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油泵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1:11: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领域,尤其涉及车辆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零部件。


背景技术:

2.电子油泵主要为车辆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源;电子油泵的运行状态和油的温度有关,为了检测电子油泵中油的温度,系统会在电子油泵的进口管路上设置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油的温度,温度传感器通过线束与系统的控制单元连接,这样会涉及温度传感器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导致系统结构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油泵,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电子油泵,包括泵壳体、第一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电控板组件,所述泵壳体能够形成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第二腔以及第三腔,所述第一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电控板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腔不连通;所述电子油泵还包括隔离件,至少部分所述隔离件设置于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电控板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隔离件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三腔位于所述隔离件主体部的另一侧;所述电子油泵还包括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第三腔;所述电子油泵还包括感温单元和第二导热件,所述感温单元和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三腔,所述感温单元与所述电控板组件电连接,所述感温单元位于所述第二部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感温单元和所述第二部之间,所述感温单元能够检测所述第二导热件的温度。
6.通过上述方式,将感温单元与电子油泵集成,这样感温单元不需要单独与外部系统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从而有利于相对减少系统的机械连接和线路连接,进而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使得系统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图1中未装配泵盖的电子油泵的部分结构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9.图3是图1中隔离件和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0.图4是图1或图3中第一导热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5是图3中隔离件和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12.图6是图5中沿着a-a方向剖面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7是图1中电控板组件与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8是电控板组件与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15.图9是图8中沿着a-a方向剖面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10是图9中a部的一个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11是图9或图10中将感温单元和第二导热件向平行于第二导热件表面的方向正投影的一个示意图;
18.图12是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13是图12中隔离件和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14是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15是图14中隔离件和第一导热件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16是图15中a部的一个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4.以下实施例中的电子油泵主要能够为车辆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具体能够为车辆传动系统中的润滑系统和/或冷却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的动力。
25.参见图1,电子油泵100包括泵壳体、第一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4、第二转子组件3、隔离件5以及电控板组件6;泵壳体能够形成泵内腔,第一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4、第二转子组件3以及电控板组件6置于泵内腔,本实施例中,泵内腔包括第一腔70、第二腔80以及第三腔90,第一转子组件2设置于第一腔70,定子组件4、第二转子组件3设置于第二腔80,电控板组件6设置于第三腔90,第一腔70和第二腔80连通,第二腔80与第三腔90不连通;至少部分隔离件5设置于定子组件4和电控板组件6之间,第二腔80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一侧,第三腔90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另一侧;定子组件4包括定子铁芯41、绝缘架42以及绕组43,绝缘架42至少包覆于定子铁芯41的至少部分表面,绕组43缠绕于绝缘架42;电子油泵100工作时,电控板组件6通过控制通过定子组件4的绕组43中的电流按照预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控制定子组件4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第二转子组件3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第二转子组件3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第一转子组件2转动,第一转子组件2转动时,第一转子组件2之间的液压腔的容积发生变化,使得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流口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本实施例中,第一腔70内的至少部分工作介质能够流入第二腔80,由于定子组件4设置于第二腔80,这样位于第二腔80内的工作介质能够冷却定子组件4,从而有利于定子组件4的散热。
26.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泵壳体包括泵盖1、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泵盖1与第一壳体7、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相对固定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泵盖1与第一壳体7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这样设置使电子油泵的拆装更加方便,从而有利于电子油泵的第一转子组件2的维修,当然泵盖1与第一壳体7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譬如插接、卡接等方式;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这样设置一方面使电子油泵的拆装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控板组件6设置于第一壳体7和第二壳体8之间的空腔内,这样还有利于电子油泵中电控板组件的维修,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的连接更可靠,当然第一壳体7与第二壳体8也可以通过插接、卡接或等其他的连接方式。
27.参见图2,第一转子组件2包括第一转子21和第二转子22,第一转子21包括多个内
