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9:4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部件安装装置将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部件安装于基板。作为部件供给装置,例示出带式供给器及碗式供给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碗式供给器的一个例子。碗式供给器适合于电子部件等零散的部件(工件)的供给。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4718号公报

碗式供给器的宽度比带式供给器的宽度宽。因此,能够装载于部件安装装置的碗式供给器的数量少于带式供给器的数量。如果作为部件供给装置而使用碗式供给器,则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部件种类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零散的部件(工件)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情况下,对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部件种类的减少进行抑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具有:电动机;第1输送带,其由电动机驱动,将投入至投入位置的部件向第1方向输送;振动体;

以及输送部件,其通过振动体而进行振动,将来自第1输送带的部件向第1方向输送而供给至安装头的拾取位置。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具有:所述部件供给装置;

以及安装头,其将供给至所述部件供给装置的所述拾取位置的所述部件安装于基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装置,在将零散的部件(工件)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情况下,能够对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部件种类的减少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的图。

图3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斜视图。

图4是从左前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俯视图。

图6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的左侧视图。

图10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11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附近提取出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位置及交接位置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13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输送装置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分选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分选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向设置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8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斜视图。

图19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的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传感器的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更换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左”、“右”、“前”、“后”、“上”及“下”的用语对各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用语表示以部件安装装置或部件供给装置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

[部件安装装置]

图1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俯视图。部件安装装置1将部件C(工件)安装于基板W。部件安装装置1具有:基座部件2;基板输送装置3,其对基板W进行输送;部件供给装置100,其供给部件C;安装头5,其具有多个吸嘴4;安装头移动装置6,其移动安装头5;以及吸嘴移动装置7,其移动吸嘴4。

基座部件2对基板输送装置3、部件供给装置100、安装头5、安装头移动装置6及吸嘴移动装置7进行支撑。

基板输送装置3将基板W输送至安装位置MP。安装位置MP规定于基板输送装置3的输送路径。基板输送装置3具有:输送带3B,其对基板W进行输送;引导部件3G,其对基板W进行引导;以及保持部件3H,其对基板W进行保持。输送带3B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移动,将基板W在左右方向输送。另外,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保持部件3H、基板W和输送带3B在上下方向移动。基板W在移动至安装位置MP后,通过升降机构而上升,被输送带3B和引导部件3G夹着。安装头5在配置于安装位置MP的基板W的表面对部件C进行安装。

部件供给装置100具有:多个供给器10,它们供给部件C;以及供给器收容器8,其对多个供给器10分别进行支撑。供给器10在左右方向配置多个。供给器10供给零散的部件C。在多个供给器10各自对安装头5的拾取位置PP进行规定。供给器10将部件C供给至拾取位置PP。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部件供给装置100配置于基板输送装置3的前侧及后侧这两侧。此外,部件供给装置100也可以配置于基板输送装置3的前侧及后侧的一侧。

安装头5将部件C安装于基板W。安装头5能够在被供给部件C的拾取位置PP和对基板W进行配置的安装位置MP之间进行移动。拾取位置PP和安装位置MP在水平面内被规定于不同的位置。安装头5通过吸嘴4对供给至供给器10的拾取位置PP的部件C进行保持。安装头5在以通过吸嘴4对部件C进行了保持的状态移动至安装位置MP后,将部件C安装于在安装位置MP配置的基板W。

安装头移动装置6将安装头5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各自进行移动。安装头移动装置6具有: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其将安装头5在左右方向移动;以及第2安装头移动装置6B,其将安装头5在前后方向移动。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及第2安装头移动装置6B各自包含致动器。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与安装头5连结。通过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的驱动,安装头5在左右方向移动。第2安装头移动装置6B经由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而与安装头5连结。通过第2安装头移动装置6B的驱动,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A在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安装头5在前后方向移动。

吸嘴4将部件C能够装卸地保持。吸嘴4是对部件C进行吸附保持的吸引吸嘴。在吸嘴4的前端部设置开口。吸嘴4的开口与真空系统连接。在吸嘴4的前端部和部件C接触的状态下,实施来自吸嘴4的开口的吸引动作,由此在吸嘴4的前端部对部件C进行吸附保持。解除来自吸嘴4的开口的吸引动作,由此从吸嘴4将部件C放开。此外,吸嘴4也可以是夹着部件C而保持的抓持吸嘴。

吸嘴移动装置7能够将吸嘴4在上下方向及以铅垂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各自进行移动。吸嘴移动装置7分别设置于多个吸嘴4。吸嘴移动装置7支撑于安装头5。吸嘴4经由吸嘴移动装置7而支撑于安装头5。

多个吸嘴4各自通过安装头移动装置6及吸嘴移动装置7,能够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旋转方向这4个方向移动。吸嘴4移动,由此吸嘴4所保持的部件C也能够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旋转方向这4个方向移动。

[部件]

图2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C的图。部件C是插入型电子部件。如图2所示,部件C具有主体D和从主体D凸出的引线E。

主体D包含合成树脂制的壳体部件。在主体D的内部空间对例如线圈进行配置。引线E为金属制的凸起物。引线E例如与在主体D的内部空间配置的线圈连接。

在实施方式中,主体D为长方体状。主体D具有:上表面Da;下表面Db,其朝向上表面Da的相反方向;一对第1侧面Dc,它们将上表面Da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和下表面Db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连结;以及一对第2侧面Dd,它们将上表面Da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和下表面Db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连结。图2的(A)表示从第2侧面Dd侧观察的部件C。图2的(B)表示从第1侧面Dc侧观察的部件C。

引线E从主体D的下表面Db向下方凸出。引线E在主体D设置多个。

吸嘴4对主体D的上表面Da进行保持。安装头5在通过吸嘴4对主体D的上表面Da进行了保持的状态下,将部件C的引线E插入至在基板W的表面设置的开口。部件C通过引线E插入至基板W的开口,从而安装于基板W。

[供给器]

<供给器的概要>

图3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斜视图。图4是从左前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俯视图。图3、图4及图5各自表示在基板输送装置3的后侧配置的供给器10。在供给器10装载于供给器收容器8的状态下,供给器10的前端部配置于与部件安装装置1接近的位置。

