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腹部植入型结直肠吻合口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6:38: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腹部植入型结直肠吻合口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吻合口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初期,在国内吻合口瘘发生率约为20%,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降低至约为5%。吻合口瘘治疗困难,常规采用结肠或末端回肠造瘘术,将肠内容物提前导出,使其不经过吻合口,预防吻合口瘘,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吻合口瘘的目的。但该方法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且需要二次手术还纳肠管,并发症发生率亦相应提高。
3.申请号为201520831301.9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如图6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结直肠术后防止吻合口瘘的双球囊肠造瘘导管,包括导管管体、第一球囊、第二球囊、螺纹压片、第一注水口和第二注水口;导管管体为空心管体结构,两端分别为头端和尾端;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是两个套在导管管体外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空心球囊;其中,第一球囊靠近头端;第二球囊位于第一球囊和尾端之间;螺纹压片通过螺纹啮合的方式套在第二球囊与尾端之间的导管管体上;导管管体位于第一球囊和头端之间的的管壁上设有侧孔;第一注水口和第二注水口位于导管管体的尾端处;第一注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接并连通第一球囊;第二注水口通过第二连通管连接并连通第二球囊。它是将球囊通过一个球囊与螺纹压片实现导管定位,另一个球囊实现肠内容物阻断,并通过导管排出的,其单个球囊对肠内容物容易泄露,阻断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部植入型结直肠吻合口保护装置,既能预防吻合口瘘、又不增加患者创伤,保证肠内容物阻断效果,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腹部植入型结直肠吻合口保护装置,括经腹部及结肠或小肠导入到回盲瓣位置处的导管,且靠近导管首端位置设有与回盲瓣结构相适配并固定于回盲瓣位置处可充气的固定部,导管首端设有用于给药冲洗和肠内容物导出的孔洞,导管尾端设有充气口和排泄口。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葫芦状或哑铃状结构,包括经过渡段连接的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导管从第一球囊、过渡段和第二球囊中间穿过,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与充气口通过气管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外侧壁构造有利于贴合肠壁的凸起。
9.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尾端还设有给药冲洗口,充气口、排泄口、给药冲洗口均设有与导管连接的密封盖。
10.进一步的,结直肠吻合口位置处设有支撑保护件。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保护件采用生物可降解材质材料加工而成。
12.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和固定部采用硅胶材质。
13.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尾端侧壁设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套装于导管外侧并与腹部吸合固定。
1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导管的首端设有与回盲瓣结构相适配的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导管首端穿过腹部经结肠或小肠导入到回盲瓣位置后,对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进行充气,通过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卡于回盲瓣位置,对肠内容物进行有效封堵,并经排泄口从导管尾端排出,当需要撤除导管时候,可对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进行放气后抽出即可,1-2天后自行愈合,一方面导管撤除时方便,不需要再次手术;另一方面,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结构与回盲瓣结构相适配,两头大,中间小,正好卡于该位置,既能对肠内容物进行双重有效封堵,对肠内容物进行有效导流,保证吻合口的愈合良好,避免吻合口感染,又能实现导管首端位置的固定,不会出现其或前或后移位的情况,并能够保证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造瘘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3.