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0:19: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食品加工机一般包括机座和安装在机座上的搅拌杯。机座包括机壳、电机和流经电机的风道。机壳的底部设置有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电机的左侧和右侧;出风口设置有一个,位于电机的后侧。电机外包裹有电机罩,电机罩内部围成散热腔。电机罩的上端形成与进风口连通的散热腔进口,电机罩的下端形成与出风口连通的散热腔出口。风道包括散热腔、空气从进风口流动至散热腔进口的进风通道以及从散热腔出口流动至出风口的出风通道。电机下方设置有位于出风通道内的风扇。在风扇带动下,空气从位于电机左侧和右侧的进风口进入机壳内部后,先向上流动至散热腔进口,再向下流经电机后到达散热腔出口,最后从出风口排出机壳,完成对电机的散热。
3.对于现有的食品加工机,出风通道位于电机下方,从而使机座的高度较高,进而抬升搅拌杯的高度,使机座和搅拌杯的重心升高,从而导致在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容易发生晃动,增加噪音产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该扁平化食品加工机能够降低机座的高度,进而降低搅拌杯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5.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和安装于机座上的搅拌杯,所述机座包括机壳、电机和流经电机的风道,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所述风道包括位于电机上游的进风通道、位于电机下游的出风通道以及位于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之间的散热腔,所述出风通道环绕电机侧壁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食品加工机将出风通道设置在电机下方。此时,机座的高度至少为电机和出风通道各自高度之和。当出风通道环绕电机侧壁设置时,机座的高度最低可以为电机和出风通道中高度最大值。因此,机座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7.电机是食品加工机噪音的主要源头。电机产生的噪音向上传播会受到搅拌杯的阻挡,向下传播会受到工作台面的阻挡,因此电机产生的噪音主要从电机的四周向外传播。在现有的食品加工机中,出风通道位于电机下方,出风通道无法在电机四周阻挡电机产生的噪音传播。当出风通道环绕电机侧壁时,电机产生的噪音从电机的四周向外传播时会受到出风通道的阻挡,从而减少电机产生的噪音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8.同时,机座和搅拌杯的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外包裹有电机内罩,所述电机内罩内部形成散热腔,所述电机内罩外部形成出风通道。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风通道位于电机内罩外部,从而能够环绕位于电机内罩内部的电机。而电机产生的噪音会受到电机内罩的阻挡,从而减少电机产生的噪音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内罩外环绕有电机外罩,所述电机内罩和电机外罩之间形成出风通道。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从电机的四周向外传播时,电机产生的噪音会在穿过出风通道时依次受到电机内罩和电机外罩的阻挡,从而大大减少电机产生的噪音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内部形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设置有用于空气离开散热腔的散热腔出口,所述散热腔出口位于电机侧壁,所述出风通道与散热腔出口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散热腔出口位于电机顶壁或者底壁,而出风通道又与散热腔出口连接,从而导致难免会存在部分出风通道位于电机的上方或者下方,从而使机座的高度最低只能达到位于电机的上方或者下方的部分出风通道和电机各自高度之和,从而不利于降低机座的高度,进而不利于降低搅拌杯的高度,不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不利于减少噪音产生。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通道呈螺旋状环绕电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风通道呈螺旋状环绕的特点为出风通道沿着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此时,空气在出风通道中流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发射、干涉等现象,从而降低噪音。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壳包括主体、位于主体下方的底座以及位于主体和底座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分隔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散热腔外设置有螺旋形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一端与隔板抵接,另一端与底座或者主体抵接以使挡风板与机壳围成呈螺旋状环绕电机的出风通道。
