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及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9:06: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及体外生命支持系统。


背景技术:

2.体外膜肺氧合(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有较强的心肺替代功能,其进入临床已有40年来。随着ecmo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的进步,目前ecmo已被普遍应用于危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ecmo的技术原理如下:首先从患者的股静脉插管,然后通过“人工心脏”将静脉血从下腔静脉引出体外,接着将引出的静脉血经过“人工膜肺”完成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即o2进入静脉血、co2排出静脉血,最后再将氧合好的动脉血通过股动脉或者颈内静脉重新回输到患者的体内。
3.根据血液回输体内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转流模式的ecmo。第一种为静脉-动脉模式 ecmo(venoarterial ecmo,va-ecmo),其通过“人工心脏”引出体外的静脉血经过“人工膜肺”变为动脉血后,将氧合好的高氧动脉血通过股动脉回输入患者的体内。va-ecmo 模式普遍应用于各种心源性休克的救治,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以及心跳呼吸骤停等。第二种为静脉-静脉模式ecmo(venovenous ecmo,vv-ecmo),其将氧合好的高氧动脉血通过颈内静脉重新回输到患者的体内,经颈内静脉重新回入右心房的高氧动脉血,通过右心室再到左心室,最后经左心室射出参与全身体循环的氧输送。vv-ecmo模式能提高全身的氧输送,改善组织器官的氧供,因此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衰竭导致严重低氧血症的救治,如重症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人感染h1n1禽流感,以及世界性流行性疾病covid-19危重病人。
4.传统经股静脉-颈内静脉单腔、双部位插管的vv-ecmo模式,因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传统vv-ecmo存在“再循环”(recirculation)的技术缺陷。所谓“再循环”现象,即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ecmo引血管,为了能让患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在下腔静脉的ecmo引血管会对右心房产生持续的负压抽吸,导致经颈内静脉回入到右心房的部分高氧动脉血被ecmo引血管直接从下腔静脉再次引出体外,而不能参与体循环的氧输送。vv-ecmo的“再循环”会削弱ecmo的呼吸支持效能,如患者的肺部病变较重,主要依赖vv-ecmo来维持全身的氧供,如存在严重的“再循环”现象,将导致低氧血症并难以纠正。
5.目前普遍认为,vv-ecmo再循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与ecmo引血管、回血管管端的距离有关,管端的距离越近,再循环量越大;2.与ecmo引血管、回血管管径的大小有关,管路的管径越细,再循环量越大;3.与ecmo的转速、流量有关,转速越高、流量越大,再循环量越大;4.与胸腔压、腹腔压、心腔内压有关,胸腔压、腹腔压、心腔内压越高,再循环量越大。
6.为增加vv-ecmo的呼吸支持效能,减少ecmo再循环的危害,可通过以下措施减少再
循环:1.增加ecmo引血管、回血管的管端距离,此方法虽能有效减少再循环,但容易出现 ecmo引血管流量不稳定的问题。2.降低ecmo转速、流量,此方法虽然能减少再循环,但容易造成ecmo支持力度不足。3.增加ecmo引血管、回血管管径,此方法虽然能有效减少再循环,但对血管较细的患者使用粗管插管,容易造成血管插管损伤。
7.上述减少vv-ecmo再循环的常用方法,虽然能减少再循环,但存在较多技术缺陷。因此国外有部分学者尝试通过改良ecmo回血管的形状,甚至改变ecmo的插管的方式,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减少再循环。这些改良的方法包括:1.改变ecmo回血管的形状,将ecmo 回血管的形状由直线形改良为“c”形,然后把回血管的尖端朝向三尖瓣的开口,甚至将回血管的尖端直接插入右心室、或肺动脉瓣开口。该策略虽然能减少再循环,但置管过程中存在损伤心肌、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在应用中存在一定争议。2.改变ecmo的插管方式,ecmo回血管的形态由直线型改良为“c”形,回血管尖端朝向三尖瓣开口,同时让引血管的末端插入上腔静脉,与回血管插管末端的形态呈“χ”形。此类方法虽然能够减少再循环,但因操作复杂、置管难度大等问题,在临床上暂未得到广泛应用。3.单部位双腔静脉插管,ecmo颈内双套管被证实能有效减少再循环,但因单管双腔导致管流量受限制、费用高昂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8.综上所述,传统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的单腔、双部位插管的vv-ecmo模式,存在再循环的技术缺陷,再循环会显著削弱ecmo的呼吸支持效能,甚至影响救治成功率。对如何减少再循环、减少再循环的危害,国内外有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因插管复杂、并发症甚至费用等问题,导致减少再循环的改良技术暂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如何设计出现简单、安全、有效的设备和方法来减少再循环,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能够同时用于血液导流和选择性置放血液封堵导管组件,灵活强,且结构合理,能够避免血液从导血管副体流出,该导管组件用于ecmo系统上时能够减少再循环现象。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
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血液引流端采用目的之一所述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
1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血液回流端采用目的之一所述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五在于提供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血液引流端和血液回流端均采用目的之一所述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5.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包括:用于血液导流的导血管主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用于血液封堵导管组件导入的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副体与所述导血管主体并列而设互不相通;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所述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
16.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双腔导血管,所述双腔导血管的内腔分为相互隔绝的导血管主腔和导血管侧腔,使得所述双腔导血管形成互不相通的所述导血管主体和导血
