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清洁机器人自动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1:0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机器人自动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2.基站用于对清洁机器人的拖擦件进行清洗,从而不需用户动手清洗拖擦件,解放用户双手。然而,在清洁机器人自动清洗后,基站上清洗槽内会积存在污水以及沉积一些脏污,由于基站本体过于笨重不利于搬运和清洗,且基站内部结构复杂而导致清洁不方便,增加清洁难度,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自动清洗的基站,用以解决现有基站过于笨重且内部结构复杂而导致清洁不方便、清洁难度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自动清洗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基站,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机体、表面清洁组件及行进轮组件,所述表面清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机体底部的擦地件和驱动所述擦地件旋转的擦地电机,所述基站包括基站主体和引导板组件,所述基站主体包括位于下部的支撑底板、位于上部的储液系统及设于支撑底板与储液系统之间的连接壁,所述连接壁至少一侧开口形成清洗仓,所述擦地件位于引导板组件内旋转清洗,所述引导板组件包括设于基站主体前端的引导底板、一体设于引导底板后端的清洗槽及设于引导底板两侧的引导壁,所述引导板组件与所述支撑底板和/或所述连接壁可拆卸固定,以使所述引导板组件支撑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引导壁用于拆卸或安装所述引导板组件的手持部。
5.可选地,所述清洗仓内连接壁的后壁设有供液部和吸污部,所述清洗仓两侧的连接壁延伸至清洗槽宽度的1/2至4/5范围内,以便于引导板组件拆卸或安装过程中所述供液部和吸污部与清洗槽对应对接。
6.可选地,所述清洗槽包括左右两侧分布的清洗区,所述清洗区内设有清洗凸筋。
7.可选地,所述供液部位于一个清洗区内或两个清洗区分别设有所述供液部,所述清洗凸筋设置在所述供液部的外周。
8.可选地,所述吸污部位于两个清洗区之间。
9.可选地,所述清洗槽内底部设有集水凹槽,所述吸污部对应所述集水凹槽设置。
10.可选地,所述集水凹槽的底部抵顶所述支撑底板或穿过所述支撑底板抵顶地面。
11.可选地,所述支撑底板设有导向件,所述清洗槽设有与所述导向件配合的导向槽以便于引导板组件的拆卸或安装。
12.可选地,所述引导底板包括具有防滑筋的爬坡面和凹面区,所述爬坡面用于对应清洁机器人的驱动轮,所述凹面区用于对应清洁机器人的擦地件,所述爬坡面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凹面区的竖直高度。
13.可选地,所述爬坡面设有驱动轮定位槽。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技术通过引导板组件包括设于基站主体前端的引导底板、一体设于引导底板后端的清洗槽及设于引导底板两侧的引导壁,引导板组件与支撑底板和/
16.或连接壁可拆卸固定,以使引导板组件支撑在支撑底板上,引导壁用于拆卸或安装引导板组件的手持部,如此,通过将引导板组件和支撑底板和/或连接壁拆卸分离,仅对引导板组件进行清洁,便可实现对清洁机器人自清洁后产生的脏污的清洁,使得基站清洁方便并降低清洁难度,同时引导壁用于拆卸或安装引导板组件的手持部,方便用户对引导板组件的拆卸或安装,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感。
17.2.本技术通过清洗仓内连接壁的后壁设有供液部和吸污部,清洗仓两侧的连接壁延伸至清洗槽宽度的1/2至4/5范围内,以便于引导板组件拆卸或安装过程中供液部和吸污部与清洗槽对应对接,提升引导板组件的拆装效率。
18.3.本技术清洗槽包括左右两侧分布的清洗区,清洗区内设有清洗凸筋,以提升擦地件的清洗效果和清洗效率。
19.4.本技术供液部位于一个清洗区内或两个清洗区分别设有供液部,清洗凸筋设置在所述供液部的外周,增大清洗液与擦地件的接触面积,提高擦地件的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
20.5.本技术吸污部位于两个清洗区之间,便于清洗槽内污液的吸取。
21.6.本技术清洗槽内底部设有集水凹槽,吸污部对应所述集水凹槽设置,如次,使得清洗槽内的污液集聚于集水凹槽内,提升污液的吸取效率。
