若是则判断不存在碰撞风险;
35.若否则判断所述目标轨迹中是否有隔离物,若否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
36.若是则判断所述隔离物上是否有缺口,若是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
37.若否则判断所述车辆和可穿戴单元是否位于所述隔离屋的两侧,若是则不存在碰
撞风险,若否则存在碰撞风险。
3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行动轨迹、所述第二行动轨迹和所述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碰撞风险的步骤还包括:
39.在所述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且所述第一行动轨迹和所述第二行动轨迹交叉的情况下;
40.将所述第一行动轨迹中与所述第二行动轨迹中交叉的轨迹作为目标轨迹;
41.若否则判断所述目标轨迹中是否有隔离物,若否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
42.若是则判断所述隔离物上是否有缺口,若是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
43.若否则判断所述车辆和可穿戴单元是否位于所述隔离屋的两侧,若是则不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存在碰撞风险。
4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交通预警系统,用于所述可穿戴单元,所述交通预警方法包括:
45.响应于所述预警信号,控制所述警报模块开启。
46.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交通预警系统包括了可穿戴单元、交互单元和车载单元,可穿戴单元可以佩戴在行人等其他弱势交通参与者之上,车载单元用于设置在车辆上,可穿戴单元上的第一速度检测模块和定位模块可以分别检测获取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行进速度和位置,车载单元的第二速度检测模块和行进方向检测模块可以获知车辆的行进方向和速度,进一步的处理模块即可确定车辆与可佩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在存在碰撞风险时,可穿戴单元的警报模块可以进行报警,代替了传统技术中车辆的鸣笛警报,使警报更加直接的作用在弱势交通参与者上,降低了弱势交通参与者受伤的概率,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附图说明
4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4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交通预警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4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交通预警系统的电芯的示意性结构图;
5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交通预警系统的示意性步骤流程图;
5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
52.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53.其中,图1和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4.100电芯、101温度探测点、200调温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系统,包括:可穿戴单元,可穿戴单元包括第一速度检测模块、警报模块和定位模块,第一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可佩戴单元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定位模块用于获取定位单元的位置信息;交互单元,连接于可穿戴单元;车载单元,车载单元用于设置在车辆上,连接于交互单元,车载单元包括第二速度检测模块、行进方向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第二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的第二移动速度信息,行进方向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的行进方向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确定车辆和可佩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并在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生成预警信号,警报单元用于响应于预警信号,以进行警报。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交通预警系统包括了可穿戴单元、交互单元和车载单元,可穿戴单元可以佩戴在行人等其他弱势交通参与者之上,车载单元用于设置在车辆上,可穿戴单元上的第一速度检测模块和定位模块可以分别检测获取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行进速度和位置,车载单元的第二速度检测模块和行进方向检测模块可以获知车辆的行进方向和速度,进一步的处理模块即可确定车辆与可佩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在存在碰撞风险时,可穿戴单元的警报模块可以进行报警,代替了传统技术中车辆的鸣笛警报,使警报更加直接的作用在弱势交通参与者上,降低了噪音污染,降低了弱势交通参与者受伤的概率,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58.可以理解的是,交互单元用于车载单元与可穿戴单元之间进行通信,车载单元的处理模块能够通过交互单元获取到可穿戴单元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同时可穿戴单元可以通过交互单元来获取到经由车载单元发出的预警信号,处理模块设置在车载单元之内,能够减小可穿戴单元的体积,更加适于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佩戴。
59.可穿戴单元可以为手环、胸章等便于佩戴的模块,可穿戴单元的具体样式本技术不做限定。
60.在一些示例中,交互单元包括:第一服务器,连接于车载单元;第二服务器,连接于第一服务器和可穿戴单元;警报模块包括声光报警器和/或振动报警器。
61.考虑到,可穿戴单元与车载单元可能是通过不同的厂家生成的设备,因此交互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通过两个服务器的设置,且第一服务器与第二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即可使得不同种类的可穿戴单元与不同类型的车载单元进行交互和通信,保障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2.警报模块包括声光报警器和/或振动报警器,使得警报模块的警报方式更加多样化,利于提醒弱势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利于引起残疾人的注意。
63.如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交通预警系统,用于车载单元,交通预警方法包括:
64.步骤101:获取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车载单元可以通过交互单元获取经由可穿戴单元确定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是通过采集第二速度检测模块的测量结果获取的,行进方向信息是通过采集行进方向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获取的。
65.步骤102: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判断车载单元与可穿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移动速度信
息和位置信息可以确定所有可穿戴单元的可行进路线,而通过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可以确定车辆的行进路线,进一步地通过判断两条行进路线是否在同一时间点有交汇,即可确定是否存在碰撞风险。
66.步骤103:在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向交互单元发出预警信号。在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车载控制单元可以发出预警信号,可以理解的是,预警信号可以通过交互单元发送至可穿戴单元,可穿戴单元响应于预警信号即可进行警报,以提示弱势交通参与者注意往来车辆。
6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交通预警方法,通过获取可穿戴单元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获取车载单元的第二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能够分别预估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行进路线和车辆的行进路线,进一步判断弱势交通参与者是否与车辆存在碰撞风险,在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生成预警信号,代替了传统技术中车辆的鸣笛警报,使警报更加直接的作用在弱势交通参与者上,降低了弱势交通参与者受伤的概率,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68.在一些示例中,获取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的步骤包括:采集第二速度检测模块和行进方向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获取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以第一频率接收经由交互单元发出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其中,第一频率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呈负相关。