1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通道位于电机的高度范围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座的高度最低可以为电机的高度,从而使机座的高度避免受到出风通道的影响。因此,机座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2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通道和电机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为h,所述电机的高度为d,h/d=0.1-1:1。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时,出风通道位于电机的高度范围内,因此出风通道和电机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即为出风通道的高度。h/d<0.1,则出风通道和电机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过小,即出风通道高度过小,从而导致空气在出风通道中流动阻力较大,需要加大风扇的功率,反而不利于降低噪音。因此,h/d=0.1-1:1,既避免空气在出风通道中流动阻力过大,又能够降低机座的高度,进而降低搅拌杯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2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道的高度为z,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电机的两侧,所述进风口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到电机的电机轴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x1,所述出风口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到电机的电机轴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x2,所述x1和x2之和为x,z<x。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现有的食品加工机,散热腔的后侧靠近出风口,散热腔的左侧和右侧靠近进风口,而散热腔的前侧远离进风口和出风口。因此,在空气从进风口流动至出风口的最短路径中,空气容易流经散热腔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却难以流经散热腔的前侧,因此散热腔的左侧、右侧和后侧的散热效率高于散热腔的前侧的散热效率,导致电机难以均匀散热。为了提升电机的散热均匀程度,电机罩的高度较高。此时,进风通道高度较高,延长空气在进风通道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空气在进风通道中的均匀分布程度,使空气也能够流经散热腔的前侧,提升电机的散热均匀程度。但是,进风通道的高度较高,从而使风道的高度较高,机座高度自然也就较高,进而抬升搅拌杯高度,使机座和搅拌杯的重心升高,从而导致在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容易发生晃动,增加噪音产生。
24.而在本发明中,z<x,意味着风道中空气的水平移动距离占比高于竖直移动距离占比,从而在减少竖直移动距离之后,能够依靠水平移动距离增加以弥补空气均匀分布的需求,从而提升电机的散热均匀程度。而风道中空气的竖直移动距离减少,即风道的高度降低,则机座的高度也得以降低,相应的,搅拌杯的高度也得以降低,使机座和搅拌杯的重心降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和搅拌杯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25.机座的高度受限于风道的高度,机座的水平最大距离受限于风道中空气最大水平移动距离。风道中空气最大水平移动距离大于风道高度,则意味着机座的水平最大距离可以大于风道的高度,机座整体呈现扁平化。在机座高度降低,重心降低的基础上,增加机座占地面积,机座的稳定性也就越高,进而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26.同时,机座和搅拌杯的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2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通道环绕出风通道;或者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位于电机的两侧;或者进风通道位于出风通道上方。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机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机座部分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机座部分仰视方向进风口移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机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机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机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爆炸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底座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底座仰视方向进风口移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底座仰视方向中出风通道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7去除底盖和部分底座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机座;2、搅拌杯;3、机壳;4、电机;5、控制组件;6、主体;7、底座;8、顶
壁;9、前侧壁;10、后侧壁;11、左侧壁;12、右侧壁;13、进风口;14、出风口;15、电机内罩;16、电机外罩;17、螺柱;18、电机罩密封圈;19、出风通道;20、散热腔;21、连通口;22、风扇;23、进风通道;24、流通孔;25、电机轴;26、转子;27、定子;28、上盖板;29、下盖板;30、散热通道;31、连通孔;32、电源板;33、控制板;34、进风隔板;35、出风隔板;36、轴孔;37、散热腔进口;38、散热腔出口;39、定位板;40、上安装孔;41、放置部;42、凸出部;43、贯穿孔;44、托板;45、下安装孔;46、底盖;47、挡风板;48、侧安装槽;49、侧吸音棉;50、底安装槽;51、底吸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实施例1参照图1和2,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1和安装于机座1上的搅拌杯2。机座1包括机壳3、电机4、控制组件5。