此外,在基板输送装置3的前侧也配置供给器10的情况下,在基板输送装置3的后侧配置的供给器10的构造和在基板输送装置3的前侧配置的供给器10的构造相同。

在供给器10对安装头5的拾取位置PP和零散的多个部件C被投入的投入位置IP进行规定。拾取位置PP被规定于供给器10的前部。投入位置IP被规定于供给器10的后部。供给器10将投入至投入位置IP的部件C输送至拾取位置PP。

供给器10具有壳体11、带输送装置20、振动输送装置40、分选部50和方向设置部80。

壳体11对带输送装置20、振动输送装置40、分选部50及方向设置部80各自进行收容。在壳体11的上部设置开口9。投入位置IP及拾取位置PP各自与开口9面对。零散的多个部件C经由开口9而投入至投入位置IP。作业者能够将零散的多个部件C经由开口9而投入至投入位置IP。安装头5能够经由开口9对在拾取位置PP配置的部件C进行保持。

壳体11具有左板部12、右板部13、前板部14、后板部15、上板部16、下板部17、支撑板部18和中板部19。

左板部12包含左前部12A和左后部12B。在上下方向,左前部12A的尺寸小于左后部12B的尺寸。右板部13包含右前部13A和右后部13B。在上下方向,右前部13A的尺寸小于右后部13B的尺寸。左板部12的外形和右板部13的外形相等。左板部12的尺寸和右板部13的尺寸相等。左板部12和右板部13平行地配置。

前板部14配置为将左板部12的前端部和右板部13的前端部接合。

后板部15配置为将左板部12的后端部和右板部13的后端部接合。

上板部16配置为将左后部12B的上端部的后部和右后部13B的上端部的后部接合。

下板部17配置为将左后部12B的下端部和右后部13B的下端部接合。

支撑板部1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将左前部12A的下端部和右前部13A的下端部接合。

中板部19配置为将左后部12B的前端部的下部和右后部13B的前端部的下部接合。

开口9配置于左板部12的上端部和右板部13的上端部之间。开口9配置于上板部16的前方。

带输送装置20将投入至投入位置IP的部件C输送至振动输送装置40为止。带输送装置20收容于壳体11。带输送装置20支撑于壳体11。带输送装置2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开口9面对。

振动输送装置40将来自带输送装置20的部件C输送至拾取位置PP为止。振动输送装置40配置于带输送装置20和拾取位置PP之间。振动输送装置40收容于壳体11。振动输送装置40支撑于壳体11。振动输送装置4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开口9面对。

分选部50仅使规定姿态的部件C经过。分选部50配置于投入位置IP和拾取位置PP之间。在实施方式中,分选部50配置于带输送装置20和拾取位置PP之间。分选部50从由振动输送装置40输送的多个部件C对规定姿态的部件C进行分选。分选部50收容于壳体11。分选部50支撑于壳体11。分选部50配置为与开口9面对。

规定姿态包含第1姿态和第2姿态。分选部50具有:第1分选部60,其仅使第1姿态的部件C一个一个地经过;以及第2分选部70,其仅使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第1姿态包含部件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最小的姿态。第2姿态包含引线E从主体D向指定方向凸出的姿态。

方向设置部80将经过了分选部50的部件C调整为第3姿态。通过分选部50分选出的规定姿态的部件C被输送至方向设置部80,在方向设置部80调整为第3姿态后,输送至拾取位置PP。方向设置部80收容于壳体11。方向设置部80支撑于壳体11。方向设置部80配置为与开口9面对。

第3姿态包含引线E从主体D向下方凸出的姿态。

<带输送装置>

图6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1的内部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1的内部的右侧视图。图8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1的内部的斜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1的内部的左侧视图。图10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一部分的斜视图。图6及图7各自相当于将壳体11的右板部13及上板部16省略后的图。图8及图9各自相当于将壳体11的左板部12及上板部16省略后的图。图10相当于将壳体11省略后的图。

带输送装置20具有第1输送带21、第2输送带22、返回引导部23、33、电动机24、第1齿轮25、第2齿轮26、驱动带轮27、2级从动带轮28、惰性带轮29、30、31、32和简易部件分选部34。

第1输送带21将投入至投入位置IP的部件C向前方(第1方向)输送。第1输送带21具有部件C所接触的输送面210。第1输送带21为环形带。输送面210实质上朝向上方。振动输送装置40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前方。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前端部与振动输送装置40的输送面420相邻。由第1输送带21输送的部件C被交给振动输送装置40。第1输送带21由电动机24驱动。

投入位置IP被规定于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后部。供给位置SP被规定于输送面210的前端部。交接位置RP被规定于输送面420的后端部。如图5至图10的箭头Y1所示,第1输送带21将供给至投入位置IP的部件C向前方输送。第1输送带21将部件C从投入位置IP输送至供给位置SP为止。输送至供给位置SP为止的部件C供给至输送面420的交接位置RP。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具有斜面部211和平坦部212。平坦部212与斜面部211相比配置于前方。斜面部211从投入位置IP朝向前方(第1方向)而向上方倾斜。平坦部212与水平面实质上平行。在实施方式中,投入位置IP被规定于斜面部211的至少一部分。供给位置SP被规定于平坦部212的前端部。

第2输送带22将部件C向与前方相反的后方(第2方向)输送。第2输送带22具有部件C所接触的输送面220。第2输送带22为环形带。输送面220实质上朝向上方。在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各自正交的左右方向,第2输送带22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相邻处。在实施方式中,第2输送带22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右邻处。由第2输送带22输送的部件C被交给第1输送带21。第1输送带21由电动机24驱动。2级从动带轮28与第1输送带21连接。2级从动带轮28通过第1输送带21进行驱动而旋转。第2输送带22经由第1输送带21及2级从动带轮28而由电动机24驱动。

退回位置JP被规定于输送面220的前部。返回位置TP被规定于输送面220的后部。如图5至图10的箭头Y2所示,第2输送带22将供给至退回位置JP的部件C向后方输送。第2输送带22将部件C从退回位置JP输送至返回位置TP为止。输送至返回位置TP为止的部件C供给至投入位置IP。

