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0:13: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印鉴卡存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


背景技术:

2.印鉴卡是人民币结算帐户管理办法中控制支付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银行与企业账务往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由于到银行申请开户的单位数量庞大,因此,银行所保管的预留印鉴卡的数量就非常庞大。
3.现有技术中的印鉴卡机柜多为圆柱形结构。例如,申请人在专利 cn108477865a中公开了一种印鉴卡机柜及印鉴卡自动盘点方法。参阅图1所示的印鉴卡机柜,它包括九层的回转组件,回转组件的每一层包括一个圆盘形的承载盘52,均绕其中心的固定轴51旋转。在每一层的承载盘52上,沿周向均匀排列一圈沿着半径方向设置的导轨53,每根所述导轨53上滑动配合有一个抽屉盒子54(或者称为印鉴卡盒子)(如图2),一个抽屉盒子54中通常是存放若干张印鉴卡55(如图3),每张印鉴卡55上都贴有rfid电子标签506。如图4、图5所示,九个rfid射频天线56分别交错分布在每层承载盘52的侧面,同时装有两个四通道超高频读写器57。当九层回转组件转动时,抽屉盒子54和印鉴卡55也随之转动,每层的rfid射频天线56可以随时接收对应每层抽屉盒子 54里面的印鉴卡55上的信息,并且反馈给四通道超高频读写器57,四通道超高频读写器57识别印鉴卡55上的rfid电子标签506的标签信息,并且将印鉴卡55上的标签信息读写出来,这样就可以实时监测整个印鉴卡机柜里面所有印鉴卡的流动情况,判断出印鉴卡的存取情况,实现自动盘点功能。
4.然而,随着印鉴卡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印鉴卡机柜及其盘点方式效率较低下,印鉴卡机柜的运动机构(如上述的回转组件)也较为复杂。同时,在一个印鉴卡机柜中设置九个rfid射频天线,当九个rfid射频天线同时工作时,天线之间存在信号干扰,且九层天线的数据冗余大,设置九个rfid射频天线和两个四通道超高频读写器,成本也高。
5.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印鉴卡机柜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通过x向传动组件和y向升降组件使搭载有rfid近场天线和读写器的移动天线组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至多个作业位置,从而实现对指定层的印鉴卡盒子内放置的印鉴卡进行盘点。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包括:
9.柜体,所述柜体内设有多层用于承载印鉴卡盒子的承载架,每个所述印鉴卡盒子内设有容纳印鉴卡的空间;
10.x向传动组件和y向升降组件,设在所述柜体的开口侧;所述x向传动组件的x向移动杆安装在y向升降组件的y向同步带上,x向移动杆在y向同步带的驱动下沿y向升降组件的y向直线导轨在竖直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x 向移动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还设置有x向
同步带和x向直线导轨;
11.移动天线组件,安装在所述x向同步带上,移动天线组件在x向同步带的驱动下沿所述x向直线导轨在水平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移动天线组件包括一个rfid近场天线和一个读写器,所述rfid近场天线朝向所述柜体内部。
12.优选地,所述读写器为单通道读写器。
13.优选地,所述读写器控制rfid近场天线发射电磁波。
14.优选地,所述rfid近场天线将接收的rfid电子标签的信息反馈给读写器,所述rfid电子标签贴于所述印鉴卡上。
15.优选地,所述x向传动组件包括:
16.所述x向移动杆;
17.所述x向直线导轨,设置在所述x向移动杆上,所述x向直线导轨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座,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x向同步带轮,两个所述x向同步带轮之间设置有所述x向同步带;
18.第一滑座,滑动设置于所述x向直线导轨上;
19.x向电机,设置于所述x向移动杆的一端,所述x向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x向电机驱动第一主动带轮转动,第一主动带轮带动第一安装座上的x同步带轮、以及两个x向同步带轮之间的x向同步带转动。
20.更优选地,所述x向直线导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柜体的长度。
21.更优选地,所述x向同步带平行于所述x向直线导轨。
22.更优选地,所述移动天线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且所述移动天线组件还与所述x向同步带固定连接,所述x向同步带的转动带动所述移动天线组件、以及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x向直线导轨在水平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
23.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x向直线导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a和第一安装座b,所述第一安装座a内装设有第一轮轴a,第一轮轴a上套设有x 向同步带轮a和第一从动带轮,且x向同步带轮a和第一从动带轮分别与第一轮轴a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座b内装设有第一轮轴b,第一轮轴b上套设有x向同步带轮b;所述x向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带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第一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x向同步带轮a通过x向同步带与所述x向同步带轮b传动连接。