33.参照图2和3,机壳3包括主体6和位于主体6下方的底座7。主体6包括顶壁8、前侧壁9、后侧壁10、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主体6的顶壁8作为机壳3的上端,底座7作为机壳3的下端,主体6的顶壁8和底座7的最大高度差即机壳3的高度为h1,h1≤100mm。优选的,h1=80mm。现有的食品加工机的机座1的高度普遍在200mm左右,相当于本技术的机座1的高度最大为现有食品加工机机座1的高度一半。相应的,搅拌杯2的高度可以降低,使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降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同时,机座1和搅拌杯2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机壳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为s,0.005≤h1/s≤0.08,单位为cm/cm2。优选的,h1/s=0.012cm/cm2。h1/s>0.08,则机壳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过小,机壳3的占地面积较小。在食品加工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将食品加工机放置于工作台面上,机壳3与工作台面直接接触。因此,机壳3的支撑面过小,导致食品加工机在工作台面上的稳定性较差。h1/s<0.005,则机壳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过大,机壳3的占地面积过大,从而不利于进行收纳。0.005≤h1/s≤0.08,在满足食品加工机放置在工作台面上的稳定性前提下,便于用户进行机壳3的收纳。搅拌杯2安装在机座1上时机座1和搅拌杯2的总高度为h2,0.03≤h2/s≤0.35,单位为cm/cm2。优选的,h2/s=0.045cm/cm2。h2/s>0.35,则机壳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过小,机壳3的占地面积较小。在食品加工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将食品加工机放置于工作台面上,机壳3与工作台面直接接触。因此,机壳3的支撑面过小,导致食品加工机在工作台面上的稳定性较差。h2/s<0.03,则机壳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面积过大,机壳3的占地面积过大,从而不利于进行收纳。0.03≤h2/s≤0.35,在满足食品加工机放置在工作台面上的稳定性前提下,便于用户进行机壳3的收纳。底座7靠近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处向上凸出形成台阶并在台阶处设置有进风口13。进风口13位于底座7靠近前侧壁9的一端,后侧壁10设置有出风口14。此时,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分别位于沿着竖直方向穿过电机4重心的分界面的两侧。电机4位于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在垂直于电机轴25平面内的投影最短连接线所形成的包围圈内。电机4的四周尽可能多地被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所覆盖,从而空气能够流经电机4各处,提升电机4的散热均匀程度。
34.参照图2,机壳3设置有包裹电机4的电机内罩15和环绕电机内罩15的电机外罩16。当从电机4的四周向外传播时,电机4产生的噪音会依次受到电机内罩15和电机外罩16的阻挡,从而大大减少电机4产生的噪音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主体6的顶壁8向下延伸有
螺柱17,通过螺丝和螺柱17的配合将电机内罩15吊装在主体6的顶壁8上并与主体6的顶壁8夹装电机4。电机内罩15的下端位于电机外罩16的下端上方且电机内罩15的下端和电机外罩16的下端之间过盈抵接有电机罩密封圈18。电机外罩16的上端与主体6的顶壁8固定连接,从而电机外罩16、电机内罩15和主体6的顶壁8围成出风通道19。电机内罩15围成散热腔20,而电机内罩15的上端和主体6的顶壁8内侧存在间隙,从而使散热腔20和出风通道19连通。此时,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侧壁的外侧且环绕于电机4侧壁设置。现有的食品加工机将出风通道19设置在电机4下方。此时,机座1的高度至少为电机4和出风通道19各自高度之和。当出风通道19环绕电机4侧壁设置时,机座1的高度最低可以为电机4和出风通道19中高度最大值。因此,机座1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电机4是食品加工机噪音的主要源头。电机4产生的噪音向上传播会受到搅拌杯2的阻挡,向下传播会受到工作台面的阻挡,因此电机4产生的噪音主要从电机4的四周向外传播。在现有的食品加工机中,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下方,出风通道19无法在电机4四周阻挡电机4产生的噪音传播。当出风通道19环绕电机4侧壁时,电机4产生的噪音从电机4的四周向外传播时会受到出风通道19的阻挡,从而减少电机4产生的噪音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同时,机座1和搅拌杯2的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电机外罩16设置有对准出风口14的连通口21,从而使出风通道19和出风口14连通。连通口21处设置有风扇22,从而驱动空气从出风口14流出机壳3。
