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4:49: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控制阀。


背景技术:

2.汽车控制阀是汽车行车制动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停车、驻车制动、排气制动的关键装置;现有的汽车控制阀结构复杂,操作时的阻力较大,并且缺少自动复位功能,使用较为不便,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小了操作时的阻力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以方便使用的汽车控制阀。
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弹性膜板、压圈、阀芯和底盖;所述下阀体可拆卸的固定在上阀体的下端,所述弹性膜板固定在上阀体的上端,所述压圈嵌设在弹性膜板中,所述底盖固定在下阀体的下端,所述阀芯设于上阀体和下阀体的内部并介于底盖和压圈之间,所述阀芯包括控制活塞、阀套、第一管套、第一限位圈、第一弹簧、调节活塞、第二管套、第二限位圈、第二弹簧和阀管;所述阀套竖直嵌设在上阀体的上端内部,所述控制活塞设于阀套内并可上下滑动,所述第一管套同心设于阀套的下方,所述第一管套的上端外侧形成有第一挡圈,所述第一限位圈套设在第一管套外并设于第一挡圈的下方,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管套外并设于第一限位圈和第一挡圈之间以使第一管套的上端顶紧在控制活塞的下端;所述第二管套同心设于第一管套的下方,所述阀管竖直且同心穿插设置在第一管套和第二管套中,所述调节活塞套设固定在阀管上并设于第一管套和第二管套之间,所述第二管套的上端外侧形成有第二挡圈,所述第二限位圈套设在第二管套外并设于第二挡圈的下方,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第二管套外并设于第二挡圈和第二限位圈之间以使第二管套的上端顶紧在调节活塞的下端,所述控制活塞的上端插入在压圈中,所述第二管套的下端伸入到底盖中,所述阀管的下端固定在底盖中。
5.优选地,所述上阀体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沉腔,所述阀套嵌设在第一沉腔中,所述第一沉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二沉腔,所述第二沉腔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底盖中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同心设于阀管的下端开口处下方,所述通孔通过阀管与第二沉腔相互连通。
6.优选地,所述第二沉腔的底面中心向上形成有第一凸台,所述上阀体的上端开设有第三沉腔,所述第三沉腔的底面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同心设置。
7.优选地,所述第二凸台的下端中心开设有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弹簧设于第一沉孔中,所述第一限位圈嵌设固定在第一沉孔的下端开口处内部,所述第一挡圈的上侧贴合在第一沉孔的底面上,所述第一管套的上端插
入在第一贯穿孔中。
8.优选地,所述下阀体的上端开设有第四沉腔,所述第四沉腔与第三沉腔的内径相等,所述第四沉腔与第三沉腔的内壁相互拼合,所述控制活塞设于第四沉腔和第三沉腔内部。
9.优选地,所述下阀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沉孔,所述第二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限位圈嵌设固定在第二沉孔的下端开口处内部,所述第二弹簧设于第二沉孔中,所述第二挡圈的上侧贴合在第二沉孔的底面上,所述第二管套的上端插入在第二贯穿孔中,所述底盖固定在第二沉孔的下端开口处外侧。
10.优选地,所述第三沉腔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四沉腔的底面上开设有环向分布的沉槽,所述沉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
11.优选地,所述控制活塞的下端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一顶柱,所述第一顶柱的下端压紧在第一管套的上端,所述调节活塞的下端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二顶柱,所述第二顶柱的下端压紧在第二管套的上端。
12.优选地,所述调节活塞的上端中心向上形成有内套,所述内套套设在阀管外并插入固定在第一管套的下端内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结构简单,而且减小了操作时的阻力,同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从而方便了使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阀芯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7.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18.如图1~2所示,一种汽车控制阀,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弹性膜板3、压圈4、阀芯6和底盖5;下阀体2可拆卸的固定在上阀体1的下端,弹性膜板3固定在上阀体1的上端,压圈4嵌设在弹性膜板3中,底盖5固定在下阀体2的下端,阀芯6设于上阀体1和下阀体2的内部并介于底盖5和压圈4之间,阀芯6包括控制活塞61、阀套610、第一管套62、第一限位圈63、第一弹簧64、调节活塞65、第二管套66、第二限位圈67、第二弹簧68和阀管69;阀套610竖直嵌设在上阀体1的上端内部,控制活塞61设于阀套610内并可上下滑动,第一管套62同心设于阀
