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5:0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在婴幼儿的抚育、成人的护理、宠物的饲养过程中使用具有吸收液体的吸收性芯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带型一次性尿布,该带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吸收体,该吸收体具备上部sap层和下部sap层,从而增大吸收体整体上的液体的吸收量和保持量。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6317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针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备上部sap层和下部sap层的吸收体这样的在厚度方向上具备多个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而言,虽然提高了排泄物的吸收量和保持量,但期望的是能进一步防止可能因吸收速度、所谓的再湿润而产生的吸收性物品的横向上的泄漏。
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减轻吸收性物品的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减小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的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0.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并且具有:肌肤侧吸收层;和非肌肤侧吸收层,该非肌肤侧吸收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肌肤侧吸收层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裆的裆部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所述肌肤侧吸收层与所述非肌肤侧吸收层之间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在所述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位于端部的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的内侧相邻的相邻区域,所述相邻区域的刚度比所述端部区域的刚度高,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纵向的中央,所述相邻区域的所述横向的长度比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的长度长。
11.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可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12.发明的效果
13.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吸收性物品的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减小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的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后的状态下的肌肤侧俯视图。
15.图2的a是对图1中的a-a处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2的b是图2的a中的
部分x的放大图。
16.图3是对中间片部22进行说明的图。
17.图4的a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4的b是图4的a中的部分xx的放大图。
18.图5的a是对另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5的b是图5的a中的部分y的放大图。
19.图6的a是对另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6的b是图6的a中的部分z的放大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尿布(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1a、腹侧腰身部;1b、背侧腰身部;1c、裆部;2、吸收体;3、顶片;4、防漏片;5、背片;6、侧片;7、腿围弹性构件;9、伸缩性片;21、肌肤侧吸收性芯(肌肤侧吸收层);22、中间片部(中间部);22a、腹侧直线部;22b、背侧直线部;22c、弯曲部;23、非肌肤侧吸收性芯(非肌肤侧吸收层);24、芯包覆片;40、接合带;41、带基材;42、钩材;45、对象带;61、弹性构件;e1、一侧端部区域;e2、另一侧端部区域;n1、一侧相邻区域;n2、另一侧相邻区域;f、折叠部;f1、第1折叠部;f2、第2折叠部;f3、第3折叠部;f4、第4折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22.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可以明确以下的事项。
23.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其具有:肌肤侧吸收层;和非肌肤侧吸收层,该非肌肤侧吸收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肌肤侧吸收层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裆的裆部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所述肌肤侧吸收层与所述非肌肤侧吸收层之间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在所述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位于端部的端部区域和与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的内侧相邻的相邻区域,所述相邻区域的刚度比所述端部区域的刚度高,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纵向的中央,所述相邻区域的所述横向的长度比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的长度长。