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导血孔;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形成有侧腔顶部开口,所述侧腔顶部开口上覆盖有第一橡胶薄膜,所述第一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第一线状切口;
17.侧腔延长管,所述侧腔延长管与所述导血管副体的尾端连接并与所述导血管侧腔连通,所述侧腔延长管的尾部形成有侧腔底部开口,所述侧腔底部开口上覆盖有第二橡胶薄膜,所述第二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第二线状切口。
18.进一步地,还包括缓冲延长管,所述缓冲延长管设置在所述双腔导血管的尾端并与所述导血管主腔连通。
19.进一步地,所述导血管主体的内侧壁上螺旋设置有加强线圈。
20.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线圈设置在所述导血孔下方并螺旋延伸至所述导血管主腔的下部。
21.进一步地,所述双腔导血管为圆柱形管体,在所述双腔导血管直径的三分之二处形成分腔界面,所述分腔界面将所述双腔导血管分为互不相通的所述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
22.进一步地,所述橡胶薄膜上覆盖有抗凝涂层。
23.进一步地,所述抗凝涂层的厚度为0.5-2mm。
24.进一步地,所述侧腔延长管从所述双腔导血管的一侧向外倾斜延伸。
25.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延长管为单腔管体,所述缓冲延长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双腔导血管的直径。
26.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延长管的尾部设置有缓冲延长管末端接口。
27.进一步地,所述双腔导血管和所述缓冲延长管的总长度为55cm,所述双腔导血管的长度为45cm,所述缓冲延长管的长度为10cm。
28.进一步地,所述导血孔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导血孔在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侧壁上竖直并列而设。
29.进一步地,所述双腔导血管为聚氨酯材料管体,所述缓冲延长管为聚氨酯材料管体。
3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1.一种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包括:
32.用于血液引流的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所述导血管主体的内侧壁上螺旋设置有加强线圈;
33.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介质管主体和导入管主体,所述介质管主体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介质管主体连通的球囊,所述球囊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的一部分;所述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活动穿入所述导血管副体,使得所述球囊穿出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
34.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血压监测的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的感应端为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所述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设置在所述导入管主体内壁上部;所述导入管主体的内壁向外延伸设置有金属导线,所述金属导线与所述监测组件的感应端电性连接。
35.进一步地,所球囊为显影球囊。
3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7.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38.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39.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所述引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用于血液引流,所述导血管副体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所述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所述封堵导管组件用于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
40.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于氧合血液回流的回流导管组件。
41.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导管组件包括:用于介质流通的介质管主体,所述介质管主体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介质管主体连通的球囊,所述球囊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的一部分;至少用于穿刺导丝输入的导入管主体,所述导入管主体与所述介质管主体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用于血压监测的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的感应端设置在所述导入管主体上。
4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四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43.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44.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45.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所述回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用于血液回流;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所述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
46.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于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
4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五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48.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49.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50.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所述引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用于血液引流,所述导血管副体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所述导血管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所述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所述封堵导管组件用于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
