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5:45: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对人体健康、环境、生态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空气中的粉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除尘装置已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电力、水利、钢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传统的除尘装置存在除尘方式单一,不方便清理等问题,外形多为方形,内部形成的气流是混乱的,不能很好的利用离心力,除尘效果一般,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利用离心力除尘和滤芯除尘相结合,当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到进气管中,进入到渐开线圆筒中,粉尘颗粒会沿下圆筒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受重力作用沿内壁落入锥桶底部灰斗内,还有一部分灰尘颗粒悬浮在下圆筒内,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会在除尘桶内旋转向上,通过滤芯侧壁过滤后,洁净的空气上升到上圆筒内,通过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排放。采用圆形除尘桶,减少气体的相互碰撞,能更好的利用离心力,电控装置控制脉冲电磁阀定时启闭,当脉冲电磁阀开启时,气包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喷出气流,通过反吹爆炸头使气流扩散到滤芯内,使除尘滤芯出现瞬时正压,产生鼓胀,沉积在除尘滤芯的粉尘脱落,灰尘落入锥桶内进入灰斗,实现自动清理。
4.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一种除尘装置,由进气管、上圆筒、渐开线圆筒、下圆筒、锥桶、滤芯、滤芯支撑架、气包、电磁脉冲阀、连接件、胶管穿壁器、反吹爆炸头、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电控装置、侧门等组成。
5.除尘桶由上圆筒、渐开线圆筒、下圆筒、锥桶组成,上圆筒上端盖开有圆孔,上圆筒与渐开线圆筒之间有带圆孔的隔板,将除尘桶分成两个腔体,进气管通过法兰盘与除尘桶的渐开线圆筒连接,除尘桶的下圆筒中安装滤芯,滤芯的上端顶在隔板上,滤芯的出气口与隔板上的圆孔相通,保证密封效果,滤芯下端通过滤芯支撑架固定,气包位于除尘桶上方,电磁脉冲阀通过连接件与气包连接,通过胶管穿壁器与除尘桶上圆筒连接,胶管穿壁器与反吹爆炸头连接。连接管下方连接上圆筒上端的圆孔,连接管的上方连接离心风机的进气口,出气管连接离心风机出气口。
6.当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到进气管中,进入到渐开线圆筒中,粉尘颗粒会沿下圆筒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受重力作用沿内壁落入锥桶底部灰斗内,还有一部分灰尘颗粒悬浮在下圆筒内,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会在除尘桶内旋转向上,通过滤芯侧壁过滤后,洁净的空气上升到上圆筒内,通过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排放。采用圆形除尘桶,减少气体的相互碰撞,能更好的利用离心力。
7.滤芯工作时的阻力会随着滤料表面粉尘的厚度增大而增大,阻力达到一定值,除尘滤芯需要进行清灰,电控装置控制脉冲电磁阀定时启闭。当脉冲电磁阀开启时,气包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喷出气流,通过反吹爆炸头使气流扩散到尘滤芯内,使除尘滤芯出现瞬时正压,产生鼓胀,沉积在除尘滤芯的粉尘脱落,灰尘落入锥桶内进入灰斗,保证滤芯的清洁。
8.下圆筒安装可以开启的侧门,当滤芯长时间使用需要更换的时候,开启侧门,更换滤芯即可。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除尘装置,利用离心力除尘和滤芯除尘相结合,除尘效果好,外形为圆形更好的利用离心力,电控装置控制电磁阀定时开启关闭,自动清除滤芯的灰尘,过滤的灰尘集中进入灰斗管中,方便灰尘的清理,含有粉尘的气体,经过过滤后,符合环评要求,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11.图1为局部剖的主视图
12.图2为局部剖的左视图
13.图3为俯视图
14.图4为立体图
15.图中1进气管、2上圆筒、3渐开线圆筒、4下圆筒、5锥桶、6滤芯、7滤芯支撑架、8气包、9电磁脉冲阀、10连接件、11胶管穿壁器、12反吹爆炸头、13连接管、14离心风机、15出气管、16侧门、17隔板、18灰斗
16.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7] 一种除尘装置,由进气管(1)、上圆筒(2)、渐开线圆筒(3)、下圆筒(4)、锥桶(5)、滤芯(6)、滤芯支撑架(7)、气包(8)、电磁脉冲阀(9)、连接件(10)、胶管穿壁器(11)、反吹爆炸头(12)、连接管(13)、离心风机(14)、出气管(15)、电控装置等组成。
[0018]
除尘桶由上圆筒(2)、渐开线圆筒(3)、下圆筒(4)、锥桶(5)组成,上圆筒(2)上端盖开有圆孔,上圆筒(2)与渐开线圆筒(3)之间有带圆孔的隔板(17),将除尘桶分成两个腔体,进气管(1)通过法兰盘与除尘桶的渐开线圆筒(3)连接,除尘桶的下圆筒(4)中安装滤芯(6),滤芯(6)的上端顶在隔板(17)上,滤芯(6)的出气口与隔板(17)上的圆孔相通,保证密封效果,滤芯(6)下端通过滤芯支撑架(7)固定,气包(8)位于除尘桶上方,电磁脉冲阀(9)通过连接件(10)与气包(8)连接,通过胶管穿壁器(11)与除尘桶上圆筒(2)连接,胶管穿壁器(11)与反吹爆炸头(12)连接。连接管(13)下方连接上圆筒(2)上端的圆孔,连接管(13)的上方连接离心风机(14)的进气口,出气管(15)连接离心风机(14)出气口。
[0019]
当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离心风机(14)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到进风管(1)中,进入到渐开线圆筒(3)中,粉尘颗粒会沿下圆筒(4)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受重力作用沿内壁落入锥桶底部灰斗(18)内,还有一部分灰尘颗粒悬浮在下圆筒(4)内,在离心风机(14)的作用下,气体会在除尘桶内旋转向上,通过滤芯(6)侧壁过滤后,洁净的空气上升到上圆筒(2)内,通过连接管(13)、离心风机(14)、出气管(15)排放。采用圆形除尘桶,减少气体的相互碰撞,能更好的利用离心力。
[0020]
滤芯工作时的阻力会随着滤料表面粉尘的厚度增大而增大,阻力达到一定值,除尘滤芯需要进行清灰,电控装置控制脉冲电磁阀(9)定时启闭。当脉冲电磁阀(9)开启时,气包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9)喷出气流,通过反吹爆炸头(12)使气流扩散到尘滤芯(6)内,使除尘滤芯(6)出现瞬时正压,产生鼓胀,沉积在除尘滤芯(6)的粉尘脱落,灰尘落入锥桶(5)内进入灰斗(18),保证滤芯的清洁。下圆筒安装可以开启的侧门(16),当滤芯(6)长时间使用需要更换的时候,开启侧门(16),更换滤芯(6)即可。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除尘装置,利用离心力除尘和滤芯除尘相结合,除尘效果好,外形为圆形更好的利用离心力,电控装置控制电磁阀定时开启关闭,自动清除滤芯的灰尘,过滤的灰尘集中进入灰斗管中,方便灰尘的清理,含有粉尘的气体,经过过滤后,符合环评要求,达标排放。