24.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使所述纵向的中央处的相邻区域的横向的长度比端部区域的横向的长度长,从而在穿着时能减轻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而易于保持平面,并且在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的作用下使端部区域易于朝向肌肤侧立起,利用端部区域的立起而设为使横向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能够减小排泄物泄漏的可能性。
25.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相邻区域的厚度比所述端部区域的厚度大。
26.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相邻区域的刚度比端部区域的刚度高,因此,能减轻相邻区域的横向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易于产生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从而能够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减小排泄物泄漏的可能性。
27.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中间部在所述端部区域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开孔部。
28.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开口部的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较大,能够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并且使端部区域的透气性提高。
29.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端部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在所述厚度方向
上贯通所述中间部的开孔的总面积比所述相邻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中间部的开孔的总面积大。
30.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使中间部的透气性提高并且易于使相邻区域与端部区域之间的刚度差较大,因此能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
31.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中间部是片构件,所述相邻区域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端部区域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大。
32.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相邻区域的刚度比端部区域的刚度高,因此,能减轻相邻区域的横向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易于产生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从而能够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并且减小排泄物泄漏的可能性。另外,相邻区域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端部区域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大,因此,与端部区域相比,相邻区域能够在纤维之间保持更多的排泄物,因此,易于在距排泄排泄物的排泄口更近的相邻区域中吸收并保持更多的排泄物,易于减小排泄物向吸收性物品的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33.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中间部是片构件,所述相邻区域中的所述片构件的层叠张数比所述端部区域中的所述片构件的层叠张数多。
34.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相邻区域的刚度比端部区域的刚度高,因此,能够减轻相邻区域的横向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易于产生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从而能够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并且减小排泄物泄漏的可能性。
35.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中间部是1张片构件,所述片构件具有多个折叠部,所述多个折叠部具有在所述横向的一侧位于最外侧的第1折叠部和在所述横向的另一侧位于最外侧的第2折叠部,在所述横向上的所述第1折叠部与所述第2折叠部之间具有层叠多张所述片构件而成的部分,所述端部区域设置于比所述第1折叠部靠所述横向的一侧的位置和比所述第2折叠部靠所述横向的另一侧的位置,所述相邻区域设置于比所述第1折叠部靠所述横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和比所述第2折叠部靠所述横向的一侧的位置。
36.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在由利用片构件的折叠部而设置的层叠部实现的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刚度差的作用下减轻相邻区域的横向的中央部的变形,并且以较少的材料件数来产生端部区域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因此,能够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并且减小排泄物泄漏的可能性。
37.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横向上的中央区域的刚度比所述相邻区域的刚度低。
38.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使中央区域易于朝向非肌肤侧弯曲并且使端部区域易于向肌肤侧立起,从而能够将中央区域设为凹形状而使其易于积存排泄物,减小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泄漏的可能性。
