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包装底壳和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4:08: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包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装底壳和包装盒。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包装盒无法对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限位,在运输过程中,电子设备会在包装盒的内部晃动,不利于保证电子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底壳和包装盒,其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快速、稳固地固定于包装盒的内部。
4.根据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包装底壳,所述包装底壳用于承载电子设备,所述包装底壳包括:
5.支撑托,用于固定所述电子设备,沿第一方向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或第二端面上设置有插舌;
6.定位托,所述定位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托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托的定位空间;所述定位托的朝向所述定位空间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插舌可穿设于所述定位槽;
7.其中,所述包装底壳可在固定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包装底壳位于所述分离状态时,所述插舌和所述定位槽分离;当所述包装底壳位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插舌进入所述定位槽中,并固定于所述定位槽中。
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托包括相互垂直的侧壁面和上壁面,两个所述定位托的侧壁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围成所述定位空间;
9.所述定位槽开设于所述上壁面的靠近所述侧壁面的边缘的区域。
10.通过上述设置,将定位槽开设于边缘位置,便于插舌在支撑托向定位空间中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定位槽的开口,进入到定位槽的内部。同时,也可避免插舌在进入定位槽的过程中产生较大变形,保证插舌始终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11.进一步的,所述侧壁面的临近所述侧壁面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和所述定位槽邻接,并且,所述定位板的侧面可作为所述定位槽的壁面;
12.当所述包装底壳位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定位板抵靠于所述插舌的顶部。
13.通过上述设置,当插舌固定于定位槽的内部时,定位板和抵靠于插舌的顶部,可提升定位托和支撑托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避免插舌在固定于定位槽的期间产生变形。
14.进一步的,所述插舌自支撑托的所述第一端面和/或第二端面撕裂成型,并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或第二端面上形成贯穿的侧槽;
15.所述插舌可盖合于所述侧槽,也可与第一端面或者第二端面所处的平面形成预设夹角。
16.通过上述设置,当需要将插舌插入定位槽时,转动插舌,以使插舌和侧槽作出的平
面形成预设的夹角,以便于插舌进入至定位槽中。
17.进一步的,所述插舌的外边沿至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的外边沿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毫米。
18.通过上述设置,保证插舌、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均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使当包装底壳位于固定状态时,支撑托和定位托能够稳固的连接。
19.进一步的,沿高度方向向下,所述插舌在第二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和/或,所述插舌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扣手位。
20.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插舌的底部进入定位槽中,以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便于宽度较大的插舌的顶部顺利地进入定位槽中。
21.进一步的,所述插舌沿高度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插舌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等于8毫米。
22.通过上述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插舌的强度,当包装底壳位于固定状态时,支撑托和定位托能够稳固的连接。
23.进一步的,所述包装底壳还包括下壳体,所述定位托固定于所述下壳体;
24.当所述支撑托固定于所述定位托时,所述定位托和所述下壳体的底面间隔设置。
25.通过上述设置,当电子设备固定于包装盒内部时,可减少电子设备和壳体直接接触的面积,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包装盒对电子设备造成震动碰撞,最大程度保证电子设备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6.根据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装盒,所述包装盒包括上盖体和上述的包装底壳,所述上盖体可盖合于所述包装底壳。
27.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体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限位托,两个所述限位托间隔设置并围成限位空间;
28.当所述上盖盖合于所述包装底壳时,所述限位托和所述定位托相互抵靠,所述定位空间和所述限位空间连通。
29.进一步的,所述包装盒用于承载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套设于所述支撑托,并通过所述支撑托固定于所述包装盒的内部;
30.当所述支撑托固定有所述电子设备,并且,当所述包装底壳位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的底部和所述包装底壳的底部间隔设置;和/或,
31.当所述支撑托固定有所述电子设备,并且,当所述包装底壳位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沿第二方向的端面和所述包装底壳的端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包装盒的高度方向。
3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33.在上述设置中,电子设备可固定于支撑托上,再通过支撑托固定于定位托,从而实现电子设备在包装盒中有效限位。
3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承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承载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包装底壳和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包装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包装底壳和电子设备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包装底壳和电子设备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承载装置1
