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用于该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3-19 2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用于该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压缩机以其高效、节能、无油等特点成为当前离心式压缩机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为气体轴承供气是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
3.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4.现在常用的供气方式是从蒸发器取液,经液泵、供气罐等装置,然后对压缩机供气,此种方式需要液泵抽取液态冷媒,到供气罐后需要使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来提高供气罐的压力,从而造成启动压缩机的准备时间过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用于该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如何减少启动压缩机的准备时间的问题。
7.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取液管路,取液口与所述蒸发器的排液口相连通;取气管路,取气口与所述冷凝器的排气口相连通;引射装置,设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所述取液管路的排液口与所述取气管路的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一冷媒入口相连通,所述引射装置用于将来自所述取液管路的液态冷媒与所述取气管路的气态冷媒混合为气液两相冷媒;供气罐,设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连通;第一供气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8.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供气管路,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9.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供气罐内,用于使所述供气罐内的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
10.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气泵,设于所述取气管路。
11.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取液管路;和/或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取气管路;和/或第三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供气管路。
1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根据供气罐压力和预设压力的对应关系,控制取液管路和取气管路的通断。
1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和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4.在向压缩机供气时,从冷凝器中取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蒸发器中取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引射装置中气态冷媒引射液态冷媒,使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混合形成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冷媒,该气液两相冷媒进入供气罐,从而增加供气罐内的气压,减少启动压缩机的时间。
15.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6.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17.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9.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0.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1.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2.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压缩机;20、蒸发器;201、取液管路;2011、第一电磁阀;30、冷凝器;301、取气管路;3011、气泵;3012、第二电磁阀;310、第二供气管路;3101、第四电磁阀;40、引射装置;401、第一冷媒入口;402、第一冷媒出口;50、供气罐;501、第二冷媒入口;502、第二冷媒出口;510、第一供气管路;5101、第三电磁阀;6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26.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27.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
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8.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10、蒸发器20、冷凝器30、取液管路201、取气管路301、引射装置40、供气罐50和第一供气管路510。取液管路201的取液口与蒸发器20的排液口相连通;取气管路301的取气口与冷凝器30的排气口相连通;引射装置40设有第一冷媒入口401和第一冷媒出口402,取液管路201的排液口与取气管路301的排气口均与第一冷媒入口401相连通,引射装置40用于将来自取液管路201的液态冷媒与取气管路301的气态冷媒混合为气液两相冷媒;供气罐50设有第二冷媒入口501和第二冷媒出口502,第二冷媒入口501与第一冷媒出口402连通;第一供气管路510的一端与第二冷媒出口502连通,第一供气管路51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0的进气口连通。
32.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向压缩机10供气时,从冷凝器30中取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蒸发器20中取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引射装置40中气态冷媒引射液态冷媒,使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混合形成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冷媒,该气液两相冷媒进入供气罐50,从而增加供气罐50内的气压,减少启动压缩机10的时间。
33.可选地,压缩机10包括但不限于气悬浮压缩机、气液混合轴承压机、气体或液态抬轴的压缩机等。
34.可选地,引射装置40包括引射器。
3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供气管路310,第二供气管路310的一端与冷凝器30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10的供气口连通。
36.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在供气系统启动之后,冷凝器30工作,冷凝器30中气态冷媒压力增加,供气罐50通过第一供气管路51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供气罐50中的压力逐渐降低,当供气罐50中的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冷凝器30中的压力增大至预设压力时,冷凝器30可通过第二供气管路310,直接向压缩机10供气,避免供气罐50对压缩机10持续供气,降低供气罐50带来的能量损耗,避免能量浪费。
37.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60,加热装置60设于供气罐50内,用于使供气罐50内的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
38.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加热装置60设于供气罐50内,对供气罐50内的液态冷媒进行加热,将供气罐50内的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增加供气罐50内的气压,使供气罐50内的压
力达到预设气压,从而使供气系统正常工作。
39.可选地,加热装置60包括电加热器。
4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气泵3011,气泵3011设于取气管路301。
41.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气泵3011设于取气管路301,可增大取气管路301中的气压,使进入引射装置40中的气压增大,从而增大进入供气罐50内的气液两相冷媒的压力,从而减少供气罐50内用于增加压力的时间。
4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2011,第一电磁阀2011设于取液管路201。