39.在该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裆的裆部处,所述中间部的侧端具有朝向所述横向的内侧凹陷的弯曲部。
40.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减小在穿着时裆部被穿着者的腿朝向横向的内侧施加力而变形的可能性,并且能够使穿着者的腿围的可动性提高。
41.===关于一次性尿布1的结构===
42.列举所谓的带型(打开型)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以下也简称为“尿布1”)为例而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但是,本发明的尿布1也可用作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
短裤、轻失禁垫、吸收垫等吸收性物品。
43.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展开状态且伸长状态下的肌肤侧俯视图。图2的a是对图1中的a-a处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尿布1的展开状态是指将尿布1整体展开成平面的状态。尿布1的伸长状态是伸长到在尿布1产生的褶皱实质上无法被视觉辨认的程度的状态,且是伸长到使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随后论述的顶片3等)的尺寸成为一致或接近于其构件单体的尺寸的长度的状态。图1是从包装材料(未图示)取出尿布1而展开并且使该尿布1伸长后的状态。如图1所示,展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形形状是大致沙漏形状。图2的a示出了图1中的a-a处的截面也就是纵向的中央处的截面的结构,出于方便,局部省略比纵向的中央靠纵向的腹侧(背侧)的可视觉辨认的部分而进行表示。
44.尿布1在图1等所示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具有相互正交的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从纵向的一侧起排列有腹侧腰身部1a、裆部1c、背侧腰身部1b。此外,纵向也称为“长度方向”。厚度方向是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层叠起来的方向,将与穿着者接触的那一侧称为“肌肤侧”,将该“肌肤侧”的相反侧称为“非肌肤侧”。如图1等所示,尿布1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图1等图中,中心线c-c是横向的中心,中心线cl是纵向的中心。
45.在尿布1中,腹侧腰身部1a是覆盖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构件,裆部1c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的构件,背侧腰身部1b是覆盖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腹侧腰身部1a是在比中心线cl靠腹侧的位置处包含宽度最宽的区域在内的部分。背侧腰身部1b是在比纵向的中心线cl靠背侧的位置处包含宽度最宽的区域在内的部分。裆部1c是指在纵向上位于腹侧腰身部1a与背侧腰身部1b之间、并且横向的长度比腹侧腰身部1a的宽度最宽的部分的横向的长度短、并且横向的长度比背侧腰身部1b的宽度最宽的部分的横向的长度短的部分。
46.尿布1具有:吸收体2,其吸收尿等排泄液;透液性的顶片3,其从肌肤侧覆盖吸收体2;不透液性的防漏片4,其从非肌肤侧覆盖吸收体2;背片5,其从非肌肤侧覆盖防漏片4并且构成尿布1的外形形状;一对侧片6,其在顶片3上沿横向排列设置有一对;接合带40;以及对象带45。
47.在背侧腰身部1b的横向的外侧的各端部固定有接合带40。接合带40具有带基材41和钩材42。带基材41是例如无纺布的构件,构成横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钩材42(例如粘扣带的雄构件)设置于带基材41的从背侧腰身部1b延伸到横向的外侧的部位的肌肤侧面。另外,在腹侧腰身部1a的非肌肤侧面设置有用于卡定钩材42的对象带45。
48.为了设为尿布1的穿着状态,也就是说为了设为穿着者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使展开状态下的尿布1紧贴穿着者并且在纵向的大致中央(中心线cl的周围)处将尿布1对折,将一对背侧腰身部1b的背侧腰身部1b侧的横向的端部向内侧折回。然后,将设置于接合带40的钩材42卡定于腹侧腰身部1a的非肌肤侧面的对象带45。不过,接合带40和对象带45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设置对象带45而是直接使钩材42卡定于腹侧腰身部1a的背片5,或者将粘合带设置于接合带40来替代钩材42。
49.作为顶片3,能够例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热风无纺布等的片构件,作为防漏片4,能够例示聚乙烯膜等树脂膜等的片构件,作为背片5,能够例示sms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等柔软的片构件。
50.另外,尿布1在横向的两侧部具备可在纵向上伸缩的弹性构件61(例如橡筋线),该
弹性构件61与侧片6一起构成作为防漏壁的一对立体褶裥。弹性构件61以在纵向上伸长的状态固定于侧片6。通过设置立体褶裥从而减小排泄物从尿布1的横向泄漏的可能性。
51.以沿着穿着者的腿围的方式在尿布1的横向的两侧部且主要是裆部1c的位置设置有可在纵向上伸缩的一对腿围弹性构件7(例如橡筋线)。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展开状态且伸长状态下,在比立体褶裥用的弹性构件61靠横向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腿围弹性构件7。腿围弹性构件7以在纵向上伸长的状态固定于侧片6的非肌肤侧面。因而,在穿着状态下,尿布1的横向的各侧部与穿着者的腿围贴合,能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52.弹性构件61和腿围弹性构件7的数量、形状、材质等并不限于图1等所示的情况。例如,能够分别任意地设定弹性构件61、腿围弹性构件7的数量,也可以设为线状的聚氨酯伸缩性纤维、使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熔融并设为膜状而得到的伸缩性膜、由伸缩纤维形成的伸缩性无纺布。