43.包装盒10
44.上盖体11
45.包装底壳12
46.固定状态13
47.分离状态14
48.电子设备20
49.表头21
50.表带22
51.充电设备30
52.文本设备40
53.支撑托100
54.第一端面110
55.第二端面120
56.插舌130
57.底部131
58.顶部132
59.扣手位133
60.侧槽140
61.定位托200
62.定位空间210
63.定位槽220
64.翻盖231
65.定位壳232
66.容纳腔233
67.侧壁面240
68.边缘251
69.上壁面250
70.定位板270
71.下壳体300
72.限位托400
73.限位空间410
74.第一方向x
75.第二方向y
76.高度方向h
具体实施方式
77.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78.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7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0.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承载装置1,该承载装置1包括包装盒10和设置于包装盒10内部的电子设备20、充电设备30和文本设备40。其中,电子设备20、充电设备30和文本设备40固定于包装盒10的内部。
81.具体的,充电设备30可以是作为外接电源向电子设备20提供电力支持。充电设备30也可以是作为连接器,连接外接电源和电子设备20,以使外接电源向电子设备20提供电力支持。文本设备40可以为说明书、保修卡等文本类的设备。
8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为手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还可以为其他需要包装盒10对其进行定位的设备。
83.如图2和图3所示,包装盒10包括上盖体11和包装底壳12。其中,电子设备20、充电设备30和文本设备40均承载于包装底壳12上,上盖体11可拆卸固定于包装底壳12,避免电子设备20、充电设备30和文本设备40相对包装底壳12的移动,并使得各个部件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在本实施例中,上盖体11可盖合于包装底壳1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体11也可是套设或者包裹于包装底壳12。
84.包装底壳12包括支撑托100、定位托200和下壳体300。
85.其中,支撑托100用于固定电子设备20。具体的,电子设备20可套设于支撑托100
上,电子设备20包括表头21和表带22,可通过调节表带22扣紧的程度来将电子设备20固定于支撑托100上。支撑托100沿第一方向x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上设置有插舌1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第一端面110或者仅在第二端面120上设置插舌1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为电子设备20的宽度方向。
86.定位托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托20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支撑托100的定位空间210。定位托200的朝向定位空间210的端面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槽220,插舌130可穿设于定位槽220。结合图2-图4所示,定位托200包括翻盖231和定位壳232,翻盖231可盖合于定位壳232上,翻盖231和定位壳232围成用于容纳文本设备40和/或充电设备30的容纳腔233。
87.如图所示,定位托200固定于下壳体300。两个定位托200间隔设置,并与下壳体300共同围成上述的定位空间210。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托200和下壳体300为分离的两个部件,仅在特定时刻,完成组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托200和下壳体300也可为一体成型的部件。
88.其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包装底壳12可在固定状态13和分离状态14之间切换。当包装底壳12位于分离状态14时,插舌130和定位槽220分离。当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插舌130进入定位槽220中,并固定于定位槽220中。
89.在上述设置中,电子设备20可固定于支撑托100上,再通过支撑托100固定于定位托200,从而实现固定于包装盒10的内部。具体的,当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插舌130固定于定位槽220的内部,从而实现支撑托100和定位托200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电子设备20在包装盒10中有效限位。当包装底壳12位于分离状态14时,插舌130和定位槽220分离,从而实现支撑托100和定位托200的分离,之后可通过松开表带22,或者直接通过支撑托100和电子设备20相对滑动的方式,实现支撑托100和电子设备20的分离。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撑托100固定于定位托200时,定位托200和下壳体300的底面间隔设置。在上述设置中,电子设备20需要套设于支撑托100上,当支撑托100固定于定位托200时,定位托200和下壳体300的底面间隔设置,以为电子设备20,特别是电子设备20的表带22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
91.在本实施例中,当将电子设备20固定于包装盒10中时,电子设备20固定于支撑托100并且,支撑托100固定于定位托200,即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在第一方向x,电子设备20的底部(即此时电子设备20的下端面)和包装底壳12的底部(即包装底壳12的底面)间隔设置。换言之,所述电子设备20悬空设置于包装底壳12。同时,在第二方向y,电子设备20的端面和包装底壳12的端面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当电子设备20固定于包装盒10内部时,可减少电子设备20和壳体直接接触的面积。换言之,电子设备20和包装底壳12的底面以及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间隔设置,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包装盒10对电子设备20造成震动碰撞,最大程度保证电子设备20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9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且,第二方向y垂直于包装盒10的高度方向h。
93.结合图5和图6所示,当需要将电子设备20固定于包装盒10时,先将电子设备20固定于支撑托100上,之后,再将支撑托100沿高度方向h向下,向两个限位托400之间的限位空
间410中移动。在此过程中,插舌130进入定位槽220中,直至插舌130固定于定位槽220中,包装底壳12处于固定状态13。然后,将上盖体11盖合于包装底壳12上,以实现对电子设备20的进一步限位。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盖体11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限位托400,两个限位托400间隔设置并围成限位空间410。当上盖体11盖合于包装底壳12时,限位托400和定位托200相互抵靠。定位空间210和限位空间410连通,以容纳电子设备2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空间410的顶壁抵靠于电子设备20的表头21,以实现对电子设备20的限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空间410的顶壁也可与电子设备20间隔设置。
