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力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0:34: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控制阀。


背景技术:

2.压力控制阀是指用来对液压系统中液流的压力进行控制与调节的阀,汽车制动系统中也经常采用压力控制阀来对液压制动油的压力进行调节;现有的压力控制阀的主阀芯与补油组件分别设于两个阀块中,并且两个阀块之间通过油管相互连接,结构复杂且不便于移动和安装,还由于主阀芯与补油组件相互分开,导致两者的动作时间存在偏差,致使控制精度较低,操作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化了结构并便于移动和安装,且消除了主阀芯与补油组件的动作时间的偏差,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的压力控制阀。
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块以及设于阀块内的主阀芯和补油组件;所述阀块的左右两侧之间从上往下依次开设有横向分布的主阀孔和副阀孔,所述主阀芯设于主阀孔中并可左右滑动,所述补油组件设于副阀孔中;所述阀块的上侧开设有两个第一沉孔,对应地,所述主阀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环向分布的第一储油腔,两个所述第一储油腔与两个第一沉孔的底面之间均开设有一个第一油道,所述主阀孔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储油腔、第三储油腔和两个第四储油腔,两个所述第四储油腔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储油腔的内侧,所述第二储油腔和第三储油腔从左向右依次设于两个第四储油腔之间,两个所述第四储油腔之间开设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储油腔的前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主阀孔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第五储油腔和第六储油腔,所述第五储油腔和第六储油腔分别设于左右两个第一储油腔的外侧,所述阀块的前侧开设有第二沉孔和第三沉孔,所述第二沉孔设于第三沉孔的左侧,所述第二沉孔的底面与第五储油腔的内壁之间开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沉孔的底面与第六储油腔的内壁之间开设有第四油道。
5.优选地,所述主阀芯的左右两端外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分别与左右两个第一储油腔相互配合;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二开口槽,两个所述第二开口槽与两个第一开口槽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三开口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四开口槽,两个所述第四开口槽与两个第三开口槽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所述主阀芯的外侧从左向右还依次开设有第三环形槽、第四环形槽和第五环形槽,所述第三环形槽、第四环形槽和第五环形槽均设于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之间并分别与第二储油腔、第三储油腔和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相互配合,
所述第三环形槽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五开口槽,所述第四环形槽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六开口槽,两个所述第六开口槽与两个第五开口槽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
6.优选地,所述副阀孔的内壁上从左向右依次开设有环向分布的驱动腔、第一补油腔、第二补油腔、第三补油腔和调节腔,所述第一补油腔与第三储油腔之间开设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三补油腔和调节腔的前侧内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7.优选地,所述补油组件包括补油阀芯、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和单向阀组件,所述第一密封塞和第二密封塞分别插入螺接在副阀孔的左右两端内部,所述补油阀芯设于副阀孔中并可左右滑动且介于第一密封塞和第二密封塞之间,所述单向阀组件设于补油阀芯的右端内部。
8.优选地,所述补油阀芯的外侧开设有第六环形槽,所述第六环形槽与第一补油腔相互配合,所述补油阀芯的左端开设有第四沉孔,所述第四沉孔的内壁上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外端与第六环形槽的底面相互连通。
9.优选地,所述补油阀芯的右端开设有第五沉孔,所述第五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锥形沉孔,所述锥形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六沉孔,所述第六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七沉孔,所述第七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八沉孔,所述第八沉孔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的外端与第二补油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七沉孔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六通孔,每个所述第六通孔的外端均与第三补油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五沉孔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七通孔的外端与调节腔相互连通。