35.参照图2,电机内罩15、电机外罩16、主体6和底座7围成进风通道23,从而进风通道23环绕出风通道19。若进风通道23位于电机4下方和/或位于出风通道19下方,则机座1的高度至少为电机4和进风通道23各自高度之和或者为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各自高度之和。而进风通道23环绕出风通道19,则进风通道23、电机4和出风通道19呈横向分布形式。此时,机座1的高度最低可以为进风通道23、电机4和出风通道19中高度最大值。因此,机座1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而进风口13位于底座7上,从而进风通道23和进风口13连通。散热腔20包括用于空气进入散热腔20的散热腔进口37和用于空气离开散热腔20的散热腔出口38。电机内罩15下端形成有作为散热腔进口37的流通孔24,从而使进风通道23和散热腔20连通。进风口13和散热腔进口37的水平距离大于竖直距离。对于现有的食品加工机,空气从进风口13流动至散热腔进口37呈纵向延伸。而进风口13和散热腔进口37的水平距离大于竖直距离,则意味着空气从进风口13流动至散热腔进口37的过程中整体呈横向延伸,从而能够降低风道高度,相应的,机座1高度也可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使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降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电机4包括电机轴25、包裹电机轴25的转子26、包裹转子26的定子27、分别位于定子27上方和下方的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上盖板28和转子26之间设置有与电机轴25套接的风扇22。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之间的最大高度差作为电机4的高度d。下盖板29和电机内罩15存在间隙,上盖板28和主体6的顶壁8存在间隙。定子27和转子26之间形成多个散热通道30。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也设置有与散热通道30连通的多个连通孔31,其中上盖板28的连通孔31作为散热腔出口38。在水平方向上,多个散热通道30环绕流通孔24,多个连通孔31也环绕流通孔24。若散热通道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只是位于散热腔进口37的一侧,则散热通道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靠近散热腔进口37的部分和远离散热腔进口37的部分。散热通道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靠近散热腔进口
37的部分所对应的散热通道30相对容易进风,而靠近散热腔出口38的部分所对应的散热通道30相对较难进风,从而导致散热通道30各部分受到空气的冲击不同,进而导致电机4容易在空气冲击下发生晃动,增加噪音产生。同时,散热通道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靠近散热腔进口37的部分所对应的散热通道30的散热效率较高,靠近散热腔出口38的部分所对应的散热通道30的散热效率较低,从而导致散热通道30各部分散热效率不够均匀。散热通道3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环绕散热腔进口37,则空气能够均匀地从散热腔进口37进入散热通道30,既能够使散热通道30各部分均匀地受到空气的冲击,减少电机4晃动,降低噪音产生,又能够使散热通道30各部分散热效率均匀。而电机外罩16和电机内罩15起到隔板的作用,避免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直接连通。进风口13、进风通道23、散热腔20、出风通道19和出风口14构成完整的风道。空气在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中流动时,整体沿着机壳3长度方向,因此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中空气流动方向相同。相比于现有的食品加工机的进风通道23纵向延伸,将进风通道23设置成横向延伸,从而能够降低风道高度,相应的,机座1高度也可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高度,使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降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同时,机座1和搅拌杯2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36.参照图2,进风口13的中点和电机4的电机轴25连线与出风口14的中点和电机4的电机轴25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90
°
≤α≤180
°
。优选的,α=135
°
。空气从进风口13进入机壳3后,流经电机4再从出风口14排出。90
°
≤α≤180
°
,从而空气从进风口13到电机4和从电机4到出风口14整体流动方向相同。相比于空气从进风口13到电机4和从电机4到出风口14整体流动方向相反的情况,当空气从进风口13到电机4和从电机4到出风口14整体流动方向相同时,机座1的占地面积得以增加,机座1的稳定性也就越高,进而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进风口13的中点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到电机4的电机轴25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x1,出风口14的中点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到电机4的电机轴25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x2,x1和x2之和为x。风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度差,即风道的高度为z。其中,0.1≤z/x≤0.4。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的最低点位于底座7和电机内罩15之间,风道的最高点位于上盖板28和主体6的顶壁8之间。风道的高度z=78mm,而x=200mm,z/x=0.39。对于现有的食品加工机,散热腔20的后侧靠近出风口14,散热腔20的左侧和右侧靠近进风口13,而散热腔20的前侧远离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因此,在空气从进风口13流动至出风口14的最短路径中,空气容易流经散热腔20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却难以流经散热腔20的前侧,因此散热腔20的左侧、右侧和后侧的散热效率高于散热腔20的前侧的散热效率,导致电机4难以均匀散热。为了提升电机4的散热均匀程度,电机4罩的高度较高。此时,进风通道23高度较高,延长空气在进风通道23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空气在进风通道23中的均匀分布程度,使空气也能够流经散热腔20的前侧,提升电机4的散热均匀程度。但是,进风通道23的高度较高,从而使风道的高度较高,机座1高度自然也就较高,进而抬升搅拌杯2高度,使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升高,从而导致在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容易发生晃动,增加噪音产生。而在本技术中,z<x,意味着风道中空气的水平移动距离占比高于竖直移动距离占比,从而在减少竖直移动距离之后,能够依靠水平移动距离增加以弥补空气均匀分布的需求,从而提升电机4的散热均匀程度。而风道中空气的竖直移动距离减少,即风道的高度降低,则机座1的高度也得以降低,相应的,搅拌杯2的高度也得以降低,使机座1和搅拌
