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9:01: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油烟浓度在线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2.餐饮业的油烟中含有大量颗粒物,如果不经净化直接排入大气,会给环保和民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为了减缓餐饮业油烟对环保和民众健康带来的巨大威胁,调查分析餐饮业油烟污染状况,寻求有效的控制办法,是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能够对油烟浓度监测的油烟监测设备应运而生。
3.油烟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油烟监测主机和油烟检测探头,油烟检测探头用于检测油烟浓度并将所检测到的油烟浓度数据传输至油烟监测主机,油烟监测主机对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其中,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的浓度数据最能体现油烟污染情况,因此,也是油烟监测设备中主要监测的污染对象。但是,浓度检测过程中,油烟管道内的虫子、蛛网等体积较大的杂质污物以及呈液体状的油脂容易进入油烟检测探头内,进而对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的检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此外,在油烟检测探头内设置多条油烟传输检测通道分别与不同的检测元件连接以实现多种污染对象的浓度检测,显然对探头内的有限空间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探头的小型化且制造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用于检测油烟浓度并将所检测到的油烟浓度数据传输至油烟监测主机,所述油烟监测主机设置有控制单元、电源、蜂鸣器、显示界面,所述油烟检测探头包括外壳、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所述外壳设置有油烟进口、油烟出口和检测腔,所述第二过滤件包括具有过滤腔的过滤壳和位于所述过滤腔内的过滤部,所述油烟进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滤件连通所述过滤腔;所述油烟检测探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腔内并依次连接的颗粒物检测元件、第三过滤件、气泵、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能够与所述过滤腔连通,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与所述油烟出口连通,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所述气泵、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7.本技术中的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过滤部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滤筋,所述过滤筋将至少部分所述过滤腔分隔为多个过滤通道,所述过滤筋形成有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过滤通道的缺口。
9.相邻两所述过滤筋形成的所述缺口交错排布。
10.所述外壳的一端形成有限位腔,所述第二过滤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限位腔内,
所述油烟检测探头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限位腔的端盖,所述过滤壳面向所述端盖的一侧敞口设置。
11.所述第一过滤件位于所述限位腔内并夹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过滤壳之间。
12.所述外壳设置有位于所述限位腔内的止转面,所述过滤壳的外周形成有配合面,所述止转面与所述配合面止转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过滤件的转动。
13.所述过滤壳设置有防呆部,所述外壳在所述限位腔内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适配的限位部,以使所述第二过滤件按照预设方位装入所述限位腔。
14.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所述第三过滤件沿所述外壳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检测腔内。
15.所述外壳的侧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的开口,所述油烟检测探头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侧盖板,所述第三过滤件经所述开口装入所述检测腔内或者经所述开口从所述检测腔内取出。
16.所述外壳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筋,所述侧盖板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限位筋延伸的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与所述第二限位筋之间围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三过滤件的夹持孔。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本技术通过在油烟检测探头设置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可以选择性地阻隔油烟管道内的虫子、蛛网等体积较大的杂质污物进入油烟检测探头内,第二过滤件可以选择性地阻隔呈液体状的油脂进入颗粒物检测元件内,从而避免了这些杂质污物以及油脂对颗粒物检测元件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的检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19.而且,第二过滤件包括具有过滤腔的过滤壳和位于过滤腔内的过滤部,过滤壳具有一定的存储空间,可以将过滤之后的油脂进行暂存,以方便后续对第二过滤件内的油脂进行清理。
20.再者,本技术在油烟进口和油烟出口之间依次连接颗粒物检测元件、第三过滤件、气泵、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形成一条连通油烟进口和油烟出口的油烟传输检测通道,一条通道实现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等多种污染对象的浓度检测,有助于节约外壳内的安装空间,促进油烟检测探头的小型化,在将油烟检测探头装入油烟管道内时,占用油烟管道的空间小,对油烟的外排影响较小。同时,相较于设置多条油烟传输通道分别与不同的检测元件连接的技术,单条油烟传输通道有助于简化管道布置,降低配件使用成本。