95.关于提升定位托200和支撑托100固定的牢靠程度,发明人针对插舌130和定位槽220做了如下改进:
96.结合图2和图3所示,定位托200包括相互垂直的侧壁面240和上壁面250。两个定位托200的侧壁面240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并围成上述的用于容纳支撑托100以及位于支撑托100上的电子设备20的定位空间210。定位槽220开设于上壁面250的靠近侧壁面240的边缘251的区域。
97.当需要将支撑托100固定于定位托200上时,需先将支撑托100设置于定位空间210的上方,之后沿高度方向h向下移动支撑托100,以使支撑托100的至少部分进入至定位空间210中。在此过程中,需要使位于第一端面110以及第二端面120上的插舌130进入到定位槽220中区。在上述设置中,将定位槽220开设于边缘251位置,便于插舌130在根据支撑托10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定位槽220的开口,进入到定位槽220的内部。同时,也可避免插舌130在进入定位槽220的过程中产生较大变形,保证插舌130始终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98.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面240的临近侧壁面240的边缘251向上延伸形成定位板270。定位板270和定位槽220邻接,并且,定位板270的侧面可作为定位槽220的壁面。当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定位板270抵靠于插舌130的顶部132(参考图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插舌130的顶部132为插舌130的靠近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的连接位置的区域,该区域占据插舌130沿高度方向h的1/3及以上的部分(参见图6中虚线圈出的部分)。
99.在上述设置中,当插舌130固定于定位槽220的内部时,即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定位板270和抵靠于插舌130的顶部132。同时,可进一步扩大定位板27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以使其宽度大于插舌130的宽度,从而使得插舌130固定于定位槽220中时,定位板270还可抵靠于第一端面110和/或第二端面120。通过上述设置,可提升定位托200和支撑托100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避免插舌130在固定于定位槽220的期间产生变形。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一侧的插舌130自支撑托100第一端面110撕裂成型,并在第一端面110上形成贯穿的侧槽140。位于另一侧的插舌130自第二端面120撕裂成型,并在第二端面120上形成贯穿的侧槽140。换言之,插舌130本为原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的部分结构,后自该端面上撕裂成型而形成,并且,保证其顶部132仍然连接于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上。通过上述设置,可便捷地形成插舌130。其中,插舌130可沿连接于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的顶部132转动。具体的,插舌130可盖合于侧槽140,此时,插舌130同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所处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插舌130也可与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所处的平面形成预设夹角。当需要将插舌130
插入定位槽220时,需要转动插舌130,以使插舌130所处的平面与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所处的平面形成预设的夹角,即插舌130的底部131远离侧槽140,以便于插舌130进入至定位槽220中。
101.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在第一端面110上撕破成型插舌130,或者,仅在第二端面120上撕破成插舌130。
102.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确定,当位于第一端面110的插舌130的外边沿至第一端面110的外边沿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毫米;和/或,当位于第二端面120的插舌130的外边缘至第二端面120的外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毫米时,能够保证插舌130、第一端面110以及第二端面120均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使当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支撑托100和定位托200能够稳固的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插舌130较为远离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的边缘区域,换言之,使得插舌130位于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的较为中央的区域,从而使得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120具有足够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以位于第二端面120的插舌130举例,插舌130靠近第二端面120的顶部,此时,最小距离为插舌130的顶部132的远离底部131的一端(即图6中所示的折痕位置1321)到第二端面120的上端面的距离。
103.同时,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确定,插舌130的沿高度方向h的尺寸以及插舌130的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均大于等于8毫米时,也可进一步提升插舌130的强度,以使得包装底壳12位于固定状态13时,支撑托100和定位托200能够稳固的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控制插舌130的宽度大于等于8毫米,或者,控制插舌130的长度大于等于8毫米。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高度方向h向下,插舌130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逐渐减小。通过上述设置,可便于插舌130的底部131进入定位槽220中,以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便于宽度较大的插舌130的顶部132顺利地进入定位槽220中。
105.继续如图6所示,插舌130的底部131向内凹陷形成扣手位133。当用户需要拨动插舌130,以使插舌130所处的平面与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所处的平面形成预设的夹角时,用户可将手指深入或者抵靠至扣手位133上,以对插舌130的位置进行改变。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使用便捷程度。
106.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插舌130的顶部132,为插舌130的与第一端面110或者第二端面120连接的部分。插舌130的底部131为插舌130的远离顶部132的一端。
10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