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2:2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由于空调的风力强劲,如果空调吹出的风直接吹在使用者的身上,会导致使用者不舒适,影响用户使用的舒适性。相关技术中,为避免空调吹送出的直吹用户,将空调设计成横向出风,即空调的出风方向朝向左右两侧,这样设计虽然可以避免空调吹出的风直接吹在使用者的身上,但是因为左右两侧与进风口的间距较近,吹送出的气流容易从进风口回流至空调室内机内,影响了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室内机。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风道件,所述风道件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形成为出风口;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与所述风道件连接,且所述前面板位于所述风道件的出风端,所述前面板具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导流腔,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所述导流腔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前面板连接,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游,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导流腔的内壁面限定出出风风道。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风道件的出风端设置前面板,且前面板具有与出风口连通的导流腔,通过将导流腔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设置成逐渐增大,使得导流腔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由此导流腔的内壁面可以与导流板限定出倾斜向前的出风风道,气流在沿着出风风道流动时,可以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发生回流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腔的横截面上,所述导流腔的出风端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出风端的连线为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且满足:0
°
<α≤77
°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腔的横截面的侧壁包括: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出风端连接,所述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端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存在夹角。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1,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2,且满
足:β1>β2。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腔的内侧壁形成为弧形。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腔的内侧壁朝向背离所述导流板的方向凹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前面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导流板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出风口正对,且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导流腔的侧壁间隔开,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导流腔的侧壁抵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流板在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两个所述导流板在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朝向所述导流腔的内壁面形成为弧形。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室内机。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风道件的出风端设置前面板,且前面板具有与出风口连通的导流腔,通过将导流腔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设置成逐渐增大,使得导流腔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由此导流腔的内壁面可以与导流板限定出倾斜向前的出风风道,气流在沿着出风风道流动时,可以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发生回流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22.附图标记:
23.空调室内机100,
24.风道件1,气流通道11,出风口12,进风口13,
25.前面板2,导流腔21,第一延伸段22,第二延伸段23,
26.导流板3,导风板4,驱动机构5。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29.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3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风道件1、前面板2、导风板4和导流板3。
31.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件1限定出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的一端形成为出风口12。可以理解的是,风道件1可以限定出气流通道11,使得气流可以沿着特定的轨迹运动,同时,利用气流通道11还可以将换热气流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零部件分隔开,从而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气流通道11的一端形成为进风口13,气流通道11另一端形成为出风口12,进风口13与出风口12间隔开设置。例如,进风口13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后侧,出风口12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
32.如图1和图2所示,前面板2与风道件1连接,且前面板2位于风道件1的出风端,前面板2具有与出风口12连通的导流腔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风道件1的出风端设置前面板2,而且前面板2限定出与出风口12连通的导流腔21,由此从出风口12吹送出的气流可以在前面板2的导向作用下运动。
3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腔2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增大导流腔21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使得导流腔21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根据附壁效应,气流可以沿着导流腔21的壁面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向外吹送。
34.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空调室内机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口1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顶部,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腔21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的间距逐渐增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口1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后侧,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腔2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间距逐渐增大。