21.此外,在颗粒物检测元件对颗粒物的浓度检测之后,可以利用第三过滤件将经颗粒物检测元件排出的油烟内的颗粒物过滤,防止颗粒物进入气泵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内造成堵塞而影响气泵的正常泵送工作以及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油烟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油烟检测探头将侧盖板拆下之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油烟检测探头的限位腔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与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油烟监测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油烟检测探头,11外壳,111油烟进口,112油烟出口,113限位腔,114止转面,115限位部,116第一限位筋,117接线孔,118气仓,119进气口,12第一过滤件,13第二过滤件,131过滤壳,1311配合面,1312防呆部,132过滤部,1321过滤筋,1322缺口,14颗粒物检测元件,15第三过滤件,16气泵,17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8端盖,19侧盖板,191第二限位筋;
33.2油烟监测主机,21蜂鸣器,22显示界面,23灯带。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本技术中,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过滤效果好的油烟检测探头1以及如图8所示的一种油烟监测主机2,油烟检测探头1用于检测油烟浓度并将所检测到的油烟浓度数据传输至油烟监测主机2,所述油烟监测主机2设置有控制单元、电源、蜂鸣器21、显示界面22,具
体实施时,油烟检测探头1设置有接线孔117,以方便与油烟监测主机2内的控制单元以及外界工况传感器电连接,其中工况传感器是检测餐饮门店的油烟净化器和油烟风机的开关状态。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40.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油烟检测探头1包括外壳11、第一过滤件12和第二过滤件13,所述外壳11设置有油烟进口111、油烟出口112和检测腔,所述第二过滤件13包括具有过滤腔的过滤壳131和位于所述过滤腔内的过滤部132,所述油烟进口111通过所述第一过滤件12连通所述过滤腔;所述油烟检测探头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腔内并依次连接的颗粒物检测元件14、第三过滤件15、气泵16、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14能够与所述过滤腔连通,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与所述油烟出口112连通,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14、所述气泵16、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41.本技术所提高的油烟检测探头1中,首先,通过设置第一过滤件12和第二过滤件13,第一过滤件12可以选择性地阻隔油烟管道内的虫子、蛛网等体积较大的杂质污物进入油烟检测探头1内,第二过滤件13可以选择性地阻隔呈液体状的油脂进入颗粒物检测元件14内,从而避免了这些杂质污物以及油脂对颗粒物检测元件14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的检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42.而且,第二过滤件13包括具有过滤腔的过滤壳131和位于过滤腔内的过滤部132,过滤壳131具有一定的存储空间,可以将过滤之后的油脂进行暂存,以方便后续对第二过滤件13内的油脂进行清理。
43.再者,本技术在油烟进口111和油烟出口112之间依次连接颗粒物检测元件14、第三过滤件15、气泵16、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形成一条连通油烟进口111和油烟出口112的油烟传输检测通道,一条通道实现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等多种污染对象的浓度检测,有助于节约外壳11内的安装空间,促进油烟检测探头1的小型化,在将油烟检测探头1装入油烟管道内时,占用油烟管道的空间小,对油烟的外排影响较小。同时,相较于设置多条油烟传输通道分别与不同的检测元件连接的技术,单条油烟传输通道有助于简化油烟检测探头1内的管道布置,降低配件使用成本。
44.此外,在颗粒物检测元件14对颗粒物的浓度检测之后,可以利用第三过滤件15将经颗粒物检测元件14排出的油烟内的颗粒物过滤,防止颗粒物进入气泵16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内造成堵塞而影响气泵16的正常泵送工作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的检测精度。
45.作为优选,如图2和图6所示,可以在外壳11设置有与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连通的气仓118,气仓118开设有连通气泵16的进气口119,所述气泵16经气仓118与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连通。
46.气泵16在向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供送气体混合物时,先将气体混合物送入气仓118内,方便了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直接从气仓118内获取气体混合物样品。
47.此外,还可以将油烟出口112设置于气仓118底部并将气仓118与外界连通,使得未被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直接从气仓118底部的油烟出口112排出。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14的结构不作限定,其可以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选用相应的检测元件,例如,可以采用β射线吸收法、光散射法、滤膜称重法、
微量天平振荡法等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并根据该方法选用相应的颗粒物检测仪或者颗粒物传感器等。同理,本技术对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的结构也不作限定,其可以根据气相色谱法、fid法(火焰电离)等方法选用相应的检测仪或者传感器。
49.具体检测时,经第一过滤件12和第二过滤件13过滤后的油烟进入颗粒物检测元件14内,颗粒物检测元件14对油烟进行取样并对油烟样品内的颗粒物的浓度进行检测,取样之后,油烟从颗粒物检测元件14流出,流经第三过滤件15时,颗粒物被第三过滤件15过滤,剩下的气体混合物被气泵16泵入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对气体混合物取样并对气体混合物样品内的非甲烷总烃进行浓度检测,颗粒物检测元件14和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分别将所检测到的浓度数据传输至油烟监测主机2内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转化为数字信号展示在显示界面22上以供用户观察,其中,显示界面22显示的内容主要有油烟浓度,颗粒物浓度,非甲烷总烃浓度,风机净化器的开关状态等。当浓度数据超出预设值时,可以通过控制单元控制蜂鸣器21发出声音以向外界传递浓度超标的报警信号,以便采取应对措施。此外,如图8所示,还可以在主机2上设置灯带23,当检测到的数据为正常值的时候,是绿色呼吸灯,轻微超标是黄色呼吸灯,重度超标是红色呼吸灯,而且,还可以在主机内设置备用电池,当设备意外断电的时候,电池依旧能够支撑设备工作一段时间。