53.在纵向的背侧的端部(纵向上的靠背侧腰身部1b侧的端部)设置有伸缩性片9。伸缩性片9在沿横向比各接合带40靠内侧的位置且是沿纵向比吸收体2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能够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侧面。伸缩性片9是具备伸缩性的片状的聚氨酯材料,是在穿着时成为所谓的腰部褶裥的部分。利用伸缩性片9的收缩使背侧腰身部1b与穿着者的肌肤贴合,从而减小排泄物从背侧泄漏的可能性。此外,作为伸缩性片9,并不限于聚氨酯材料,也可以使用使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熔融并设为膜状而得到的伸缩性膜、由伸缩纤维形成的具备伸缩性的无纺布片,也可以是使无纺布和橡筋线粘合而形成的伸缩片。
54.吸收体2在俯视时具有在纵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具有肌肤侧吸收性芯21、中间片部22、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芯包覆片24。
55.肌肤侧吸收性芯21是在吸收体2中位于肌肤侧的吸收层(肌肤侧吸收层),是将液体吸收性原材料成形成预定形状而成的,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肌肤侧吸收性芯21的液体吸收性原材料是使浆粕纤维、纤维素系吸收性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而得到的材料。不过,作为肌肤侧吸收性芯21的液体吸收性原材料,并不限于此,既可以仅是液体吸收性纤维也可以仅是高吸收性聚合物(sap)。另外,作为肌肤侧吸收层,并不限于像肌肤侧吸收性芯21那样成形成预定形状的层,也可以是将液体吸收性原材料载置于预定的位置而形成的层。
56.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是在吸收体2中位于比肌肤侧吸收性芯2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吸收层(非肌肤侧吸收层)。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是将液体吸收性原材料成形成预定形状而成的,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液体吸收性原材料是高吸收性聚合物(sap)。不过,作为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液体吸收性原材料,既可以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也可以仅是液体吸收性纤维。另外,作为非肌肤侧吸收层,并不限于像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那样成形成预定形状的层,也可以是将液体吸收性原材料载置于预定的位置而形成的层。
57.芯包覆片24对肌肤侧吸收性芯21、中间片部22、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外周面进行包覆。具体而言,芯包覆片24具有对肌肤侧吸收性芯21的肌肤侧面进行覆盖的构件以及对肌肤侧吸收性芯21、中间片部22、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侧面以及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非肌肤侧面进行覆盖的部分。作为芯包覆片24,能够例示透液性的薄棉纸、无纺布等,吸收体2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覆片24的形态。
58.中间片部22是在厚度方向上设置于肌肤侧吸收性芯21与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之间的中间部。作为中间片部22,能够例示作为透液性的片构件的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片构件。此外,作为中间部,并不限于中间片部22那样的片构件,也可以将由透液性的原材料形成的板状的构件、载置液体透过性的纤维而形成的层配置于肌肤侧吸收性芯21与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之间。中间片部22(中间部)使吸收体2的刚度提高。尤其是,在像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那样是仅由高吸收性聚合物(sap)形成的所谓的sap片的情况下,非肌肤侧吸收性芯23的厚度较薄,容易在来自外部的力的作用下变形,因此使用中间片部22易于使吸收体2整体上的刚度提高。
59.图3是对中间片部22进行说明的图。在图3中,出于方便,省略侧片6、各弹性构件7、61等而进行表示。此外,以实线表示中间片部22。如图3所示,优选的是,中间片部22遍及吸收体2的大致整个区域地设置并且具有大致沙漏形状。具体而言,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裆的裆部1c处,优选的是中间片部22的侧端具有朝向横向的内侧凹陷的弯曲部22c。在纵向上,弯曲部22c设置于腹侧腰身部1a中的腹侧直线部22a与背侧腰身部1b中的背侧直线部22b之间。在穿着时,穿着者的腿会对裆部1c施加从横向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因此,设置弯曲部22c能够减小因穿着者的腿导致的中间片部22的变形的可能性并且减小中间片部22阻碍穿着者的腿的运动的可能性从而使穿着者的腿的可动性提高。此外,中间片部22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弯曲部22c的矩形形状。
60.中间片部22在横向上在一侧的端部具有一侧端部区域e1和与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内侧相邻的一侧相邻区域n1,中间片部22在横向上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另一侧端部区域e2和与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横向的内侧相邻的另一侧相邻区域n2。在图3中以左下斜的斜线部表示一侧端部e1和另一侧端部区域e2,以右下斜的斜线部表示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中间片部22的横向上的一侧进行说明,对于另一侧也是同样的。另外,也将一侧端部区域e1和另一侧端部区域e2合称为“端部区域e”,也将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端部区域n2合称为“相邻区域n”。
61.图2的b是图2的a中的部分x的放大图。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长度(n1)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e1)长(n1》e1)。另外,一侧相邻区域n1的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刚度高。