35.如图1和图2所示,导流板3与前面板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3是安装在前面板2上,前面板2位于风道件1的外侧,将导流板3安装在前面板2上,安装和固定的难度相对较小。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板3位于出风口12的下游。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3与出风口12间隔开设置,且导流板3位于出风口12的下游,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内壁面限定出出风风道。通过将导流腔2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设置成逐渐增大,使得导流腔21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由此导流腔21的内壁面可以与导流板3限定出倾斜向前的出风风道,气流在沿着出风风道流动时,可以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发生回流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36.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导流腔21具有对称设置的左内壁面和右内壁面,导流板3的部分可以与左内壁面限定出左侧的出风风道,导流板3的另一部分可以与右内壁面限定出右侧的出风风道。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板4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2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可以理解的是,导风板4设置在出风口12处,可以通过转动导风板4使得导风板4关闭出风口12,也可以通过转动导风板4,使得出风口12被打开。此外,通过设置可转动地导风板4,利用导风板4还可以改变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具体地,导风板4为多个,多个导风板4在出风口1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连杆,连杆与多个导风板4可转动地连接,连杆用于驱动多个导风板4同步转动。
3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风道件1的出风端设置前面板2,且前面板2具有与出风口12连通的导流腔21,通过将导流腔2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设置成逐渐增大,使得导流腔21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由此导流腔21的内壁面可以与导流板3限定出倾斜向前的出风风道,气流在沿着出风风道流动时,可以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发生回流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导流腔21的横截面上,导流腔21的出风端与气流通道11的出风端的连线为参考线,参考线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如图1所示的α),且满足:0
°
<α≤77
°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出风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通过将参考线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夹角设置在大于0
°
小于等于77
°
,由此不仅可以避免出风风道内气流直吹用户,同时还可以将从出风风道内吹送出的气流与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口13有效地分隔开。
4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参考线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
°
、20
°
、30
°
、40
°
、50
°
、60
°
或70
°
。具体地,参考线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空调室内机100的型号、尺寸以及应用的环境选择设定。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导流腔21的横截面的侧壁包括:第一延伸段22和第二延伸段23,第一延伸段2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气流通道11的出风端连接,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23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二端连接,第四端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存在夹角。可以理解的是,导流腔21的横截面的侧壁包括两个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延伸段22和第二延伸段23,由此,可以在加工时,可以降低导流腔21的加工难度,便于加工成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延伸段22和第二延伸段23均为直线段。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方向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1(如图1所示的β1),第二方向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2(如图1所示的β2),且满足:β1>β2。可以理解的是,从出风口12吹送出的气流首先沿着第一延伸段22运动,然后再沿着第二延伸段23运动,由于第一延伸段22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延伸段23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由此气流在从第一延伸段22过渡至第二延伸段23时,气流可以朝向出风口12的正前方偏转,经过偏转后的气流在惯性的作用下,可以朝向偏离进风口13的方向运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回流的概率,进一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腔21的内侧壁形成为弧形。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导流腔21的内侧壁设置成弧形,可以降低气流流经导流腔21内侧壁时的阻力,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经导流腔21内侧壁时能量损失,进而减少空调室内机100的能耗,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腔21的内侧壁朝向背离导流板3的方向凹入。由此气流在导流腔21的内侧壁时,气流可以朝向出风口12的正前方偏转,经过偏转后的气流在惯性的作用下,可以朝向偏离进风口13的方向运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回流的概率,进一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3与前面板2可转动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3与所述导流腔21的内壁面限定出出风风道,通过转动导流板3可以改变出风风道的位置和径向宽度,由此可以适应性调节出风方向和出风风力的强弱。
46.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导流板3通过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设在前面板2上,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上设置有驱动机构5,连接支架的背离导流板3的一端与驱动机构5的输出轴连接,通过驱动机构5的转动可以带动连接支架以及导流板3同步转动。其中,驱动机构5的输出轴可以在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之间进行切换。
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3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导流板3与出风口12正对,且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侧壁间隔开。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位置,导流板3与出风口12正对,也就是说,导流板3可以在正对出风口12的位置对从出风口12吹送出的气流进行遮挡,避免气流直吹用户,而且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侧壁间隔开设置,导流板3的两端与导流腔21的两个侧壁均间隔开,由此导流板3可以与两侧的两个侧壁分别限定出一个出风风道,由此经过导流板3遮挡的气流可以从两侧的出风风道吹送至室内空间。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导流板3的一端与导流腔21的侧壁抵接。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3的一端可以与导流腔21的侧壁抵接,使得气流仅可以从导流板3的另一端的出风风道向外吹送,由此可以通过转动导流板3改变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的出风位置。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导流板3设有两个,两个导流板3在出风口12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在第二位置,两个导流板3在出风口1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位置,每个导风板4的背离彼此的一侧分别与导流腔21的两侧壁抵接而且两个导流板3的邻近彼此的一侧间隔开设置,由此从出风口12吹送出的气流可以通过两个导流板3的邻近彼此的一端吹出,从而可以给用户提供强劲的送风体验,同时也可以减少气流流经导流板3时的能量损失,进而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距离,进一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5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两个导流板3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支架可转动地设在前面板2上,前面板2上设置有驱动机构5,连接支架的背离导流板3的一端与驱动机构5的输出轴连接,具体地,驱动机构5设置有两个,两个驱动机构5与两个连接支架一一对应配合,通过两个驱动机构5的转动可以分别带动两个连接支架以及两个导流板3转动。其中,两个驱动机构5可以是同步转动,也可以是独立转动。