齿,第二转子22包括多个外齿,第一转子21的内齿和第二转子22的外齿之间形成有液压腔801,本实施例中,液压腔801也是第一腔70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子21套设于第二转子22的外周。再参见图1,电子油泵还包括进流口11和出流口(未示出),工作介质能够通过进流口11进入液压腔801,工作介质能够通过出流口(未示出)离开液压腔801;由于第一转子21与第二转子22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心距,第二转子22在转动时,第二转子22的部分外齿与第一转子21的部分内齿啮合,从而带动第一转子21转动,在第一转子21和第二转子22旋转一圈的过程中,液压腔801内容积发生变化,具体地,当第一转子组件2从起始处转动到某一角度时,液压腔801内的容积逐渐增大从而形成局部真空,工作介质就从进流口11被吸入至液压腔801,当第一转子21和第二转子22继续转动时,原来充满工作介质的液压腔801容积逐渐减小,工作介质受到挤压,从而使得进入液压腔801内的工作介质被压出至出流口(未示出)从而产生流动的动力;本实施例中,电子油泵100还包括泵轴15,泵轴15能够带动部分第一转子组件2转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泵轴15能够带动第二转子22转动,本实施例中,泵轴15与第二转子22连接,泵轴15与第二转子组件3连接,第二转子组件3通过泵轴15带动第二转子2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子组件2的转动。
28.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29.参见图1至图6,电子油泵100还包括第一导热件9,第一导热件9包括第一部91、第二部92以及连接部93,第一部91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一侧,第二部92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另一侧,第一部91位于第二腔80,第二部92位于第三腔90,连接部93位于第一部91和第二部92之间,连接部93连接第一部91和第二部92,连接部93与隔离件5之间通过注塑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93与隔离件5之间的连接处密封设置;具体地,参见图3,隔离件5包括第一凸起部52,第一凸起部52自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上表面凸起设置,第一导热件9穿过第一凸起部52;第一凸起部52包括凹槽521,凹槽521自第一凸起部52的上表面凹陷设置,凹槽521未贯穿隔离件5主体部51的下表面,第一导热件9穿过凹槽521,位于凹槽521内的第一导热件9的外周与凹槽521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密封胶;这样有利于防止第二腔内的工作介质通过连接部93与隔离件5之间的连接处泄露至第三腔,从而有利于防止对位于第三腔90内的电控板组件的性能造成影响。
30.参见图1,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位于第二腔80,这样使得第一部91能够与第二腔80的工作介质接触,参见图1、图7和图10,电子油泵100还包括感温单元13和第二导热件16,感温单元13和第二导热件16位于第三腔90,感温单元13与电控板组件6电连接,沿着垂直于电子油泵100的轴向方向,感温单元13位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二导热件16位于感温单元13和第二部92之间,感温单元13能够检测第二导热件16的温度;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由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位于第二腔80,这样第二腔80内工作介质的热量会传递至第一导热件9,又因为至少部分第二导热件16位于感温单元13和第二部92之间,这样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的热量会传递给第二导热件16,感温单元13通过检测第二导热件16的温度能够间接得知第二腔80内工作介质的温度或者得知与第二腔80内工作介质的温度相关的参数;另一方面,通过上述方式,将感温单元13与电子油泵集成,这样感温单元13不需要单独与外部系统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从而有利于相对减少系统的机械连接和线路连接,进而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使得系统结构更加紧凑。
31.参见图7至图11,本实施例中,感温单元13与电控板组件6连接,电控板组件6包括基板61,基板61包括第一表面615和第二表面616,第一表面615比第二表面616更靠近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具体地,感温单元13,感温单元13比第二表面616更靠近第一表面615设置,具体地,参见图11,感温单元13包括检测部131和电连接部132,电连接部132的一端与检测部131电连接,电连接部132的另一端与电控板组件6的电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检测部131与第二导热件16直接接触,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直接接触,当然,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之间也可以是通过转接件间接接触,检测部131与第二导热件16之间也可以是通过转接件间接接触;通过上述方式,由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接触,检测部131与第二导热件16接触,相对于空气传热,这种彼此接触的方式有利于减小温度损失,进而有利于提高感温单元13检测的准确性;当然,对于温度检测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沿着垂直于电子油泵的轴向方向,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之间也可以设置预设距离,同样地,检测部131与第二导热件16之间也可以设置预设距离;另外,本实施例中,感温单元13可以是热敏电阻或温度传感器或其他的温度检测元件。
32.参见图7至图11,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16与基板61连接,沿着平行于电子油泵的轴向方向,有部分第二导热件16位于基板61和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之间,位于基板61和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之间的第二导热件16能够支撑感温单元1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16与基板61的第一表面615连接,当然第二导热件16也可以与基板61的第二表面616连接,此时感温单元13比第一表面615更靠近第二表面616设置;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16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体或金属涂层或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等其他导热性能好的材料。
33.参见图11,本实施例中,将感温单元13和第二导热件16向平行于第二导热件16的上表面方向正投影,部分检测部131的投影位于第二导热件16的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二导热件16的所在区域覆盖部分检测部131的所在区域,这样有利于相对提高检测部131的感温面积,从而进一步有利于提高感温单元13检测温度的灵敏度;当然,也可以是检测部131的全部投影位于第二导热件16的投影内,也就是说,第二导热件16的所在区域全部覆盖检测部131的所在区域,此时电连接部132可以设置在检测部131的两端。
34.参见图9,电控板组件6还包括发热电子元器件62,发热电子元器件62与基板61固定连接,发热电子元器件62在基板61上所对应的连接面与感温单元13在基板61上所对应的连接面为相对面,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热电子元器件62与基板61的第二表面616固定连接,当然,当感温单元13与基板61的第二表面616连接时,此时发热电子元器件62应与基板61的第一表面615固定连接,这样有利于减小发热电子元器件62所产生的热量对感温单元13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减小对感温单元的干扰;以上所述的“发热电子元器件62”主要包括二极管、mos管、电感、电阻、电容等常见的易发热的电子元器件。
35.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的一端与定子组件4的绝缘架42连接,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与定子组件4的绕组43为非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的材料为导电的金属材料,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的一端与电控板组件6电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的一端与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电连接;参见图1,电子油泵100还包括导电件10,导电件10位于第二腔80,导电件10与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