62.通过使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长度(n1)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e1)长并且使一侧相邻区域n1的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刚度高,从而在一侧相邻区域n1中能减轻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从而易于保持平面状态。另外,在一侧端部区域e1与一侧相邻区域n1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的作用下,刚度更低的一侧端部区域e1易于朝向肌肤侧立起。通过使一侧端部区域e1立起从而成为横向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因此,排泄物易于积存于横向的中央部,能够减小排泄物从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63.基于jis l1096:2010所规定的弯曲回弹性a法(格利法)来如下这样地测定中间片部22的各区域的刚度。首先,针对一侧端部区域e1和一侧相邻区域n1分别准备试验片。例如将试验片设为长度38m、宽度25mm而采集多个试验片。然后,使用格利式硬挺度试验器(例如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机制作所制造的格利式硬挺度试验机)而将试验片的长边垂直地安装于试验器的可动臂的卡盘并将预定的配重安装于摆锤。接着,使可动臂向左或右以预定的速度旋转,读取试验片下端与摆锤一度接触之后再与摆锤分离开时的刻度。反复多次进行
该试验,利用测定值的平均值来算出硬挺度(格利硬挺度)。此外,在测定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将该试验片以重叠多张(例如10张)的状态安装于试验器的可动臂的卡盘。
64.此外,优选的是一侧相邻区域n1的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厚度大。一般来说厚度越厚则刚度就越高,因此,通过使一侧相邻区域n1的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厚度大从而易于使一侧相邻区域n1的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刚度大,易于将一侧相邻区域n1保持成平面状并且能在一侧端部区域e1与一侧相邻区域n1之间的分界处使一侧端部区域e1易于向肌肤侧立起。由此,能够减小排泄物从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65.例如,如图2的b等所示,使中间片部22的一侧相邻区域n1中的片构件的层叠张数比中间片部22的一侧端部区域e1中的片构件的层叠张数多,从而能够实现一侧端部区域e1与一侧相邻区域n1之间的刚度的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厚度方向上,一侧端部区域e1由1张片构件形成,一侧相邻区域n1是通过层叠3张片构件而形成的高刚度区域。另外,与层叠张数更少的一侧端部区域e1相比,层叠张数更多的一侧相邻区域n1的尿等排泄物的厚度方向的透过较慢,因此,能够在更靠近排泄口的相邻区域处防止尿泄漏。
66.另外,如图2的b所示,中间片部22由1张片构件形成并且具有多个折叠部f。优选的是,在多个折叠部f中的位于横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第1折叠部f1与位于横向的另一侧的最外侧的第2折叠部f2之间具有层叠多张片构件而成的部分,在横向上,一侧端部区域e1设置于比第1折叠部f1靠一侧的位置,另一侧端部区域e2设置于比第2折叠部f2靠另一侧的位置,一侧相邻区域n1设置于比第1折叠部f1靠另一侧的位置,另一侧相邻区域n2设置于比第2折叠部f2靠一侧的位置。
67.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片部22设置有多个折叠部f从而成为所谓的ω形状。具体而言,针对多个折叠部f而言,在比横向上的中央靠一侧的位置处,在肌肤侧具有位于横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第1折叠部f1,在比第1折叠部f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有位于比第1折叠部f1靠横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的第3折叠部f3,在比横向上的中央靠另一侧的位置处具有位于横向的另一侧的最外侧的第2折叠部f2,在比第2折叠部f2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处具有位于比第2折叠部f2靠横向的一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第3折叠部靠横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的第4折叠部f4。在中间片部22中,在利用1张片构件的多个折叠部f而形成的端部区域e与相邻区域n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的作用下易于将相邻区域e保持成平面状并且使端部区域e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另外,由于中间片部22能够由1张片构件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时的尿布1所使用的材料件数。
68.而且,更优选的是横向上的中央区域l的刚度比相邻区域n的刚度低。如图2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向上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分离开,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之间的区域是中央区域l。其中,横向上的中央c-c位于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之间。如上所述,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分别是层叠3张片构件而成的高刚度区域。相对于此,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之间的区域也就是一侧相邻区域n1与另一侧相邻区域n2之间的中央区域l是在厚度方向上未层叠多个片构件而是由1张片构件形成的低刚度区域。通过使中央区域l的刚度比相邻区域n的刚度低,从而使中央区域l易于朝向非肌肤侧弯曲并且使两端部区域e易于朝向肌肤侧立起,从而易于将一侧端部e1与另一侧端部e2之间设为以中央区域l为凹部的弯曲形状,能够使排泄物易于积存并且减小排泄物从尿布1泄漏的可能性。