5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过滤部132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滤筋1321,所述过滤筋1321将至少部分所述过滤腔分隔为多个过滤通道,所述过滤筋1321形成有连通两个相邻的所述过滤通道的缺口1322。
51.多个过滤筋1321的设置可以提高对油脂过滤的充分性,油烟经过滤筋1321过滤时,油烟内的油脂被过滤筋1321阻挡并暂存在过滤通道内。油烟内的气体混合物经过滤通道和缺口1322向颗粒物检测元件14流动。
52.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相邻两所述过滤筋1321形成的所述缺口1322交错排布。
53.通过将相邻两过滤筋1321上形成的缺口1322交错排布,可以使得油烟在过滤腔内流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与过滤筋1321碰撞以使油烟内的油脂被过滤筋1321阻挡,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油脂过滤的充分性。
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外壳11的一端形成有限位腔113,所述第二过滤件1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限位腔113内,所述油烟检测探头1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限位腔113的端盖18,所述过滤壳131面向所述端盖18的一侧敞口设置。
55.限位腔113的设置方便了第二过滤件13的安装限位,而将第二过滤件13可拆卸地安装于限位腔113内,方便了将第二过滤件13拆卸下来以对其内部积累的油脂进行彻底的清理。此外将过滤壳131面向端盖18的一侧敞口设置,使得打开端盖18后,即便不将第二过滤件13拆卸下来,也能够直接通过该敞口处对过滤腔内的油脂进行清理和对过滤部132进行清洁。
5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过滤件12位于所述限位腔113内并夹设于所述外壳11与所述过滤壳131之间。
57.将第一过滤件12夹持固定在外壳11与过滤壳131之间,方便了第一过滤件12的安装和定位,在将第二过滤件13安装到位的同时即可实现第一过滤件12的定位,简化了安装
步骤,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5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壳11设置有位于所述限位腔113内的止转面114,所述过滤壳131的外周形成有配合面1311,所述止转面114与所述配合面1311止转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过滤件13的转动。
59.止转面114和配合面1311的配合能够防止第二过滤件13在限位腔113内安装到位后发生转动,进而能够保证第二过滤件13与颗粒物检测元件14的稳定对接以及与油烟进口111的连通。
60.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过滤壳131设置有防呆部1312,所述外壳11在所述限位腔113内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1312适配的限位部115,以使所述第二过滤件13按照预设方位装入所述限位腔113。
61.防呆部1312的设置能够对第二过滤件13的安装起到明示作用,方便了第二过滤件13的安装,而防呆部1312与限位部115的配合能够防止操作人员将第二过滤件13错位安装,避免了返工,提高了装配效率。
62.具体实施时,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防呆部1312可以设为防呆孔,所述限位部115可以设为限位柱,作为替换,所述防呆部也可以设为防呆柱,所述限位部115可以设为限位孔,当然,二者还可以为其他合适的结构。
6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颗粒物检测元件14、所述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所述第三过滤件15沿所述外壳11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检测腔内。
64.通过将颗粒物检测元件14、非甲烷总烃检测元件17、第三过滤件15沿外壳11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一方面,有助于油烟在检测探头内的顺畅流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小油烟检测探头1在径向方向上的设计空间,使油烟检测探头1整体呈细长的筒状结构,当将油烟检测探头1放入油烟管道内进行浓度检测时,占用油烟管道内径空间较小,对油烟的流动影响较小。
65.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外壳11的侧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的开口,所述油烟检测探头1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侧盖板19,所述第三过滤件15经所述开口装入所述检测腔内或者经所述开口从所述检测腔内取出。
66.侧盖板19的设置方便了第三过滤件15的拆装换新,提高了维修更换效率,是的操作人员不需要将其他零部件进行拆卸即可直接对第三过滤件15进行拆装换新。而作为优选,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大侧盖板19和开口的面积,使得诸如各检测元件、气泵16等部件也可以经该开口处进行安装,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侧盖板19和所述外壳11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所述侧盖板19的一侧与所述外壳11铰接连接,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外壳11卡接连接,再如,所述侧盖板19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1。
68.更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外壳11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筋116,所述侧盖板19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限位筋116延伸的第二限位筋191,所述第一限位筋116与所述第二限位筋191之间围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三过滤件15的夹持孔。
69.通过第一限位筋116和第二限位筋191围成的分别用于夹持第三过滤件15的夹持孔,方便了第三过滤件15安装定位,提高第三过滤筋1321在检测腔内的安装稳定性,防止第
三过滤件15在检测腔内晃动导致其与颗粒物检测元件14、气泵16等其他零部件的接口处被断开而导致无法正常检测。
70.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还可以使所述气泵16与所述第三过滤件15沿所述外壳11的径向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有助于对外壳11内的空间充分利用,减少冗余空间,使油烟检测探头1内各部分结构的安装合理紧凑,并使所述第一限位筋116和所述第二限位筋191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气泵16的第二夹持孔,方便了气泵16的安装和定位。
7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