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衣物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8:50: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衣物。


背景技术:

2.以往,对作为衣物开口部构成衣物的布料的端进行处理的技术已知有利用胶带将对折的布料的端部贴合而进行固定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下述相关技术:在将泳衣的下摆部等表层布料翻折的情况下,通过粘接热熔片而构成。
3.另一方面,作为将构成衣物的多种布料彼此接合的技术,已知有利用以点状附设的粘接剂将构成衣物的布料彼此接合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下述技术:在将汗衫的身片与袖接合的情况下,利用以点状重复设置的粘接剂进行贴合。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4394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498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9.但是,例如在将作为衣物开口部构成衣物的布料的端对折翻折并利用以点状附设的粘接剂进行接合时,在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小的布料端的翻折部分,由于其内外周差,布料端侧成为被拉宽的形状,相邻的粘接剂的间隔变宽。若粘接剂的间隔变宽,不仅与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大的部分相比呈现不同的外观,而且存在每单位宽度的粘接力降低的不良情况。此外,对于开口部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小的布料端的部分来说,由于布料端侧被拉宽而导致拉伸应力增强,因此与曲率半径大的部分相比,存在被粘接的部分容易剥离的不良情况。
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该衣物即使在将开口部弯曲成凹形且具有曲率半径不同的部分的布料端对折并利用点状粘接剂进行固定时,也能够防止粘接力的降低,同时能够减轻外观不良。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衣物是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料构成且具有供穿着者的人体部位通过的开口部的衣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由将布料端对折翻折的结构构成,上述布料端和布料主体通过沿着上述布料端以单列或双列状附设的点状粘接剂被固定,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由曲率不同的图案构成,并且附设于上述布料的端部侧的上述粘接剂的列附设在距离上述布料的端部2mm以内,上述开口部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各自3cm区间的以列状附设的相邻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为15%以内。
13.本发明的衣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布料端的翻折量为2mm~25mm。
14.本发明的衣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中,上述粘接剂的折线侧的列与上述线隔开0.5mm以上的间隔而附设。
15.本发明的衣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中,上述粘接剂为反应型热熔胶。
16.发明的效果
17.根据本发明,在将开口部的凹形的曲率半径变化的图案的布料端对折翻折并利用以点状配置的粘接剂进行固定时,能够减轻该部分的外观不良,减轻粘接强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1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衣物的外观的图。
19.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衣物的开口部的曲率半径的图。
20.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图1所示的衣物的开口部附设有粘接剂的情况的图。
21.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图1所示的衣物的开口部附设有粘接剂的情况的图。
22.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衣物的外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只不过是示意性的。
24.(实施方式1)
25.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衣物的构成的图。该图所示的衣物1为短袖内衣的上衣的一例,具有供头、手臂、躯干通过的开口部2、3、4。各个开口部2、3、4由曲率变化的图案构成,具有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7、9和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8、1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为了说明发明的特征,主要对开口部2、3、4的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7、9和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8、10进行了说明,但除了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7、9和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8、10以外,开口部2、3、4还包括具有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7、9与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8、10的中间的曲率半径的部分。
26.衣物1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料构成。例如,若是作为一般的衣料用原材料提供的针织物原材料,则圆编、经编的原材料具有实施本发明所需的伸缩性,但并没有限定。另外,即使是机织物原材料,具有衣料用的伸缩性的原材料也适合于本发明。另外,关于用途,除了一般的内衣、带罩杯的内衣以外,还可以应用于t恤、裁片缝制衣物等外衣的材料,没有限定。
27.图2是示出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7、9的曲率半径5r、7r、9r并示出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8、10的曲率半径6r、8r、10r的图。此时,例如,5r为2cm,6r为60cm,7r为1.5cm,8r为70cm,9r为13cm,10r为70cm。
28.本说明书中的曲率半径是将构成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形状的曲线中在3cm之间大致一致的圆的半径作为曲率半径。另外,构成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形状的曲线按构成衣物1的各布料分开考虑。即,在头所通过的开口部2分成前身和后身的情况下,将其分开考虑。
29.图3(a)是示出衣物1的开口部的曲率半径大的部分的布料端与附设于此处的单列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图3(b)是示出将图3(a)的开口部的布料端沿折线对折翻折
时的布料端与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c)是示出衣物1的开口部的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布料端与附设于此处的单列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图3(d)是示出将图3(c)的开口部的布料端沿翻折线对折翻折时的布料端与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图。