杯2的重心降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机座1的高度受限于风道的高度,机座1的水平最大距离受限于风道中空气最大水平移动距离。风道中空气最大水平移动距离大于风道高度,则意味着机座1的水平最大距离可以大于风道的高度,机座1整体呈现扁平化。在机座1高度降低,重心降低的基础上,增加机座1占地面积,机座1的稳定性也就越高,进而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同时,机座1和搅拌杯2的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z/x<0.1,则意味着z过小。空气一般沿着电机4的轴向流经电机4,因此z过小,意味着空气流经电机4的区域较少,从而不利于对电机4进行散热。z/x>0.4,则意味着z过大,机座1的高度受限于风道的高度而难以降低,从而不利于降低机座1的高度,进而不利于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不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不利于减少噪音产生。因此,0.1≤z/x≤0.4,既能够使空气尽可能流经电机4,增强对电机4的散热,又能够降低机座1高度,减少噪音产生。风道的高度z与机壳3的高度h1满足0.4≤z/h1<1,优选的,z/h1=0.975。若z/h1<0.4,则h1过大。z/h1<0.4,则意味着z过小。空气一般沿着电机4的轴向流经电机4,因此z过小,意味着空气流经电机4的区域较少,从而不利于对电机4进行散热。因此,0.4≤z/h1<1,尽可能使空气流经电机4,增强对电机4的散热。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的高度范围内。机座1的高度最低可以为电机4的高度,从而使机座1的高度避免受到出风通道19的影响。因此,机座1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出风通道19和电机4的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为h和电机4的高度d满足h/d=0.1-1:1。优选的,h/d=0.9。此时,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的高度范围内,因此出风通道19和电机4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即为出风通道19的高度。h/d<0.1,则出风通道19和电机4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过小,即出风通道19高度过小,从而导致空气在出风通道19中流动阻力较大,需要加大风扇22的功率,反而不利于降低噪音。因此,h/d=0.1-1:1,既避免空气在出风通道19中流动阻力过大,又能够降低机座1的高度,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风道的高度z和电机4的高度d满足0.6≤d/z≤2.5。优选的,d/z=0.641。对于电机4的高度d,不考虑将电机轴25作为电机4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若风扇22与电机轴25套接并在电机轴25带动下转动,则将风扇22作为电机4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若风扇22与电机轴25套接并在电机轴25带动下转动,则将风扇22作为电机4的一部分进行测量。d/z>2.5,则d过大。在风道的高度较小的前提下,电机4的高度仍然较大,则机座1的高度也会较大,搅拌杯2的高度仍然较大,导致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仍然较高,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仍然较大,导致产生较多的噪音。d/z<0.6,则d过小,相应的电机4扭矩较小,从而无法起到良好的粉碎效果。0.6≤d/z≤2.5,既能够在风道的高度较小的前提下,从而降低机座1和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的晃动,减少噪音产生,又能够满足对电机4扭矩的需求。
37.参照图2,控制组件5位于进风通道23中,起到控制控制电机4工作的作用。控制组件5包括电源板32和位于电源板32上方的控制板33。电源板32和控制板33横置且位于进风口13上方。若电源板32和控制板33采用纵向设置,则机座1的高度会受限于控制组件5的高度而无法降低,进而不利于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而控制组件5横置,则控制组件5不会限制机座1高度,从而机座1可以在风道高度降低后减少高度,进而降低搅拌杯2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38.参照图4,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3可以不位于底座7靠近前侧壁9的一端,而是在电机内罩15和电机外罩16的正下方。此时,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仍然分别位于沿着竖直方向穿过电机4重心的分界面的两侧。电机4仍然位于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在垂直于电机轴25平面内的投影最短连接线所形成的包围圈内。
39.可以理解的是,当控制组件5不再位于机壳3中,此时,机壳3整体大小接近电机4。机壳3的高度为h1,机壳3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为s。优选的,h1/s=0.08 cm/cm2。搅拌杯2安装在机座1上时机座1和搅拌杯2的总高度为h2,优选的,h2/s=0.3cm/cm2。