24.更优选地,所述x向移动杆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感应片,多个所述定位感应片沿所述x向直线导轨的延伸方向等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槽型光耦,所述槽型光耦用于检测所述移动天线组件是否运动到所述定位感应片的位置以控制所述x向电机的工作。
25.其中,在所述移动天线组件移动的过程中,x向移动杆上位于不同位置的定位感应片分别穿过所述槽型光耦的感光区的中心位置。具体地,所述定位感应片位于所述槽形光耦的u型槽的开口移动经过的路径上,所述定位感应片穿过槽型光耦的u型槽内,所述槽形光耦被遮挡一次。
2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定位感应片对称设置在所述x向直线导轨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座上设有两个槽型光耦,两个槽型光耦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沿滑动方向的两侧,所述x向直线导轨两侧的定位感应片分别位于两个槽形光耦的u 型槽的开口移动经过的路径上。
27.进一步地,所述槽型光耦还连接有用于接收所述槽型光耦采集到的信号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x向电机。
28.优选地,所述y向升降组件包括:
29.矩形固定架,所述矩形固定架的上、下边框的中部各设有一个第二安装座,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y向同步带轮,两个y向同步带轮之间设置有所述y 向同步带;
30.y向电机,设置于所述矩形固定架的上边框,所述y向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套设一所述y向同步带轮,所述y向电机驱动第二安装座上的y向同步带轮、以及两个y向同步带轮之间的所述y向同步带转动;
31.所述y向直线导轨,设置于所述矩形固定架的竖直边框上;
32.第二滑座,滑动设置于所述y向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二滑座还与所述x向移动杆固定连接。
33.更优选地,所述y向直线导轨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矩形固定架的左边框、右边框上,两个所述y向直线导轨对称设置于所述y向同步带的两侧。
34.更优选地,所述y向直线导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柜体的高度。
35.上述的x向电机、y向电机都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并受控制装置的控制。
36.优选地,所述柜体为矩形结构。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通过x向传动组件和y向升降组件使搭载有rfid近场天线和读写器的移动天线组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至多个作业位置,从而实现对指定层的印鉴卡盒子内放置的印鉴卡进行盘点。本技术简化了印鉴卡机柜的运动机构,降低了运动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印鉴卡的盘点效率。同时,本技术中仅采用一个rfid近场天线和一个单通道读写器即可实现对整个印鉴卡机柜里所有印鉴卡的自动盘点,大大降低了成本,且避免了同时设置多个rfid射频天线所带来的天线之间的信号干扰。本技术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可以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印鉴卡机柜中,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3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40.图1是在先申请的印鉴卡机柜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在先申请的印鉴卡机柜中的抽屉盒子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是在先申请的印鉴卡机柜中的印鉴卡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是在先申请的印鉴卡机柜中的读写器与rfid射频天线安装位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5是在先申请的印鉴卡机柜中的读写器与rfid射频天线安装位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45.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图6中的x向传动组件、y向升降组件,以及移动天线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7.图8是图7中的y向升降组件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48.图9是图6中的x向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是图6中的x向传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1是图9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51.图1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移动天线组件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52.图例说明:
53.1、柜体;101、承载架;102、印鉴卡;
54.2、移动天线组件;21、rfid近场天线;22、天线支架;23、风扇;24、单通道读写器;25、槽型光耦;26、第一滑座;27、槽型光耦固定板;
55.3、x向传动组件;301、x向移动杆;302、x向电机;303、x向同步带; 304、x向直线导轨;305、第一主动带轮;306、第一从动带轮;307、x向同步带轮a;308、x向同步带轮b;309、第一安装座a;310、第一安装座b;
56.4、y向升降组件;401、y向电机;402、y向同步带轮a;403、y向同步带轮b;404、第二安装座a;405、y向同步带;406、y向直线导轨;
57.5、印鉴卡机柜;51、固定轴;52、承载盘;53、导轨;54、抽屉盒子;55、印鉴卡;506、rfid电子标签;56、rfid射频天线;57、四通道超高频读写器; 58、旋转轮盘;59、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单元的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单元。
60.图6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该印鉴卡机柜的x向传动组件、y向升降组件,以及移动天线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印鉴卡机柜包括:柜体1、x向传动组件3和y向升降组件4,以及移动天线组件2。所述柜体1 为矩形结构,其一侧设有开口,柜体1内设有多层用于承载印鉴卡盒子102的承载架101,每个所述印鉴卡盒子102内设有容纳印鉴卡的空间。例如,柜体1 分为7层,每层放置62个印鉴卡盒子102,共计434个印鉴卡盒子102,每个印鉴卡盒子102内放入22张印鉴卡,则一个印鉴卡机柜可放置9548张印鉴卡。每张印鉴卡上贴了rfid电子标签后,方向朝后放在印鉴卡盒子102里,装入柜体1内,等待盘点。x向传动组件3和y向升降组件4,设在所述柜体1的开口侧。所述x向传动组件3的x向移动杆301安装在y向升降组件4的y向同步带405上,x向移动杆301在y向同步带405的驱动下沿y向升降组件4的y 向直线导轨406在竖直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x向移动杆301上沿其长度方向还设置有x向同步带303和x向直线导轨304。移动天线组件2,安装在所述x向同步带303上,移动天线组件2在x向同步带303的驱动下沿所述x 向直线导轨304在水平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包括一个 rfid近场天线和一个读写器,所述读写器优选为单通道读写器,所述rfid
近场天线朝向所述柜体1内部。
61.参阅图7~图8所示,所述y向升降组件4包括:
62.矩形固定架,所述矩形固定架的上、下边框的中部各设有一个第二安装座,分别为第二安装座a 404和第二安装座b(图中未示出),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均设有一个y向同步带轮,分别为设置在第二安装座a 404内的y向同步带轮a 402和设置在第二安装座b内的y向同步带轮b 403,y向同步带轮a 402 和y向同步带轮b 403之间设置有所述y向同步带405;
63.y向电机401,设置于所述矩形固定架的上边框,所述y向电机401的输出轴固定套设所述y向同步带轮a 402,所述y向电机401驱动第二安装座a 404 上的y向同步带轮a 402、以及y向同步带轮a 402和y向同步带轮b 403之间的所述y向同步带405转动;
64.所述y向直线导轨406,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矩形固定架的左边框、右边框上,两个所述y向直线导轨406对称设置在所述y向同步带405的两侧;
65.第二滑座,滑动设置于所述y向直线导轨406上,所述第二滑座还与所述x 向移动杆301固定连接。
66.所述y向升降组件4工作过程为:y向电机40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y向同步带轮a 402的转动,y向同步带轮a 402的转动经由y向同步带405带动 y向同步带轮b 403的转动。x向移动杆301固定连接在y向同步带405上,并在y向同步带405的带动下沿y向直线导轨406在竖直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
67.参阅图9~图11所示,所述x向传动组件3包括:
68.x向移动杆301;
69.x向直线导轨304,设置在所述x向移动杆301上,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 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座,分别为第一安装座a 309和第一安装座b 310,所述第一安装座a 309内装设有第一轮轴a,第一轮轴a上套设有x向同步带轮a 307和第一从动带轮306,且x向同步带轮a 307和第一从动带轮306分别与第一轮轴a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座b 310内装设有第一轮轴b,第一轮轴b上套设有x向同步带轮b 308;x向同步带轮a 307和x向同步带轮b 308 之间套设有x向同步带303;
70.第一滑座(图中未示出),滑动设置于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上,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与所述x向同步带303平行;
71.x向电机302,设置于所述x向移动杆301的一端,所述x向电机302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带轮305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305通过一同步带与第一从动带轮306传动连接,进而带动第一安装座a 309上的x同步带轮a 307 转动,所述x向同步带轮a 307通过x向同步带303与所述x向同步带轮b 308 传动连接。