51.设置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所述回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和导血管副体,所述导血管主体用于血液回流;所述导血管副体的顶部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所述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
5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5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导血管主体用来引流体循环回流血液,体循环回流血液通过导血管主腔流至ecmo机器进行充分氧合。导流管副体导血管副体用于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例如为水囊导管提供出入通道,水囊导管用于封堵下腔静脉右心房开口)。该导管组件在非使用状态下,橡胶薄膜上的线条状切口被挤压紧闭,使得导
血管副体在非使用时处于密闭真空状态,这种设置方式可保证在静脉置管过程中,血液不会流入导血管副体内。该导管组件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前景。
附图说明
5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整体示意图;
5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球囊膨胀状态时的展示图;
5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膨胀状态球囊在封堵导管上的放大示意图;
5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膨胀状态球囊在封堵导管上的俯视图;
5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监测组件感应端在导入管主体上的放大示意图;
5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封堵导管在固定器内部分叉直观图;
6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封堵导管组件置管过程中压力波形接收分析装置出现的压力波形变化图;
6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封堵导管组件工作状态时的装配图;
6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整体另一示意图;
6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的整体示意图;
6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的部分示意图;
6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的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工作状态时的装配图;
6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验例球囊导管顶端置入ecmo引血管尖端上方、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示意图;
6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验例将球囊充水后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的示意图;
6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验例没有利用球囊封堵下腔静脉的超声造影图;
6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验例证实再循环量较封堵前明显减少的超声造影图。
70.图中:1、顶部开口;2、感应端;3、金属导线;4、导入管主体;5、介质管主体;6、球囊;7、侧孔;8、膨胀状态球囊;9、固定器;10、固定孔;11、血压感受导线;12、血压感受导线接口;13、导入管分叉管;14、介质管分叉管;15、导入管止锁件;16、介质管止锁件;17、导入管末端接口;18、介质管末端接口;19、静脉血管开口;20、上腔静脉;21、下腔静脉;22、右心房;23、导血管主体;24、导血管副体;25、导血孔;26、导血管主体顶端开口;27、第一橡胶薄膜;28、第一线状切口;29、侧腔顶部开口;30、侧腔延长管; 31、第二橡胶薄膜;32、第二线状切口;33、缓冲延长管;34、缓冲延长管末端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7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3.现有技术种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的单腔、双部位插管的vv-ecmo模式存在再循环的技术缺陷,再循环的发生与ecmo引血管对右心房血液的持续负压抽吸有关,如在ecmo引血管尖端的上方应用球囊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理论上可减弱ecmo引血管对右心房血液的负压抽吸,从而达到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目的。根据此设想,我们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封堵下腔静脉的球囊导管,试图通过球囊的封堵达到改善vv-ecmo再循环的目的,方案的介绍如下。
74.实施例1
75.如图1-9所示,一种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包括用于介质流通的介质管主体5,介质管主体5的上部设置有与介质管主体5连通的球囊6,球囊6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的一部分;使用时,介质管主体5插入患者体内,一般经过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21,最后球囊6位于右心房22内且位于下腔静脉21开口的上方,当通过介质管主体5注入介质时,介质到达球囊6使球囊6膨胀,膨胀后的球囊6至少覆盖下腔静脉21 开口的一部分,即可以是全部覆盖封堵状态,也可以是部分覆盖封堵状态,通过膨胀的球囊 6对引流端静脉开口进行至少部分覆盖,能够避免回流端的含氧动脉血再次从静脉血引流端流出,减少再循环现象,球囊6是采用能够显影的材料制备而成,在插管过程种,通过显影技术可以判断球囊所在位置,以更好地正确把握插管位置;往介质管主体5注入的介质最优选地为灭菌注射用水,采用灭菌注射用水充盈球囊可保证万一球囊破裂时,也不会出现无危及生命的空气栓塞副作用。当然,填充介质不局限于灭菌注射用水,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可以选择其它种类的液态介质,甚至气态形介质,例如空气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导管组件还包括至少用于穿刺导丝输入的导入管主体4,导入管主体4与介质管主体5 互不相通,使用时,导入管主体4用于置管时穿刺引导导丝进入,导入管主体4和介质管主体5是被同时导入患者体内的,该导入管主体4也可用于外接压力数值测定传感器,使用生理盐水加压滴入后导入管主体4后可测定右心房22压力值。导管组件还包括用于血压监测的监测组件,监测组件的感应端2设置在导入管主体4上。
7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球囊6为显影球囊,球囊6采用可显影的材料制备而成,例如可采用钡基材料制作而成。实际运用时,通过球囊6的显影,有利于医护人员判断球囊所在位置,实现精确定位。例如,当本实施例的导管组件运用在ecmo治疗中时,血压检测组件用于血压监测,通过血压图像的波形变化可判断导管进入了右心房,再配合显影球囊进行定位,可以精确判断球囊是否已经到达静脉引流血管(例如下腔静脉)的开口处,以确保膨胀状态球囊8能够至少封堵静脉引流血管开口的一部分,以阻止氧合血液再次回流至ecmo系统中。
