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0:2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资源,如麦秸、稻草、玉米秸以及棉花秸杆等。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国家解决秸秆焚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缓解能源危机的主要措施。
3.秸秆是一种具有细胞结构的纤维原料,在秸秆前期预处理工艺中,需要对秸秆的纤维结构进行破坏。喷爆器是一种气爆装置,它与水解斧相连,通过瞬间打开水解斧快开阀,物料进入喷爆器的喷爆腔,对物料进行气爆分解。其气爆的作用原理为:在一定的饱和水蒸汽作用下,纤维被水蒸汽所润胀,纤维素结晶度提高,孔隙中充满蒸汽,高温下木素软化,半纤维部分降解,从而削弱了纤维间的联结,当充满一定压力的物料突然减压时,由于介质的急剧膨胀作用,使纤维解离,产生“爆破”效果。
4.传统的秸秆喷爆装置采用多缸、多管喷爆,不仅产量低、能耗大、成本高、维修难度大,而且粉碎效率低,需专人看管操作,有时甚至物料无法排出,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基于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包括:
8.壳体,沿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依次设置有进料口、喷爆腔和出料口;
9.第一喷爆板,所述第一喷爆板位于所述喷爆腔内,所述第一喷爆板呈弧形,且所述第一喷爆板朝向所述出料口凸出,所述第一喷爆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喷爆孔,且多个所述第一喷爆孔均沿所述第一喷爆板的径向设置;以及
10.第二喷爆板,所述第二喷爆板位于所述喷爆腔内,所述第二喷爆板位于所述第一喷爆板背离所述进料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喷爆板呈弧形,且所述第二喷爆板朝向所述出料口凸出,所述第二喷爆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喷爆孔,多个所述第二喷爆孔均沿所述第二喷爆板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二喷爆孔小于所述第一喷爆孔。
11.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12.工作部,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工作部,所述第一喷爆板和所述第二喷爆板均与所述工作部连接;以及
13.盖接部,所述盖接部与所述工作部背离所述出料口的一端可拆卸配合,所述盖接部与所述工作部配合形成所述喷爆腔,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盖接部背离所述工作部的一端。
14.可选地:所述工作部上设置有滑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滑槽沿所述工作部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滑槽背离所述出料口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工作部的端面,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与所述滑槽连通,且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喷爆板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喷爆板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配合。
15.可选地:还包括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与所述滑槽卡接配合,且所述限位条的宽度与所述滑槽的宽度相等。
16.可选地:所述滑槽设置为三根以上,三根以上的所述滑槽绕所述工作部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对应设置。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喷爆板上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沿所述第一喷爆板的底壁的径向凸出所述第一喷爆板的周面,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喷爆板上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沿所述第二喷爆板的底壁的径向凸出所述第二喷爆板的周面,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配合。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喷爆板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20度。
19.可选地:所述第二喷爆板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度,且所述第二喷爆板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所述第一喷爆板所对应的圆心角。
20.可选地:所述第二喷爆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喷爆孔的数量。
21.可选地:还包括第三喷爆板,所述第三喷爆板位于所述喷爆腔内,所述第三喷爆板位于所述第二喷爆板背离所述第一喷爆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喷爆板呈弧形,且所述第三喷爆板朝向所述出料口凸出,所述第三喷爆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喷爆孔,多个所述第三喷爆孔均沿所述第三喷爆板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三喷爆孔小于所述第二喷爆孔。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2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在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喷爆板和第二喷爆板,在第一喷爆板和第二喷爆板上依次设置有大小逐渐减小的第一喷爆孔和第二喷爆孔,致使物料逐级变小以满足生产有机肥的工业化制造要求。此外,呈弧形的第一喷爆板和第二喷爆板具有对物料进行集中的作用,以使物料在受到冲击时能够更快的沿第一喷爆孔和第二喷爆孔被破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无能源消耗,无机械传动、无需人员操作看管,设备运行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简单方便,完全适应黄储饲料及有机肥规模化生产制造的需求。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在第一视角的剖视图;
2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在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2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壳体的主视剖视图;
2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壳体的俯视剖视图;
29.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喷爆板的剖视图;
30.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的剖视图。
31.图中:
32.110-壳体;111-进料口;112-喷爆腔;113-出料口;114-工作部;115-盖接部;116-滑槽;117-第一卡槽;118-第二卡槽;120-第一喷爆板;121-第一喷爆孔;122-第一卡块;130-第二喷爆板;131-第二喷爆孔;140-限位条;150-第三喷爆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公开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实施例:
41.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其包括壳体110、第一喷爆板120以及第二喷爆板130。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均位于壳体110内,且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均呈弧形。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均呈弧形均朝向出料口113凸出,且在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上依次设置有大小逐渐减小的第一喷爆孔121和第二喷爆孔131。
42.本实施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在壳体11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在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上依次设置有大小逐渐减小的第一喷爆孔121和第二喷爆孔131,致使物料逐级变小以满足生产有机肥的工业化制造要求。此外,呈
弧形的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具有对物料进行集中的作用,以使物料在受到冲击时能够更快的沿第一喷爆孔121和第二喷爆孔131被破碎。本实施例公开的高温高压喷爆装置无能源消耗,无机械传动、无需人员操作看管,设备运行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简单方便,完全适应黄储饲料及有机肥规模化生产制造的需求。
43.壳体110包括工作部114和盖接部115。工作部114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工作部114呈桶状,出料口113设置于工作部114的底部。盖接部115与工作部114可拆卸连接,盖接部115与工作部114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卡接都是可以的。盖接部115安装于背离工作部114设置出料口113的一端,盖接部115与工作部114盖接形成一个用于对物料进行细化的喷爆腔112,在盖接部115背离工作部114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111,进料口111、喷爆腔112和出料口113位于同一直线上。
44.在工作部114上设置有滑槽116和与滑槽116连通的第一卡槽117以及第二卡槽118。滑槽116沿工作部114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滑槽116背离出料口113的一端延伸至工作部114的端面,滑槽116的另一端与出料口113间隔设置。第一卡槽117和第二卡槽118均与滑槽116连通,且第一卡槽117和第二卡槽118间隔设置,第一卡槽117和第二卡槽118均是沿工作部114的周向延伸。第一卡槽117和第二卡槽118在工作部114的周向上的宽度相等,且第一卡槽117与滑槽116在工作部114的周向上的宽度相等。
45.第一喷爆板120位于喷爆腔112内,第一喷爆板120呈弧形,第一喷爆板120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20度,且第一喷爆板120朝向出料口113凸出。第一喷爆板12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喷爆孔121,且多个第一喷爆孔121均沿第一喷爆板120的径向设置。
46.第一喷爆板120上还设置有第一卡块122,第一卡块122沿第一喷爆板120的底壁的径向凸出第一喷爆板120的周面。第一卡块122与第一卡槽117卡接配合,第一卡块122的宽度与滑槽116的宽度相等。安装时,首先将第一喷爆板120上的第一卡块122卡入滑槽116内,之后控制第一喷爆板120沿滑槽116滑动,待第一喷爆板120移动至第一卡槽117的位置后,绕第一喷爆板120的轴线转动第一喷爆板120,以使第一卡块122卡入第一卡槽117内,完成第一喷爆板120的安装。
47.第二喷爆板130也位于喷爆腔112内,第二喷爆板130呈弧形,第二喷爆板130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度,且第二喷爆板130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第一喷爆板120所对应的圆心角,第二喷爆板130朝向出料口113凸出。第二喷爆板13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喷爆孔131,且多个第二喷爆孔131均沿第二喷爆板130的径向设置。
48.一方面,第二喷爆孔131的直径小于第一喷爆孔121的直径,因此在同样的面积内,可以设置更多的第二喷爆孔131,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喷爆板120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第一喷爆板120所对应的圆心角,因此第二喷爆板130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综上,设置在第二喷爆板130上的第二喷爆孔131可以多于第一喷爆板120上的第一喷爆孔121。一般进入高温高压喷爆装置的物料呈块状或者颗粒状,经过第一喷爆板120的第一次细化后,位于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之间的物料颗粒增多,而数量更多的第二喷爆孔131则能快速对这些物料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物料细化的效率。
49.第二喷爆板130上还设置有第二卡块,第二卡块沿第二喷爆板130的底壁的径向凸出第二喷爆板130的周面。第二卡块与第二卡槽118卡接配合,第二卡块的宽度与滑槽116的宽度相等。安装时,首先将第二喷爆板130上的第二卡块卡入滑槽116内,之后控制第二喷爆
板130沿滑槽116滑动,待第二喷爆板130移动至第二卡槽118的位置后,绕第二喷爆板130的轴线转动第二喷爆板130,以使第二卡块卡入第二卡槽118内,完成第二喷爆板130的安装。当然,在进行安装时,一般是先安装位于更加靠近出料口113的第二喷爆板130,之后再进行第一喷爆板120的安装。
50.限位条140用于对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进行定位和固定,在完成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的安装后,将限位条140卡入滑槽116内。限位条140的宽度与滑槽116的宽度相等,且限位条140的长度与滑槽116的长度相等。将限位条140卡入滑槽116后,限位条140能够将第一卡块122和第二卡块分别锁死在第一卡槽117和第二卡槽118内,从而完成对第一喷爆板120和第二喷爆板130的固定。
51.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三喷爆板150,第三喷爆板150位于喷爆腔112内,第三喷爆板150位于第二喷爆板130背离第一喷爆板120的一侧,第三喷爆板150呈弧形,且第三喷爆板150朝向出料口113凸出,第三喷爆板15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喷爆孔,多个第三喷爆孔均沿第三喷爆板150的径向设置,且第三喷爆孔小于第二喷爆孔131。
52.对应的,在工作部114上设置第三卡槽,第三卡槽位于第二卡槽118背离第一卡槽117的一侧。在第三喷爆板150上还设置有第三卡块,第三卡块沿第三喷爆板150的底壁的径向凸出第三喷爆板150的周面。
53.在进行安装时,首先安装第三喷爆板150,之后再进行第二喷爆板130和第一喷爆板120的安装。
54.当然,以上仅为设置三个喷爆板的设置方式,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更多的喷爆板也是可以的。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更多的喷爆板时,越靠近出料口113的喷爆板的弯曲弧度越大,上面设置有喷爆孔越小,且上面设置的喷爆孔越多。
5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