40.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出风通道19和电机4的分布方式不同。
41.参照图5,在实施例2中,取消电机内罩15和电机外罩16,利用螺丝和主体6的顶壁8上的螺丝柱配合将电机4吊装在主体6的顶壁8。电机4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进风隔板34和出风隔板35。进风隔板34上端与电机4密封抵接,下端向下延伸至与底座7密封抵接,两侧分别和主体6的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密封抵接。出风隔板35下端与电机4密封抵接,上端向上延伸至与主体6的顶壁8密封抵接,两侧分别和主体6的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密封抵接。电机4未与进风隔板34和出风隔板35抵接的侧面均和主体6密封抵接。
42.此时,进风隔板34和出风隔板35一侧与主体6和底座7围成进风通道23,另一侧与主体6和底座7围成出风通道19,而电机4内部形成散热腔20。此时,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的两侧。下盖板29的连通孔31即为散热腔进口37,上盖板28的连通孔31即为散热腔出口38。若进风通道23位于电机4下方和/或位于出风通道19下方,则机座1的高度至少为电机4和进风通道23各自高度之和或者为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各自高度之和。而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的两侧,则进风通道23、电机4和出风通道19呈横向分布形式。此时,机座1的高度最低可以为进风通道23、电机4和出风通道19中高度最大值。因此,机座1的高度得以降低,进而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减少噪音产生。
43.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与电机4的分布方式不同。
44.参照图6,在实施例3中,取消电机内罩15和电机外罩16,利用螺丝和主体6的顶壁8上的螺丝柱配合将电机4吊装在主体6的顶壁8。电机4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风隔板34和出风隔板35。进风隔板34的四周与机壳3密封抵接,出风隔板35的四周与机壳3密封抵接。进风隔板34设置有对准电机4侧面的流通孔24,出风隔板35设置有对准侧面的流通孔24。进风隔板34和出风隔板35的流通孔24面积不大于电机4侧面面积。
45.此时,进风隔板34、出风隔板35和机壳3之间围成散热腔20,进风隔板34背离电机4的一侧和机壳3围成进风通道23,出风隔板35背离电机4的一侧和机壳3围成出风通道19。进风隔板34的流通孔24形成散热腔进口37,出风隔板35的流通孔24形成散热腔出口38。此时,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位于电机4的两侧,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的水平距离大于竖直距离。在位于出风口14的风扇22的作用下,空气依次流经进风口13、进风通道23、散热腔20、出风通道19和出风口14。
46.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电机4结构、风扇22位置以及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的分布方式不同。
47.参照图7,在实施例4中,电机4包括电机轴25、包裹电机轴25的转子26、包裹转子26的定子27、分别位于定子27上方和下方的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上盖板28中心设置有轴孔36,电机轴25的上端从轴孔36伸出。上盖板28遮盖住定子27和转子26的上端,而下盖板29遮盖住定子27和转子26的下端。电机轴25下端固定套接有位于下盖板29上方的风扇22。电机4内部设置有散热腔20,散热腔20穿过定子27和转子26之间。上盖板28和定子27之间形成散热腔进口37,下盖板29和定子27之间形成散热腔出口38。利用定子27与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从而增加空气与定子27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散热效果。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位于电机4的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之间,从而上盖板28与机壳3之间和下盖板29与机壳3之间无需设置空隙用于空气流动。在保证空气散热的前提下,减小电机4和外界的距离,提升电机4和外界的热传递,增强散热效果。同时,机座1的高度得以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也得以降低,从而机座1和搅拌杯2的重心较低,稳定性较高。若散热腔出口38位于电机4顶壁8或者底壁,而出风通道19又与散热腔出口38连接,从而导致难免会存在部分出风通道19位于电机4的上方或者下方,从而使机座1的高度最低只能达到位于电机4的上方或者下方的部分出风通道19和电机4各自高度之和,从而不利于降低机座1的高度,进而不利于降低搅拌杯2的高度,不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机座1和搅拌杯2晃动,从而不利于减少噪音产生。此外,机座1和搅拌杯2高度降低也便于人们取放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此时,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形成纵向错位。若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处于纵向对齐状态,假设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均位于定子27和上盖板28之间。如果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之间未设置隔板,则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处于直接连通状态,空气较少进入散热通道30,自然也无法充分对电机4内部的绕组进行散热。如果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之间设置隔板避免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直接连通,则空气能够经过散热通道30对电机4内部的绕组进行散热。但此时定子27和上盖板28之间只有一部分空间用于进气,另一部分空间用于出气,所以散热效果较差。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纵向错位,从而既能够使空气充分进入散热通道30实现对电机4内部的绕组进行散热,又能够充分利用进气空间和出气空间,增强散热效果。