22.7.本技术集水凹槽的底部抵顶支撑底板或穿过支撑底板抵顶地面,提升引导板组件在支撑底板上的支撑平稳性,避免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过程中引导板产生晃动,导致清洁机器人无法顺利进入基站。
23.8.本技术支撑底板设有导向件,所述清洗槽设有与所述导向件配合的导向槽以便于引导板组件的拆卸或安装,提高引导板组件的拆装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24.9.本技术引导底板包括具有防滑筋的爬坡面和凹面区,爬坡面用于对应清洁机器人的驱动轮,凹面区用于对应清洁机器人的擦地件,所述爬坡面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凹面区的竖直高度,如此,在清洁机器人在进出基站时,使得凹面区保证了擦地件至少部分悬空,减少擦地件与引导板的接触,进而减少进入基站时擦地件对引导板的污染,以及离开基站时引导板对清洁后擦地件的污染,同时也减少因擦地件与引导板的接触而导致的爬坡阻力,提升了清洁机器人的爬坡能力,保证清洁机器人顺利进入基站,提升用户体验。
25.10.本技术爬坡面设有驱动轮定位槽,如此,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并停靠在基站上,防止清洁机器人在重力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下滑出基站,实现清洁机器人更加平稳地停靠在基站上。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洁机器人和基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洁机器人整体结构的府视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洁机器人整体结构的仰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站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站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导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图6的剖视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导板组件结构的仰视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基站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图9的基站主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图9的支撑底板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基站;
40.10基站主体;11支撑底板、111导向件、112避让孔、113第二限位结构; 12连接壁、121清洗仓、122第二限位结构;13吸污部、131吸污管、132吸污接头、133密封件;14供液部、141蓄水槽、142供液口;15净水箱;16污水箱;
41.20引导板组件;21引导底板、211爬坡面、2111防滑筋、2112驱动轮定位槽、212凹面区、2121平滑抬升部、2122支撑面、2123支撑筋;213入口引导面;22清洗槽、221清洗区、2211清洗凸筋、222集水凹槽、223导向槽;23 引导壁、231引导件、232第一限位结构;
42.3清洁机器人;31机体;32驱动轮;33擦地件;34辊刷;35浮动支架、 351污物拾取口;36柔性件;37边刷。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4.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5.如图1至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3 和基站1,基站1独立于清洁机器人3设置,并用于清洁机器人3的自清洗和/ 或充电。
46.如图2和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3包括机体31、行进轮组件、表面清洁组件及行走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行进轮组件包括设于机体31底部两侧的驱动轮32,表面清洁组件包括设于机体31底部的擦地组件、相对于机体31可上下浮动的辊刷组件及边刷37,其中,擦地组件包括擦地件33和驱动擦地件旋转的擦地电机(图中未示出),机体底部设有与吸尘组件(图中未示出) 连通的开口,辊刷组件容置于开口内,辊刷组件包括与所述机体浮动地安装到一起的浮动支架35、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浮动支架35上的辊刷34,浮动支架 35的底侧设置有污物拾取口351,辊刷34的部分穿过污物拾取口351以与待清洁面接触。