10.优选地,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阀座、阀头和弹簧,所述阀座插入固定在第五沉孔中,所述阀座的左端插入在第六沉孔中,所述阀座的左端中心向外形成有凸柱,所述凸柱插入在第七沉孔的右端开口处,所述阀头同心设于第七沉孔的底部,所述阀头的左端密封贴合在第八沉孔的右端开口处,所述阀头的外壁与第七沉孔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弹簧套设在凸柱外,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阀头的右端和阀座的左端。
11.优选地,所述阀头的左端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同心插入在第八沉孔中,所述第一导柱的外壁与第八沉孔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所述阀头的右端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可活动的插入在凸柱中。
12.优选地,所述阀座的外侧开设有环向分布的第七环形槽,所述第七通孔的内端与第七环形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七环形槽中开设有第一油孔,所述阀座的右端开设有第九沉孔,所述第九沉孔的底面与第一油孔之间开设有第二油孔。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将主阀芯与补油组件均设于同一个阀块中,进而简化了结构并便于移动和安装,且主阀芯与补油组件在同一个阀块中形成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进而消除了两者的动作时间的偏差,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以解决操作存在滞后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前视剖面结构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阀块的后视剖面结构图;
16.图3为本发明的阀块的右前侧结构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主阀芯的俯视结构图;
18.图5为本发明的主阀芯的前视剖面结构图;
19.图6为本发明的补油阀芯的前视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1.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2.如图1~6所示,一种压力控制阀,包括阀块1以及设于阀块1内的主阀芯2和补油组件;阀块1的左右两侧之间从上往下依次开设有横向分布的主阀孔122和副阀孔108,主阀芯2设于主阀孔122中并可左右滑动,补油组件设于副阀孔108中;阀块1的上侧开设有两个第一沉孔101,对应地,主阀孔122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环向分布的第一储油腔103,两个第一储油腔103与两个第一沉孔101的底面之间均开设有一个第一油道102,主阀孔122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储油腔121、第三储油腔106和两个第四储油腔104,两个第四储油腔104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储油腔103的内侧,第二储油腔121和第三储油腔106从左向右依次设于两个第四储油腔104之间,两个第四储油腔104之间开设有第二油道105;第二储油腔121的前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23,主阀孔122的内壁上还开设有第五储油腔115和第六储油腔117,第五储油腔115和第六储油腔117分别设于左右两个第一储油腔103的外侧,阀块1的前侧开设有第二沉孔114和第三沉孔118,第二沉孔114设于第三沉孔118的左侧,第二沉孔114的底面与第五储油腔115的内壁之间开设有第三油道116,第三沉孔118的底面与第六储油腔117的内壁之间开设有第四油道119;主阀芯2的左右两端外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环形槽202和第二环形槽209,第一环形槽202和第二环形槽209分别与左右两个第一储油腔103相互配合;第一环形槽202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一开口槽201,第一环形槽202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二开口槽203,两个第二开口槽203与两个第一开口槽201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第二环形槽209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三开口槽211,第二环形槽209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四开口槽210,两个第四开口槽210与两个第三开口槽211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主阀芯2的外侧从左向右还依次开设有第三环形槽204、第四环形槽207和第五环形槽208,第三环形槽204、第四环形槽207和第五环形槽208均设于第一环形槽202和第二环形槽209之间并分别与第二储油腔121、第三储油腔106和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相互配合,第三环形槽204的右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五开口槽205,第四环形槽207的左侧内壁边缘开设有两个互为对角设置的第六开口槽206,两个第六开口槽206与两个第五开口槽205
相互间隔且垂直分布。
23.副阀孔108的内壁上从左向右依次开设有环向分布的驱动腔109、第一补油腔110、第二补油腔113、第三补油腔111和调节腔112,第一补油腔110与第三储油腔106之间开设有第五油道107,第三补油腔111和调节腔112的前侧内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125和第三通孔126。