48.机壳3的高度为h1,h1≤100mm,优选的h1=50mm。机壳3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s,0.005≤h1/s≤0.08,单位为cm/cm2。优选的,h1/s=0.007cm/cm2。搅拌杯2安装在机座1上时机座1和搅拌杯2的总高度为h2,0.03≤h2/s≤0.35,单位为cm/cm2。优选的,h2/s=0.041cm/cm2。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的最大高度差为d,0.2≤d/h1<1。优选的,d/h1=0.4。风道的高度为z,0.5≤d/z≤1。优选的,d/z=0.6。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的最大高度差即电机4的高度为d,0.4≤d/d<1。优选的,d/d=0.6。出风通道19和电机4的纵向重叠部分的高度为h和电机4的高度d满足h/d=0.1-1:1。优选的,h/d=0.3。定子27外包裹有定位板39,下盖板29和定位板39固定连接,上盖板28和定位板39固定连接。定位板39的外径大于下盖板29的外径。
49.参照图7和8,主体6的顶壁8设置有上安装孔40,上盖板28与主体6的顶壁8位于安装孔边沿部分密封抵接。此时,上盖板28处于裸露于机壳3,与外界直接接触状态。相比于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位于机壳3内,上盖板28裸露于机壳3,裸露于机壳3的上盖板28也能够成
为电机4的散热途径,从而加快电机4散热,增强散热效果。优选的,上盖板28边沿形成台阶,而主体6的顶壁8位于安装孔边沿部分恰好卡在上盖板28的台阶处,从而使上盖板28的上表面和主体6的顶壁8的上表面形成平整的表面。
50.参照图7、8和9,底座7包括与桌面接触的放置部41和向上凸出的凸出部42。放置部41包围凸出部42前侧、左侧和右侧。凸出部42的上端形成有贯穿孔43。电机4位于定位板39下方部分穿过贯穿孔43以使定位板39与凸出部42密封抵接。凸出部42远离放置部41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且设置有出风口14的翻边。翻边远离凸出部42的一侧一体连接有密封抵接于下盖板29下方的托板44。托板44中心设置有下安装孔45。优选的,下盖板29边沿形成台阶,而托板44位于下安装孔45边沿部分恰好卡在下盖板29的台阶处,从而使下盖板29裸露于机壳3,下盖板29的下表面和托板44的下表面形成平整的表面。相比于上盖板28和下盖板29位于机壳3内,下盖板29裸露于机壳3,裸露于机壳3的下盖板29也能够成为电机4的散热途径,从而加快电机4散热,增强散热效果。主体6和底座7围成进风通道23,电机4位于定位板39上方的部分位于主体6的顶壁8和凸出部42之间,因此散热腔进口37与进风通道23连通。翻边和散热腔出口38之间部分形成出风通道19,电机4位于定位板39下方的部分位于出风通道19内。因此,散热腔出口38与出风通道19连通。定位板39与凸出部42密封抵接,从而使定位板39和凸出部42形成分隔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的隔板作用。
51.由于凸出部42的前侧、左侧和右侧均被放置部41包围,导致前侧、左侧和右侧的散热腔出口38排气阻力较大。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则没有受到放置部41限制,使得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前侧、左侧和右侧的散热腔出口38也可以取消设置,只保留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当前侧、左侧和右侧的散热腔出口38取消设置时,翻边和托板44也可以取消设置,而是在下盖板29后侧和定子27后侧之间形成多根挡筋。相邻两根挡筋之间形成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此时,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完全处于裸露状态。放置部41、凸出部42和工作台面之间围成出风通道19,出风通道19的口部形成出风口14,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恰好位于出风口14。若散热腔出口38位于机壳3内,则空气需要从机壳3的进风口13流动至散热腔进口37,从散热腔出口38流动至机壳3的出风口14。在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空气会不断发生热传递。当空气从散热腔出口38流动至机壳3的出风口14过程中,空气的热量较高,会在机壳3内部发生热传递,从而导致部分热量留在机壳3内部而并没有随着空气排出机壳3,散热效果较差。同时,空气需要从散热腔出口38流动至机壳3的出风口14,使空气在机壳3内的流动路径延长,导致空气的动能会有所损耗,此时就需要提供空气更多的能量以克服空气流动路径延长所增加的动能损耗,而为空气提供更多的能量也会产生更多的热量,降低散热效果。散热腔出口38裸露于机壳3就能够使热量尽可能被空气带出机壳3,减少热量留在机壳3内部,同时缩短空气流动路径,从而减少对空气动能的需求,既能够增强散热效果,又能够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若食品加工机的出风通道19位于机壳3内,在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空气会不断发生热传递。当空气进入出风通道19时,空气的热量较高,会在机壳3内部发生热传递,从而导致部分热量留在机壳3内部而并没有随着空气排出机壳3,散热效果较差。同时,空气在机壳3内的流动路径延长,导致空气的动能会有所损耗,此时就需要提供空气更多的能量以克服空气流动路径延长所增加的动能损耗,而为空气提供更多的能量也会产生更多的热量,降低散热效果。出风通道19位于机壳3外,就能够使热量尽可能被空气带出机壳3,减少热量留在机壳3内部,同时缩短空气流动路径,从而减少对空气动能的
