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线槽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3:21: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槽组件。


背景技术:

2.线槽组件一般包括线槽和线槽底座,线槽底座用于安装在墙面上。现有的大多数住宅明装线槽以pvc制品较多,pvc电线槽具有难燃绝缘、高抗冲击力、低毒气性和耐酸等特性,其一般由槽盖和槽身组合而成。安装时需安装好线槽的槽身后再进行布线,最后进行槽盖的闭合才能完成线路的敷设,或采用塑料膨胀管和自攻钉进行固定。在利用现有的线槽组件进行线缆的安装过程中将线缆穿过两个布线环之间的线环缺口进入槽内,布线环可以回复原状态以对线缆进行保护,但是在这种线槽组件中布线环经过多次压制后,容易失去弹性,则无法对线缆进行保护,同时在这种线缆组件中槽盖和槽身仅仅在一端进行卡接,在长期的卡入和抽出后,槽盖和槽身之间的卡接效果会降低,则使得槽盖和槽身连接的稳固性降低,使得线槽组件的结构不牢固。
3.中国专利cn208690863u、公告日2019-04-02公告了一种线槽组件,包括线槽底座和安装在线槽底座中的线槽;线槽包括线槽底壳和与线槽底壳一体成型的线槽盖板;线槽底壳包括底壳底板和连接在底壳底板上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线槽盖板上具有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连接侧边和扣合侧边相对地布置在线槽盖板的两侧;连接侧边与第一侧板连接,扣合侧边朝向第二侧板侧延伸;其中,在第二侧板上面向线槽盖板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板卡钩,在线槽盖板上面向底壳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侧板卡钩配合的盖板卡槽;侧板卡钩卡合在盖板卡槽内。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线槽组件,安装过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布线整齐一致,铺设质量好。上述专利中的的线槽组件进行线缆的安装过程中将线缆穿过两个布线环之间的线环缺口进入槽内,布线环可以回复原状态以对线缆进行保护,但是在这种线槽组件中布线环经过多次压制后,容易失去弹性,则无法对线缆进行保护,同时在这种线缆组件中槽盖和槽身仅仅在一端进行卡接,在长期的卡入和抽出后,槽盖和槽身之间的卡接效果会降低,则使得槽盖和槽身连接的稳固性降低,使得线槽组件的结构不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线槽组件。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槽组件,包括安装底座、底壳、盖板、固定环、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安装底座固定于墙壁上,所述底壳卡接于安装底座内侧,所述盖板一端铰接于底壳一端,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主体、第一止挡板、可调节长度的第二止挡板,所述第一主体卡接于底壳内侧,所述第一主体、第一止挡板、第二止挡板围成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主体卡接于底壳内侧,所述第一止挡板内侧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盖板另一端在线缆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时卡接于底壳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一端穿过盖板一端并推动第二止挡板伸长朝着靠近于第一止挡板的方向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盖板另一端卡接于底壳另一端时一端依次穿过底壳另一端和盖板另一端并连接于
第二连接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底座包括第二主体、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连接于第二主体侧端,所述底壳包括第三主体、设置于第三主体侧端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板在第三主体底端抵接于第二主体时卡接于第一卡接槽。
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紧固结构,所述第一紧固结构一端穿过安装底座并固定于墙壁上,所述第三主体中部朝着远离第二主体的方向凹陷设有第一凹槽。
8.进一步地,所述底壳还包括第一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板连接于底壳上另一端,所述盖板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接板,所述第一插接板内侧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插接板插接于第二插接槽。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板上贯穿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插接板上贯穿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插接板一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底端时第一安装通孔中心线和第二安装通孔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底壳、盖板围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通孔、第二安装通孔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一套接筒、第一挤压板,所述第一套接筒内侧套接于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挤压板一端连接于第一套接筒外侧壁,所述盖板上一端设有第三安装通孔,所述固定环还包括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穿过第三安装通孔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挤压板在第二连接杆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的方向运动时挤压第一推动板以使第二止挡板伸长。