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朝向后方(第2方向)而向上方倾斜。

返回引导部23、33将由第2输送带22输送的部件C引导至投入位置IP。返回引导部23、33对部件C进行引导,以使得通过第2输送带22输送至返回位置TP的部件C投入至返回位置TP的左邻处的投入位置IP。返回引导部33与返回引导部23相比配置于后方。

返回引导部23支撑于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返回引导部23的基端部支撑于右板部13。返回引导部23的引导面朝向后方而向左方倾斜。返回引导部2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2输送带22的上方。返回引导部23的前端部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上方。返回引导部23和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分离。返回引导部23和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分离。返回位置TP包含有在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与返回引导部23相对的位置。

返回引导部33支撑于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返回引导部33的基端部支撑于左板部12,返回引导部33的前端部支撑于右板部13。返回引导部33的引导面朝向后方而向左方倾斜。返回引导部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2输送带22的上方。返回引导部33的前端部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上方。返回引导部33和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相接。返回引导部33和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分离。返回位置TP包含有在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与返回引导部33相对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返回位置TP处的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的高度高于投入位置IP处的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高度。从退回位置JP输送至返回位置TP的部件C通过返回引导部23、33向左方被引导,由此从返回位置TP落下至投入位置IP。返回引导部23、33使通过第2输送带22输送至返回位置TP的部件C落下至第1输送带21的投入位置IP。

供给至退回位置JP的多个部件C有时以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通过第2输送带22输送至返回位置TP。返回引导部23使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上侧的部件C落下至第1输送带21的投入位置IP。返回引导部33使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经过了返回引导部23的下方的部件C落下至第1输送带21的投入位置IP。

通过返回引导部23、33使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在不同的定时落下至第1输送带21的投入位置IP。由此,即使部件C大量地输送至返回位置TP,也会抑制部件C滞留于返回位置TP。因此,部件C顺利地被输送。

此外,例如鼓风机可以作为返回引导部23、33起作用。

电动机24的旋转轴、第1齿轮25的旋转轴、第2齿轮26的旋转轴、驱动带轮27的旋转轴、2级从动带轮28的旋转轴及惰性带轮29、30、31、32的旋转轴各自在左右方向延伸。

图11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24的附近提取出的斜视图。如图6、图7、图8、图9、图10及图11各自所示,电动机24支撑于支撑板部18。电动机24产生用于对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各自进行驱动的旋转力。电动机24为步进电动机。

第1齿轮25与电动机24的转子轴连结。电动机24的转子轴旋转,由此第1齿轮25旋转。电动机24能够使第1齿轮25正转及逆转。

第2齿轮26配置于第1齿轮25的后方。第2齿轮26与第1齿轮25啮合。第1齿轮25旋转,由此第2齿轮26旋转。第1齿轮25的旋转方向和第2齿轮26的旋转方向不同。例如在第1齿轮25正转的情况下,第2齿轮26逆转。在第1齿轮25逆转的情况下,第2齿轮26正转。

驱动带轮27配置于第2齿轮26的左方。驱动带轮27与第2齿轮26连结。驱动带轮27的旋转轴和第2齿轮26的旋转轴一致。第2齿轮26旋转,由此驱动带轮27与第2齿轮26一起旋转。即,驱动带轮27的旋转方向和第2齿轮26的旋转方向相同。例如在第2齿轮26正转的情况下,驱动带轮27也正转。在第2齿轮26逆转的情况下,驱动带轮27也逆转。

第1输送带21支撑于驱动带轮27。第1输送带21的内表面与驱动带轮27的表面接触。驱动带轮27旋转,由此第1输送带21被驱动。

2级从动带轮28配置于第2齿轮26及驱动带轮27的后方。2级从动带轮28具有大径部281和小径部282。大径部281的直径大于小径部282的直径。大径部281配置于小径部282的左方。大径部281和小径部282是一体的。大径部281的旋转轴和小径部282的旋转轴一致。大径部281旋转,由此小径部282与大径部281一起旋转。即,大径部281的旋转方向和小径部282的旋转方向相同。例如在大径部281正转的情况下,小径部282也正转。在大径部281逆转的情况下,小径部282也逆转。

第1输送带21支撑于大径部281。第1输送带21的外表面与大径部281的表面接触。驱动带轮27旋转,第1输送带21被驱动,由此大径部281旋转。

第2输送带22支撑于小径部282。第2输送带22的内表面与小径部282的表面接触。大径部281旋转,小径部282旋转,由此第2输送带22被驱动。

大径部281的表面与第1输送带21的外表面接触。小径部282的表面与第2输送带22的内表面接触。因此,第1输送带21被驱动而使得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在大径部281旋转的情况下,小径部282与大径部281一起旋转,第2输送带22被驱动而使得输送面220向后方移动。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通过由1个电动机24产生的旋转力,驱动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两者。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各自支撑于2级从动带轮28。第2输送带22与第1输送带21同步地驱动。另外,通过由1个电动机24产生的旋转力,驱动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两者,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和第2输送带22的输送方向相反。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速度高于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第1输送带21支撑于大径部281。第2输送带22支撑于小径部282。因此,2级从动带轮28的大径部281和小径部282一起旋转,由此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速度高于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速度高于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因此部件C能够从第2输送带22顺利地转移至第1输送带21。另外,部件C在从第2输送带22供给至第1输送带21后,以高速度被输送,因此抑制部件C滞留于第1输送带21。因此,部件C顺利地被输送。

在实施方式中,第2齿轮26及驱动带轮27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托架35。托架35支撑于支撑板部18。2级从动带轮28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托架36。托架36支撑于支撑板部18。

惰性带轮29设置多个。多个惰性带轮29将第1输送带21能够移动地支撑。惰性带轮30设置多个。多个惰性带轮30与第1输送带21接触,对第1输送带21的张力进行调整。

惰性带轮31设置多个。多个惰性带轮31将第2输送带22能够移动地支撑。惰性带轮32设置多个。多个惰性带轮32与第2输送带22接触,对第2输送带22的张力进行调整。