43.第一电磁阀2011用于使取液管路201断开或导通,当第一电磁阀2011使取液管路201导通时,蒸发器20通过取液管路201向引射装置40提供液态冷媒,当第一电磁阀2011使取液管路201断开时,引射装置40无液态冷媒输入,引射装置40不工作。
44.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电磁阀3012,第二电磁阀3012设于取气管路301。
45.第二电磁阀3012用于使取气管路301断开或导通。当第二电磁阀3012使取气管路301导通时,冷凝器30通过取气管路301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当第二电磁阀3012使取气管路301断开时,引射装置40无气态冷媒输入,引射装置40不工作。
46.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三电磁阀5101,第三电磁阀5101设于第一供气管路510。
47.第三电磁阀5101用于使第一供气管路510断开或导通。当供气罐50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预设气压时,第三电磁阀5101使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供气罐50通过第一供气管路510向压缩机10供气;当供气罐50内的气压小于预设气压时,第三电磁阀5101使第一供气管路510断开,以使供气罐50增压。
48.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气系统还包括第四电磁阀3101,第四电磁阀3101设于第二供气管路310。
49.第四电磁阀3101用于使第二供气管路310断开或导通,当冷凝器30内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时,第四电磁阀3101使第二供气管路310导通,冷凝器30通过第二供气管路310向压缩机10供气,避免供气罐50持续对压缩机10供气,降低供气罐50带来的能量损耗,避免能量浪费。
50.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51.s201,根据供气罐压力和预设压力的对应关系,空调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
52.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控制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冷媒,以提高供气罐压力,若供气罐压力直接提高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此时供气罐50通过第一供气管路510直接向压缩机10供气,省略了加热装置60对液态冷媒的加热过程,减少了启动压缩机10的准备时间。
53.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54.s301,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压力。
55.其中,第一供气罐压力为供气系统未启动时,供气罐50内的初始压力。
56.s302,空调判断第一供气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57.s303,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58.可选地,预设压力为所需压力与预设压力差值之和。
59.可选地,预设压力差值为nkpa,其中n为数字1,2,3...n。
60.s304,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液位。
61.其中,第一供气罐液位为供气系统未启动时,供气罐50内的初始液位。
62.s305,空调判断第一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63.其中,预设液位为加热装置60所需的最小液位。
64.s306,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一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65.s307,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
66.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供气罐压力满足预设压力时,可直接控制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在供气罐压力不满足预设压力时,判断供气罐液位,若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则开启加热装置60,对供气罐50内液态冷媒加热,使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以向压缩机10供气,若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也就是说供气罐液位不满足开始加热装置60的条件,则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控制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内提供气液两相冷媒,以提高供气罐50内压力。
67.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68.s401,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压力。
69.s402,空调判断第一供气罐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70.s403,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71.s404,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液位。
72.s405,空调判断第一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73.s406,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一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74.s407,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
75.s408,空调获取第二供气罐压力。
76.其中,第二供气罐压力为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
液两相冷媒后供气罐50内的压力。
77.s409,空调判断第二供气罐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78.s410,在第二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79.s411,在第二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二供气罐液位。
80.其中,第二供气罐液位为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后供气罐50内的液位。
81.s412,空调判断第二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82.s413,在第二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增大第二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二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83.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控制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冷媒,以提高供气罐压力,若供气罐压力直接提高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此时供气罐50通过第一供气管路510直接向压缩机10供气,省略了加热装置60对液态冷媒的加热过程,减少了启动压缩机10的准备时间;若供气罐压力仍小于预设压力,启动加热装置60对供气罐50内的液态冷媒加热,因在引射装置40中已将低温低压的液态变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对液态冷媒进行了预加热,再加上供气罐50内已有中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可缩短加热装置60对液态冷媒的加热时间,减少了启动压缩机10的准备时间。
84.如图3和图5所示,空调在图3的启动阶段运行完成后,进入图5的运行阶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85.s301,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压力。
86.s302,空调判断第一供气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87.s303,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88.s304,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液位。
89.s305,空调判断第一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90.s306,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一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91.s307,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