72.所述x向传动组件3工作过程为:x向电机302的输出轴转动,安装在x 向电机302上的第一主动带轮305随之同步转动,第一主动带轮305的转动经一同步带带动第一从动带轮306的转动,第一从动带轮306的转动带动同轴设置的x同步带轮a 307的转动,x同步带轮a 307的转动经由x向同步带303 带动x向同步带轮b 308的转动,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随x向同步带303的运动而同步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座沿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在水平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
73.图9、图10中,显示了同一个移动天线组件2滑动于x向移动杆301的不同位置的结
构示意图。例如,x向移动杆301设有x向电机302的一端为移动天线组件2运动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的移动天线组件2显示了其在起始位置的示意图,图中x向移动杆301的中部位置附近的移动天线组件2显示了其移动至x向移动杆301的其他位置的示意图。
74.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x向移动杆301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感应片,多个所述定位感应片沿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的延伸方向等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槽型光耦25,所述槽型光耦25用于检测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是否运动到所述定位感应片的位置以控制所述x向电机302的工作。例如,在x向移动杆301上等间隔设置n个预设位置,分别对应承载架101上的印鉴卡盒子102,在x向移动杆301的每个预设位置上可以设置两个定位感应片,这两个定位感应片对称设置在所述x向直线导轨304的两侧,相应地,第一滑座上设有两个槽型光耦25。
75.图12为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天线组件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移动天线组件2上载有rfid近场天线21和一个单通道读写器24,所述rfid 近场天线21固定在天线支架22的一侧,所述单通道读写器24固定于天线支架 22的另一侧,所述rfid近场天线21和天线支架22之间可以设置用于散热的风扇23。第一滑座26固定于天线支架22的另一侧,槽型光耦25设置有两个,每个槽型光耦25分别通过一个槽型光耦固定板27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座26沿滑动方向的两侧。
76.所述x向移动杆301上的定位感应片位于所述槽形光耦的u型槽的开口移动经过的路径上,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在移动的过程中,x向移动杆301上的定位感应片分别穿过所述槽型光耦25的u型槽内。当所述定位感应片至于所述槽形光耦25的u型槽内,所述槽型光耦25被遮挡一次,所述槽型光耦25上设有发射和接收对管,因此形成一次脉冲,从而可以检测出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 的运动位置,实现对所述移动天线组件2的定位功能。
77.此外,所述槽型光耦25还连接有用于接收所述槽型光耦25采集到的信号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x向电机302。所述控制装置还连接所述y向电机401。
78.下面简要描述本技术的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79.柜体的每一层承载架的印鉴卡盒子中放置有若干张印鉴卡,每张印鉴卡上都设置rfid电子标签。x向传动组件上设有移动天线组件,移动天线组件通过x 向同步带,在x向电机带动下,从起始位置开始水平移动来检测印鉴卡。单层检测完成后,通过y向电机驱动y向同步带、进而带动x向移动杆向上层移动,逐层检测。移动天线组件移动至每一作业位置,其上的rfid近场天线朝向待盘点的承载架上的印鉴卡盒子,移动天线组件上的读写器控制rfid近场天线发射电磁波,rfid近场天线读取印鉴卡上的rfid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反馈给读写器;读写器识别并读写所述信息,从而获得印鉴卡的流动情况。
80.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单面盘点的印鉴卡机柜,通过x向传动组件和y 向升降组件使搭载有rfid近场天线和读写器的移动天线组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至多个作业位置,从而实现对指定层的印鉴卡盒子内放置的印鉴卡进行盘点。本技术简化了印鉴卡机柜的运动机构,降低了运动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印鉴卡的盘点效率。同时,本技术中仅采用一个rfid近场天线和一个单通道读写器即可实现对整个印鉴卡机柜里所有印鉴卡的自动盘点,大大降低了成本,且避免了同时设置多个rfid射频天线所带来的天线之间的信号干扰。本技术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可以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印鉴卡机柜中,具有
良好的市场前景。
8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