30.如图3(a)和图3(c)所示,沿着弯曲成凹形的布料的端部13,以单列配置有点状的粘接剂11。若布料的端部13与粘接剂11的列的距离d1变大,则将布料的端部13在折线12处对折翻折时,容易出现布料的端部13成为自由端而翘曲的不良情况。因此,布料的端部13与粘接剂11的列的距离d1为2mm以内很重要,优选为1mm以内。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剂11配置于折线12的布料端侧,但也可考虑配置于折线12的布料主体侧。但是,在将粘接剂11配置于折线12的布料主体侧并减小布料端的翻折量的情况下,根据粘接剂11的配置精度、布料端的翻折量的精度,有可能无法通过粘接剂11将布料端与布料主体可靠地粘接。因此,粘接剂11优选配置于折线12的布料端侧。
31.将布料的端部13在折线12处对折翻折时,配置有粘接剂11的布料端由于弯曲的内外周差而成为被拉宽的状态,与之相应地,粘接剂11的间隔d2’和d2”也成为比附设粘接剂11时的间隔d2更宽的状态。如图3(b)和图3(d)所示,在曲率半径大的部分的布料端和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布料端以相同的间隔d2配置粘接剂11并将布料的端部13在折线12处对折翻折的情况下,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d2”大于曲率半径大的部分的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d2’。若粘接剂11的间隔d2’、d2”之差过大,可知外观会变差,或者粘接强度降低。即,对于本发明的衣物1来说,将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各自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控制在15%以内很重要。由此,即使凹形弯曲的曲率半径的大小发生变化,粘接剂11彼此的间隔也近似,由此能够使每单位宽度的粘接强度大致均匀,并且能够降低外观不良。更优选的是,开口部2、3、4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各自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为13%以内。此处,曲率半径小的部分是指曲率半径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小的部分,是指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以外的所有部分。另外,此处,开口部的曲率半径是指本发明的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外缘的曲线的曲率半径。
32.在衣物1的各开口部2、3、4,为了将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各自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控制在15%以内,重要的是,考虑由点状粘接剂11的列所绘出的曲率半径的大小与对折翻折的翻折量的关系求出的点间隔的扩大,预先以所需的点间隔附设粘接剂11。即,重要的是根据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图案的曲率半径来改变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
33.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的3cm区间是指,以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大致一致的曲率半径的圆的切点为中心的两侧1.5cm的范围。对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也同样。
34.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根据情况也可以由无限接近直线的图案构成。
35.构成衣物1的开口部2、3、4的布料的端部13可以是将布料裁断后的原始状态,也可以是通过包缝形成的锁边或利用带状的缝制材料进行了滚边处理,或者即使是利用热切割或激光进行裁断的切割端的状态,只要能够进行将布料端对折翻折的处理就没有特别限定,但由于将布料端对折翻折,因此优选不抑制布料的拉伸特性。
36.在本发明的衣料1中,开口部2、3、4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各自3cm区间的以列状附设的相邻的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为15%以内。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与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可以由下式算出。
37.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ds-db)/db]
×
100
[0038]
ds: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
[0039]
db: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
[0040]
包括[(ds-db)/db]的值为负的情况
[0041]
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衣物1的供手臂通过的开口部3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的曲率半径7r(1.5cm)和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的曲率半径8r(70cm),以下述情况来进行说明:沿着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的位置以2mm的间隔单列附设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并且以3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该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2.62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的该平均值为2.01mm。其差约为30.3%,由于曲率半径的差异而使粘接强度产生差异,有可能发生剥离,并且外观产生不良感。为了使粘接强度均匀,需要预先根据曲率半径来改变附设于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例如,在使附设于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1.70mm的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点间隔的平均值为2.22mm,其差能够抑制为10.4%。由此,能够使凹形弯曲的曲率发生变化的开口部3的每单位宽度的粘接强度大致均匀,并且能够改善外观。需要说明的是,存在曲率半径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之间的部分的情况下,对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也需要改变附设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以使该差为15%以内。
[0042]
