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厢内的座位排列的变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9:0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自如地变更在铁道车辆、公共汽车等的车厢内设置的座位的排列间隔的结构。


背景技术:

2.在铁道车辆、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通常乘客用的座位沿着车厢的侧壁排列,车厢内的中央被用作站立用或者通路用的空间。另外,作为在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通常为将该座位的靠背面配置为与交通工具的行进方向大致平行的所谓纵向排列、以及将该座位的靠背面朝向交通工具的行进方向或者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配置的所谓横向排列。
3.在所述横向排列中座位以恒定的间隔排列于车厢的地板上。例如,座位的排列间隔越大则就座的乘客的舒适性越优异,但若座位的排列间距较大,则站立用或者通路用的空间变狭,因此不能就座的乘客的舒适性受损。因此,若能够根据繁忙期、冷清期这样的乘客数量的增减来灵活地变更在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则较为便利。另外,即使在所述纵向排列的情况下,若能够使座位沿着车厢的侧壁自如地移动并固定,则能够在车厢内的一部分设置广大的空间,并将该空间用作货物的收容空间、例如乘客的手提箱、自行车的收容空间,能够灵活地利用车厢内的空间,从而较为便利。
4.作为能够变更座位的排列间隔的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该专利文献1示出自如地变更航空器的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的结构。在车厢的地板铺设有轨道,座位能够沿着所述轨道在车厢内自如地移动,并且能够固定于轨道上的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能够自由地变更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能够根据乘客数量灵活地利用车厢内的受限的空间并使乘客的舒适性提高。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79433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9.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的变更结构中,从所述座位向下方延伸的腿部组装于在所述地板铺设的轨道,因此存在座位下的空间、即座位与地板面之间的空间由于所述腿部成为障碍而不能积极地利用、并且地板面的清扫难以实施这样的课题。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1.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自如地调整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并且能够有效地活用座位下的空间的座位排列的变更结构。
12.即,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自如地变更车辆的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的结构,其中,具备:支承框架,其作为悬臂梁而从下方支承座位,且在所述座位与车辆的地板之间形成空
间;导轨,其沿着所述车辆的侧结构体在所述车厢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支承滑动件,其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的基端部并且组装于所述导轨,且能够一边负载从所述支承框架作用的载荷以及旋转力矩一边沿着所述导轨自如地移动;以及位置固定构件,其将所述支承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轨固定。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发明,支承所述座位的支承框架能够通过所述支承滑动件的动作而沿着所述导轨自如地移动,能够自如地调整车厢内的座位的排列间隔。另外,所述支承框架作为悬臂梁而从下方支承所述座位,另一方面,固定于该支承框架的基端部的所述支承滑动件在沿着所述导轨自如地移动的同时负载从所述支承框架作用的载荷以及旋转力矩,因此在所述座位与地板之间无需腿部等,能够有效地利用座位下的空间。
附图说明
15.图1是示出在铁道车辆的车厢内的座位配置中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16.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示意图。
17.图3是示出能够在本发明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中使用的导轨以及支承滑动件的组合的一例的立体图。
18.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19.图5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20.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示意图。
21.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22.图8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23.图9是示出能够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线性引导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24.图10是示出座椅搭载框架与旋转支承台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
25.图11是示出旋转支承台的一例的仰视图。
26.图12是示出基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座位的纵向排列的俯视图。