标注部件:1-直肠,101-吻合口,2-阑尾,3-固定部,31-第一球囊,32-第二球囊,33-凸起,4-回盲瓣,5-导管,51-排泄口,52-充气口,53-给药冲洗口,54-固定装置,55-指示灯,56-孔洞,57-输送管,58-导丝,59-气管,6-结肠,7-支撑保护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腹部植入型结直肠吻合口保护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经腹部及结肠或小肠导入到回盲瓣位置处的导管5,如图2所示,且靠近导管5首端位置设有与回盲瓣4结构相适配并固定于回盲瓣4位置处可充气的固定部3,导管5首端设有用于给药冲洗和肠内容物导出的孔洞55,导管5尾端设有充气口52和排泄口51。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导管5的首端设有与回盲瓣4结构相适配的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3,导管5首端穿过腹部经结肠或小肠导入到回盲瓣4位置后,对双球囊进行充气,通过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3卡于回盲瓣4位置,对肠内容物进行有效封堵,并经排泄口51从导管尾端排出,当需要撤除导管5时候,可对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3进行放气后抽出即可,1-2天自行愈合,一方面导管5撤除时方便,不需要再次手术;另一方面,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3结构与回盲瓣4结构相适配,两头大,中间小,正好卡于该位置,既能对肠内容物进行双重有效封堵,对肠内容物进行有效导流,避免吻合口感染,保证吻合口的愈合良好,又能实现导管5首端位置的固定,不会出现其或前或后移位的情况,并能够保证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27.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4所示,所述固定部3为葫芦状或哑铃状结构,包括经过渡段连接的第一球囊31和第二球囊32,导管5从过渡段、第一球囊31和第二球囊32中间穿过,第一球囊31和第二球囊32与充气口52通过气管59相连。所述导管5和固定部采用硅胶材质。图1标号中是直肠,2是阑尾,4是回盲瓣,6是结肠。葫芦状结构的双球囊结构的固定部3中间小,两头大,刚好中间部位卡在回盲瓣4位置,中间部位凹陷,避免了对回盲瓣4造成损伤,两球囊实现定位,不会出现前后移位情况,使导管5在肠内位置固定,且球囊通过充气膨胀,与肠壁贴合,能够有效进行对结肠进行有效的双重封堵并导流,防止肠内容物从吻合口101处流出,影响吻合口101愈合。
28.优选的,所述第一球囊31和第二球囊32外侧壁构造有利于贴合肠壁的凸起33。通过设置凸起33结构,可以使得第一球囊31和第二球囊32在充气后,球囊外壁与回盲瓣4处的肠壁相贴合的更加稳固可靠,进一步避免球囊发生移位。
29.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导管5尾端还设有给药冲洗口53,充气口52、排泄口51、给药冲洗口53均设有与导管5连接的密封盖。给药冲洗口53、排泄口51可通过管路独立设置于导管5内与导管5首端的孔洞55相连通,也可以共用一根导管5使用,通过导管直接进行排泄、冲洗给药。充气口52通过气管59与两球囊相通,以便于充气和排气。通过设置密封盖,可以防止灰尘或者其他异物进入导管,保证导管内部洁净。本专利中给药冲洗口与导管5首端的孔洞55通过输送管57连接,这样将排泄通道与给药冲洗通道隔离,更加洁净。
30.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导管5首端设有引导部,引导部包括导丝58、指示灯55和摄像头,导丝58设于导管5内,指示灯55和摄像头设置于导丝58首端,以用于精确的判断使用时导管5所在的位置。
31.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结直肠吻合口101位置处设有支撑保护件7。所述支撑保护件7采用生物可降解材质材料加工而成,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聚乙醇酸纤维编织而成。通过设置支撑架保护网,可以对吻合口101部位进行有效支撑保护,有助于吻合口101的愈合,该支撑保护件7为可降解材料,伴随着吻合口101的愈合,其材料逐渐完成降解,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安装支架包括置入器,支撑保护件服役前,支撑保护件和置入器均套装在导管外侧,置入器长度为5cm~50cm,可经肛门将支撑保护件输送到吻合口位置后进行释放,使支撑保护件对吻合口进行支撑,防止该位置的肠道收缩,有利于伤口愈合,然后将置入器抽出或取下,为方便置入器和支撑防护网的安装,可将导管尾端设置为分体结构,既方便置入器和支撑防护网的安装,同时满足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对导管长度的需求。
32.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尾端侧壁设有固定装置54,固定装置54套装于导管5外侧并与腹部吸合固定。固定装置可采用硅胶或塑料材质。如图5所示,固定装置54包括通过连接部543连接的内弧面541和外弧面542,连接部543套装于导管5外侧,内弧面541与外弧面542和连接部543一体成型,外弧面542设有排气口544。使用时,使内弧面541和外弧面542同时扣合于腹部,此时,内弧面541扣合于导管5穿入腹部的伤口处,使之与外界隔离,然后从排气口544抽出气体使内弧面541和外弧面542之间形成真空腔,一方面,使固定装置54吸附于腹部,实现导管5与腹部进行固定,防止导管5晃动,与腹部伤口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影响伤口愈合,另一方面,实现腹部伤口与外界隔离,防止伤口被感染。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