套610的下方,第一管套62的上端外侧形成有第一挡圈621,第一限位圈63套设在第一管套62外并设于第一挡圈621的下方,第一弹簧64套设在第一管套62外并设于第一限位圈63和第一挡圈621之间以使第一管套62的上端顶紧在控制活塞61的下端;第二管套66同心设于第一管套62的下方,阀管69竖直且同心穿插设置在第一管套62和第二管套66中,调节活塞65套设固定在阀管69上并设于第一管套62和第二管套66之间,第二管套66的上端外侧形成有第二挡圈661,第二限位圈67套设在第二管套66外并设于第二挡圈661的下方,第二弹簧68套设在第二管套66外并设于第二挡圈661和第二限位圈67之间以使第二管套66的上端顶紧在调节活塞65的下端,控制活塞61的上端插入在压圈4中,第二管套66的下端伸入到底盖5中,阀管69的下端固定在底盖5中。
19.上阀体1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沉腔101,阀套610嵌设在第一沉腔101中,第一沉腔101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二沉腔102,第二沉腔102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进气孔106,底盖5中开设有通孔51,通孔51同心设于阀管69的下端开口处下方,通孔51通过阀管69与第二沉腔102相互连通。
20.第二沉腔102的底面中心向上形成有第一凸台103,上阀体1的上端开设有第三沉腔104,第三沉腔104的底面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二凸台108,第二凸台108与第一凸台103同心设置,第二凸台108的下端中心开设有第一沉孔105,第一沉孔105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一贯穿孔109,第一弹簧64设于第一沉孔105中,第一限位圈63嵌设固定在第一沉孔105的下端开口处内部,第一挡圈621的上侧贴合在第一沉孔105的底面上,第一管套62的上端插入在第一贯穿孔109中。
21.下阀体2的上端开设有第四沉腔201,第四沉腔201与第三沉腔104的内径相等,第四沉腔201与第三沉腔104的内壁相互拼合,控制活塞61设于第四沉腔201和第三沉腔104内部。
22.下阀体2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沉孔203,第二沉孔203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二贯穿孔206,第二限位圈67嵌设固定在第二沉孔203的下端开口处内部,第二弹簧68设于第二沉孔203中,第二挡圈661的上侧贴合在第二沉孔203的底面上,第二管套66的上端插入在第二贯穿孔206中,底盖5固定在第二沉孔203的下端开口处外侧。
23.第三沉腔104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107,第四沉腔201的底面上开设有环向分布的沉槽202,沉槽202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205。
24.控制活塞61的下端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一顶柱611,第一顶柱611的下端压紧在第一管套62的上端,调节活塞65的下端中心向下形成有第二顶柱652,第二顶柱652的下端压紧在第二管套66的上端。
25.调节活塞65的上端中心向上形成有内套651,内套651套设在阀管69外并插入固定在第一管套62的下端内部。
26.使用时:向下按压控制活塞61的上端以使其在阀套610中下移,进而借助第一顶柱611带动第一管套62和调节活塞65均沿阀管69下移,从而借助第二顶柱652带动第二管套66沿阀管69下移,此过程中第一弹簧64和第二弹簧68均被进一步压缩,进而使得第一管套62和第二管套66的上端始终分别压紧第一顶柱611和第二顶柱652的下端;接着将压缩空气经由进气孔106通入到第二沉腔102中,然后再将一股调节用的压缩空气经由第一调节孔107通入到第三沉腔104中并随着压力的增大而慢慢向下推动调节活塞65下移,进而带动第一
管套62下移以使其上端脱离第一顶柱611的下端,从而使得第二沉腔102中的压缩空气经由第一贯穿孔109进入到阀管69中,最后经由通孔51向外排出;同时,将另一股调节用的压缩空气经由第二调节孔205通入到沉槽202和第四沉腔201,若慢慢增大位于沉槽202和第四沉腔201中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值,则调节活塞65会被慢慢的向上顶起,进而带动第一管套62上移以减小第一管套62上端与第一顶柱611下端之间的距离,从而缓慢减小从通孔51排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进而减小了操作时的阻力;若第一管套62继续上移并借助第一顶柱611推动控制活塞61上移,直到第一挡圈621的上侧贴合在第一沉孔105的底面上,此时的控制活塞61上移到底,并实现了压缩空气的自动关断。
27.本发明结构简单,而且减小了操作时的阻力,同时具备自动复位功能,从而方便了使用。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