简易部件分选部34对从投入位置IP向供给位置SP供给的部件C的数量进行调整。简易部件分选部34配置于投入位置IP和供给位置SP之间。简易部件分选部34支撑于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简易部件分选部34的基端部支撑于左板部12。简易部件分选部34的分选面朝向前方而向右方倾斜。简易部件分选部34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上方。在实施方式中,简易部件分选部34配置为与斜面部211中的输送面210的一部分相对。简易部件分选部34和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分离。

投入至投入位置IP的多个部件C有时以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通过第1输送带21向供给位置SP输送。简易部件分选部34对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上侧的部件C的输送进行限制。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下侧的部件C经过简易部件分选部34的下方。即,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一部分的部件C抵接于简易部件分选部34的分选面,抑制相对于供给位置SP的输送。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的部件C之中的一部分的部件C经过简易部件分选部34和第1输送带21之间。由此,对从投入位置IP向供给位置SP供给的部件C的数量进行调整。另外,抑制部件C向部件供给装置100的外侧落下。

此外,例如鼓风机可以作为简易部件分选部34起作用。

<振动输送装置>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位置SP及交接位置RP的附近的右侧视图。图13是从右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输送装置40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输送装置40的俯视图。

如图6、图7、图8、图9、图12及图13所示,振动输送装置40具有振动体41、输送部件42、引导部件43和止动部件44。

振动体41使输送部件42振动。振动体41对输送部件42进行支撑。振动体41配置于输送部件42的下方。振动体41配置于支撑板部18的上方。振动体41支撑于支撑板部18。振动体41例如包含压电元件,对输送部件42的输送面420进行施振。通过振动体41,输送面420进行微振动以将与输送面420接触的部件C向前方输送。

输送部件42通过振动体41而振动。输送部件42使部件C所接触的输送面420振动,将来自第1输送带21的部件C向前方(第1方向)输送而供给至安装头5的拾取位置PP。

输送部件42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前方。如图12所示,在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的边界,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高度高于输送部件42的输送面420的高度。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的边界包含输送面210的前端部和输送面420的后端部的边界。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的边界包含供给位置SP和交接位置RP的边界。

与输送部件42相邻的惰性带轮29的旋转轴AX的高度高于输送部件42的输送面420的高度。与输送部件42相邻的惰性带轮29是指多个惰性带轮29之中的在与输送部件42的后端部最近的位置配置的惰性带轮29。在上下方向,与第1输送带21相邻的输送部件42的输送面420配置于与输送部件42相邻的惰性带轮29的旋转轴AX和惰性带轮29的下端部29B之间。通过第1输送带21供给至供给位置SP的部件C从供给位置SP落下至交接位置RP。

输送部件42具有第1输送部件42A、第2输送部件42B、第3输送部件42C和第4输送部件42D。第1输送部件42A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前方。来自第1输送带21的部件C供给至第1输送部件42A。第2输送部件42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输送部件42A的前方。经过了第1输送部件42A的部件C供给至第2输送部件42B。第3输送部件42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2输送部件42B的前方。经过了第2输送部件42B的部件C供给至第3输送部件42C。第4输送部件42D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3输送部件42C的前方。经过了第3输送部件42C的部件C供给至第4输送部件42D。交接位置RP被规定于第1输送部件42A的后端部。拾取位置PP被规定于第4输送部件42D的前端部。第1输送部件42A、第2输送部件42B、第3输送部件42C及第4输送部件42D各自具有与部件C接触的输送面420。第2输送部件42B的输送面420与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相比配置于下方。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与第2输送部件42B的输送面420相比配置于下方。第4输送部件42D的输送面420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相比配置于下方。

引导部件43将向第1输送部件42A输送的部件C向前方引导。引导部件43配置于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的左侧。引导部件4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分选部60相比配置于后方。引导部件43的引导面朝向前方而向右方倾斜。引导部件43将供给至交接位置RP的部件C引导至第1分选部60。

止动部件44与拾取位置PP相比配置于前方。由第4输送部件42D输送至拾取位置PP的部件C抵接于止动部件44,由此定位于拾取位置PP。安装头5通过吸嘴4对由止动部件44定位于拾取位置PP的部件C进行保持。

在止动部件44设置真空孔。输送至拾取位置PP的部件C通过真空孔被吸附于止动部件44,在拾取位置PP处停止。在安装头5的吸嘴4对部件C进行保持的情况下,通过真空孔进行的吸附被解除。

<第1分选部>

第1分选部60配置于交接位置RP和拾取位置PP之间。第1分选部60由振动体41施振。第1分选部60具有在第1输送部件42A的上方配置的隔板部61。隔板部61固定于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隔板部61的基端部支撑于左板部12。隔板部61的隔板面朝向前方而向右方倾斜。

第1分选部60仅使第1姿态的部件C一个一个地经过。在实施方式中,部件C的第1姿态是部件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最小的姿态。部件C的第1姿态是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和主体D的第2侧面Dd接触的姿态。隔板部61从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向上方以规定量分离,以使得仅第1姿态的部件C经过。

图1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分选部6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如图15(A)所示,在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和主体D的第2侧面Dd接触的第1姿态,部件C能够经过隔板部61的下方。

如图15(B)所示,在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和主体D的第1侧面Dc接触的状态下,主体D被隔板部61阻挡,部件C无法经过隔板部61的下方。

另外,如图15(C)所示,在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和主体D的上表面Da接触的状态下,引线E被隔板部61阻挡,部件C无法经过隔板部61的下方。

另外,如图15(D)所示,在部件C虽然为第1姿态、但部件C以重叠的状态输送的情况下,上侧的部件C被隔板部61阻挡,上侧的部件C无法经过隔板部61的下方。

如上所述,第1分选部60仅使第1姿态的部件C一个一个地经过。被隔板部61阻挡的部件C从第1分选部60落下至第2输送带22。

第1分选部60使不是第1姿态的部件C从第1分选部60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在前后方向,第1分选部60的位置和第2输送带22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等。退回位置JP处的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的高度低于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的高度。第1分选部60使不是第1姿态的部件C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