7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管组件包括封堵导管主体,球囊6包绕在封堵导管主体上部外侧;沿封堵导管主体的延长方向,封堵导管主体的内腔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使得封堵导管主体形成互不相通的介质管主体5和导入管主体4;介质管主体5的上部侧壁设置有侧孔7,球囊6通过侧孔7与介质管主体5连通;导入管主体4设置有顶部开口1,导入管主体4
的内壁设置有金属导线3,监测组件的感应端2设置在导入管主体4的内壁,金属导线3与监测组件的感应端2电性连接。介质管主体5和导入管主体4是经封堵导管主体内腔间隔分出的,封堵导管主体是双腔结构,这种设置方式整体性好,便于封堵导管主体的导入患者体内。封堵导管主体的直径可以设置为3mm(9fr),介质管主体5和导入管主体4两管的管腔直径不同,相互隔绝不相通;导入管主体4的直径可为2mm(6f),导管管主体的开口设置在顶部,以便血流和穿刺引导导丝可顺利通过导入管主体4;介质管主体5的直径可设置为1mm (3f),介质管主体5的上部侧壁设置有侧孔7,为球囊6端侧孔7,可为球囊6注水使其胀起。
7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介质管主体5的尾端向外延伸形成介质管分叉管14,介质管分叉管14和介质管主体5共同构成整体的介质管;导入管主体4的尾端向外延伸形成导入管分叉管13,导入管分叉管13和介质管主体5共同构成整体的导入管;金属导线3从导入管主体4 的尾端向外延伸形成金属导线3延长线。使用时,封堵导管主体能够被导入患者体内,而介质管分叉管14、导入管分叉管13和金属导线3延长线是留在患者体外的。
7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介质管分叉管14的尾端设置有介质管末端接口18,介质管末端接口18用于置管时穿刺引导导丝进入以及外接压力数值测定传感器,经此连接口使用生理盐水加压滴入后可测定右心房22压力值;导入管分叉管13的尾端设置有导入管末端接口17,导入管末端接口17用于向球囊6注水及抽水。
8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介质管分叉管14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抗凝素盖帽,导入管分叉管 13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抗凝素盖帽。介质管分叉管14的尾端和导入管分叉管13的尾端在非使用状态可分别用独立的抗凝素盖帽进行扭住封闭,例如采用肝素盖帽。具体地,可在介质管末端接口18拧上肝素盖帽,以防止介质注射用水流出;在导入管末端接口17拧上肝素盖帽,以防止血液流出。
8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监测组件的感应端2为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在导入管主体4顶部开口1的右下方大概1cm处,设置有一金属质地血流压力波形感受电极薄片,其镶嵌在导入管主体4的内壁与导管紧密相贴不可分离,电极薄片与导入管主体4壁内埋置的金属导线3相连,经固定器9内部分出并延长出独立的金属导线延长线,金属导线延长线外包有绝缘橡胶外皮,形成血压感受导线11,血压感受导线11的尾端设置有血压感受导线接口12,用于连接配套压力波形接收分析装置。导管在穿刺操作过程中经过或到达静脉血管以及右心房 22时,接收装置可以持续产生相应的血流压力波形,便于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8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介质管止锁件16和导入管止锁件15,介质管止锁件16用于阻塞介质管主体5的导通,导入管止锁件15用于阻塞导入管主体4的导通。更加具体地,介质管止锁件16可以设置在介质管分叉管14上,往介质管注水后,可用介质管止锁件16扣紧介质管分叉管14,维持球囊的充盈状态;导入管止锁件15可以设置在导入管分叉管13上,使用时,经导入管主体4可每1-2小时测量血压一次,重复确认位置,测压完毕后用导入管止锁件15扣紧导入管分叉管13。
8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介质管止锁件16为第一锁管卡扣,导入管止锁件15为第二锁管卡扣。将止锁件设置为卡扣,结构简单,也便于操作。
8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固定器9;导管组件在使用状态时,固定器9设置在患者体外用于导管组件的固定。更加具体地,固定器9设置有固定器9上端开口和固定器9下端开口,封堵导管主体从固定器9上端开口向外穿出;介质管分叉管14、导入管分叉管13和金
属导线延长线从固定器9下端开口向外穿出。固定器9包设在导管分叉部位外部,可沿导管上下滑动。为了便于固定器9的固定,可以在固定器9上设置固定件,例如可在固定器9 的下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孔10,便于将固定器9缝合固定于皮肤表面,从而实现导管组件的相对固定。为了提高固定稳定性,固定孔10至少为两个,两个固定孔10对称设置。
8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器9为梯台状固定器9,用于封堵导管主体穿出的一端面为较小面,用于介质管分叉管14、导入管分叉管13和金属导线延长线穿出的一端面为较大面。梯台状固定器9的高度可以设置为3cm,当然也可也设置为其它高度,例如2cm、4cm、5cm 等。
8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球囊6的外壁覆盖有抗凝涂层。球囊6由钡基材料制成,优选地制备材料包括尼龙12和硫酸钡,以保证球囊6注水胀起后具有一定的顺应性及韧度,并可在 x线下及重症超声下显影,球囊6表面覆盖有抗凝涂层,可避免表面血流缓慢聚集区域形成血栓。
8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球囊6在膨胀状态时为各侧面均为圆滑过渡的圆柱状球囊,呈扁圆状,膨胀状态球囊8的最大直径为3cm,最大厚度为0.5cm。更加形象地,膨胀状态时的球囊6呈圆饼状。注水量决定球囊直径大小,注水后的球囊最大直径为3cm,最大厚度0.5cm。右心房22通常测量径线约为40
×
30mm左右,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正常右心房22测量径线不大于50
×
45mm。下腔静脉21全段直径各不相同,范围在1.7-2.3cm之间,会因疾病原因有相应的增加或减少,下腔静脉21在右心房22开口前缘有一单个半月形静脉瓣(欧氏瓣),随血流漂浮,无明显结构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球囊根据并利用下腔静脉21及右心房22 结构特点而设,避免直接球囊膨胀加压时着力于下腔静脉21血管壁封堵,从而避免对血管造成不可逆损伤,也避免影响患者预后。使用注水膨胀后的圆饼形球囊6覆盖封堵下腔静脉 21在右心房22的开口,膨胀球囊的直径大于正常人体下腔静脉21最大直径,体积又不至于影响右心房22正常的循环,即可达到预想效果,又减少对正常结构的非预期损伤。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球囊设置在静脉血管内以对静脉血管进行阻塞的,这种设置方式有对静脉血管壁造成压力损伤的危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球囊设置在静脉血管的开口上,置于右心房22内,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个风险。
8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介质管主体5为用于灭菌注射用水流通的管体,球囊6为水囊,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充盈球囊可保证万一球囊破裂时产生危及生命的空气栓塞副作用。