24.补油组件包括补油阀芯3、第一密封塞6、第二密封塞5和单向阀组件,第一密封塞6和第二密封塞5分别插入螺接在副阀孔108的左右两端内部,补油阀芯3设于副阀孔108中并可左右滑动且介于第一密封塞6和第二密封塞5之间,单向阀组件设于补油阀芯3的右端内部,补油阀芯3的外侧开设有第六环形槽31,第六环形槽31与第一补油腔110相互配合,补油阀芯3的左端开设有第四沉孔37,第四沉孔37的内壁上开设有第四通孔38,第四通孔38的外端与第六环形槽31的底面相互连通,补油阀芯3的右端开设有第五沉孔32,第五沉孔32的底面中心开设有锥形沉孔34,锥形沉孔34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六沉孔310,第六沉孔310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七沉孔311,第七沉孔311的底面中心开设有第八沉孔33,第八沉孔33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五通孔39,第五通孔39的外端与第二补油腔113相互连通,第七沉孔311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六通孔35,每个第六通孔35的外端均与第三补油腔111相互连通;第五沉孔32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七通孔36,第七通孔36的外端与调节腔112相互连通。
25.单向阀组件包括阀座7、阀头4和弹簧8,阀座7插入固定在第五沉孔32中,阀座7的左端插入在第六沉孔310中,阀座7的左端中心向外形成有凸柱72,凸柱72插入在第七沉孔311的右端开口处,阀头4同心设于第七沉孔311的底部,阀头4的左端密封贴合在第八沉孔33的右端开口处,阀头4的外壁与第七沉孔311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阀头4的左端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一导柱41,第一导柱41同心插入在第八沉孔33中,第一导柱41的外壁与第八沉孔33的内壁间隔一定距离;阀头4的右端中心向外形成有第二导柱42,第二导柱42可活动的插入在凸柱72中,弹簧8套设在凸柱72外,弹簧8的两端分别抵住阀头4的右端和阀座7的左端;阀座7的外侧开设有环向分布的第七环形槽71,第七通孔36的内端与第七环形槽71相互连通。
26.第七环形槽71中开设有第一油孔73,阀座7的右端开设有第九沉孔75,第九沉孔75的底面与第一油孔73之间开设有第二油孔74。
27.使用时:将两股油液分别经由两个第一沉孔101和两个第一油道102通入到两个第一储油腔103中,驱动主阀芯2右移,以使两个第一开口槽201移动到左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中、两个第二开口槽203移动到左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两个第三开口槽211移动到右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中、两个第四开口槽210移动到第六储油腔117中,此时的第五环形槽208移动到右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和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之间,左侧的一股油液经由两个第一开口槽201流动到第一环形槽202中,再经由两个第二开口槽203流动到左侧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再经由第二油道105流到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再经由第五环形槽208流入右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中,随即与右侧的一股油液汇合后经由两个第三开口槽211流入第二环形槽209,再经由两个第四开口槽210流入第六储油腔117,最后经由第四油道119和第三沉孔118向外输出。
28.驱动主阀芯2左移,直到两个第一开口槽201移动到第五储油腔115中,此时,两个
第二开口槽203移动到左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中、两个第三开口槽211移动到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两个第四开口槽210移动到右侧的一个第一储油腔103中、第三环形槽204移动到左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两个第五开口槽205移动到第二储油腔121中、两个第六开口槽206移动到第三储油腔106中;左侧的一股油液经由两个第二开口槽203流入第一环形槽202中,再经由两个第一开口槽201流入第五储油腔115中,最后经由第三油道116和第二沉孔114向外输出;此时,右侧的一股油液经由两个第四开口槽210流入第二环形槽209中,再经由两个第三开口槽211流入右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再经由第二油道105流入左侧的一个第四储油腔104中,再经由第三环形槽204流入第二储油腔121中,再经由两个第五开口槽205流入第四环形槽207中,再经由两个第六开口槽206流入第三储油腔106中,再经由第五油道107流入第一补油腔110中。
29.第一补油腔110中油液经由第四通孔38和第四沉孔37流入驱动腔109以推动补油阀芯3右移,以使第六环形槽31移动到第一补油腔110和第二补油腔113之间,进而使位于第一补油腔110中油液经由第六环形槽31流入到第二补油腔113中,再经由第五通孔39流入第八沉孔33中,进而推动阀头4右移,当阀头4左端离开第八沉孔33的右端开口处时,第八沉孔33中的油液进入到第七沉孔311中并经由多个第六通孔35流入第三补油腔111,最后经由第二通孔125向外输出。
30.将另一股油液经由第三通孔126通入到调节腔112中,进而经由第七通孔36流入第五沉孔32中,再经由第一油孔73的两端进入到第二油孔74中,最后经由第九沉孔75流入副阀孔108的右端内部,进而向左推动补油阀芯3,从而减小第六环形槽31与第二补油腔113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而实现了流量的调节。
31.本发明将主阀芯与补油组件均设于同一个阀块中,进而简化了结构并便于移动和安装,且主阀芯与补油组件在同一个阀块中形成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进而消除了两者的动作时间的偏差,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以解决操作存在滞后性的问题。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