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的部件C在通过第2输送带22输送至返回位置TP后,通过返回引导部23、33返回至投入位置IP。

隔板部6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隔板部61和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之间的距离基于部件C的外形及尺寸进行调整,以使得仅第1姿态的部件C经过。

<第2分选部>

第2分选部70配置于第1分选部60和拾取位置PP之间。第2分选部70由振动体41施振。第2分选部70具有在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侧配置的引导部71。第3输送部件42C具有输送面420和倾斜面72。第3输送部件42C的倾斜面72配置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右侧。倾斜面72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相比配置于下方。倾斜面72朝向右方而向下方倾斜。

经过了第1分选部60的部件C在输送至第2输送部件42B后,输送至第2分选部70的第3输送部件42C。经过了第2输送部件42B的部件C供给至第3输送部件42C。

引导部71将从第2输送部件42B供给、向第3输送部件42C输送的部件C向前方引导。引导部71配置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侧。

在左右方向,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尺寸,小于第1输送部件42A的输送面420的尺寸及第2输送部件42B的输送面420的尺寸。

第2分选部70仅使第1姿态且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在实施方式中,部件C的第2姿态是引线E从主体D向指定方向凸出的姿态。在实施方式中,部件C的第2姿态是引线E从主体D向右方凸出的姿态。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确定为仅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

图1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分选部7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如图16(A)所示,在主体D的上表面Da与引导部71相对、引线E从主体D向右方凸出的第2姿态,部件C能够经过第3输送部件42C。

如图16(B)所示,在引线E从主体D向前方或后方凸出的状态下,部件C无法经过第3输送部件42C。即,在引线E从主体D向前方或后方凸出的状态下,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主体D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充分小,因此如图16(B)所示的状态的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小于部件C为第2姿态时的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在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小的情况下,由于重力的作用,部件C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向右侧落下。

另外,如图16(C)所示,在引线E从主体D向左方凸出的状态下,部件C也无法经过第3输送部件42C。即,在引线E从主体D向左方凸出的状态下,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也小于部件C为第2姿态时的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在主体D和输送面420的接触面积小的情况下,由于重力的作用,部件C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向右侧落下。

如上所述,第2分选部70仅使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无法经过第3输送部件42C的部件C从第2分选部70落下。即,第2分选部70使不是第2姿态的部件C从第2分选部70落下。

在实施方式中,第2分选部70使不是第2姿态的部件C从第2分选部70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在前后方向,第2分选部70的位置和第2输送带22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等。第2分选部70使不是第2姿态的部件C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在实施方式中,从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向右侧落下的部件C经由倾斜面72而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

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的部件C在通过第2输送带22输送至返回位置TP后,通过返回引导部23、33返回至投入位置IP。

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能够进行调整。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例如通过对左右方向的引导部71的位置进行调整而能够调整。第3输送部件42C的输送面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基于部件C的外形及尺寸进行调整,以使得仅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

<方向设置部>

方向设置部80配置于第2分选部70和拾取位置PP之间。方向设置部80将经过了第2分选部70的第2姿态的部件C调整为第3姿态。

方向设置部80具有:引导部81,其配置于第4输送部件42D的输送面420的右侧;引导部82,其配置于第4输送部件42D的输送面420的左侧;引导部83,其配置于引导部81的前方;引导部84,其配置于引导部83的前方;引导部85,其配置于引导部82的前方;以及姿态调整部86,其支撑于引导部85。通过振动体41的驱动,第4输送部件42D、引导部81、引导部82、引导部83、引导部84、引导部85及姿态调整部86各自进行振动。

引导部81及引导部82各自将经过了第2分选部70的部件C向前方引导。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相对。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平行。

引导部83、引导部84及引导部85各自将经过了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之间的部件C向前方引导。引导部85与引导部83及引导部84各自相对。引导部83以朝向前方而与引导部85接近的方式倾斜。引导部84和引导部85平行。在前后方向,引导部81的前端部的位置和引导部83的后端部的位置大致相等。在前后方向,引导部83的前端部的位置和引导部84的后端部的位置大致相等。引导部84和引导部85的距离比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的距离短。

姿态调整部86将第2姿态的部件C调整为第3姿态。第3姿态是引线E从主体D向下方凸出的姿态。姿态调整部86固定于引导部85。姿态调整部86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

图1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向设置部8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来自第2分选部70的部件C以维持第2姿态的状态,经过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之间。经过了引导部81和引导部82之间的部件C的主体D与姿态调整部86接触。如果在主体D与姿态调整部86接触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则主体D逐渐地上升。另外,在主体D一边与姿态调整部86接触、一边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引线E的前端部被引导部83引导。在主体D被姿态调整部86引导、引线E被引导部83引导的同时,部件C向前方移动,由此部件C的姿态从第2姿态变化为第3姿态。调整为第3姿态的部件C以维持第3姿态的状态,在引导部84和引导部85之间移动,到达拾取位置PP。由此,如图17所示,第3姿态的部件C配置于拾取位置PP。安装头5在拾取位置PP处,能够通过吸嘴4对主体D的上表面Da进行保持。

<罩>

图18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斜视图。图19是从左后方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1的内部的斜视图。在壳体11对规定了投入位置IP的第1输送带21进行收容。壳体11具有与投入位置IP相面对的开口90。供给器10具有将开口90进行开闭的罩97。罩97在开口90能够装卸。图18及图19各自表示从开口90将罩97拆下的状态。

在开口90的上部配置第1固定部件91。在开口90的下部配置第2固定部件92。第1固定部件91及第2固定部件92各自固定于壳体11。在罩97设置螺钉93。螺钉93的轴部配置于在罩97的一部分设置的贯通孔。第1固定部件91具有供螺钉93插入的螺孔94。第2固定部件92具有供罩97的钩部95插入的凹部96。钩部95从罩97的下端部向下方凸出。在钩部95插入至凹部96的状态下,螺钉93和螺孔94结合,由此罩97固定于壳体11以使得将开口90封闭。螺钉93和螺孔94的结合被解除,钩部95从凹部96脱离,由此罩97从壳体11被拆下以使开口90开放。