69.此外,也可以是,在横向上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抵接。在该情况下,在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之间不容易产生一侧相邻区域n1与另一侧相邻区域n2之间的刚度差,因此易于将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保持成平面状。
70.而且,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4的a、图4的b所示,也可以将第3折叠部f3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将第4折叠部f4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一侧的位置。图4的a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4的b是图4的a中的部分xx的放大图。
7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另外,在一侧相邻区域n1(另一侧相邻区域n2)层叠有3张片构件,因此一侧相邻区域n1(另一侧相邻区域n2)的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刚度高。而且,如图4的b所示,通过将第3折叠部f3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将第4折叠部f4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一侧的位置,从而使横向上的第3折叠部f3与第4折叠部f4之间的区域m的刚度最高。具体而言,在区域m重叠有5张片构件,该区域m的刚度比重叠有3张片构件的相邻区域n的刚度高。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区域m是与横向上的中央c-c重叠并且跨中央c-c的区域。
72.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并且一侧相邻区域n1的刚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刚度高,从而在一侧相邻区域n1中能减轻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从而易于保持平面状态。另外,在一侧端部区域e1与一侧相邻区域n1之间的分界的刚度差的作用下,刚度更低的一侧端部区域e1易于朝向肌肤侧立起而成为横向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能够使排泄物易于积存于横向的中央部,减小排泄物从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将刚度比相邻区域n的刚度高的区域m设置于横向上的中央部,从而更易于减轻尿布1的横向上的中央部的变形,易于保持横向上的平面状态。此外,区域m既可以与相邻区域n连续也可以与相邻区域n分开。在区域m与相邻区域n连续的情况下,能够将区域m设为相邻区域n的一部分。
73.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中间片部22而言,通过将1张片构件折叠成所谓的ω形状从而提高相邻区域n的刚度,但并不限于此。图5的a是对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5的b是图5的a中的部分y的放大图。在图5的a和图5的b中,针对与上述的尿布1的结构共通的部分而言使附图标记等相同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74.在图5的a中示出了以使1张片构件成为所谓的z形状的方式设置多个折叠部f而形成的中间片部22。具体而言,其具备两个折叠部f,具有位于横向的一侧的最外侧的第1折叠部f1和在比第1折叠部f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处位于横向的另一侧的最外侧的第2折叠部f2。如图5的b所示,在横向上,在第1折叠部f1与第2折叠部f2之间具有层叠多张片构件而成的部分,一侧端部区域e1设置于比第1折叠部f1靠一侧的位置,另一侧端部区域e2设置于比第2折叠部f2靠另一侧的位置。一侧相邻区域n1在比第1折叠部f1靠另一侧的位置处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一侧的位置,另一侧相邻区域n2在比第2折叠部f2靠一侧的位置处设置于比横向的中央c-c靠另一侧的位置。在中间片部22的厚度方向上,端部区域e(e1、e2(未图示))由1张片构件形成,相邻区域n(n1、n2)是通过层叠3张片构件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层叠有3张片构件的相邻区域n1、n2的刚度均比1张片构件的端部区域e1、e2的刚度高。各区域的刚度能利用上述的方法测定。另外,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
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同样地,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另一侧相邻区域n2的横向的长度比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横向的长度长。
75.由此,能够将相邻区域n设为刚度比端部区域e的刚度高的高刚度区域。易于维持相邻区域n的平面状态并且在端部区域e与相邻区域n之间的分界处使端部区域e1易于向肌肤侧立起。由此,能够减小排泄物从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中间片部22能够由1张片构件形成,因此能够在制造时减少尿布1所使用的材料件数。
76.此外,如图5的a等所示,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在横向上连续,因此,与一侧端部区域e1相邻的相邻区域也是将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组合而成的相邻区域n0(n0=n1 n2),相邻区域n0的横向的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并且比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横向的长度长。