27.图13是示出从纵向排列变更为横向排列的第一步骤的俯视图。
28.图14是示出从纵向排列变更为横向排列的第二步骤的俯视图。
29.图15是示出从纵向排列变更为横向排列的第三步骤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座位排列的变更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31.图1是示出对铁道车辆的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图示出从车辆取下顶板结构体并且将车厢1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切断的状态。在该例子中,座位2的排列示出所谓横向排列,各座位2以将靠背面20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a或者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排列于所述车厢1内。
32.所述座位2未设置于车辆的地板10上,而被从该车辆的侧结构体11伸出的支承框架3支承,以便能够有效地活用所述座位2的下侧的空间、即车辆的地板面与座位之间的空
间。另外,所述支承框架3使用位置变更机构4而安装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以便能够自如地变更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间隔。
33.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所述座位2相对于所述侧结构体11的支承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所述座位2搭载于支承框架3,该支承框架3经由位置变更机构4而固定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且能够作为悬臂梁而从下方支承所述座位2。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由固定于所述侧结构体11的导轨40以及组装于所述导轨40的支承滑动件41构成。所述导轨40与地板10平行且沿着车厢1的长度方向而设置,所述支承滑动件41能够沿着所述导轨40自如地移动。另外,所述支承滑动件41固定于作为悬臂梁的所述支承框架3的基端部。
34.图3以及图4示出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一例,图3是该位置变更机构4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35.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具备所述导轨40以及所述支承滑动件41。所述导轨40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长条构件,且在沿着长度方向的外侧面形成有滚珠的滚行槽44。所述支承滑动件41经由在所述滚行槽滚动的多个滚珠45而组装于所述导轨40。所述滚行槽44在所述导轨40的左右形成一对。所述滚行槽44以比所述滚珠45的球面稍大的圆弧形成为凹曲面状,所述滚行槽44相对于所述导轨40的外侧面的深度设定得比所述滚珠45的半径稍浅。
36.另外,在所述导轨40的外侧面,与所述滚行槽44平行地形成有卡定槽46。所述卡定槽46位于所述滚行槽44的下方,且与所述导轨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趋向该导轨40的中心而逐渐变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另外,所述卡定槽46的深度设定得比所述滚行槽44深。所述卡定槽46在所述导轨40的左右形成一对。
37.在所述导轨40沿着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固定孔47和多个定位孔48。所述固定孔47在将所述导轨40例如用螺栓固定于所述侧结构体11那样的结构物时被利用。另一方面,所述定位孔48在将所述支承滑动件41不能移动地固定在所述导轨40上的确定位置时利用,且被设置于所述支承滑动件41的锁定销49适当插入。
38.所述支承滑动件41具备:块主体42,其形成为大致鞍形状并跨越所述导轨40;一对盖体43,它们装配于所述块主体42的移动方向的前后两端面;以及所述锁定销49,其贯通所述块主体42。
39.所述块主体42具备:基座部42a,其形成有固定螺栓的紧固连结孔50;以及一对裙部42b,它们从该基座部42a以覆盖所述导轨40的外侧面的方式垂下。在所述裙部42b形成有与所述导轨40的滚行槽44对置的负载滚行槽51,滚珠45在所述块主体42的负载滚行槽51与导轨40的滚行槽44之间在负载载荷的同时滚动。在所述裙部42b,与前负载滚行槽51平行地设置有滚珠返回孔52,滚珠45在所述滚珠返回孔52的内部以无负载状态滚动。
40.在所述一对盖体43分别设置有供该滚珠45以无负载状态滚动的方向转换路。所述方向转换路是弯曲为大致u状的通路,当将所述盖体43固定于所述块主体42时,形成于该块主体42的负载滚行槽51与滚珠返回孔5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彼此被所述方向转换路连结。即,当相对于所述块主体42的两端面分别固定所述盖体43时,所述负载滚行槽51与滚珠返回孔52被连结,并在所述支承滑动件41完成滚珠45的无限循环路。因此,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座位移动装置4中,与形成于所述导轨40的一对滚行槽44对应地,所述支承滑动件41具备两圈滚珠45的无限循环路。
41.另外,如图4所示,在所述块主体42的裙部42b,与所述负载滚行槽51平行地设置有支承突起部53。所述支承突起部53从所述裙部42b的内侧面朝向所述导轨40突出,并插入到在所述导轨40的外侧面设置的卡定槽46。但是,在所述支承突起部53与所述卡定槽46之间设置有间隙,只要不对所述支承滑动件41作用过度的载荷,所述支承突起部53就不会与所述导轨40接触,所述支承滑动件41能够通过滚珠45的滚动在导轨40上顺畅地运动。
42.这样构成的座位移动装置4在所述导轨40的一对外侧面形成有滚珠45的滚动槽44,并经由在该滚动槽44滚动的滚珠45而将所述支承滑动件41组装于所述导轨40,因此所述支承滑动件41能够在负载作用于与所述导轨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有载荷的同时,沿着该导轨40自如地移动。
