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0:0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运动可穿戴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例如专利号为cn03273470.0可穿戴气冷降温装置,致冷装置主要由液态致冷剂罐、换热器、微型引风机、监控电路板、电磁阀、电源组成。致冷剂在换热器气化后与引风机吸入的外界空气混合形成低温混合气体经柔性输气管送到冷气散发装置由其上的细孔散发到人体四周,从而给人体降温,但是该技术方案的缺点是没有办法调节散热的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可以调节散热的速度。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包括背包组件、液化组件、活塞组件和驱动连通组件,所述背包组件与液化组件相连接,液化组件与活塞组件相连接,活塞组件与驱动连通组件相连接,背包组件与驱动连通组件相连接。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所述背包组件包括背包板、背带、套筒一、套筒二、支架一、转轴一、离合板一、离合板二、支架二、输入电机、电机基座、离合滑杆、离合滑杆推簧、螺旋连通管,所述背带设置有两个,两个背带均与背包板固定连接,套筒一内置有比热容较小的溶液,套筒一与背包板固定连接,套筒一内端设置有夹层,螺旋连通管置于套筒一内端设置有的夹层中,套筒二与背包板固定连接,套筒二的内端镂空,支架一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一上,支架一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一,转轴一与离合板一固定连接,离合板一与离合板二配合连接,离合板二与离合滑杆滑动连接,离合滑杆推簧设置在离合板二与离合滑杆之间,离合滑杆与支架二转动连接,输入电机与电机基座固定连接,电机基座与背包板固定连接,输入电机的输出轴与离合滑杆固定连接。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所述液化组件包括密封板、下套管、中套管、上套管、中端滑杆、拉簧、连管、液化腔、锥形分散体、扩展套管,所述密封板与下套管固定连接,下套管与中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中套管与上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中端滑杆贯通并与上套管滑动连接,拉簧设置在中端滑杆与上套管之间,上套管内置有液化腔,连管为三通连通,连管一端与中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连管一端与上套管固定连接并且连通液化腔,连管的另一端与螺旋连通管固定连接并连通,锥形分散体固定连接在中端滑杆的下端,并且锥形分散体设置在下套管中,扩展套管与下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扩展套管与活塞组件相连接,密封板设置在套筒二中。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套管、连通管一、连通管二、固定环、飞轮、矩形滑槽、内端卡槽、内端滑子、铰接连杆、内端活塞、内端卡杆、内端卡杆推簧,所述连通管一、连通管二均与活塞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固定环与活塞套管固定连接,矩形滑槽设置在飞轮上,内端卡槽设置有多个,多个内
端卡槽均布在矩形滑槽内,内端滑子与矩形滑槽滑动连接,内端卡杆与内端卡槽配合连接,内端卡杆与内端滑子滑动连接,内端卡杆设置有两个,内端卡杆推簧设置在两个内端卡杆,铰接连杆一端铰接连接在内端滑子上,铰接连杆另一端铰接连接在内端活塞上,内端活塞与活塞套管滑动连接,连通管一与扩展套管固定连接并连通,驱动连通组件与连通管二固定连接并连通。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所述连通组件包括固定架、散热背板、内端转杆、散热扇叶、转动锥齿、配合锥齿、配合锥齿轴、传动皮带、连通腔室,所述固定架与散热背板固定连接,内端转杆贯通固定架并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散热扇叶固定在内端转杆上,并置于固定架、散热背板之间,配合锥齿与内端转杆固定连接,连通腔室设置散热背板内,配合锥齿与转动锥齿啮合传动,配合锥齿与配合锥齿轴固定连接,配合锥齿轴与传动皮带配合连接,传动皮带与输入电机输出轴配合连接,连通管二与散热背板固定连接并且连通管二与连通腔室连通,螺旋连通管与散热背板固定连接并且螺旋连通管与连通腔室连通。
10.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通过离合板一带动着转轴一运动,进而通过转轴一进行动力输出,为防止输入电机在通断电的时候突然启停机,进而造成通过输入电机瞬时输出的动力较大进而通过离合板一与离合板二之间的相对转动释放,进而起到保护装置的作用。通过离合滑杆推簧的弹力作用,进而使得离合板一与离合板二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4.图2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15.图3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背包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16.图4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背包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17.图5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背包组件结构示意图三;
