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同时测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12:45: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液伺服阀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可同时测量伺服阀前置级压力和流量的装调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液伺服阀是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元件,主要由力矩马达、前置级液压放大器以及滑阀放大器等组成,前置级放大器的装调对伺服阀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主要的伺服阀前置级装调装置存在两方面的缺点:一是前置级两腔压力差是影响伺服阀零位稳定的重要因素,装调装置关注于前置级两腔压力的测量,而不具有对前置级两腔流量差进行测量的功能,无法对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二是在前置级装调过程中阀芯容易绕着轴线转动,难以实现对阀芯的固定,导致在装调过程中引起反馈杆的断裂,造成装调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结合伺服阀前置级装调特点,提供一种同时测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的装置,结构紧凑且操作灵活。
4.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同时测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的装置,包括左端夹紧装置和右端夹紧装置;
6.所述左端夹紧装置包括阀芯左固定装置,阀芯左固定装置连接在阀体左端,阀芯左固定装置的外部套装有第一密封环,第一密封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流量计;穿过阀芯左固定装置的内孔设置有左推杆,左推杆与阀体内阀芯的左端面连接;
7.所述右端夹紧装置包括阀芯右固定装置,阀芯右固定装置连接在阀体右端,阀芯右固定装置的外部套装有第二密封环,第二密封环上分别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流量计;在右端夹紧装置右端外部套装有套筒,右推杆的前端伸入到阀体内与阀芯的右端连接;右推杆能在轴向上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环、第二密封环的结构相同,为圆环状结构,通过第一密封环、第二密封环的内部通孔与阀芯左固定装置、阀芯右固定装置贴合,利用阀芯左固定装置、阀芯右固定装置上的台阶槽定位,并分别通过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固定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环、第二密封环的上端、下端分别加工了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内开设有第一流量孔;
10.阀芯左固定装置上开设有与第一流量孔对应的第二流量孔;左推杆与阀芯左固定装置内孔间存在间隙,阀体内的液压油通过所述间隙、第二流量孔、第一流量孔进入到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内。
11.进一步地,第一密封环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密封环的第一连接端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前置级压力;第一密封环的第二连接端分别通过第一接头、
第一软管和第二接头连接第一流量计,第二密封环的第二连接端分别通过第四接头、第二软管和第三接头连接第二流量计,用于测量前置级流量。
12.进一步地,阀芯左固定装置内孔的左端、阀芯右固定装置内孔的右端分别开设有密封槽并装配密封圈。
13.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螺钉安装槽,推杆螺钉穿过螺钉安装槽拧入到位于右推杆尾部上的螺纹孔内,以限定右推杆只能轴向移动。
14.进一步地,右推杆前端设计有定位销,与阀芯右端的凹槽相配合。
15.进一步地,右推杆尾部与手轮连接,通过手轮驱动右推杆轴向移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7.1.本装置中的密封环结构设计不但能够实现密封功能,防止油液泄漏,而且可以同时测量伺服阀前置级两腔的流量和压力,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360
°
旋转,可以随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避免装调过程中干涉,方便快捷。
18.2.本装置在装调过程中实现了对阀芯运动方向的限制,避免了反馈杆的弯折断裂,从而引起伺服阀装调失败。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20.图2的(a)和(b)为第一密封环/第二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的(a)和(b)为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说明:1-左推杆,2-阀芯左固定装置,3-第一接头,4-第一软管,5-第二接头,6-第三接头,7-第二软管,8-第四接头,9-第二密封环,10-第二螺母,11-套筒,12-右推杆,13-手轮,14推杆螺钉,15-套筒螺钉,16-第二压力传感器,17-阀芯右固定装置,18-阀体,19-定位销,20-阀芯,21-第一压力传感器,22-第一密封环,23-第一螺母,24-第二流量孔,25-第一连接端,26-第二连接端,27-第一流量孔,28-螺钉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时测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的装置,包括左端夹紧装置和右端夹紧装置;