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挡板一端连接于第一主体一端,所述第二止挡板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三插接槽、第一滑槽、第二安装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于第一主体另一端,所述第三插接槽设置于第一安装板内侧,所述第二安装板一端插接于第三插接槽、另一端伸出第三插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位于第三插接槽的一端、另一端插接于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安装板平行于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上伸出第三插接槽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二安装板插接于第一插接槽。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一螺纹部,所述第二连接杆内侧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第一螺纹部在第二止挡板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时螺接于第一螺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套接筒的一端设有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螺接于第一螺纹部的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螺接于第二螺纹部的第二紧固螺母。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有用以止挡第一套接筒的第一止挡凸起。
14.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改变线槽方向的转折连接结构,所述转折连接结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线槽组件内的底壳。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槽组件有以下有益效果:
16.在安装底座固定于墙壁上后将底壳卡接于安装底座内侧,将第一主体卡接于底壳内侧,将线缆放入第一容置槽内,将盖板另一端绕着其与底壳的铰接处转动至卡接于底壳另一端,第二连接结构一端穿过盖板一端并将第二止挡板伸长朝着靠近于第一止挡板的方向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提高固定环的稳固性,从而将线缆稳定地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在放置线缆时只需要将第二止挡板缩短长度使得第二止挡板和第一止挡板之间形成供线缆穿过的开口,在线缆放入第一容置槽内后将第二止挡板插接于第一止挡板内的第一插
接槽,在放置线缆的过程中不会挤压固定环,不会对固定环造成损害,第一连接结构一端依次穿过底壳另一端和盖板另一端并连接于第二连接结构,从而将底壳、盖板紧固连接,提高底壳的稳固性,进一步提高对线缆的密封性,安装便捷,结构稳固性较高。
附图说明
17.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二插接板插接于第二插接槽、第一连接杆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通孔、第二安装通孔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时的剖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二止挡板插接于第一止挡板、第一连接杆一端穿过第一插接板并螺接于第二连接杆、第一挤压板一端连接于于第一套接筒且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板,第二连接板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板且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第一紧固螺母螺接于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插接板一侧的部分、第二紧固螺母螺接于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螺纹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一连接杆螺接于第二连接杆内侧的第一螺纹槽时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二连接杆一端穿过盖板上的第三安装通孔、第二紧固螺母螺接于第二连接杆位于盖板外侧的部分时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二安装板另一端插接于第一止挡板内侧的第一插接槽时的剖视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第二安装板一端插接于第一安装板内侧的第三插接槽、第一连接板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位于第三插接槽的一端且另一端插接于第一滑槽时的剖视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槽组件中的转折连接结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线槽组件内的底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1-第一主体,12-第一止挡板,121-第一插接槽,13-第二止挡板,131-第一安装板,132-第二安装板,133-第三插接槽,134-第一滑槽,135-第一连接板,136-第二连接板,14-第一推动板,2-安装底座,21-第二主体,22-第一卡接板,23-第一紧固结构,3-底壳,31-第三主体,32-第一卡接槽,33-第一凹槽,34-第一插接板,341-第二插接槽,342-第一安装通孔,4-盖板,41-第二插接板,411-第二安装通孔,42-第三安装通孔,5-第一连接结构,51-第一连接杆,52-第一紧固螺母,6-第二连接结构,61-第二连接杆,611-第一止挡凸起,612-第二螺纹部,613-第一螺纹槽,62-第一套接筒,63-第二紧固螺母,64-第一挤压板,7-线缆,8-转折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8.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槽组件,包括安装底座2、底壳3、盖板4、固定环、第一连接结构5、第二连接结构6,安装底座2固定于墙壁上,底壳3卡接于安装底座2内侧,盖板4一端铰接于底壳3一端,固定环包括第一主体11、第一止挡板12、可调节长度的第二止挡板13,第一主体11卡接于底壳3内侧,第一主体11、第一止挡板12、第二止挡板13围成第一容置槽,第一主体11卡接于底壳3内侧,第一止挡板12内侧设有第一插接槽121;盖板4另一端在线缆7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时卡接于底壳3另一端,第二连接结构6一端穿过盖板4一端并推动第二止挡板13伸长朝着靠近于第一止挡板12的方向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第一连接结构5在盖板4另一端卡接于底壳3另一端时一端依次穿过底壳3另一端和盖板4另一端并连接于第二连接结构6。