43.另外,在所述支承滑动件41组装于所述导轨40的状态下,所述块主体42的支承突起部53插入到所述导轨40的卡定槽46,因此所述支承滑动件41不能在与所述导轨4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该导轨40分离。因此,例如即使在与就座于所述座位2的乘客的体重相应地对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3的支承滑动件41作用有过大的力矩载荷(图4中的箭头r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支承突起部53与所述卡定槽46接触,也能够维持所述支承滑动件41相对于所述导轨40的组装状态并克服所述力矩载荷而保持所述支承框架3。
44.并且,在所述支承滑动件41设置有锁定销49,该锁定销49贯通所述支承滑动件41并插入到所述导轨40的定位孔48。所述锁定销49在被朝向所述导轨40施力的状态下保持于所述支承滑动件41,在对该锁定销49未作用任何外力的状态下,该锁定销49的前端部始终插入到所述导轨40的定位孔48。
45.在所述锁定销49插入到所述定位孔48的状态下,不能使所述支承滑动件41相对于所述导轨40移动,仅在使所述锁定销49克服作用力而从所述定位孔48脱离了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支承滑动件41沿着所述导轨40移动。即,所述锁定销49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位置固定构件。
4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位置固定构件并不限于搭载在所述支承滑动件41的锁定销49,只要是能够可靠地约束所述支承滑动件41相对于所述导轨40的运动的构件,就没有问题。例如,也可以是夹入所述导轨40而固定于该导轨40,并卡定所述支承滑动件41的运动的夹紧构件。
47.如图2所示,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支承滑动件41利用所述紧固连结孔50而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3。另外,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导轨40被螺栓从水平方向固定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虽未图示,但在所述侧结构体11的内部基于确保该侧结构体11的强度的目的而沿着铅垂方向(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立起有侧柱。另外,所述侧柱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图2的纸面进深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相对于上述多个侧柱固定有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的轨道安装板,所述导轨40被螺栓固定于所述轨道安装板。因此,作用于所述导轨40的铅垂方向载荷、力矩载荷经由所述轨道安装板而被所述侧柱负载。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侧结构体11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能够根据该侧结构体的具体的结构而适当变更所述导轨的固定方法。
48.因此,在图1所示的座位2的排列例中,当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支承滑动件41沿着所述导轨40移动时,搭载有所述座位2的支承框架3沿着所述侧结构体11与所述座位2一起移动,能够将所谓横向排列中的座位2的排列间隔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自由地变更。另外,
通过对设置于所述支承滑动件41的锁定销49进行操作,能够自由选择所述支承滑动件41相对于所述导轨40的移动或者固定,因此能够简单地变更座位2的排列间隔。
49.并且,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支承滑动件41能够从所述导轨4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拔出,因此通过预先在车辆的侧结构体11的某处的位置设置使导轨40中断的座位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在该位置将所述支承滑动件41从所述导轨40拔出、或者组装于所述导轨40,因此能够将所述座位2相对于车厢1自由设置或者撤除。
50.并且,根据这样的座位排列的变更结构,能够自如地变更所述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间隔,因此能够根据繁忙期、冷清期这样的乘客数量的增减,来灵活地变更在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另外,所述支承框架3作为悬臂梁而从下方支承座位2,因此能够在所述座位2与所述地板10之间形成空间,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该空间而提高所述车厢1的舒适性。并且,座位2的腿部未连接于地板面,因此该地板面的清扫也变得容易。
51.另一方面,图5是示出对铁道车辆的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该图示出将所述座位2相对于所述车厢1内以所谓纵向排列配置的例子,各座位2的靠背面20设置为与车辆的行进方向a平行。在该例子中,所述座位2也未设置于车辆的地板10上,而被从该车辆的侧结构体11伸出的支承框架3a支承,以便能够有效地活用所述座位2的下侧的空间、即车辆的地板10与座位2之间的空间。另外,所述支承框架3a使用前述的位置变更机构4而安装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以便能够自由地变更所述座位2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a的配置。