51.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通过两个驱动机构5的同步转动,可以驱动两个导风板4在朝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同步转动,由此可以实现与出风口12正对的区域的送风;或者驱动两个导风板4在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上同步转动,由此可以实现两侧区域的送风。
5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两个驱动机构5之间是独立转动的,当两个导流板
3均处于与出风口12正对的位置时,可以仅控制左侧的驱动机构5工作,使得左侧的驱动机构5驱动左侧的导流板3朝向背离另一个导流板3的方向转动,由此,可以气流可以从两个导流板3之间的空间向外送风,也可以通过右侧的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右侧壁之间的出风风道向外送风。
53.当然,也可以是仅控制右侧的驱动机构5工作,使得右侧的驱动机构5驱动右侧的导流板3朝向背离另一个导流板3的方向转动,由此,可以气流可以从两个导流板3之间的空间向外送风,也可以通过左侧的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右侧壁之间的出风风道向外送风。当然,还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控制左侧的驱动机构5和右侧的驱动机构5工作。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3的朝向导流腔21的内壁面形成为弧形。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导流板3的朝向导流腔21的内壁面设置成弧形,可以降低气流流经导流板3内壁面时的阻力,从而可以降低气流流经导流板3时能量损失,进而减少空调室内机100的能耗,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5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6.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风道件1、前面板2、导风板4和导流板3,风道件1限定出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的一端形成为出风口12,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形成为进风口13,其中进风口13设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后侧,出风口12设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
57.如图1和图3所示,前面板2与风道件1连接,且前面板2位于风道件1的出风端,前面板2具有与出风口12连通的导流腔21,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腔21的相对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在导流腔21的横截面上,导流腔21的出风端与气流通道11的出风端的连线为参考线,参考线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7
°

58.如图1所示,导流腔21的横截面的侧壁包括:第一延伸段22和第二延伸段23,第一延伸段2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气流通道11的出风端连接,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段23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二端连接,第四端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存在夹角,且第一方向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方向与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59.如图1所示,导风板4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12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导风板4设置在出风口12处,可以通过转动导风板4使得导风板4关闭出风口12,也可以通过转动导风板4,使得出风口12被打开。此外,通过设置可转动地导风板4,利用导风板4还可以改变出风口1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60.如图1所示,导流板3与前面板2可转动地连接,导流板3位于导风板4的下游,导流板3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第一位置,导流板3与出风口12正对,且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侧壁间隔开,在第二位置,导流板3的一端与导流腔21的侧壁抵接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板3位于出风口12的下游,导流板3与导流腔21的内壁面限定出出风风道。具体地,导流板3设有两个,两个导流板3在出风口12的宽度方向上对称设置,在第二位置,两个导流板3在出风口1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
61.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6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室内机100。
63.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空
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将原本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后,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从四通阀的进口进入,由于在制冷工作状态下压缩机排气管通过四通阀与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相连,因此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经四通阀导入冷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在冷凝器中进行冷却,通过风扇的冷却散热作用,过热的制冷剂由气态转变为变为液态。冷暖空调器在室内蒸发器与室外冷凝器之间安装有单向阀,它是用来控制制冷剂流向的,具有单向导通,反向截止的作用。当有冷却后的低温高压制冷剂流过时,制冷系统中的单向阀导通、制热单向阀截止。因此制冷剂液体经单向阀后,再经过干燥过滤器、毛细管节流降压,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由液体管(细管)流入空调室内机100。制冷剂液体在空调室内机100的蒸发器中吸热汽化,周围气温的温度下降,冷风即被贯流风扇吹入室内。气化后的制冷剂再经过气体管(粗管)送回空调室外机,此时四通阀连接室内蒸发器管与压缩机吸气管相通,从而使制冷剂气体得以由压缩机吸气口吸回压缩机中,再次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维持制冷循环。
64.在制热模式下,经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再经过四通阀直接将过热蒸汽由连接室内蒸发器管直接送入蒸发器中,此时蒸发器就相当于冷凝器作用,过热的蒸汽通过空调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散热,散出的热量由贯流风扇从风口吹出。过热蒸汽冷却后形成低温高压的液体后,再由液体管(细管)从空调室内机100送回到空调室外机中。此时,在制热循环中,根据制冷剂的流向,制热单向阀导通,制冷单向阀截止。制冷剂液体由制热单向阀、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等节流组件后,被送入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中。与蒸发器的功能正好相反,这是冷凝器的作用就相当于制冷时蒸发器的作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这里完成汽化的过程,制冷剂液体向外界吸收大量的热,重新变成干饱和蒸气,并由轴流风扇将冷气由空调室外机吹出。干饱和蒸气最后由连接室外冷凝器管口进入,由连接压缩机吸气管返回压缩机吸气口,维持制热循环。
6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风道件1的出风端设置前面板2,且前面板2具有与出风口12连通的导流腔21,通过将导流腔2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设置成逐渐增大,使得导流腔21的内壁面倾斜向前设置,由此导流腔21的内壁面可以与导流板3限定出倾斜向前的出风风道,气流在沿着出风风道流动时,可以朝向倾斜向前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避免气流发生回流的问题,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率。
6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
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7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