如上所述,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包含从投入位置IP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斜面部211。开口90设置于斜面部211的后方。在实施方式中,开口90设置于后板部15。在将存在于投入位置IP的部件C向壳体11的外部排出的情况下,开口90开放。

<控制系统>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器10的控制系统101的功能框图。如图20所示,控制系统101具有控制装置110、电动机24、振动体41、旋转传感器120、部件传感器130、操作装置140和通知装置150。

控制装置110包含计算机系统。控制装置110具有处理器111、主存储器112、储存器113和接口114。作为处理器111,例示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作为主存储器112,例示出非易失性存储器或易失性存储器。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例示出ROM(Read Only Memory)。作为易失性存储器,例示出RAM(Random Access Memory)。作为储存器113,例示出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或固态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作为接口114,例示出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电路。

接口114分别与电动机24、振动体41、旋转传感器120、部件传感器130、操作装置140及通知装置150连接。接口114分别与电动机24、振动体41、旋转传感器120、部件传感器130、操作装置140及通知装置150进行通信。

电动机24使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各自驱动。

振动体41使输送部件42振动。

旋转传感器120对电动机24的状态进行检测。电动机24的状态包含电动机24的旋转状态。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电动机24包含步进电动机。电动机24的状态包含步进电动机的失调。步进电动机的失调是由作用于步进电动机的过负载或步进电动机的急剧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等引起的,是指输入至步进电动机的脉冲信号和步进电动机的旋转丧失同步的状态。例如在第1输送带21和壳体11之间夹持部件C,或在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之间夹持部件C的情况下,经由第1输送带21对电动机24作用过负载,电动机24失调的可能性变高。同样地,在第2输送带22和壳体11之间夹持部件C的情况下,经由第2输送带22对电动机24作用过负载,电动机24失调的可能性变高。在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及如图9所示,旋转传感器120配置于2级从动带轮28。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传感器120的左侧视图。旋转传感器120配置于2级从动带轮28。旋转传感器120对2级从动带轮28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由此对电动机24的状态进行检测。

如参照图11等说明的那样,2级从动带轮28对第1输送带21及第2输送带22各自进行支撑。在对第1输送带21作用过负载的情况下或对第2输送带22作用过负载的情况下,2级从动带轮28的旋转状态变得异常。旋转传感器120对2级从动带轮28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由此能够适当地对电动机24的状态进行检测。

在实施方式中,在2级从动带轮28对狭缝板121进行固定。如图11所示,狭缝板121配置于大径部281和小径部282之间。狭缝板121实质上为圆板状。狭缝板121的直径大于大径部281的直径及小径部282的直径。如果2级从动带轮28旋转,则狭缝板121与2级从动带轮28一起旋转。狭缝板121具有狭缝122。狭缝122在狭缝板121设置1个。

旋转传感器120配置为与狭缝板12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旋转传感器120是对狭缝122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在电动机24正常地旋转的情况下,以一定周期通过旋转传感器120检测到狭缝122。在电动机24失调的情况下,狭缝122不定周期地被旋转传感器120检测到。

部件传感器130对输送部件42中的部件C的状态进行检测。部件C的状态包含输送部件42中的部件C的量(数)及输送部件42中的部件C的有无。在实施方式中,部件传感器130包含部件装满传感器131和配置于与部件装满传感器131不同的位置的部件有无传感器132。在实施方式中,部件装满传感器131与部件有无传感器132相比配置于后方。

如图13等所示,部件装满传感器131配置于第4输送部件42D的左侧。部件装满传感器131对第4输送部件42D中的部件C的量(数)进行检测。部件装满传感器131可以是通过射出检测光而对部件C的量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也可以是使探针与部件C接触而对部件C的量进行检测的接触传感器。基于部件装满传感器131的检测数据,对部件C是否装满进行检测。

如图13等所示,部件有无传感器132配置于拾取位置PP的左侧。部件有无传感器132对拾取位置PP处的部件C的有无进行检测。部件有无传感器132可以是通过射出检测光而对部件C的有无进行检测的光学传感器,也可以是使探针与部件C接触而对部件C的有无进行检测的接触传感器。基于部件有无传感器132的检测数据,对拾取位置PP处的部件C的有无进行检测。部件有无传感器132的检测数据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1。部件安装装置1基于部件有无传感器132的检测数据,对吸嘴4所涉及的部件C的吸附定时进行控制。

操作装置140为了电动机24的驱动及停止而被操作。另外,操作装置140为了对电动机24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而被操作。在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40包含推按按钮。例如将操作装置140长按,由此电动机24驱动或停止。例如将操作装置140连续按下2次,由此电动机24的旋转方向被切换。如果操作装置140被操作,则对电动机24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如图18及图19所示,操作装置140配置于壳体11的外侧。

在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40作为通知装置150起作用。操作装置140和通知装置150是一体的。通知装置150在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时进行工作。通知装置150包含灯。灯包含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在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时,灯闪烁。

控制装置110具有电动机控制部111A、振动体控制部111B、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和通知控制部111E。处理器111作为电动机控制部111A、振动体控制部111B、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及通知控制部111E起作用。

电动机控制部111A输出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的控制指令。在使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电动机24的转子正转。

在使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电动机24的转子逆转。在通过第1输送带21使部件C从投入位置IP向供给位置SP输送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

在由作业者操作了操作装置140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基于操作装置140的操作信号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

振动体控制部111B输出对振动体41进行控制的控制指令。在使输送部件42振动的情况下,振动体控制部111B对振动体41进行控制,以使得振动体41振动。

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基于旋转传感器120的检测数据,对电动机24的状态是否异常进行判定。电动机24的状态异常包含电动机24失调。电动机控制部111A在通过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判定为电动机24的状态异常的情况下,使电动机24停止。

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基于部件传感器130的检测数据,对部件C的状态是否为装满进行判定。部件C为装满的情况包含输送部件42中的部件C的量(数)多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电动机控制部111A在电动机24旋转而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在由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判定为部件C的状态为装满的情况下,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而使得在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之后停止。振动体控制部111B在振动体41振动而使得通过输送部件42对部件C进行输送的状态下,在由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判定为部件C的状态为装满的情况下,在第1输送带21停止后使振动体41停止。