18.图6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液化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19.图7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液化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20.图8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活塞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21.图9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活塞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22.图10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活塞组件结构示意图三;
23.图11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驱动连通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24.图12是本发明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的驱动连通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25.图中:背包组件1;背包板101;背带102;套筒一103;套筒二104;支架一105;转轴一106;离合板一107;离合板二108;支架二109;输入电机1010;电机基座1011;离合滑杆1012;离合滑杆推簧1013;螺旋连通管1014;液化组件2;密封板201;下套管202;中套管203;上套管204;中端滑杆205;拉簧206;连管207;液化腔208;锥形分散体209;扩展套管2010;活塞组件3;活塞套管301;连通管一302;连通管二303;固定环304;飞轮305;矩形滑槽306;内端卡槽307;内端滑子308;铰接连杆309;内端活塞3010;内端卡杆3011;内端卡杆推簧3012;驱动
连通组件4;固定架401;散热背板402;内端转杆403;散热扇叶404;转动锥齿405;配合锥齿406;配合锥齿轴407;传动皮带408;连通腔室409。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装置中所述的固定连接是指通过焊接、螺纹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结合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所述的转动连接是指通过将轴承烘装在轴上,轴或轴孔上设置有弹簧挡圈槽,通过将弹性挡圈卡在挡圈槽内实现轴承的轴向固定,实现转动;所述的滑动连接是指通过滑块在滑槽或导轨内的滑动进行连接,滑槽或导轨一般为阶梯状,防止滑块在滑槽或导轨内发生脱落;所述的铰接是指通过在铰链、销轴和短轴等连接零件上进行活动的连接方式;所需密封处均是通过密封圈或o形圈实现密封。
28.具体实施方式一:
29.下面结合图1-12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运动可穿戴降温装置,包括背包组件1、液化组件2、活塞组件3和驱动连通组件4,所述背包组件1与液化组件2相连接,液化组件2与活塞组件3相连接,活塞组件3与驱动连通组件4相连接,背包组件1与驱动连通组件4相连接。
30.具体实施方式二:
31.下面结合图1-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背包组件1包括背包板101、背带102、套筒一103、套筒二104、支架一105、转轴一106、离合板一107、离合板二108、支架二109、输入电机1010、电机基座1011、离合滑杆1012、离合滑杆推簧1013、螺旋连通管1014,所述背带102设置有两个,两个背带102均与背包板101固定连接,套筒一103内置有比热容较小的溶液,套筒一103与背包板101固定连接,套筒一103内端设置有夹层,螺旋连通管1014置于套筒一103内端设置有的夹层中,套筒二104与背包板101固定连接,套筒二104的内端镂空,支架一105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一103上,支架一105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一106,转轴一106与离合板一107固定连接,离合板一107与离合板二108配合连接,离合板二108与离合滑杆1012滑动连接,离合滑杆推簧1013设置在离合板二108与离合滑杆1012之间,离合滑杆1012与支架二109转动连接,输入电机1010与电机基座1011固定连接,电机基座1011与背包板101固定连接,输入电机1010的输出轴与离合滑杆1012固定连接;