52.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所述座位2相对于所述侧结构体11的支承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所述座位2搭载于支承框架3a,该支承框架3a经由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而固定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并作为悬臂梁而从下方支承所述座位2。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与图3以及图4所示的位置变更机构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53.因此,在图5所示的座位2的排列例中,当所述支承滑动件41沿着所述导轨40移动时,搭载有所述座位2的支承框架3沿着所述侧结构体11与所述座位2一起移动,能够将车厢1内的座位2的配置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自由地变更。另外,通过对设置于所述线性引导件4的锁定销49进行操作,能够自由地选择所述支承滑动件41相对于所述导轨40的移动或者固定,因此能够简单地变更座位2的排列间隔。
5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性引导件4无需必须固定于车辆的侧结构体11,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地板10与侧结构体11相交的拐角部设置间隔块5,并以沿着所述侧结构体11的方式从铅垂方向将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的导轨40固定在所述间隔块5上。在这样的结构中,所述支承框架3a也作为悬臂梁而支承于所述位置变更机构4,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车辆的地板面与座位2之间的空间。
55.接下来,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说明。
56.该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变更所述车厢1内的座位2的配置,并且除此以外,还能够将以所述横向排列配置的座位2向所述纵向排列进行配置变更,或者将以所述纵向排列配置的座位2向所述横向排列进行配置变更。
57.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座位配置的变更结构的图,并将该变更结构的构成部件作为分解图而示出。该图所示的变更结构具备:前述的位置变更机构4,其由导轨40以及
支承滑动件41构成;支承框架3,其支承所述座位2;旋转支承台6,其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3,并且成为所述座位2的旋转中心;座椅搭载框架7,其固定所述座位2;以及线性引导件8,其沿着所述座位2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配置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与所述旋转支承台6之间。
58.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框架3具备:大致l形的支承构件30,其固定于所述支承滑动件;以及基座板31,其被所述支承构件30从下方支承。在所述基座板31固定有所述旋转支承台6。
59.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在各座位2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长条,以便能够将多个座位2并列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两个座位2成为一体而构成组合座位,能够将这些组合座位的靠背面20的朝向进行90度变更。
60.图9示出固定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线性引导件8的一例。该线性引导件8由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滚珠、滚柱等滚动体80的滚行面81的轨道导轨82以及沿着该轨道导轨82的长度方向自如地进行直线运动的移动块83构成。所述移动块83经由多个滚动体80而组装于所述轨道导轨82,在所述移动块83的内部设置有所述滚动体80的无限循环路。所述移动块83在组装于轨道导轨82的状态下,能够负载作用于与该轨道导轨8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内的所有载荷。
61.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设置有两个线性引导件8,在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下表面侧平行地固定有两条轨道导轨82。所述轨道导轨8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长度方向、即所述座位2的宽度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在各轨道导轨82组装有两个移动块83,这些移动块83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承台6。因此,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能够与所述轨道导轨82一起相对于所述旋转支承台6向所述座位2的宽度方向自如地移动。
62.另外,在所述旋转支承台6设置有座椅固定构件9,该座椅固定构件9卡定由所述线性引导件8进行的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移动。所述座椅固定构件9在组装于所述轨道导轨82的两个移动块83之间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承台6。所述座椅固定构件9是将所述轨道导轨82夹入的夹紧装置,通过使用该座椅固定构件9,能够卡定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相对于所述旋转支承台6的移动,并将该座椅搭载框架7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3固定在任意的位置。