技术特征:
1.一种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进气管、上圆筒、渐开线圆筒、下圆筒、锥桶、滤芯、滤芯支撑架、气包、电磁脉冲阀、连接件、胶管穿壁器、反吹爆炸头、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电控装置、侧门组成,除尘桶由上圆筒、渐开线圆筒、下圆筒、锥桶组成,上圆筒上端盖开有圆孔,上圆筒与渐开线圆筒之间有带圆孔的隔板,将除尘桶分成两个腔体,进气管通过法兰盘与除尘桶的渐开线圆筒连接,除尘桶的下圆筒中安装滤芯,滤芯的上端顶在隔板上,滤芯的出气口与隔板上的圆孔相通,保证密封效果,滤芯下端通过滤芯支撑架固定,气包位于除尘桶上方,电磁脉冲阀通过连接件与气包连接,通过胶管穿壁器与除尘桶上圆筒连接,胶管穿壁器与反吹爆炸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管下方连接上圆筒上端的圆孔,连接管的上方连接离心风机的进气口,出气管连接离心风机出气口,当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到进风管中,进入到渐开线圆筒中,粉尘颗粒会沿下圆筒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受重力作用沿内壁落入锥桶底部灰斗内,还有一部分灰尘颗粒悬浮在下圆筒内,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会在除尘桶内旋转向上,通过滤芯侧壁过滤后,洁净的空气上升到上圆筒内,通过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排放,采用圆形除尘桶,减少气体的相互碰撞,能更好的利用离心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滤芯工作时的阻力会随着滤料表面粉尘的厚度增大而增大,阻力达到一定值,除尘滤芯需要进行清灰,电控装置控制脉冲电磁阀定时启闭,当脉冲电磁阀开启时,气包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喷出气流,通过反吹爆炸头使气流扩散到尘滤芯内,使除尘滤芯出现瞬时正压,产生鼓胀,沉积在除尘滤芯的粉尘脱落,灰尘落入锥桶内进入灰斗,保证滤芯的清洁,下圆筒安装可以开启的侧门,当滤芯长时间使用需要更换的时候,开启侧门,更换滤芯即可。

技术总结
一种除尘装置,当含有粉尘的气体,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到进风管中,进入到渐开线圆筒中,粉尘颗粒会沿下圆筒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受离心力的作用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受重力作用沿内壁落入锥桶底部灰斗内,还有一部分灰尘颗粒悬浮在下圆筒内,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会在除尘桶内旋转向上,通过滤芯侧壁过滤后,洁净的空气上升到上圆筒内,通过连接管、离心风机、出气管排放。电控装置控制脉冲电磁阀定时启闭,当脉冲电磁阀开启时,气包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喷出气流,通过反吹爆炸头使气流扩散到滤芯内,使除尘滤芯出现瞬时正压,产生鼓胀,沉积在除尘滤芯的粉尘脱落,灰尘落入锥桶内进入灰斗,实现自动清理。实现自动清理。实现自动清理。


技术研发人员:谢宏建 李健 闫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鑫田(烟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1
技术公布日:2022/3/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