另外,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衣物1的供躯干通过的开口部4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的曲率半径9r(13cm)和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的曲率半径10r(70cm),以下述情况来进行说明:沿着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的位置以2mm的间隔单列附设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并且以15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该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2.48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的该平均值为2.08mm。其差约为19.2%,由于曲率半径的差异而使粘接强度产生差异,有可能发生剥离,并且有时产生外观不良。为了使粘接强度均匀,需要预先根据曲率半径改变点间隔。例如,在使附设于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1.90mm的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点间隔的平均值为2.36mm,其差能够抑制为13.5%。由此,能够使凹形弯曲的曲率发生变化的开口部4的每单位宽度的粘接强度大致均匀,并且能够降低外观不良。需要说明的是,存在曲率半径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之间的部分的情况下,对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也需要改变附设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以使该差为15%以内。
[0043]
另外,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衣物1的供头通过的开口部2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的曲率半径5r(2cm)和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的曲率半径6r(60cm),以下述情况来进行说
明:沿着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的位置以2mm的间隔单列附设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并且以5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该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3.00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的该平均值为2.03mm。其差约为47.8%,由于曲率半径的差异而使粘接强度产生差异,有可能发生剥离,并且有时产生外观不良。为了使粘接强度均匀,需要预先根据曲率半径改变点间隔。例如,在使附设于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1.50mm的情况下,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点间隔的平均值为2.25mm,其差能够抑制为10.8%。由此,能够使凹形弯曲的曲率发生变化的开口部2的每单位宽度的粘接强度大致均匀,并且能够降低外观不良。需要说明的是,存在曲率半径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之间的部分的情况下,对于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5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状粘接剂11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也需要改变附设于具有中间曲率半径的部分的布料端的粘接剂11的间隔以使该差为15%以内。
[0044]
关于上述示出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的计算,该值包括正值和负值,例如,在曲率半径小的部分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ds的任意多个值摆动存在于正值侧和负值侧的两侧的情况下,认为相对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增大。该情况下,优选使各部分的粘接剂的间隔的平均值之差为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的粘接剂的间隔db的15%以内。
[0045]
作为构成粘接剂11的树脂,与天然树脂相比更优选合成树脂,其中更优选热塑性树脂。例如,除了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胺、聚缩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酯、聚苯硫醚、聚砜、聚醚砜、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以外,只要是由高分子化合物构成的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树脂。
[0046]
作为构成粘接剂11的树脂的优选硬度,依照“jis k 7215 1986年”中记载的塑料的硬度计硬度试验方法测定的硬度计d硬度为10~90,更优选为10~60。
[0047]
作为构成粘接剂11的树脂的优选比重,依照“jis k 7112 1999年”中记载的塑料的比重测定方法测定的比重为1.00~1.30,更优选为1.10~1.20。
[0048]
构成粘接剂11的树脂优选为反应性热熔胶。树脂为反应性热熔胶时,树脂软化或熔融而渗入粘接部位的结构间,在冷却固化后与周围的湿气反应,由此进行交联,能够形成耐热性和耐溶剂性等优异的粘接结构。
[0049]
关于点状粘接剂11的大小,优选的大小根据构成衣物1的布料的组织、厚度而不同。若点的直径为1.0mm~2.0mm左右,则容易得到比较强的粘接强度,但在布料薄的情况下,有时会透出到布料的表面侧而变得显眼、有损外观,因此优选在获得所需粘接强度的范围内较小。若粘接剂的直径为1.0mm以下,则即使在布料厚度为0.5mm~0.8mm左右的内衣布料的情况下也不易透出,是优选的。此外,若粘接剂的直径为0.6mm以下,则即使是布料厚度为0.3mm~0.5mm左右的更薄的布料,透出也不易显眼,是优选的。在粘接剂11的直径减小、粘接强度降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小粘接剂11的间隔来增强。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粘接剂11的直径是指平面方向的长度。附设于布料端时的粘接剂11的高度与直径为大致相同的程度,但当其被固定时会渗透至布料内部,因此对衣料1的厚度没有影响。
[0050]
布料端的翻折量优选为2mm~25mm。在利用点状粘接剂11将对折翻折的布料端固
定的情况下,与通过缝纫机缝制进行的固定相比,即使是宽度非常窄的翻折也能够固定。通过使翻折的宽度窄,即使是曲率半径小的布料端也能够容易地对折翻折。优选为2mm~10mm的翻折量。
[0051]
图4(a)是示出衣物1的开口部的布料端与附设于此处的双列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图4(b)是示出将图4(a)的开口部的布料端在折线处对折翻折时的布料端与粘接剂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4(a)的示例中,沿着弯曲成凹形的图案的布料的端部13配置有2列点状粘接剂11-1、11-2。如图4(b)所示,构成开口部、即与折线12最近的列的粘接剂11-2与折线12的距离d3为0.5mm以上这一点很重要。上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在将泳衣的下摆部等表层布料翻折的情况下沿着粘接的热熔片对折翻折,但在将该技术应用于本发明的衣物(开口部的翻折位置与粘接剂的列相邻)的情况下,在将开口部的折叠端拉长时,反复附设的点上的粘接剂的痕迹会显现出来,在开口部的端部形成凹凸,外观变差。因此,本发明的衣物1中,构成开口部、即与折线12最近的列的粘接剂11-2优选与形成开口部的端部的折线12的位置隔开0.5mm以上的间隔而附设。更优选隔开1.0mm以上的间隔而附设。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对配置2列粘接剂11-1、1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仅附设一列的情况下,也优选粘接剂11与折线12隔开0.5mm以上的间隔而附设,即使在附设3列以上粘接剂的情况下,也优选最接近折线附设的粘接剂的列与折线隔开0.5mm以上的间隔而附设。
[0052]