63.图11示出设置在所述支承框架3与所述线性引导件8之间的旋转支承台6的一例。所述旋转支承台6具备相互旋转自如的内圈60以及外圈61,这些内圈60以及外圈61中的任一方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3的基座板31,另一方固定于所述线性引导件8的移动块83。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内圈60固定于所述基座板31,将所述外圈61固定于所述移动块83。因此,在所述外圈61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移动块83的凸缘部61a,在该凸缘部61a形成有多个固定螺栓的安装孔64。另外,在所述凸缘部61a还固定有所述座椅固定构件9,还形成有用于固定的固定螺栓的安装孔65。
64.在所述内圈60与外圈61之间排列有滚珠或者滚柱等多个滚动体。通过这些滚动体在所述内圈60与所述外圈1之间滚动,所述外圈61能够相对于固定在所述基座板31的内圈60自如地旋转。
65.如图8所示,在所述基座板31设置有卡定所述外圈61相对于该基座板的旋转的作为止转构件的止动销91。所述止动销91贯通所述基座板31,且其前端嵌入到设置于所述外圈61的卡定槽62(参照图11)。所述止动销91被螺旋弹簧(未图示)始终朝向所述外圈61施
力,所述止动销91的前端始终向所述基座板31上突出,并插入到所述卡定槽62。另外,在所述止动销91的下端设置有把手,且构成为通过将该操作把手向下方拉拽,而使所述止动销91的前端从所述卡定槽62脱离。
66.如图11所示,所述外圈61具有多个所述卡定槽62。这些卡定槽62在外圈61的旋转中心的周围以规定的角度间隔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卡定槽62以90度的间隔设置在四处,能够使所述外圈61相对于所述基座板31每次旋转90度,并在四处的位置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定槽62相对于所述外圈61的形成位置并不限于四处,例如,也可以以45度的间隔设置于八处等,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67.接下来,对使用该切换单元在车厢2内将座位1的排列从纵向排列变更为横向排列的步骤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座位2沿着车厢1内的侧结构体11(图中以单点划线显示)以纵向排列配置的例子的俯视图。座位2成为两个为一体的组合座位2a而搭载于所述支承框架3。在该纵向排列中,各座位2的靠背面20朝向车厢1的中央方向(纸面下方向)。
68.在从纵向排列变更为横向排列的情况下,首先解除由所述座椅固定构件9对所述轨道导轨82的把持,使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支承台6自由地移动。然后,如图13所示,使固定于座椅搭载框架7的组合座位2a向该组合座位2a的宽度方向(箭头b方向)移动。设置在所述旋转支承台6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之间的线性引导件8能够负载作用于与所述轨道导轨8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所有载荷,因此即使所述组合座位2a的重心从所述旋转支承台6的上方大幅偏离,组合座位2a也不会倾斜地被所述支承框架3保持。
69.在所述组合座位2a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完成后,操作所述止动销91,使所述旋转支承台6相对于所述基座板31的内圈60的旋转成为可能,使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3旋转。然后,如图14所示,使固定于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的组合座位2a在所述旋转支承台6的周围向箭头c方向旋转90度。按照之前的步骤使所述组合座位2a向该组合座位2a的宽度方向移动,结果是,所述旋转支承台6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组合座位2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即使使该组合座位2a旋转,也能够避免座位2本身与车厢1的侧结构体11干涉。由此,座位2的靠背面20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或者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此时,在旋转后的座位2与车厢1的侧结构体11之间存在空间。
70.然后,如图15所示,若沿着箭头d方向朝向车厢1的侧结构体11压入所述组合座位2a,则完成各组合座位向横向排列的变更。此时,能够任意设定车厢1的侧结构体11与座位2的间隔。在各组合座位2a的排列变更完成后,使用所述止动销91以及所述座椅固定构件9进行所述座椅搭载框架7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3的固定。
71.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将纵向排列的组合座位2a变更为横向排列的步骤,但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步骤将横向排列的座位组2a变更为纵向排列。在该情况下,由于各组合座位2a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框架3向座位2的宽度方向自如地移动,因此在变更为纵向排列后,相互相邻的两个组合座位2a能够不隔开间隔地紧密配置,能够有效地活用车厢内的空间。
7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位排列的变更结构,除了能够将所述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间隔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自如地变更以外,还能够将所述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自如地变更为横向排列或者纵向排列,因此能够根据繁忙期、冷清期这样的乘客数量的增减来灵活地变更在车厢1内的座位2的排列。另外,在能够实现那样的灵活的
座位排列的变更的同时,也能够在所述座位2与所述地板10之间形成空间,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该空间来提高所述车厢1的舒适性,并且使地板面的清扫也变得容易。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