47.进一步地,浮动支架35后端横向设置有柔性件36,所述柔性件的宽度大于其至所述开口后边缘的距离,以提升污物拾取效率。
48.优选地,所述驱动轮32为可浮动减震驱动轮,以便于清洁机器人3可在行进过程中
能够顺利越障及保持平稳行进。
49.在清洁机器人3清洁行走工作时,通过边刷35将待清洁表面上的灰尘、碎屑等脏污扫至辊刷34的附近,再通过辊刷34将脏污扫入污物拾取口351内以吸入吸尘组件内,擦地件33擦拖待清洁表面,实现清接的目的。
50.如图4和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包括基站主体10和引导板组件20,基站主体10包括位于下部的支撑底板11、位于上部的储液系统及设于支撑底板11与储液系统之间的连接壁12,连接壁12至少一侧开口形成清洗仓121,引导板组件20包括设于基站主体10前端的引导底板21、一体设于引导底板21后端的清洗槽22及设于引导底板21两侧的引导壁23,引导板组件20与支撑底板 11和/或连接壁12可拆卸固定,以使引导板组件20支撑在所述支撑底板11上,引导壁23用于拆卸或安装引导板组件20的手持部,如此,通过将引导板组件 20和支撑底板11和/或连接壁12拆卸分离,仅对引导板组件20进行清洁,便可实现对清洁机器人3自清洁后产生的脏污的清洁,使得基站1清洁方便并降低清洁难度,同时引导壁23用于拆卸或安装引导板组件20的手持部,方便用户对引导板组件20的拆卸或安装,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感。
51.优选地,引导底板21与清洗槽22可拆卸组装在一起,以便于引导板组件 20的清洗,进一步降低清洗难度。
5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引导壁23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32,连接壁 12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122,第一限位结构232与第二限位结构122 相互限位,以限制引导板组件20的水平方向运动,如第一限位结构232和第二限位结构122都为凸块,或者第一限位结构232和第二限位结构122为凸块和凹槽中的其中之一等;优选地,第一限位结构232为弹性的可伸缩的凸块,第二限位结构122为凸块,便于用户拆卸和安装引导组件。
53.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至11所示,引导壁23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32,支撑底板11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113,第一限位结构232与第二限位结构113相互限位,以限制引导板组件20的水平方向运动。
54.如图4和5所示,储液系统包括净水箱15、污水箱16及设于清洗仓121内连接壁的后壁上的吸污部13和供液部14,净水箱15与供液部14连通,用于提供清洁液,污水箱16与吸污部13连通,用于储存清洁污液。
55.优选地,清洗仓121两侧的连接壁12延伸至清洗槽22宽度的1/2至4/5 范围内,以便于引导板组件20拆卸或安装过程中供液部14和吸污部13与清洗槽22对应对接,提升引导板组件20的拆装效率。
56.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清洗槽包22括左右两侧分布的清洗区221,清洗区221内设有清洗凸筋2211,清洁机器人3进入基站1,擦地件33位于清洗槽22内并抵压在清洗凸筋2211上旋转清洗,以将擦地件33上的污渍和垃圾等进行刮擦,并将这些污渍和垃圾刮擦脱离擦地件33,实现对擦地件33的清洁目的。
57.进一步地,两个清洗区221分别设有供液部14,清洗凸筋2211设置在供液部14的外周,增大清洗液与擦地件33的接触面积,提高擦地件33的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
58.具体地,如图5和6所示,供液部14包括供液口142和设于清洗区221内的蓄水槽141,供液口142与净水箱15连通,净水箱15内的清洁液通过供液口142进入蓄水槽141内,擦地件33与蓄水槽141旋转接触,蓄水槽141内的水将擦地件33均匀地浸湿,以向擦地件33提
供清洁液体,从而可以减少擦地件 33浸湿过程中清洁液的飞溅,提高清洁液的利用率。
59.可以理解地,供液部14位于一个清洗区221内。
60.进一步地,吸污部13位于两个清洗区221之间,便于清洗槽22内污液的吸取,提高污液的吸取效率。