8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封堵导管主体的顶部形成有锥形体,锥形体与导入管主体4连通并与介质管主体5隔绝;导入管的顶部开口1设置在锥形体的顶端;球囊6包绕在封堵导管主体上部外并位于锥形体下方,优选地,球囊6包绕在锥形体尖端开口(导入管的顶部开口 1)下方大概2cm处。封堵导管主体的顶部采取锥形设置,便于导入患者体内,使用状态时,锥形体的顶部穿出静脉血管的开口设置在右心房22内,心脏舒张状态时,球囊6并不是紧贴静脉血管开口19的,此时球囊6离静脉血管开口19是有一小段距离的;当心脏收缩,回血端往右心房22供含氧动脉血时,膨胀的圆饼状球囊6完全覆盖封堵静脉血管的开口。
9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封堵导管主体、介质管分叉管14和导入管分叉管13的材料为聚氨酯材料,安全性高,制作简单;固定器9、介质管止锁件16、导入管止锁件15、介质管末端接口18、导入管末端接口17的材料为聚碳酸酯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保持器件不变形。
9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当该导管组件是从股静脉插入时,导管组件的总长度可以
设置为 70cm,距离锥形体顶端(导入管的顶部开口1)60cm处,双腔各自分叉开,并延长出两条相互独立、相同长度、相同直径的空腔分叉管,分别记为介质管分叉管14和导入管分叉管13。导入管主体4向外延长出来的独立的血压感受导线11,血压感受导线11与导入管分叉管13 等长。如果该导管组件是用于颈静脉,则总体组件的总长度可以缩短。
92.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结构根据人体器官特点而设,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材质安全,对人体无使用副作用。
93.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患者v-v ecmo股静脉插管的对侧股静脉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囊导管的穿刺点,通过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法)置入导丝,以及沿穿刺引导导丝先后经新型水囊双腔静脉导管的导入管末端开口、导入管分叉管13、导入管主体4、导入管顶部开口1置入本导管。根据《人体测量方法》及相关文献,右股静脉距离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入口距离为33-44cm,因此当导管进入30cm时,使用血压感受导线接口12连接配套压力波形接收分析装置,在水囊静脉导管继续前置的过程中,随着导管尖端右下方1cm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不断感受血流压力变化,外接装置便可出现持续相应的压力波形变化图像,当压力波形表现为右心房22特殊的正弦波形时(图7,a波为右心房22收缩波形,c波为三尖瓣移向右心房22波形,v波为右心房22 充盈波形),表明尖端开口到达右心房22,并通过导入管末端开口加压滴入生理盐水,可具体测定右心房22压力值,在0-10cmh2o范围内同样可确认导管尖端(锥形体顶端)到达右心房22。为确保对患者的安全性,通过床边超声机及床边x线片显示导管尖端附近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的位置以及球囊6的位置,进一步确认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22。然后在介质管末端开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使球囊胀起成圆饼形,圆饼状球囊自然覆盖封堵于下腔静脉21 右心房22开口处,注水后可用介质管止锁件16扣紧介质管分叉管14,维持球囊的充盈状态。经导入管主体4可每1-2小时测压一次,重复确认位置,测压完毕后用导入管止锁件15扣紧介质管分叉管14;导入管分叉管13和介质管分叉管14在非使用状态可用独立的肝素帽进行扭住封闭。
94.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也可用于药物输送,进行药物输送时,通过导入管主体4将药物送入,药物最终从导入管主体4顶部开口1输出。
95.实施例2
96.如图10-12所示,一种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包括用于血液导流的导血管主体23和用于血液封堵导管组件导入的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25,导血孔25用来引流体循环回流血液,体循环回流血液通过导血管主腔流至ecmo 机器进行充分氧合;导血管副体24与导血管主体23并列而设互不相通;导血管副体24的顶端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该导管组件在非使用状态下,因为橡胶的弹性挤压性质,橡胶薄膜上的线条状切口被挤压紧闭,使得导血管副体 24在非使用时处于密闭真空状态,这种设置方式可保证在静脉置管过程中,血液不会流入导血管副体24内,而需要通过导血管副体24往体内置入封堵水囊导管(例如实施例1的封堵导管),导血管副体24顶部橡胶薄膜上的线状切口和导血管副体24底部橡胶薄膜上的线状切口均可被撑开,便于封堵导管从导血管副体24底部的线状切口进入,并通过导血管副体 24顶部的线状切口,最终到下腔静脉21或上腔静脉20。
9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导血管主体23主要用于血液的导流,例如用于静脉
血的引出,而导血管副体24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封堵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开口的水囊导管的顺利通过,为水囊导管的出入通道。
9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管组件包括双腔导血管,双腔导血管的内腔分为相互隔绝的导血管主腔和导血管侧腔,使得双腔导血管形成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导血孔25;导血管副体24的顶部形成有侧腔顶部开口 29,侧腔顶部开口29上覆盖有第一橡胶薄膜27,第一橡胶薄膜27上设置有第一线状切口28;即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是通过一根管子进行内腔分隔而形成的,整体性好,便于临床操作。该导管组件还包括侧腔延长管30,侧腔延长管30与导血管副体24的尾端连接并与导血管侧腔连通,侧腔延长管30的尾部形成有侧腔底部开口,侧腔底部开口上覆盖有第二橡胶薄膜31,第二橡胶薄膜31上设置有第二线状切口32;当需要往导血管副体24向体内置入封堵水囊导管时,封堵导管从侧腔延长管30上的第一线状切口28进入,依次通过侧腔延长管30、导血管副体24后从导血管副体24上的第二线状切口32穿出,最终到下腔静脉21 或上腔静脉20。该导管组件在非使用状态时,第一线状切口28和第二线状切口32因为橡胶的弹性挤压性质被挤压紧闭,使得导血管副体24在非使用时处于密闭真空状态。这种设置方式可保证在静脉置管过程中,血液不会流入导血管副体24内。
9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导管组件还包括缓冲延长管33,缓冲延长管33设置在双腔导血管的尾端并与导血管主腔连通。优选地,缓冲延长管33为单腔管体,缓冲延长管33的直径大于双腔导血管的直径。缓冲延长管33的直径比双腔导血管的直径略大,在使用时,缓冲延长管33不进入人体血管。缓冲延长管33的尾部设置有缓冲延长管末端接口34。缓冲延长管33的主要作用包括:ecmo置管过程中通过穿刺引导导丝,以及通过体外的缓冲延长管末端接口34连接ecmo输送血液管道。
10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血管主体23的内侧壁上螺旋设置有加强线圈,更加优选地,加强线圈设置在导血孔25下方并螺旋延伸至导血管主腔的下部。加强线圈均匀螺旋圈绕在导血管主体23的内侧壁上,起到支撑保持主腔结构,维持血流通畅的作用。