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基于部件传感器130的检测数据,判定部件C是否存在于输送部件42。电动机控制部111A在电动机24旋转而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在由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判定为部件C不存在的情况下,使电动机24停止。振动体控制部111B在振动体41振动而使得通过输送部件42将部件C输送的状态下,在由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判定为部件C不存在的情况下,在与电动机24的停止相同的定时使振动体41停止。

通知控制部111E输出对通知装置150进行控制的控制指令。通知控制部111E在由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判定为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使通知装置150工作。在实施方式中,通知控制部111E在判定为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情况下,使通知装置150的灯闪烁。

[部件供给方法]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作业者将零散的多个部件C经由开口9投入至投入位置IP。在部件C投入至投入位置IP后,开始部件C从投入位置IP向拾取位置PP的供给。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步骤SA1)。

第1输送带21被驱动,由此投入位置IP的部件C输送至供给位置SP。输送至供给位置SP的部件C供给至输送部件42的交接位置RP。

振动体控制部111B对振动体41进行控制,以使得输送部件42振动(步骤SA2)。

输送部件42振动,由此供给至交接位置RP的部件C输送至第1分选部60。第1分选部60仅使第1姿态的部件C一个一个地经过。第1分选部60使不是第1姿态的部件C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经过了第1分选部60的部件C输送至第2分选部70。第2分选部70仅使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第2分选部70使不是第2姿态的部件C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经过了第2分选部70的部件C输送至方向设置部80。方向设置部80将经过了第2分选部70的部件C调整为第3姿态。调整为第3姿态的部件C输送至拾取位置PP。落下至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的部件C在通过第2输送带22被输送至返回位置TP后,通过返回引导部23、33返回至投入位置IP。

旋转传感器120对电动机24的状态进行检测。旋转传感器120对狭缝板121进行检测,由此对电动机24的状态进行检测。部件传感器130对输送部件42中的部件C的状态进行检测。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取得旋转传感器120的检测数据。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取得部件传感器130的检测数据(步骤SA3)。

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C基于旋转传感器120的检测数据,对电动机24的状态是否异常进行判定(步骤SA4)。

在步骤SA4中判定为电动机24的状态不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A4:No),部件状态判定部111D基于部件传感器130的检测数据,对部件C的状态是否为装满进行判定(步骤SA5)。

在步骤SA5中判定为部件C的状态未装满的情况下(步骤SA5:No),继续部件C从投入位置IP向拾取位置PP的供给。

在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A5中判定为部件C不存在于输送部件42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使电动机24停止。振动体控制部111B在与电动机24的停止相同的定时使振动体41停止。通知控制部111E使通知装置150工作,以使得对部件C不存在进行通知。

在步骤SA4中判定为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A4:Yes),电动机控制部111A使电动机24停止(步骤SA6)。

另外,通知控制部111E使通知装置150工作,以使得对电动机24为异常进行通知(步骤SA7)。

在步骤SA5中判定为部件C的状态为装满的情况下(步骤SA5:Yes),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之后停止(步骤SA8)。

在实施方式中,在判定为部件C的状态为装满的情况下,电动机控制部111A从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的状态瞬时地变化为向后方移动的状态。使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的距离微小。电动机控制部111A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输送面210以第1输送带21的周长的例如1[%]以上10[%]以下的距离向后方移动。第1输送带21的周长是指环形带的第1输送带21的长度。在输送面210向后方稍微移动后,电动机控制部111A使电动机24的转子的旋转停止,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驱动停止。

在步骤SA8中,在第1输送带21的驱动停止后,振动体控制部111B使振动体41停止(步骤SA9)。

[部件更换方法]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更换方法的流程图。在对收容于壳体11的部件C进行更换的情况下,在电动机24驱动的情况下,作业者为了使电动机24停止而对操作装置140进行操作。如果操作装置140被操作,则通过电动机控制部111A使电动机24停止(步骤SB1)。

在电动机24停止后,如参照图18及图19说明的那样,作业者从壳体11将罩97卸下以使得开口90开放。开口90开放,由此作业者能够将收容于壳体11的部件C经由开口90而排出至壳体11的外部。开口90设置于第1输送带21的斜面部211的后方。斜面部211从投入位置IP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

在开口90开放后,作业者对操作装置140进行操作。操作装置140由作业者操作而生成操作信号。操作装置140的操作信号输出至控制装置110。电动机控制部111A取得操作装置140的操作信号(步骤SB2)。

电动机控制部111A基于操作装置140的操作信号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步骤SB3)。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由此在第1输送带21残留的部件C从开口90排出至壳体11的外部。

在收容于壳体11的部件C全部排出后,作业者能够将新的部件C投入至投入位置IP。由此,对收容于壳体11的部件C进行更换。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供给器10具有:第1输送带21,其将投入至投入位置IP的部件C向前方输送;以及输送部件42,其通过振动体41而进行振动,由此将来自第1输送带21的部件C向前方输送而供给至安装头5的拾取位置PP。通过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确保许多部件C的输送路径。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在前后方向配置,由此抑制左右方向的供给器10的尺寸的大型化。通过抑制左右方向的供给器10的尺寸(供给器10的宽度),从而能够增多能够装载于供给器收容器8的供给器10的数量。抑制能够装载于供给器收容器8的供给器10的数量的减少,由此在将零散的部件C向部件安装装置1供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部件C的种类的减少。另外,通过输送部件42能够以与碗式供给器同等的输送方法将部件C输送至拾取位置PP为止。

在投入位置IP和拾取位置PP之间,设置仅使规定姿态的部件C经过的分选部50。通过分选部50,供给器10能够仅将规定姿态的部件C输送至拾取位置PP。

分选部50使不是规定姿态的部件C落下至在第1输送带21的相邻处配置的第2输送带22的退回位置JP。第2输送带22在与第1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对部件C进行输送。设置将由第2输送带22输送的部件C引导至投入位置IP的返回引导部23、33。由此,落下至退回位置JP的部件C返回至投入位置IP。另外,第2输送带22配置于第1输送带21的相邻处。由此,抑制前后方向的供给器10的尺寸的大型化。

