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照明门把手、箱门及箱式家电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5:1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家电门把手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照明门把手、箱门及箱式家电。


背景技术:

2.在箱式家电中,往往会在其门把手设置照明装置,当用户打开箱式家电的门时,门把手上的照明装置同时启动,以向用户提示门已打开。但是,现有的设置有照明功能的门把手,照明效果差,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照明门把手、箱门及箱式家电,提高了照明效果,且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5.一方面,提供一种照明门把手,包括:
6.把手本体,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把手本体的一外侧壁;
7.发光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与所述光源相对的准直透镜,所述发光模组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发射光线。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铝基板和安装于所述铝基板的led灯珠。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出光口,所述光源和所述准直透镜安装于所述收容腔,且所述光源出光方向与所述出光口相对。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发光模组自所述第一内侧壁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发射光线。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侧壁与所述发光模组的出光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所述第二内侧壁反射的光线射向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或射出所述第一凹槽外。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与所述发光模组的出光方向呈第二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所述第一内侧壁反射的光线射向所述第二内侧壁和/或射出所述第一凹槽外。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发光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本体还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位于与所述把手本体的一外侧壁相邻的另一外侧壁,并贯穿所述另一外侧壁,且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连通。
15.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箱门,所述箱门包括:
16.箱门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照明门把手,所述照明门把手固定于所述箱门本体。
17.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箱式家电,所述箱式家电包括:
18.箱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箱门,所述箱门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门把手的发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与光源相对的准直透镜,准直透镜使得光源发射出均匀照明的光线,以及通过将发光模组设置于把手本体的第一凹槽内,并使得发光模组朝向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发射光线,光线经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发射后射出第一凹槽的槽口,避免了发光模组直接向外发射而在肉眼可视范围内产生的亮点,提高了照明效果,为用户营造舒适的气氛,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像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且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照明门把手的结构立体图,其中,发光模组以虚线的形式示意于把手本体的内部;
22.图2是图1的照明门把手的a-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23.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4.图4是图1的发光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安装于”又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又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又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又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8.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照明门把手100的结构立体图,图2为图1的照明门把手100的a-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图3为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门把手100,该照明门把手100包括把手本体10和发光模组20。把手本体10设置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的槽口位于把手本体10的一外侧壁。发光模组20安装于第一凹槽101内,发光模组20包括光源21和准直透镜22,发光模组20朝向第一凹槽101的内侧壁发射光线,其中,光源21用于发射光线,准直透镜22用于对光源21发射出的光线进
行准直作用,使得从准直透镜22出射的光线均匀。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门把手100中,发光模组20包括光源21和与光源21相对的准直透镜22,准直透镜22使得光源21发射出均匀照明的光线,以及通过将发光模组20设置于把手本体10的第一凹槽101内,并使得发光模组20朝向第一凹槽101的内侧壁发射光线,光线经第一凹槽101的内侧壁反射后射出第一凹槽101的槽口,避免了光线直接向外发射而在肉眼可视范围内产生的亮点,提高了照明效果,为用户营造舒适的气氛,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30.对于上述的发光模组20,包括光源21和准直透镜22,准直透镜22与光源21相对设置,并位于光源21的出光方向上,光源21所发射出的光线经准直透镜22准直后朝向第一凹槽101的内侧壁发射。其中,准直透镜22使得从准直透镜22出射的光线的光束角为0-20
°
。通过以上设置,大大简化了发光模组20的结构,提高了发光模组20的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1.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1的发光模组20的剖视图,光源21包括铝基板211和安装于铝基板211的led灯珠212。
32.其中,铝基板211具有高散热、低热阻、寿命长、耐电压等特点,降低了光源21的运行温度,提高光源21的可靠性,延长了光源21的使用寿命,且通过使用铝基板211可以缩小光源21的整体体积,降低装配成本。