10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双腔导血管为圆柱形管体,在双腔导血管直径的三分之二处形成分腔界面,分腔界面将双腔导血管分为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腔和导血管侧腔的顶端开口在同一水平面,两开口横截面为一大一小两个半圆,导血管主腔的横截面积大于导血管侧腔的横截面积,两腔开口横截面总体组成一个圆形截面。
10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橡胶薄膜上覆盖有抗凝涂层,抗凝涂层由抗凝成分形成,例如可包括肝素。抗凝涂层可避免流经、聚集在导血管副体24顶部附近的血液形成血栓。
10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抗凝涂层的厚度为0.5-2mm,可以选自0.5mm、0.8mm、1mm、1.2mm、1.5mm、1.8mm和2mm中的一种,或其他合理的厚度。
10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侧腔延长管30从双腔导血管的一侧向外倾斜延伸,延伸长度可为 2-20cm,优选地为2-10cm,更加优选地为3cm。在置管时,侧腔延长管30是置于患者体外的,不会进入患者体内。
10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双腔导血管和缓冲延长管33的总长度为55cm,双腔导血管的长度为45cm,缓冲延长管33的长度为10cm。
10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血孔25的数量为3个,3个导血孔25在导血管主体23的侧
壁上竖直并列而设。3个导血孔25用来引流体循环回流血液,体循环回流血液通过导血管主腔流至ecmo机器进行充分氧合,因为引血管主要靠虹吸及引力来引流下腔静脉21回流的血液,因此三个导血孔25可以避免导管贴壁产生的剪切力影响引流血液的流量、流速。
10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双腔导血管和缓冲延长管33均为聚氨酯材料管体,安全性高,制作简单。
10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导管组件优选用于静脉血引流端,例如用于下腔静脉21 以将静脉血从下腔静脉21向外引出,作为引流管用。而根据实际的医用需要,该导管组件也可以用于上腔静脉20中,甚至可以作为血液回流管。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管组件从股静脉导入时,在ecmo使用前的置管过程中,穿刺引导导丝可依次通过导血管主体23,从导血管主体23的顶端开口穿出,保证置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经股静脉到达下腔静脉 21,此时,可以先运行v-v ecmo进行治疗;或者,通过导血管副体24置入封堵水囊导管后再运行v-v ecmo进行治疗均可。封堵水囊导管可以为实施例1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
109.实施例3
110.如图12所示,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和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封堵导管组件是可拆卸地活动设置在血液导流组件上的。优选地,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为独立的,可以精准封堵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开口的水囊导管。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为一条双腔 ecmo引血导管。方案介绍如下。
111.一种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包括:
112.用于血液引流的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25;
113.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介质管主体5和导入管主体4,介质管主体5的上部设置有与介质管主体5连通的球囊6,球囊6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的一部分;
114.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活动穿入导血管副体24,使得球囊穿出导血管副体24 的顶部。
115.其中,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还包括用于血压监测的监测组件,监测组件的感应端2设置在导入管主体4上。
116.实施例3中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1所示,实施例1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3中不再赘述。
117.实施例3中用于血液引流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3中不再赘述。
118.实施例3所提供的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119.在患者准备行vv-ecmo治疗时,选取相应股静脉作为本设计导管套装的置入穿刺点,将双腔ecmo引血管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均进行预先冲管,保证两腔内充满生理盐水,通过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法)置入导丝,以及沿穿刺引导导丝先后经双腔ecmo 引血导管的导血管主体23,在从导血管主体顶端开口26穿出,确保双腔ecmo引血导管
置入下腔静脉21中,可以先运行v-v ecmo进行治疗;或者,通过导血管副体24置入封堵水囊导管后再运行v-v ecmo进行治疗均可。
120.封堵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的水囊导管可先撑开双腔ecmo引血导管侧腔延长管30末端第二橡胶薄膜31上的第二线状切口32,缓慢送入此水囊封堵导管至双腔ecmo引血导管的导血管侧腔,直至水囊导管尖端到达双腔ecmo导血管侧腔开口的第二橡胶薄膜31,撑开第二橡胶薄膜31上的第二线状切口32,水囊导管即经双腔ecmo引血导管的导血管副体24 到达下腔静脉21,此时水囊封堵导管的锥形体及以下一小部分处于下腔静脉21中,水囊封堵导管主体剩余部分在双腔ecmo导血管侧腔内,分叉管则留在体外。
121.根据《人体测量方法》及相关文献,右股静脉距离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入口距离为 33-44cm,因此当导管进入30cm时,使用血压感受导线接口12连接配套压力波形接收分析装置,在水囊静脉导管继续前置的过程中,随着导管尖端右下方1cm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不断感受血流压力变化,外接装置便可出现持续相应的压力波形变化图像,当压力波形表现为右心房22特殊的正弦波形时(图7,a波为右心房22收缩波形,c波为三尖瓣移向右心房22 波形,v波为右心房22充盈波形),表明水囊导管尖端开口到达右心房22,并通过导入管末端开口加压滴入生理盐水,可具体测定右心房22压力值,在0-10cmh2o范围内同样可确认导管尖端(锥形体顶端)到达右心房22。为确保对患者的安全性,通过床边超声机及床边x 线片显示导管尖端附近血压波形感受电极片的位置以及球囊6的位置,进一步确认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22。然后在介质管末端开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使球囊胀起成圆饼形,圆饼状球囊自然覆盖封堵于下腔静脉21右心房22开口处,注水后可用介质管止锁件16扣紧介质管分叉管14,维持球囊的充盈状态。经导入管主体4可每1-2小时测压一次,重复确认位置,测压完毕后用导入管止锁件15扣紧介质管分叉管14;导入管分叉管13和介质管分叉管14在非使用状态可用独立的肝素帽进行扭住封闭。