需求,既能够增强散热效果,又能够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此外还能够减少在机壳3内部构造出风通道19所需的零件,降低生产成本。
52.参照图8和9,两个进风口13分别设置在放置部41的左侧和右侧,且两个进风口13其中一半分别位于放置部41包围凸出部42的左侧和右侧部分。此时,进风通道23和进风口13连通,但进风口13和后侧的散热腔出口38仍然位于穿过电机4重心的分界面的两侧。电机4位于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在垂直于电机轴25平面内的投影最短连接线所围成的包围圈内。
53.此时,进风口13、进风通道23、散热腔20、出风通道19、出风口14构成完整的风道。
54.可以理解的是,上盖板28和定子27之间也可以形成散热腔出口38,相应的下盖板29和定子27之间形成散热腔进口37。
55.可以理解的是,主体6的顶壁8也可以不设置上安装孔40,而是直接与上盖板28抵接。相比于上盖板28位于机壳3内且与机壳3之间设置空隙,上盖板28与机壳3抵接,与机壳3抵接的上盖板28也能够成为电机4散热途径,从而加快电机4散热。
56.参照图10,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3也可以位于放置部41靠近前侧壁9的一端。此时,x=200mm,风道的最低点即为散热腔出口38,风道的最高点即为散热腔进口37。风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度差即为z。此时,z=48mm。此时,z<x且z/x=0.24。z和d满足0.6≤d/z≤2.5。优选的,d/z=1.04。机壳3的高度h1和z满足0.4≤z/h1<1。优选的,z/h1=0.96。进风口13的中点和电机4的电机轴25连线与出风口14的中点和电机4的电机轴25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90
°
≤α≤180
°
。优选的,α=135
°

57.参照图11,可以理解的是,翻边和托板44也可以取消设置,而是在下盖板29和定子27之间形成多根挡筋。相邻两根挡筋之间形成散热腔出口38。同时,可以将凸出部42向前延伸至贯穿放置部41,使放置部41只包围在凸出部42的左侧和右侧。此时,散热腔出口38完全处于裸露状态,进风通道23位于出风通道19上方。此时,当食品加工机放置于工作台面上时,放置部41、凸出部42和工作台面之间围成出风通道19,出风通道19的两端口部形成出风口14。而电机4位于定位板39下方部分位于出风通道19内,因此散热腔出口38和出风通道19连通。
58.实施例5实施例5和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相对电机4的分布方式不同。
59.参照图12,在实施例5中,位于放置部41的左侧的进风口13向后延伸至与左侧的散热腔出口38对齐,位于放置部41的右侧的进风口13向后延伸至与右侧的散热腔出口38对齐。此外,放置部41靠近凸出部42的前侧部分也设置进风口13并与放置部41的左侧和右侧的进风口13拼接,实现进风口13包围凸出部42的左侧、右侧和前侧。在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进风口13环绕电机4周长的3/4,而出风口14环绕电机4的1/4。相比于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位于电机4一侧的情况,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环绕电机4能够增加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对于电机4覆盖程度,从而增加进风和出风的均匀程度,从而提升电机4的散热均匀程度。
60.实施例6实施例6和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的相对位置不同。
61.参照图13,在实施例6中,在上盖板28和定子27之间,位于电机4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或者在下盖板29和定子27之间,位于电机4相对的两
侧,分别形成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此时,散热腔进口37和散热腔出口38处于纵向对齐状态。
62.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出风通道19的结构不同。
63.参照图14和15,在实施例7中,底座7包括与桌面接触的放置部41和向上凸出的凸出部42。放置部41包围凸出部42前侧、左侧和右侧。凸出部42的上端形成有贯穿孔43。电机4位于定位板39下方部分穿过贯穿孔43以使定位板39与凸出部42密封抵接。凸出部42远离放置部41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且呈镂空状的翻边。翻边远离凸出部42的一侧一体连接有抵接于下盖板29下方的托板44。同时,底座7还设置有与桌面接触的底盖46,底盖46位于凸出部42下方以遮盖凸出部42,出风口14设置在底盖46后侧。底盖46中心设置有下安装孔45,优选的,托板44边沿形成台阶,而底盖46位于下安装孔45边沿部分恰好卡在托板44的台阶处,从而使托板44裸露于底盖46。托板44的下表面和底盖46的下表面形成平整的表面。
64.凸出部42设置有向底盖46延伸且环绕电机4的挡风板47。挡风板47整体呈螺旋形,挡风板47的下端面设置有侧安装槽48,侧安装槽48中设置有作为降噪件使用的侧吸音棉49。底盖46的上端面设置有底安装槽50,底安装槽50中设置有底吸音棉51,侧吸音棉49和底吸音棉51过盈抵接,从而挡风板47、凸出部42和底盖46共同围成呈螺旋状环绕电机4的出风通道19。而凸出部42形成分隔进风通道23和出风通道19的隔板。出风通道19呈螺旋状环绕的特点为出风通道19沿着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此时,空气在出风通道19中流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发射、干涉等现象,从而降低噪音。相比于直接穿过挡风板47,电机4产生的噪音穿过吸音棉所产生的损耗更大,从而有利于降低噪音。
65.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取消翻边和托板44的设置,此时底盖46直接与电机4的下盖板29抵接。
66.其中图1-15中的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
67.本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