61.如图4和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污部13包括吸污管131和吸污接头132,吸污管131的一端与吸污接头132插接连接,另一端位于清洗槽22内,吸污接头132与污水箱16连通,使得污水可通过吸污管131吸入并进入污水箱16储存。
62.进一步地,吸污接132头上套设有密封件133,防止吸污接头132与吸污管161的连接处漏水。
63.如图6至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清洗槽22内底部设有集水凹槽222,吸污部13对应所述集水凹槽222设置,如次,使得清洗槽22内的污液集聚于集水凹槽222内,提升污液的吸取效率。
64.在本实施例中,集水凹槽122的底部抵顶支撑底板11或穿过支撑底板11 抵顶地面,提升引导板组件在支撑底板11上的支撑平稳性,避免清洁机器人3 进入基站1过程中引导底板21产生晃动,导致清洁机器人3无法顺利进入基站 1。
65.优选地,如图5所示,支撑底板11上设有避让孔112,集水凹槽222的底部穿过避让孔112抵顶地面,进一步提升引导板组件20在支撑板11上的支撑平稳性。
66.优选地,如图5所示,撑底板11设有导向件111,清洗槽11设有与导向件 11配合的导向槽223以便于引导板组件20的拆卸或安装,提高引导板组件20 的拆装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67.可以理解的,支撑底板11设有导向槽,清洗槽22设有与导向槽配合的导向件以便于引导板组件20的拆卸或安装,提高引导板组件20的拆装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68.如图1至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底板21包括对应驱动轮32的爬坡面211和擦地件33的凹面区212,爬坡面211上设有防滑筋2111,爬坡面211 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凹面区212的竖直高度,在清洁机器人3进出基站1时,使得凹面区212保证了擦地件33至少部分悬空,减少擦地件33与引导底板21 的接触,进而减少进入基站1时擦地件33对引导底板21的污染,以及离开基站1时引导底板21对清洁后擦地件33的污染,同时也减少因擦地件33与引导底板21的接触而导致的爬坡阻力,且爬坡面上设有防滑筋2111,提升了清洁机器人3的爬坡能力,保证清洁机器人3顺利进入基站1,提升用户体验。
69.其中,爬坡面211分布在所述凹面区212的左右两侧,有利于清洁机器人3 平稳地进出基站1内,防止侧翻。
70.优选地,如图7所示,凹面区212中部的凹陷深度大于两端的凹陷深度,以形成滴落脏污暂存区域,避免擦地件33滴落在凹面区212上的脏污对清洁后擦地件33的污染。
71.进一步地,凹面区212靠近清洗槽22的一端设有平滑抬升部2121,以将引导底板21与清洗槽22分隔开,减少清洁过程中清洗槽22内的脏污溅出而污染引导底板21,进而减少对清洁后擦地件33的污染。
72.进一步地,平滑抬升部2121围成所述清洗槽22的外壁,减少引导底板21 与清洗槽22之间的距离,使得清洁机器人3能够快速进入基站1内,进而使得擦地件33位于清洗槽22内。
73.进一步地,平滑抬升部2121的顶面设有支撑平面2122,驱动轮32和擦地件33相对支撑平面2122的前后两侧分布定位在基站1上,如此,可以使清洁机器人3平稳地停靠在基站1上,并且,浮动支架35后端横向设置的柔性件36 与支撑平面2122密封抵接,防止擦地件33清洗时,清洁液体从清洗槽22溅出进入辊刷组件内或者引导底板21上而污染辊刷组件或者引导底板21。
74.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引导底板21上设置入口引导面213,入口引导面 213自一侧的爬坡面211延伸至另外一侧的爬坡面211,如此,更好地引导清洁机器人3爬上爬坡面。
75.优选地,如图6所示,爬坡面211设有驱动轮定位槽2112,如此,清洁机器人3进入基站1并停靠在基站1上,防止清洁机器人3在重力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下滑出基站1,实现清洁机器人3更加平稳地停靠在基站1上。
76.优选地,如图4至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壁23上设有弹性或滚动的引导件231,引导件231用于纠正清洁机器人3进入基站1的方向,使得清洁机器人3可快速进入基站1,提高用户体验。
77.优选地,如图8所示,凹面区的底部设有212设有支撑筋2123,减少引导底板21的晃动,提升清洁机器人3进入基站1及擦地件33清洗时的平稳性。
78.可以理解的,辊刷组件可相对于机体31无浮动。
79.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