32.使用时,通过背带102将整个装置背负在背部,启动输入电机1010,进而通过输入电机1010带动着离合滑杆1012运动,进而通过离合滑杆1012带动着离合板二108运动,进而通过离合板二108带动着离合板一107运动,进而通过离合板一107带动着转轴一106运动,进而通过转轴一106进行动力输出;同时,为防止输入电机1010在通断电的时候突然启停机,进而造成通过输入电机1010瞬时输出的动力较大进而通过离合板一107与离合板二108之间的相对转动释放,进而起到保护装置的作用;同时,通过离合滑杆推簧1013的弹力作用,进而使得离合板一107与离合板二108紧密贴合;同时,因套筒一103内置有比热容较小的溶液,进而该溶液外界温度变化使得自身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进而使得该溶液容易吸热和放热。
33.具体实施方式三:
34.下面结合图1-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
液化组件2包括密封板201、下套管202、中套管203、上套管204、中端滑杆205、拉簧206、连管207、液化腔208、锥形分散体209、扩展套管2010,所述密封板201与下套管202固定连接,下套管202与中套管203固定连接并连通,中套管203与上套管204固定连接并连通,中端滑杆205贯通并与上套管204滑动连接,拉簧206设置在中端滑杆205与上套管204之间,上套管204内置有液化腔208,连管207为三通连通,连管207一端与中套管203固定连接并连通,连管207一端与上套管204固定连接并且连通液化腔208,连管207的另一端与螺旋连通管1014固定连接并连通,锥形分散体209固定连接在中端滑杆205的下端,并且锥形分散体209设置在下套管202中,扩展套管2010与下套管202固定连接并连通,扩展套管2010与活塞组件3相连接,密封板201设置在套筒二104中。
35.具体实施方式四:
36.下面结合图1-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活塞组件3包括活塞套管301、连通管一302、连通管二303、固定环304、飞轮305、矩形滑槽306、内端卡槽307、内端滑子308、铰接连杆309、内端活塞3010、内端卡杆3011、内端卡杆推簧3012,所述连通管一302、连通管二303均与活塞套管301固定连接并连通,固定环304与活塞套管301固定连接,矩形滑槽306设置在飞轮305上,内端卡槽307设置有多个,多个内端卡槽307均布在矩形滑槽306内,内端滑子308与矩形滑槽306滑动连接,内端卡杆3011与内端卡槽307配合连接,内端卡杆3011与内端滑子308滑动连接,内端卡杆3011设置有两个,内端卡杆推簧3012设置在两个内端卡杆3011,铰接连杆309一端铰接连接在内端滑子308上,铰接连杆309另一端铰接连接在内端活塞3010上,内端活塞3010与活塞套管301滑动连接,连通管一302与扩展套管2010固定连接并连通,驱动连通组件4与连通管二303固定连接并连通;
37.启动飞轮305,进而通过飞轮305带动着矩形滑槽306运动,进而通过矩形滑槽306带动着内端滑子308运动,进而通过内端滑子308带动着铰接连杆309运动,进而通过铰接连杆309带动着内端活塞3010运动,进而通过内端活塞3010在活塞套管301内端往复运动,进而使得驱动连通组件4中的冷却液通过连通管二303流入活塞套管301中,进而通过连通管一302流出,并流入扩展套管2010,进而使得冷却液在压力的作用下,撞击到锥形分散体209上,进而使得冷却液雾化,同时使得雾化完成的冷却液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中套管203流入上套管204中,进而通过连管207流入液化腔208中缓压,同时通过连管207流入螺旋连通管1014中,进而通过螺旋连通管1014流入连通组件4中,并通过连通组件4液化,完成循环,并通过实现对套筒一103内置有比热容较小的溶液的吸热和散热;同时,可以沿着矩形滑槽306滑动内端滑子308,进而使得内端滑子308与飞轮305的中心距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内端滑子308带动的铰接连杆309,使得铰接连杆309带动着内端活塞3010在活塞套管301内端的王府运动的行程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单位时间内对冷却液的吞吐量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对降温速度的调节;螺旋连通管1014中的冷却液流入连通腔室409中,并通过连通腔室409流入连通管二303中,进而完成冷却液的循环。
38.具体实施方式五:
39.下面结合图1-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连通组件4包括固定架401、散热背板402、内端转杆403、散热扇叶404、转动锥齿405、配合锥齿406、配合锥齿轴407、传动皮带408、连通腔室409,所述固定架401与散热背板402固定连
接,内端转杆403贯通固定架401并与固定架401转动连接,散热扇叶404固定在内端转杆403上,并置于固定架401、散热背板402之间,配合锥齿406与内端转杆403固定连接,连通腔室409设置散热背板402内,配合锥齿406与转动锥齿405啮合传动,配合锥齿406与配合锥齿轴407固定连接,配合锥齿轴407与传动皮带408配合连接,传动皮带408与输入电机1010输出轴配合连接,连通管二303与散热背板402固定连接并且连通管二303与连通腔室409连通,螺旋连通管1014与散热背板402固定连接并且螺旋连通管1014与连通腔室409连通;
40.同时,输入电机1010带动着传动皮带408运动,进而通过传动皮带408带动着配合锥齿轴407运动,进而通过配合锥齿轴407带动着配合锥齿406运动,进而通过配合锥齿406带动着转动锥齿405运动,进而通过转动锥齿405带动着内端转杆403运动,进而通过内端转杆403带动着散热扇叶404转动,进而通过散热扇叶404带走散热背板402的热量,进而完成连通腔室409中冷却液的液化。
41.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