29.此处,在安装底座2固定于墙壁上后将底壳3卡接于安装底座2内侧,将第一主体11卡接于底壳3内侧,将线缆7放入第一容置槽内,将盖板4另一端绕着其与底壳3的铰接处转动至卡接于底壳3另一端,第二连接结构6一端穿过盖板4一端并将第二止挡板13伸长朝着靠近于第一止挡板12的方向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提高固定环的稳固性,从而将线缆7稳定地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在放置线缆7时只需要将第二止挡板13缩短长度使得第二止挡板13和第一止挡板12之间形成供线缆7穿过的开口,在线缆7放入第一容置槽内后将第二止挡板13插接于第一止挡板12内的第一插接槽121,在放置线缆7的过程中不会挤压固定环,不会对固定环造成损害,第一连接结构5一端依次穿过底壳3另一端和盖板4另一端并连接于第二连接结构6,从而将底壳3、盖板4紧固连接,提高底壳3的稳固性,进一步提高对线缆7的密封性,安装便捷,结构稳固性较高。工艺简单、降低安装难度,竖向线缆7的穿设可以在平面内完成,避免高空布线作业,使安装作业更为方便;结构区块安装,安装高效,模块化的穿线系统可以通过单个结构分组安装,多个结构合并组装的方式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工效大幅提升;线缆7线路布设清晰,固定环对线缆7进行固定,既可以多线缆7起到约束固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多路线缆7的安装空间进行划分与区别,使线缆7线路清晰,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换;应用本技术中的技术进行线缆7系统的安装,避免了预埋式线缆7安装时工序复杂、污染多的情况,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使线缆7布管、布线单独作业,变成了线槽组件与线缆7同步安装,缩短安装工期,提升安装质量,同时也避免了竖向线缆7布设线缆7容易从线槽内脱落的情况。
30.盖板4一端可以通过第一合页铰接于底壳3一端。
31.安装底座2可以包括第二主体21、第一卡接板22,第一卡接板22连接于第二主体21侧端,底壳3包括第三主体31、设置于第三主体31侧端的第一卡接槽32,第一卡接板22在第三主体31底端抵接于第二主体21时卡接于第一卡接槽32,安装底座2和底壳3连接的稳定性较高,安装便捷。
32.作为本实施例中的线槽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紧固结构23,第一紧固结构23一端穿过安装底座2并固定于墙壁上,第三主体31中部朝着可以远离第二主体21的方向凹陷设有
第一凹槽33。第一紧固结构23可以为螺钉或者螺丝或者螺栓。在安装底座2上设有用以给第一紧固结构23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槽,在第三主体31上远离第一凹槽33的位置均平行于第二主体21,在第三主体31上远离第一凹槽33的位置上涂覆胶水,使得第三主体31在抵接于第二主体21时粘接于第二主体21,第一紧固结构23在第三主体31抵接于第二主体21时另一端伸入第一凹槽33内,避免第一紧固结构23另一端凸出并挤压第三主体31而导致第三主体31无法抵接于第二主体21,使得第三主体31和第二主体21之间形成间隙,使得第一卡接板22无法和第一卡接槽32对齐,导致第一卡接板22无法卡接于第一卡接槽32,使得底壳3和安装底座2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33.底壳3还可以包括第一插接板34,第一插接板34连接于底壳3上另一端,盖板4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接板41,第一插接板34内侧设有第二插接槽341,第二插接板41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1。第一插接板34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底壳3上与盖板4的铰接处相对的另一端,在第一插接板34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1和盖板4盖合于底壳3时通过螺钉一端依次穿过盖板4、第一插接板34实现将第一插接板34连接于盖板4。
34.第一插接板34上可以贯穿设有第一安装通孔342,第二插接板41上贯穿设有第二安装通孔411,第二插接板41一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341底端时第一安装通孔342中心线和第二安装通孔411中心线重合,第一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连接杆51,底壳3、盖板4围成第二容置槽,第一连接杆51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42、第二安装通孔411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在第一插接板34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41且第一插接板34一端抵接于第二插接槽341底端时确保第一安装通孔342中心线和第二安装通孔411中心线重合,从而便于后续安装第一安装杆,将第一安装杆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42、第二安装通孔411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插接板34从第二插接槽341分离,提高第一插接板34和第二插接板41连接的稳定性,提高盖板4、底壳3连接的稳定性,安装便捷。