33.其中,led灯珠212可选用6000k-7000k白光led灯珠212或者480nm的蓝光led,可以应用在冰箱潮湿的环境中。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准直透镜22为tir(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全内反射)透镜,tir透镜具有呈漏斗状的外围轮廓面221,以及第一透射面222、第二透射面223、第三透射面224和第四透射面225,外围轮廓面221围设于led灯珠212,第一透射面222、第二透射面223、第三透射面224和第四透射面225均位于外围轮廓面221的内部,第一透射面222连接外围轮廓面221靠近led灯珠212的一端和第二透射面223,第三透射面224连接外围轮廓面221远离led灯珠212的另一端和第四透射面225,第二透射面223和第四透射面225沿外围轮廓面221的轴线依次设置,且第二透射面223相对第四透射面225靠近led灯珠212,第二透射面223与led灯珠212相对,其中,外围轮廓面221为全内反射面。led灯珠212发射出的部分光线依次经过第二透射面223和第四透射面225向外射出,led灯珠212发射出的另外部分光线经第一透射面222、外围轮廓面221和第三透射面224向外射出,从而使得发光模组20发射出均匀照明的光线。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准直透镜22也可以是其他光学元件,例如,凸透镜、反光杯或导光柱等;此外,准直透镜22与光源2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以实现不同的照明效果。
36.发光模组20还包括壳体23,壳体23设置有收容腔2301和与收容腔2301连通的出光口2302,光源21和准直透镜22安装于收容腔2301,且光源21出光方向与出光口2302相对。
37.具体地,壳体23呈圆筒状,壳体23的内部抽空形成收容腔2301,出光口2302位于壳体23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的一端,并与收容腔2301连通。铝基板211安装于收容腔2301的底部并远离出光口2302,led灯珠212位于铝基板211面向出光口2302的一面,准直透镜22安装于收容腔2301并位于铝基板211和出光口2302之间。其中,准直透镜2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铝基
板211设置光源21的一侧和壳体23远离铝基板211的一端,以使得准直透镜22和光源21稳固于收容腔2301的内部。
38.对于上述的把手本体10,把手本体10大致呈矩形板状,第一凹槽101自把手本体10的一侧壁朝向把手本体10的内部凹陷形成。
39.可以理解的是,把手本体1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技术不对把手本体10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制。
40.请继续参阅图2,第一凹槽1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011和第二内侧壁1012,发光模组20自所述第一内侧壁1011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1012发射光线。其中,发光模组20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经第二内侧壁1012反射后直接射出第一凹槽101外,发光模组20发射出的另一部分光线依次经第二内侧壁1012和第一内侧壁1011反射出第一凹槽101外;或者,发光模组20发射出的光线经第二内侧壁1012反射后直接射出第一凹槽101外。结合上述的准直透镜22对光源21发射出的光线的准直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模组20于把手本体10上的均匀照明效果。其中,第一内侧壁1011和第二内侧壁1012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01的高度方向z上的两端。
41.为提高光线经第二内侧壁1012反射后射出第一凹槽101外的出光量,第二内侧壁1012与发光模组20的出光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以使得经第二内侧壁1012反射的光线射向第一内侧壁1011和/或射出第一凹槽101外,其中,当第二内侧壁1012反射的光线射向第一内侧壁1011后,第一内侧壁1011可将光线直接反射至第一凹槽101外。通过以上设置,保证了发光模组20于把手本体10上的照明亮度,提高照明效果。
42.为提高光线经第一内侧壁1011反射后射出第一凹槽101外的出光量,第一内侧壁1011与发光模组20的出光方向呈第二夹角设置,以使得经第一内侧壁1011反射的光线射向第二内侧壁1012和/或射出第一凹槽101外,其中,当第一内侧壁1011反射的光线射向第二内侧壁1012后,第二内侧壁1012可将光线直接反射至第一凹槽101外。通过以上设置,保证了发光模组20于把手本体10上的照明亮度,提高照明效果。
43.其中,第一内侧壁1011和第二内侧壁1012可以对称设置于把手本体10,也即,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大小可以相同。
44.为了扩大光线于第一内侧壁1011和第二内侧壁1012的发散角度,第一内侧壁1011的至少部分为第一弧面,第二内侧壁1012的至少部分为第二弧面,其中,发光模组20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二弧面。通过以上设置,使得光线在第一内侧壁1011和第二内侧壁1012的弧面上可进行发散,有利于光线的均匀分布,提高照明效果。
45.第一凹槽10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内侧壁1013和第四内侧壁,以及连接第一内侧壁1011、第二内侧壁1012、第三内侧壁1013和第四内侧壁的底侧壁1014,底侧壁1014远离第一凹槽101的槽口设置,第一内侧壁1011、第二内侧壁1012、第三内侧壁1013和第四内侧壁依次连接,发光模组20发射出的光线也可以经过第三内侧壁1013、第四内侧壁和底侧壁1014反射出第一凹槽101的槽口。其中,第三内侧壁1013和第四内侧壁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0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壁1011、第二内侧壁1012、第三内侧壁1013、第四内侧壁和/或底侧壁1014涂覆有反光层,以提高第一内侧壁1011、第二内侧壁1012、第三内侧壁1013、第四内侧壁和/或底侧壁1014对光线的反射能力。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02,发光模组20安装于第二凹槽102,以避免发光模组20占用第一凹槽101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发光模组20于第一凹槽101内的光线的反射。其中,第二凹槽102自第一凹槽101的第一内侧壁1011朝向远离第二内侧壁1012的方向凹陷形成。
4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的壳体23可通过卡扣结构或胶水粘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二凹槽102,或者,于第二凹槽102的内侧壁设置内螺纹,于壳体23的外侧壁设置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以使得壳体2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凹槽102。以上壳体23于第二凹槽102的安装方式可提高发光模组20于把手本体10的安装效率。当然,壳体2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安装于第二凹槽102,例如,螺钉固定。
49.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本体10还设置有缺口103,缺口103位于与把手本体10的一外侧壁相邻的另一外侧壁,并贯穿该另一侧壁,且缺口103与第一凹槽101的槽口连通。通过以上设置,一方面,缺口103用于允许第一凹槽101内的光线通过而向外射出,以提高发光模组20于把手本体10上的照明亮度和照明效果,另一方面,缺口103用于方便用户的手指把持把手本体10。其中,缺口103自该另一侧壁贯穿至第四侧壁。
5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箱门,箱门包括箱门本体和如上所述的照明门把手100,照明门把手100固定于箱门本体。
5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箱式家电,箱式家电包括箱体和如上所述的箱门,箱门与箱体转动连接。其中,箱式家电可以是冰箱、洗衣机、烤箱、洗碗机、消毒柜等。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