24.所述左端夹紧装置包括阀芯左固定装置2,阀芯左固定装置2连接在阀体 18左端,阀芯左固定装置2的外部套装有第一密封环22,第一密封环22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1和第一流量计;穿过阀芯左固定装置2的内孔设置有左推杆1,左推杆1与阀体18内阀芯20的左端面连接;所述右端夹紧装置包括阀芯右固定装置17,阀芯右固定装置17连接在阀体18右端,阀芯右固定装置17的外部套装有第二密封环9,第二密封环9上分别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6和第二流量计;在右端夹紧装置外部套装有套筒11,右推杆12的前端伸入到阀体18内与阀芯20的右端连接;右推杆12能在轴向上移动。
25.参见图2的(a)和(b),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密封环22和第二密封环9结构相同,如图1所示,为圆环状结构,在上下分别加工了用于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的第一连接端25、第二连接端26,第一连接端25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 21、第二压力传感器16,可以测量前置级压力;第一密封环22的第二连接端 26分别通过第一接头3、第一软管4和第二接头5连
接第一流量计,第二密封环9的第二连接端26分别通过第四接头8、第二软管7和第三接头6连接第二流量计,可以测量前置级流量。
26.套筒11结构如图3的(a)和(b)所示,套筒11尾部设计有螺钉安装槽28,推杆螺钉14通过螺钉安装槽28拧进右推杆12尾部的螺钉孔,保证右推杆12在左右移动过程中不会绕轴线转动。
27.左端夹紧装置包括圆筒状结构的阀芯左固定装置2、第一密封环22、第一螺母23、左推杆1、第一接头3、第二接头5和第一软管4;阀芯左固定装置2 通过螺纹连接在阀体18的左端螺纹孔中,第一密封环22通过其内部通孔与阀芯左固定装置2外缘贴合并通过阀芯左固定装置2外部的阶梯槽进行定位,并用第一螺母23固定位置,防止松动;在第一密封环22的第一连接端25、第二连接端26内开设有第一流量孔27,阀芯左固定装置2上开设有与第一流量孔 27对应的第二流量孔24;左推杆1穿过阀芯左固定装置2内孔并与阀芯左端面紧贴;左推杆1与阀芯左固定装置2内孔间存在间隙,阀体18内的液压油可通过所述间隙、第二流量孔24、第一流量孔27进入到第一连接端25、第二连接端26内,继而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21、第一流量计进行压力、流量测量;为了避免液压油泄露,在阀芯左固定装置2内孔的左端开设有密封槽并装配与左推杆1配合的密封圈。
28.右端夹紧装置包括圆筒状结构的阀芯右固定装置17、第二密封环9、推杆螺钉14、套筒螺钉15、套筒11、第二螺母10、右推杆12、手轮13、第三接头 6、第四接头8和第二软管7;阀芯右固定装置17也通过螺纹与阀体18右端的螺纹孔相连接,第二密封环9通过其内部通孔与阀芯右固定装置17外缘贴合,紧靠在阀芯右固定装置17的阶梯槽上,并用第二螺母10固定位置,套筒11 通过套筒螺钉15锁紧在阀芯右固定装置17的外部,位于第二螺母10的右侧;右推杆12的前端穿过套筒11以及右端夹紧装置推入到阀体18内,右推杆12 前端设计有定位销19,与阀芯右端的凹槽(避免阀芯20旋转)相配合(间隙配合),所述推杆螺钉14穿过套筒11上的螺钉安装槽28,拧进位于右推杆12 尾部上的螺纹孔内,通过推杆螺钉14和套筒11的配合,保证右推杆12只能左右运动而不能绕轴线转动,从而固定阀芯20位置,防止弯折;而且右推杆12 尾部与手轮13相连接,用手轮13推动右推杆12的左右运动。右端夹紧装置上测量压力和流量的相关设置与左端夹紧装置相同,即阀芯右固定装置17内开设第二流量孔24,与第二密封环9上的第一流量孔27对应。
29.在装置使用时,装配好之后,向阀体18内通入液压油,通过本装置调节阀芯左右移动的位置,在不同位置进行伺服阀前置级流量和压力。
30.实施例:
3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参见图1,先将阀芯左固定装置2通过螺纹连接在阀体18的左端,把第一密封环22安装在阀芯左固定装置2的外缘,紧靠在阶梯槽上,在第一密封环22的上端连接好第一压力传感器21,下端连接好第一接头3,并调整到合适位置,防止装调过程中干涉,调整好位置之后再用第一螺母23固定,防止第一密封环22转动,最后通过螺纹将左推杆1拧进阀芯左固定装置2的内孔,并使左推杆1的右端紧靠在阀芯20的左端面。
32.将阀芯右固定装置17通过螺纹连接在阀体18的右端,把第二密封环9安装在阀芯右固定装置17的外缘,紧靠在阶梯槽上,在第二密封环9的上端连接好第二压力传感器16,下端连接好第四接头8,并调整到合适位置,防止装调过程中干涉,调整好位置之后再用第二螺母10固定,防止第二密封环9转动,接着调整右推杆12的位置,使前端定位销19插入到
阀芯右端的凹槽中,而且右推杆12的左端面与阀芯右端面相贴合;调整套筒11的位置,使右推杆12 尾端的螺纹孔与套筒11的螺钉安装槽28相通,并用套筒螺钉15固定好套筒 11的位置,推杆螺钉14穿过套筒11的螺钉安装槽28拧进右推杆12尾部的螺纹孔,保证在装调过程中右推杆12只能左右移动,而不能绕轴线转动,从而使得阀芯20不会转动,造成反馈杆弯折,最后,手轮13通过螺纹拧进阀芯右固定装置17的螺纹孔,并推动右推杆12的左右移动。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