35.第二连接结构6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杆61、第一套接筒62、第一挤压板64,第一套接筒62内侧套接于第二连接杆61,第一挤压板64一端连接于第一套接筒62外侧壁,盖板4上一端设有第三安装通孔42,固定环还包括第一推动板14,第二连接杆61一端穿过第三安装通孔42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51的方向运动,第一挤压板64在第二连接杆61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51的方向运动时挤压第一推动板14以使第二止挡板13伸长。第二连接杆61一端穿过第三安装通孔42并伸入第二容置槽内,第一套接筒62套接于第二连接杆61伸入第二容置槽内的一端,第一挤压板64设置于第二容置槽内,第一套接筒62外侧壁连接于第一挤压板64,第一推动板14连接于第二止挡板13,第一挤压板64垂直于第一推动板14。将第一套接筒62从第二连接杆61一端脱落,接着将第二连接杆61从第三安装通孔42中移出,便于将第二连接杆61从盖板4上拆卸下来。
36.第一止挡板12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一主体11一端,第二止挡板13包括第一安装板131、第三插接槽133、第一滑槽134、第二安装板132、第一连接板135、第二连接板136,第一安装板131连接于第一主体11另一端,第三插接槽133设置于第一安装板131内侧,第二安装板132一端插接于第三插接槽133、另一端伸出第三插接槽133,第一连接板135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32位于第三插接槽133的一端、另一端插接于第一滑槽134,第二安装板132平行于第一插接槽121,第二连接板136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32上伸出第三插接槽133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板14,第二安装板132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在盖板4外侧推动
第二连接杆61另一端使得第二连接杆61一端在第二容置槽内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51的方向运动,带动第一套接筒62朝着靠近第一连接杆51的方向运动,带动第一挤压板64朝着靠近第一推动板14的方向运动,第一挤压板64挤压第一推动板14,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板136,带动第二安装板132在第三插接槽133内运动和第一连接板135在第一滑槽134内运动,带动第二安装板132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
37.第一连接杆51上可以设有第一螺纹部,第二连接杆61内侧设有第一螺纹槽613,第一螺纹部在第二止挡板13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时螺接于第一螺纹槽613,第二连接杆61远离第一套接筒62的一端设有第二螺纹部612,第一连接结构5还包括螺接于第一螺纹部的第一紧固螺母52,第二连接结构6还包括螺接于第二螺纹部612的第二紧固螺母63。在第二连接杆61带动第二安装板132运动至插接于第一插接槽121后,在第二连接杆61无法运动时说明此时第二安装板132一端抵接于第一插接槽121内侧,推动第一连接杆51朝着靠近第二连接杆61的方向运动,将第一连接杆51朝着第一预设方向旋转使得第一螺纹部螺接于第一螺纹槽613,从而将第一连接杆51和第二连接杆61紧固连接,进而将第一止挡板12、第二止挡板13紧固连接,从而对线缆7进行密封,将第一紧固螺母52螺接于第一螺纹部上位于第二容置槽外侧且抵接于第一插接板34的部分,从而将第一连接杆51固定住,将第二紧固螺母63螺接于第二螺纹部612上位于第二容置槽外侧且抵接于盖板4的部分,从而将第二连接杆61固定住。在需要对线缆7进行更换时,将第一紧固螺母52从第一连接杆51上取下,将第一连接杆51朝着第二预设方向旋转使得第一螺纹部和第一螺纹槽613分离,拉动第二连接杆61朝着远离第一连接杆51的方向运动,从而将第二安装板132从第一插接槽121内分离,使得第二插接板41长度缩短,增大第一插接板34和第二插接板41之间的距离,方便用户从第一容置槽内将线缆7取出。
38.第二连接杆61上可以设有用以止挡第一套接筒62的第一止挡凸起611。避免在第一挤压板64带动第一推动板14时,第一挤压板64受到第一推动板14的反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套接筒62在第二连接杆61上朝着远离第一推动板14的方向移动,不利于带动第一推动板14。
39.作为本实施力中的线槽组件还可以包括用以改变线槽方向的转折连接结构8,转折连接结构8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线槽组件内的底壳3。在线槽遇到需要绕行结构时,采用转折连接结构8改变线槽方向,便于线缆7的穿设,转折连接结构8可以与线槽采用卡接方式连接,可逆向操作,利于后期维护。转折连接结构8可以为波纹管,波纹管可以进行拉伸,可以形成多种角度,波纹管的两端可以分别插接于相邻两个线槽组件内的底壳3。转折连接结构8还可以为弯头,弯头预设设计好,只有一种角度,弯头的两端可以分别插接于相邻两个线槽组件内的底壳3。
40.第一挤压板64上可以设有第二螺纹槽,第一套接筒62上设有第三螺纹槽,还包括一端依次螺接于第二螺纹槽、第三螺纹槽的第一螺杆。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螺杆使得第一螺杆上不同位置螺接于第二螺纹槽、第三螺纹槽,从而实现调节第一挤压板64和第一套接筒62的距离,由于第一挤压板64垂直于第一推动板14,所以实现调节第一挤压板64和第一推动板14的中部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挤压板64在第一推动板14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推动板14的中部,方便第一挤压板64施力带动第一推动板14,避免第一挤压板64和第一推动板14的中部之间的距离较大时第一挤压板64无法施加较大的力带动第一推动板14。
41.将传统穿线安装工艺及完成后穿线系统结构进行统一,通过合理划分结构区块,将穿线系统转化成安装底座2、底壳3、盖板4、固定环等多个模块安装的组合体,同时通过系统的优化,简化缆线穿线安装的工艺,降低安装难度,提升安装效率。采用abs工业塑料制作安装底座2、底壳3、盖板4,安装底座2、底壳3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刚度,可满足使用需求。在第一容置槽内部安装多路线缆7时,采用截面形状为梯形、具有一定弹性的固定环固定线缆7,既便于线缆7的分类安装,同时弹性固定环与底壳3可卡接连接,对线缆7起到约束固定的作用,避免在竖向布线时从线槽脱落。在墙体安装横截面形状为u型的安装底座2,底壳3水平设有第一卡接槽32,在第一容置槽内完成布线后,将盖板4另一端卡接于底壳3另一端,将底壳3卡扣于安装底座2中,完成线缆7的安装。
42.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上端”、“下端”、“底端”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