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2:25: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


背景技术:

2.电动车由于其较为便宜的价格以及灵活的性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大部分的快递员、外卖员等工作人员,大多选择骑行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但是大部分的电动车,在转弯过程中,容易与地面打滑,尤其是面对湿滑路面时,更容易发生事故;而一般的三轮电动车或四轮电动车,在转弯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侧轮胎上翘的现象,造成车辆底盘不稳,导致车辆侧倾。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以增加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包括
6.前连接部,其包括连接梁和固设于连接梁中部的第一转轴;
7.后轴架,其包括平衡梁以及与平衡梁固接的第二转轴;
8.联动单元,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与联动单元连接,且联动单元使得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9.轴套,其套设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且所述联动单元置于轴套内,所述轴套下方固设有底盘框架,所述平衡轴两端与底盘框架通过弹性件连接。
10.进一步的,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于平衡轴端部,另一端抵顶于底盘框架上。
11.进一步的,所述前连接部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底部与连接梁前部铰接,组件顶部固设有减震梁,所述减震梁与连接梁之间通过避震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梁下方固设有第一铰接耳,所述连接梁上方设有第二铰接耳,所述连接梁前方设有第三铰接耳,且第一铰接耳、第二铰接耳和第三铰接耳呈三角形分布。
13.进一步的,电动车的两个后轮分别转动连接在底盘框架两侧。
14.进一步的,所述联动单元置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所述联动单元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联动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转轴同轴固接,第二齿轮与第二转轴同轴固接,且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对设置,所述联动齿轮置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且联动齿轮和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
15.进一步的,所述联动单元还包括方形的齿轮框架,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联动齿轮均置于齿轮框架内。
16.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框架两侧固设于轴套内壁。
17.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分别设有多个轴承固定框,且相对的两轴承固定框能组合成环形,所述第一转轴
或第二转轴置于轴承固定框组成的环形内。
18.进一步的,在第一架体或第二架体内,每两个轴承固定框之间通过一l形的连接段连接。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具有以下优势:
20.本实用新型采用反向转动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使得当前连接部向一侧偏转时,后轴架向另一侧偏转,利用弹性件使得车辆在转向过程中,底盘框架远离转向中心的一侧受到压力,使得远离转向中心一侧的车轮紧压地面,防止电动车侧翻;
21.采用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铰接点,在骑乘过程中遇到颠簸时,连接梁和减震梁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从而利用避震器减少车身振动幅度。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悬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后轴架与底盘框架爆炸示意图;
25.图3为联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第一架体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前连接部;11-连接组件;111-连接臂;112-减震梁;113-第一铰接耳;114-第二铰接耳;115-第三铰接耳;116-第四铰接耳;12-避震器;13-第一转轴;14-连接梁;2-后轴架;21-平衡梁;22-第二转轴;23-弹性件;24-第二抵顶片;3-底盘框架;31-车轮;32-第一抵顶片;4-轴套;5-联动单元;51-第一架体;511-连接段;512-轴承固定框;52-第二架体;53-第一齿轮;54-第二齿轮;55-联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后轮电动车尾部悬架,包括
34.用于和电动车前部车体连接的前连接部1,其包括连接组件11,连接梁14和固设于连接梁14中部的第一转轴13,所述连接组件11包括两根连接臂111,且两连接臂111上部通过一根减震梁112连接成为一整体,所述减震梁112置于连接梁14上方,所述连接梁14下方固设有第一铰接耳113,所述连接梁14上方固设有第二铰接耳114,所述第一铰接耳113与第二铰接耳114之间通过一根避震器12连接,避震器12上部与第一铰接耳113转动连接,下部与第二铰接耳114转动连接,两连接臂111底端后部固设有第四铰接耳116,所述连接梁14前端固设有第三铰接耳115,所述第四铰接耳116与第三铰接耳115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铰接耳113、第二铰接耳114和第三铰接耳115在沿电动车宽度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个三角形,使得当连接组件11受到压力时,连接组件11绕第三铰接耳115转动,使得减震梁112和连接梁14压缩避震器12;
35.后轴架2,其包括平衡梁21、第二转轴22,所述平衡梁21与第二转轴22固接,所述平衡梁21置于第二转轴22尾端的上方,所述第一转轴13和第二转轴22通过联动单元5连接,且联动单元5使得第一转轴13与第二转轴22的转动方向相反,具体的,所述联动单元5包括方形的齿轮框架,齿轮框架内置有四个齿轮,其分别为第一齿轮53、第二齿轮54和联动齿轮55,所述第一齿轮53与第一转轴13同轴固接,第二齿轮54与第二转轴22同轴固接,且第一齿轮53和第二齿轮54相对设置,所述联动齿轮55置于第一齿轮53和第二齿轮54之间,且联动齿轮55与第一齿轮53和第二齿轮54啮合,当第一齿轮53转动时,通过联动齿轮55传输扭矩,使得第二齿轮54与第一齿轮53方向转动,使得第一转轴13与第二转轴22转动方向相反;
36.底盘框架3,其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电动车的两个后轮,底盘框架3中部上方固设有轴套4,所述轴套4套设于第一转轴13和第二转轴22上,且联动单元5固设于轴套4中部,所述底盘框架3与平衡轴两端分别通过弹性件23连接,且弹性件23的一端抵顶于平衡轴端部,另一端抵顶于底盘框架3上;
37.在工作中,当电动车需要右转时,前连接部1受到骑行人员控制,向右侧倾斜,使得连接梁14右侧降低左侧抬高,同时第一转轴13旋转,由于联动单元5,第二转轴22与第一转轴13反向转动,使得平衡梁21左侧降低,右侧抬高,通过平衡梁21左侧的弹性件23对电动车左侧车轮31施压,增加左侧车轮31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车辆整体重心心向右偏移,使得右侧车轮31保持稳定,从而提高电动车整体平稳行驶,不会由于转弯导致一侧车轮31脱离路面,从而发生车辆侧翻,当车辆左转时,前连接部1、后轴架2、弹性件23等运动状态与车辆右转是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38.所述齿轮框架两侧固设于轴套4内壁,所述齿轮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51和第二架体52,所述第一架体51和第二架体52分别设有多个轴承固定框512,且相对的两轴承固定框512能组合成环形,第一架体51和第二架体52上的轴承固定框512有四个,所述第一转轴13和第二转轴22分别置于两个相对的轴承固定框512组成的环形内,所述联动齿轮55的转轴分别置于另外相对的两个轴承固定框512组成的环形内,每两个轴承固定框512之间通过一l形的连接段511连接。
39.所述底盘框架3和平衡梁21端部分别固设有第一抵顶片31和第二抵顶片24,所述第一抵顶片31和第二抵顶片24相对设置,所述弹性件置于第一抵顶片31和第二抵顶片24之间,且弹性件倾斜设置,两弹性件的轴向组成开口朝下的喇叭口状。
4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所述弹性件23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液压棒等用于支撑和帮助平衡梁复位的组件,其一端抵顶于第一抵顶片32上,另一端抵顶于第二抵顶片24上。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