92.s501,空调控制供气系统进入运行阶段。
93.s502,空调获取第三供气罐压力。
94.其中,第三供气罐压力为在运行阶段还未向供气罐50补充气液两相冷媒时,供气罐50内的压力。
95.s503,空调判断第三供气罐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96.s504,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
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97.s505,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冷凝器压力。
98.s506,空调判断冷凝器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99.s507,在冷凝器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二供气管路310导通,以使冷凝器30向压缩机10供气。
100.s508,在冷凝器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情况下,且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的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三供气罐液位。
101.其中,第三供气罐液位为在运行阶段还未向供气罐50内补充气液两相冷媒时,供气罐50内的液位。
102.s509,空调判断第三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103.s510,在第三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三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
104.s511,在第三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
105.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压缩机10启动后,供气罐5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供气罐50内压力逐渐降低,当供气罐50内压力降低至小于预设压力,且小于预设压力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可判断为供气罐50内压力不足,供气罐50需补充压力。此时获取冷凝器压力,若冷凝器压力大于预设压力,冷凝器30可直接向压缩机10供气,避免一直由供气罐50对压缩机10供气,降低了供气罐50运行的能量损耗;若冷凝器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则增加供气罐50内的压力,判断供气罐液位,若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则开启加热装置60,对供气罐50内液态冷媒加热,使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以向压缩机10供气,若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也就是说供气罐液位不满足开始加热装置60的条件,则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控制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内提供气液两相冷媒,以提高供气罐50内压力。
106.如图3和图6所示,空调在图3的启动阶段运行完成后,进入图6的运行阶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压缩机的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107.s301,在供气系统的启动阶段,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压力。
108.s302,空调判断第一供气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109.s303,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110.s304,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第一供气罐液位。
111.s305,空调判断第一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112.s306,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一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一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113.s307,在第一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
供气液两相冷媒。
114.s601,空调控制供气系统进入运行阶段。
115.s602,空调获取第三供气罐压力。
116.s603,空调判断第三供气罐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117.s604,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向压缩机10供气。
118.s605,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获取冷凝器压力。
119.s606,空调判断冷凝器压力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
120.s607,在冷凝器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二供气管路310导通,以使冷凝器30向压缩机10供气。
121.s608,在冷凝器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情况下,且第三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空调获取第三供气罐液位。
122.可选地,预设时间为1秒至5秒。例如,预设时间为3秒。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可防止供气罐50内气压不稳定造成误差,从而使供气罐50产生较大能耗。
123.s609,空调判断第三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124.s610,在第三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三供气罐压力,并在第三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
125.s611,在第三供气罐液位小于或等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控制取液管路201与取气管路301分别导通,分别向引射装置40提供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使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
126.s612,空调获取第四供气罐压力。
127.其中,第四供气罐压力为在供气系统的运行阶段,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后供气罐50内的压力。
128.s613,空调判断第四供气罐压力是否大于预设压力。
129.s614,在第四供气罐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空调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
130.s615,在第四供气罐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情况下,空调获取第四供气罐液位。
131.其中,第四供气罐液位为在供气系统的运行阶段,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气液两相冷媒后供气罐50内的液位。
132.s616,空调判断第四供气罐液位是否大于预设液位。
133.s617,在第四供气罐液位大于预设液位情况下,空调开启加热装置60,以增大第四供气罐压力,并在第四供气罐压力增大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情况下,控制第一供气管路510导通,以使供气罐50持续向压缩机10供气。
134.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供气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取液管路201和取气管路301的通断,控制引射装置40向供气罐50提供中温中压的气液两相冷媒,以提高供气罐压力,若供气罐压力直接提高至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此时供气罐50通过第一供气管路510直接向压缩机10供气,省略了加热装置60对液态冷媒的加热过程,减少了启动压缩机10的准备时间;若供气罐压力仍小于预设压力,启动加热装置60对供气罐50内的液
态冷媒加热,因在引射装置40中已将低温低压的液态变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对液态冷媒进行了预加热,再加上供气罐50内已有中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可缩短加热装置60对液态冷媒的加热时间,减少了启动压缩机10的准备时间。
135.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