以点状附设的粘接剂11在实施方式1中为圆形,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以改变粘接剂11的间隔的方式使粘接剂11在分离状态下反复附设的形状即可,可以为线状的形状、几何学的形状,也可以为将它们组合而成的形状。
[0053]
(实施方式2)
[0054]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衣物的构成的图。该图所示的衣物20为内衣下装的一例,具有供腿、躯干通过的开口部21、22。开口部21、22由曲率变化的图案构成,分别具有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24、26和弯曲成凹形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25、27。在实施方式2中,当然也可以通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想法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0055]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应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例如,可以对帽子、袖套等衣物的开口部赋予同样的效果。
[0056]
实施例
[0057]
(实施例1)
[0058]
实施例1中,在图2所示的一般内衣的设计中,使供手臂通过的开口部3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的曲率半径7r为1.5cm,使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的曲率半径8r为70cm。如图3所示,沿着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的位置将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以1.70mm的间隔单列附设,在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以2.00mm的间隔单列附设。将布料端以3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时,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间隔的平均值为2.22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8的该平均值为2.01mm。其差约为10.4%。实施例1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59][0060]
(实施例2)
[0061]
实施例2中,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内衣的设计中,使供躯干通过的开口部4的曲率半
径最小的部分9的曲率半径9r为13cm,使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的曲率半径10r为70cm。如图4所示,在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和4mm的位置将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1、11-2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以1.90mm的间隔附设2列,在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以2.00mm的间隔进行附设。将布料端以15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时,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的3cm区间的相邻的布料端侧的粘接剂11-1的间隔的平均值为2.36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10的该平均值为2.08mm,其差为13.5%。实施例2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62]
(实施例3)
[0063]
实施例3中,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内衣的设计中,使供头通过的开口部2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的曲率半径5r为2cm,使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的曲率半径6r为60cm。如图3所示,沿着距离布料的端部13为1mm的位置将直径1mm的点状粘接剂11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以1.5mm的间隔单列附设,在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以2.00mm的间隔单列附设。将布料端以5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时,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间隔的平均值为2.25mm,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6的该平均值为2.03mm,其差约为10.8%。实施例3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64]
(比较例1)
[0065]
比较例1中,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7和最大的部分8均以2.00mm的间隔单列附设,除此以外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翻折而进行固定后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2.62mm和2.01mm,其差为30.3%。比较例1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66]
(比较例2)
[0067]
比较例2中,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和最大的部分10均以2.00mm的间隔在距离布料端的端部13为1mm和15mm的位置附设2列,除此以外为与实施例2相同的构成。将布料端沿着点状粘接剂的位置以15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时,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9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2.48mm和2.08mm,其差为19.2%。此时,折叠端侧的粘接剂11-2的位置与折线的位置相同,成为折线与粘接剂的位置没有间隔的状态。比较例2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68]
(比较例3)
[0069]
比较例3中,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5和最大的部分6均以2.00mm的间隔单列附设,附设于距离布料端的端部13为3mm的位置,将布料端以7mm的宽度对折翻折而进行固定,除此以外为与实施例3相同的构成。固定后的3cm区间的相邻的点间隔的平均值分别为3.00mm和2.03mm,其差为47.8%。比较例3的构成和外观评价示于表1。
[0070]
符号说明
[0071]
1 衣物
[0072]
2 供头通过的开口部
[0073]
3 供手臂通过的开口部
[0074]
4 供躯干通过的开口部
[0075]
5、7、9、24、26 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
[0076]
6、8、10、25、27 曲率半径最大的部分
[0077]
11、11-1、11-2 粘接剂
[0078]
12 折线
[0079]
13 布料的端部
[0080]
20 衣物
[0081]
21 供躯干通过的开口部
[0082]
22 供腿通过的开口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