返回位置TP处的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面220的高度,高于投入位置IP处的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高度。返回引导部23、33使由第2输送带22输送的部件C落下至第1输送带21的投入位置IP。由此,抑制在第2输送带22中部件C滞留。因此,部件C从第2输送带22顺利地供给至第1输送带21。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速度高于第2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由此,抑制在第1输送带21中部件C滞留。因此,部件C从第2输送带22顺利地供给至第1输送带21。

部件C的规定姿态包含第1姿态及第2姿态。分选部50具有:第1分选部60,其仅使第1姿态的部件C一个一个地经过;以及第2分选部70,其仅使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作为分选部50而设置第1分选部60及第2分选部70,由此能够抑制第1分选部60及第2分选部70的构造的复杂化,并且分选部50能够使第1姿态且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

部件C具有主体D和从主体D凸出的引线E。部件C的第1姿态包含部件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最小的姿态。部件C的第2姿态包含引线E从主体D向指定方向即右方凸出的姿态。由此,在部件C具有引线E的情况下,分选部50也能够使第1姿态且第2姿态的部件C经过。

设置将经过了分选部50的部件C调整为第3姿态的方向设置部80。由此,第3姿态的部件C供给至拾取位置PP。

部件C的第3姿态包含引线E从主体D向下方凸出的姿态。由此,安装头5在拾取位置PP处,能够通过吸嘴4对主体D的上表面Da进行保持。

在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的边界,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的高度高于输送部件42的输送面420的高度。由此,零散的部件C能够从第1输送带21顺利地转移至输送部件42。

在对第1输送带21进行收容的壳体11设置开口90。开口90与投入位置IP面对。开口90通过罩97而进行开闭。在将存在于壳体11的投入位置IP的部件C向壳体11的外部排出的情况下,从壳体11将罩97卸下而使开口90开放,由此部件C向壳体11的外部顺利地排出。

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包含从投入位置IP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斜面部211。开口90设置于斜面部211的后方。开口90开放,由此部件C向壳体11的外部顺利地排出。

操作装置140被操作,由此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后方移动,由此在第1输送带21残留的部件C从开口90向壳体11的外部排出。

在电动机24失调的情况下,电动机24停止。例如在第1输送带21和壳体11之间夹持部件C,或在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之间夹持部件C的情况下,电动机24失调的可能性变高。在电动机24失调时,如果电动机24的驱动继续,第1输送带21的驱动继续,则部件C和第1输送带21互相摩擦,存在第1输送带21磨损的可能性。同样地,例如在第2输送带22和壳体11之间夹持部件C的状态下,如果第2输送带22的驱动继续,则存在第2输送带22磨损的可能性。设置对电动机24的失调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120。在基于旋转传感器120的检测数据而判定为电动机24失调的情况下,电动机24停止。由此,抑制第1输送带21的磨损或第2输送带22的磨损。

在电动机24的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通知装置150工作。由此,作业者能够对电动机24失调进行识别。

在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在判定为在输送部件42中部件C装满而没有被顺利地输送的情况下,对电动机24进行控制,以使得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稍微向后方移动。第1输送带21向反方向移动,由此即使在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之间夹持部件C的情况下,部件C也从第1输送带21和输送部件42之间排出。在第1输送带21的输送面210稍微向后方移动后,第1输送带21的驱动停止,由此部件C从第1输送带21向输送部件42的供给停止。由此,在输送部件42中部件C装满的状态消除。

在判定为在输送部件42中部件C装满而没有被顺利地输送的情况下,在第1输送带21的驱动停止后,振动体41的振动停止。由此,在部件C从第1输送带21向输送部件42的供给停止的状态下,输送部件42的部件C向前方移动。因此,在输送部件42中部件C装满的状态消除。

标号的说明

1…部件安装装置,2…基座部件,3…基板输送装置,3B…输送带,3G…引导部件,3H…保持部件,4…吸嘴,5…安装头,6…安装头移动装置,6A…第1安装头移动装置,6B…第2安装头移动装置,7…吸嘴移动装置,8…供给器收容器,9…开口,10…供给器,11…壳体,12…左板部,12A…左前部,12B…左后部,13…右板部,13A…右前部,13B…右后部,14…前板部,15…后板部,16…上板部,17…下板部,18…支撑板部,19…中板部,20…带输送装置,21…第1输送带,22…第2输送带,23…返回引导部,24…电动机,25…第1齿轮,26…第2齿轮,27…驱动带轮,28…2级从动带轮,29…惰性带轮,29B…下端部,30…惰性带轮,31…惰性带轮,32…惰性带轮,33…返回引导部,34…简易部件分选部,35…托架,36…托架,40…振动输送装置,41…振动体,42…输送部件,42A…第1输送部件,42B…第2输送部件,42C…第3输送部件,42D…第4输送部件,43…引导部件,44…止动部件,50…分选部,60…第1分选部,61…隔板部,70…第2分选部,71…引导部,72…倾斜面,80…方向设置部,81…引导部,82…引导部,83…引导部,84…引导部,85…引导部,86…姿态调整部,90…开口,91…第1固定部件,92…第2固定部件,93…螺钉,94…螺孔,95…钩部,96…凹部,97…罩,100…部件供给装置,101…控制系统,110…控制装置,111…处理器,112…主存储器,113…储存器,114…接口,111A…电动机控制部,111B…振动体控制部,111C…电动机状态判定部,111D…部件状态判定部,111E…通知控制部,120…旋转传感器,121…狭缝板,122…狭缝,130…部件传感器,131…部件装满传感器,132…部件有无传感器,140…操作装置,150…通知装置,210…输送面,211…斜面部,212…平坦部,220…输送面,281…大径部,282…小径部,420…输送面,C…部件,D…主体,Da…上表面,Db…下表面,Dc…第1侧面,Dd…第2侧面,E…引线,IP…投入位置,JP…退回位置,MP…安装位置,PP…拾取位置,RP…交接位置,SP…供给位置,TP…返回位置,W…基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