92固定连接,当然,导电件10与第一导热件9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参见图1,至少部分导电件10位于第一壳体7的内腔,第一壳体7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定子组件4位于第一壳体7的内腔,导电件10有部分与第一导热件9接触,导电件10有另外部分与第一壳体7接触设置;通过上述方式使得第一壳体7间接与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电连接,这样一方面,第一壳体7能够将自身吸收的电磁波向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辐射,当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与外部接地时,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所吸收的电磁波再向外部的接地处辐射,这样有利于减少第一壳体7自身所吸收积聚的电磁波量,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壳体7自身所吸收积聚的电磁波对外部系统或电子油泵的性能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当第一壳体7的表面具有静电时,可以将第一壳体7的表面的静电传导至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当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与外部接地时,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的静电再向外部的接地处传导,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壳体7表面所积聚的静电,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壳体7表面所积聚的静电对外部系统和/或电控板组件6的性能造成影响;另外,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41与第一壳体7接触,第二壳体8与第一壳体7接触,泵盖1与第一壳体7接触,这样使得定子铁芯41、第二壳体8均与电控板组件的参考地层电连接,这样定子铁芯41、第二壳体8以及泵盖1表面的静电或自身所吸收的电磁波能够传导至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传导至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静电或电磁波再向外部的接地处传导。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导电件1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7接触,当然此时导电件10的一端也可以与定子铁芯41或第二壳体8接触。
36.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与定子组件4的绕组43为非电连接,这样通过绕组的电流不会通过第一导热件9,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热件9自身的发热量,由于第一导热件9需要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件16,这样有利于防止第一导热件9自身的发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件16,从而有利于减小对感温单元的干扰;当然,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与绕组也可以是电连接,此时第一导热件9能够作为绕组的通电引脚端,也就是说此时第一导热件9会有通过绕组的电流通过,由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位于第二腔80,这样第二腔80内的工作介质会对第一导热件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所以当通过绕组的电流通过第一导热件9时,其对感温单元的检测结果不会造成较大的偏差。所以通过以上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一方面能够用于导热,另一方面能够用于接地连接,这样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零件数量,从而有利于节约成本。
37.参见图12,图为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38.参见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一部91的一端与定子组件4不接触,第二部92的一端与电控板组件6为非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电子油泵100还包括四个连接端子,连接端子贯穿隔离件5的主体部51的上下表面并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固定连接,具体地,定义四个连接端子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子141、第二连接端子142、第三连接端子143以及第四连接端子144,其中第一连接端子141、第二连接端子142以及第三连接端子143作为绕组43的通电引脚端,具体地,第一连接端子141、第二连接端子142以及第三连接端子143的一端电连接定子组件4的绕组43,第一连接端子141、第二连接端子142以及第三连接端子143的另一端电连接电控板组件6,第四连接端子144电连接电控板组件6的参考地层和第一壳体7;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16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体或金属涂层或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等其他导热性能好的材料。
39.与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电子油泵100a还包括连接端子,第一导热件9的第一部91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一部91的一端与定子组件4不接触,第二部92的一端与电控板组件6为非电连接;这样第一导热件相当于只具有导热的作用,而不具有电气连接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特征可参考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另外,本实施例中,感温单元13比基板的第二表面更靠近第一表面设置,具体结构可参考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感温单元,当然,感温单元13也可以靠近基板的下表面设置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40.参见图14,图14为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本技术中电子油泵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41.参见图14至图16,本实施例中,感温单元13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固定连接,第二导热件16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固定连接,感温单元13和第二导热件16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和电控板组件6的基板61之间;沿着垂直于电子油泵的轴向方向,感温单元13位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二导热件16位于感温单元13和第二部92之间;参见图14,沿着平行于电子油泵的轴向方向,有部分第二导热件16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和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之间,位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和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之间的第二导热件16能够支撑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并与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接触设置,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接触设置,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2与电控板组件6电连接;通过上述方式,由于第一导热件9的第二部92与第二导热件16接触,感温单元13的检测部131与第二导热件16接触,相对于空气传热,这种彼此接触的方式有利于减小温度损失,进而有利于提高感温单元13检测的准确性。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16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体或金属层或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等其他导热性能好的材料。
42.与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单元13以及第二导热件16与隔离件5的主体部51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特征可参考电子油泵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热件也可以参考电子油泵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导热件的结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43.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