122.实施例4
123.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124.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125.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引流导管组件包括用于血液引流的引流管,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穿入引流管,球囊6穿出引流管的顶部,球囊6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的一部分;
126.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于氧合血液回流的回流导管组件。
127.实施例4所提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通过在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上活动可拆卸设置封堵导管组件,可以阻碍从ecmo系统回流的含氧血进入静脉血管引流端开口,从而减少再循环现象。
128.实施例4中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1所示,实施例1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4中不再赘述。实施例4中用于血液引流的引流管不作具体限定,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所用的封堵导管组件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可以采用实施例2所提供的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
129.实施例5
130.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装置;和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
21 中用于氧合血液回流的回流导管组件。
131.实施例5中的引流导管装置优选为实施例3所提供的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和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这两大组件的连接关系已经在实施例3中作了介绍,在此不在赘述。
132.另外,实施例5中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1所示,实施例1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5中不再赘述。
133.实施例5中用于血液引流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5中不再赘述。
134.实施例6
135.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136.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137.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引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引流,导血管副体24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导血管主体23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 25;导血管副体24的顶端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封堵导管组件用于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
138.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于氧合血液回流的回流导管组件。
139.实施例6所提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引流导管组件采取了新颖的设计,进行ecmo治疗时,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引流,而导血管副体24用于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是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通道。
140.实施例6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6中不再赘述。
141.而实施例6中的封堵导管组件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但优选为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此时,采用膨胀的球囊6对引流端的静脉血管开口19进行覆盖封堵。但是,封堵原理不局限于实施例1的方案,只要能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即可。例如,也是通过球囊进行封堵,但封堵的位置不在于静脉血管引流端开口,球囊不是设置在静脉血管的开口上方,而是设置在静脉血管内,只要能实现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即可。
142.实施例7
143.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144.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145.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回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回流;导血管副体24的顶端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
146.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于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
147.实施例7所提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回流导管组件采取了新颖的设计,进行ecmo
治疗时,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回流。实施例7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7中不再赘述。
148.此外,导血管副体24可用于置放其他合适的医疗器件,例如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是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通道,封堵导管组件用于控制灌注到患者右心房22的血流量,此时封堵导管组件的状态应该是可调节的,通过调节封堵导管组件的状态使得回流至右心房22的含氧血量发生变化,此时封堵导管组件不一定是实施例1所提供的水囊导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但是,根据实际的医疗水平和实际需求,导血管副体24可以置放其他类型医疗器件,甚至不置放任何医疗器件。
149.实施例8
150.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151.设置在患者体外的血泵和氧合器;