77.此外,作为提高中间片部22的相邻区域n的刚度的方法,并不限于在1张片构件设置折叠部f的方法。图6的a是对另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截面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6的b是图6的a中的部分y的放大图。在图6的a和图6的b中,针对与上述的尿布1的结构共通的部分而言使附图标记等相同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78.如图6的a和图6的b所示,在中间片部22的厚度方向上,在相邻区域n中构成为多个(具体而言是3张)分体的片构件的层叠,在端部区域e中由1张片构件构成。也就是说,层叠有3张片构件的相邻区域n1、n2的刚度均比1张片构件的端部区域e1、e2(未图示)的刚度高。各区域的刚度能利用上述的方法测定。另外,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一侧相邻区域n1的横向的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同样地,在尿布1的纵向的中央cl处,另一侧相邻区域n2的横向的长度比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横向的长度长。由于能够通过依次重叠片构件从而形成相邻区域n,因此无需对片构件进行折叠这样的工序,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制造。另外,也可以使分体的片构件层叠于具备折叠部f的片构件而将其设为形成有作为高刚度区域的相邻区域n的中间片部22。
79.另外,与图5的a等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图6的a等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是,一侧相邻区域n1与另一侧相邻区域n2在横向上连续,因此,与一侧端部区域e1相邻的相邻区域也是将一侧相邻区域n1和另一侧相邻区域n2组合而成的相邻区域n0(n0=n1 n2),相邻区域n0的横向的长度比一侧端部区域e1的横向的长度长并且比另一侧端部区域e2的横向的长度长。
80.而且,针对中间片部22而言也可以是,通过使相邻区域n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g/m2)比端部区域e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g/m2)大从而使相邻区域n的刚度比端部区域e的刚度大。另外,如上述那样,也可以使层叠多张片构件而形成的相邻区域n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端部区域e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从而使相邻区域n与端部区域e之间的刚度差更大。由此,易于将相邻区域n保持成平面状并且在端部区域e与相邻区域n之间的分界处使端部区域e易于向肌肤侧立起,能够减小排泄物从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相邻区域n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端部区域e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大,因此,与端部区域e相比,相邻区域n能够在纤维之间保持更多的排泄物,易于在距排泄排泄物的排泄口更近的相邻区域e中吸收并保持更多的排泄物,易于减小排泄物向吸收性物品的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81.另外,针对中间片部22而言,优选的是端部区域e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h。如图3所示,中间片部22在端部区域e具有配置成交错状的圆形形状的多个贯通孔h。针对端部区域e而言,通过使其具备贯通孔h从而使其刚度更低,使其与相邻区域n之间的刚度差更大,因此能使端部区域e更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另外,能够使端部区域e处的透气性提高。
82.而且,更优选的是,端部区域e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中间片部22的开孔的总面积比相邻区域n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中间片部22的开孔的总面积大。例如,纵向的长度a(mm)
×
横向的长度b(mm)的各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孔的总面积(开孔率)能够作为开孔的总面积除以a
×
b(mm2)而得到的值被求出(开孔率=开孔的总面积/(a
×
b))。具体而言,针对每单位面积的开孔(开孔部h)的总面积与相邻区域n中的开孔的总面积的比较而言,首先要取得使用照相机等对中间片部22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图像。然后,较佳的是,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分别算出每单位面积的开孔(开孔部h)的总面积和相邻区域n中的开孔的总面积从而进行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一侧端部区域e1具备开孔部h并且一侧相邻区域n1不具备开口部h,因此一侧端部区域e1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孔部h的总面积比一侧相邻区域n1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口部h的总面积大。由此,能使中间片部22的透气性提高并且使一侧端部区域e1与一侧相邻区域n1之间的分界处的刚度差更大,因此,能够使一侧端部区域e1易于向肌肤侧立起,减小排泄物向横向的外侧泄漏的可能性。
83.===其他实施方式===
84.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并不用于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含其等效物也是不言而喻的。
8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均设置有端部区域e(e1、e2)和相邻区域n(n1、n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仅横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任一者具有端部区域e和相邻区域n。能够在中间片部22中至少减小排泄物在横向上从具备端部区域e和相邻区域n的那一侧泄漏的可能性。另外,如图5的a等、图6的a等所示,中间片部22也可以是使刚度较高的一侧相邻区域n1与另一侧相邻区域n2相邻而具有一对端部区域e和1个相邻区域n的结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