69.以第一频率接收经由交互单元发出的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使得可以频繁的获取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位置和移动速度,使得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行进路线的预估更加准确。
70.第一频率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呈负相关,第一移动速度信息越大则说明佩戴可穿戴设备的人员的移动速度越高,而移动速度越高的交通设备对人员的保护能力更强,因此对于移动速度越高的设备第一频率取值可以适当降低。
71.其中,在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为1m/s,第一频率为100次/s。采样频率与设备速度成反比。
72.计算公式为:
73.f=100/v
74.其中,f为第一频率,v为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行进速度。
75.在一些示例中,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位置信息、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判断车载单元与可穿戴单元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风险的步骤包括: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佩戴有可穿戴单元的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载具类型;基于载具类型、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预存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第一行动轨迹;基于第二移动速度信息和行进方向信息,确定车辆的第二行动轨迹;基于第一行动轨迹、第二行动轨迹和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碰撞风险。
76.可以对第一移动速度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佩戴有可穿戴单元的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载具类型,载具类型可以包括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车等,进一步地在基于不同的载具类型来确定是否存在碰撞风险,使得碰撞风险的预估更加准确,避免了频繁发出预警信息或漏发预警信息。
77.在一些示例中,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佩戴有可穿戴单元的弱势交通参与
者的载具类型的步骤包括:在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断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在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断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
78.可以基于第一移动速度信息与第一阈值的差值来确定具体的载具类型,使得载具类型的确定更加准确,在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说明佩戴有可穿戴设备的弱势交通参与者行进速度较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载具模式为步行模式,而当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大于第一阈值时,说明佩戴有可穿戴设备的弱势交通参与者行进较快,载具类型可以判断为双轮载具模式。
79.在一些示例中,基于载具类型、第一移动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预存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第一行动轨迹;在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的情况下,以位置信息为原点,以原点周侧360
°
的方向为行进方向,通过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第一行动轨迹;在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移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确定载具移动方向,以位置信息为原点,以载具移动方向两侧90
°
的区域为方向,通过第一移动速度信息,确定第一行动轨迹。
80.如图3所示,当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的情况下,步行的行人下一步的行进方向是无法明确的,因此在确定第一行动轨迹时,需要以360度为方向计算获取第一行动轨迹。如图4所示,而当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的情况下,搭载在双轮载具的人员下一步的行进方向相对固定,故而可以先通过第一移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确定载具移动方向,在以载具移动方向两侧90
°
的区域为方向,既佩戴有可穿戴单元面向的所在方向确定第一行动轨迹,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行动轨迹的确定更加准确。
81.在一些示例中,基于第一行动轨迹、第二行动轨迹和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碰撞风险的步骤包括:在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且第一行动轨迹和第二行动轨迹交叉的情况下;将第一行动轨迹中与第二行动轨迹中交叉的轨迹作为目标轨迹;判断目标轨迹上的交通信号灯和第二行动轨迹中的交通信号灯是否存在信号差异,若是则判断不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判断目标轨迹中是否有隔离物,若否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若是则判断隔离物上是否有缺口,若是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判断车辆和可穿戴单元是否位于隔离屋的两侧,若是则不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存在碰撞风险。
82.在载具类型为步行模式的情况下,考虑到行人如若遵守交通柜子,通常情况下行人不会闯红灯也不会翻译护栏,因此在确定是否存在碰撞风险时,如若车辆与行人之间交通信号灯存在差异,则可以认为二者不存在碰撞风险,如若二者碰撞的轨迹上存在隔离屋,如护栏,且隔离屋不具备缺口,则可以认为二者不存在碰撞风险,使得碰撞风险的确定更加准确,降低了误报率。
83.在一些示例中,基于第一行动轨迹、第二行动轨迹和载具类型,判断是否存在碰撞风险的步骤还包括:在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且第一行动轨迹和第二行动轨迹交叉的情况下;将第一行动轨迹中与第二行动轨迹中交叉的轨迹作为目标轨迹;若否则判断目标轨迹中是否有隔离物,若否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若是则判断隔离物上是否有缺口,若是则判断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判断车辆和可穿戴单元是否位于隔离屋的两侧,若是则不存在碰撞风险,若否则存在碰撞风险。
84.在载具类型为双轮载具模式,认为双轮载具模式有闯红灯的可能,因此进对是否存在隔离屋进行判断,如若二者碰撞的轨迹上存在隔离屋,如护栏,且隔离屋不具备缺口,
则可以认为二者不存在碰撞风险,使得碰撞风险的确定更加准确,降低了误报率。
85.如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交通预警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交通预警系统,用于可穿戴单元,交通预警方法包括:
86.步骤301:响应于预警信号,控制警报模块开启。
8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交通预警方法,在接收到预警信号时控制警报模块开启,警报模块可以发出声光和振动警报,代替传统技术中的车辆鸣笛,一方面降低了噪音污染,另一方面能够使警报直接作用在目标弱势交通参与者上,使得警报更具针对性,利于降低弱势交通参与者被碰撞的几率。
88.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或者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89.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