152.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引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引流,导血管副体24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导血管主体23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血孔 25;导血管副体24的顶端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封堵导管组件用于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
153.设置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回流导管组件包括并列而设互不相通的导血管主体23和导血管副体24,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回流;导血管副体24的顶端开口和底部开口上均覆盖有橡胶薄膜,橡胶薄膜上设置有线状切口。
154.实施例8所提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引流导管组件采取了新颖的设计,进行ecmo治疗时,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引流,而导血管副体24用于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是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通道。实施例8中用来接收低氧合血液的引流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8中不再赘述。而实施例8中,设置在引流血管的封堵导管组件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但优选为实施例1所提供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此时,采用膨胀的球囊6对引流端的静脉血管开口19进行覆盖封堵。但是,封堵原理不局限于实施例1的方案,只要能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即可。例如,也是通过球囊进行封堵,但封堵的位置不在于静脉血管引流端开口,球囊不是设置在静脉血管的开口上方,而是设置在静脉血管内,只要能实现阻碍氧合血液进入引流端静脉血管即可。
155.实施例8所提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回流导管组件采取了新颖的设计,进行ecmo治疗时,导血管主体23用于血液回流。实施例8中用来回流氧合血液的回流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8中不再赘述。此外,回流导管组件上的导血管副体24可用于置放其他合适的医疗器件,例如用于封堵导管组件进出,是封堵导管组件的进出通道,封堵导管组件用于控制灌注到患者右心房22的血流量,此时封堵导管组件的状态应该是可调节的,通过调节封堵导管组件的状态使得回流至右心房22的含氧血量发生变化,此时封堵导管组件不一定是实施例1所提供的水囊导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但是,根据实际的医疗水
平和实际需求,导血管副体24可以置放其他类型医疗器件,甚至不置放任何医疗器件。
156.实施例9
157.一种用于ecmo治疗时的插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8.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插入导血管组件,导血管组件用于接收低氧合血液,导血管组件上设置有球囊6,将球囊6从静脉血管的开口穿出,置于静脉血管的开口上方,球囊6膨胀时能够至少覆盖引流端静脉血管开口19的一部分。使用过程中,心脏舒张时,球囊 6并不是紧贴静脉血管开口19的,此时球囊6离静脉血管开口19是有一小段距离的;当心脏收缩,回血端往右心房22供含氧动脉血时,膨胀状态球囊8完全覆盖封堵静脉血管的开口。
159.在上腔静脉20或下腔静脉21中插入的导血管组件优选为实施例3所提供的能有效减少再循环的引流导管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和用于血液导流的导管组件,这两大组件的连接关系已经在实施例3中作了介绍,在此不在赘述。
160.而实施例9中的用于静脉血引流端封堵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1所示,实施例1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9中不再赘述。
161.实施例9中用于血液引流的导管组件的结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以及优选的设置方案如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2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实施例9中不再赘述。
162.效果验证
163.以下实验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具体操作方式如下:申请人在临床上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血管封堵的球囊导管,导管顶端有可充水的球囊,在超声的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置入ecmo引血管尖端的上方、右心房的开口。申请人在ecmo插管对侧的股静脉,通过 seldinger法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超声引导下将球囊导管顶端置入ecmo引血管尖端上方、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图13),球囊进行充水后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图14),封堵后患者的肺动脉svo2由77%升至92%(表1),桡动脉pao2/fio2由58升至103mmhg(表2),虽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波动,但很快恢复正常水平(表3),复查超声造影证实再循环量较封堵前(图15)明显减少(图16)。该研究结果提示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再循环,而且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短期应用安全等优点,有望成一种减少vv-ecmo再循环的理想方法。
164.表1球囊导管充水前后混合静脉血气分析变化
[0165] 充水前充水后5minph7.427.43po2(mmhg)4163pco2(mmhg)39.840.7svo2(%)7792hco
3-(mmol/l)25.825.7
[0166]
从表1中的记录可得,球囊导管充水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后肺动脉混合静脉血po2、 svo2明显升高。
[0167]
表2球囊导管充水前后桡动脉血气分析变化
[0168] 充水前充水后5minph7.427.43
po2(mmhg)58103pco2(mmhg)37.942.5sao2(%)8998hco
3-(mmol/l)25.128.5
[0169]
从表2中的数据可得,球囊导管充水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后桡动脉血po2、sao2明显升高。
[0170]
表3球囊导管充水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0171][0172][0173]
从表3中的记录可得,球囊导管充水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后hr、bp、mpap、pawp、 co升高。
[0174]
从图15-16中可看出,球囊导管充水对下腔静脉进行部分封堵后,超声造影发现球囊充水后(图16)再循环量较球囊充水前(图15)明显减少。
[0175]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