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用充电系统以及受电嵌合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0:18: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充电系统以及受电嵌合体。


背景技术:

2.搭载有电池的例如电动汽车等的车辆利用充电至电池的电力来驱动驱动用马达从而行驶。于是,作为对电池进行充电的一个装置,存在车辆用充电系统。
3.在车辆用充电系统中,存在一种车辆用充电系统,其具备:供电装置,其具有供电嵌合体,且设置于车辆的停车空间;以及受电嵌合体,其设置于车辆的底部,能够与供电嵌合体嵌合以及从供电嵌合体拔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受电嵌合体具有受电端子,供电嵌合体具有在供电嵌合体与受电嵌合体嵌合的状态下与受电端子接触的供电端子,将受电端子与供电端子电连接,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向电池供给电力来进行电池的充电。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1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9.然而,以往的车辆用充电系统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将受电端子配置为沿着上下方向的纵型,因此受电嵌合体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占据车辆内部的空间。因此,由于以往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受电嵌合体的受电端子配置为沿着上下方向的纵型,因而有可能对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
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以及受电嵌合体。
11.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受电端子,所述受电端子与设置在所述车辆的电池电连接;受电端子保持部,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保持所述受电端子;以及对置空间形成部,所述对置空间形成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相邻地配置,且形成与所述受电端子对置的对置空间,所述供电嵌合体具备与设置在车外的充电装置电连接的供电端子,所述供电装置至少具有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移动的插拔方向移动部,在所述供电嵌合体位于所述对置空间,且所述供电端子与所述受电端子在插拔方向上对置的对置状态下,所述插拔方向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中的所述受电嵌合体侧移动,从而使所述受电嵌合体与所述供电嵌合体嵌合,且使所述受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接触,从而使所述电池与所述充电装置电连接。
13.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在所述受电端子的拔出
方向的端部具有将所述对置空间与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保持部开口,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使所述保持部开口开闭的保持部门部,所述保持部门部通过作用有基于由所述插拔方向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的外力,从而成为打开状态,使所述受电端子经由所述保持部开口向对置空间露出,所述保持部门部通过不作用有基于由所述插拔方向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的外力,从而成为关闭状态,使所述保持部开口封闭。
14.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供电嵌合体具有保持所述供电端子的供电端子保持部,所述对置空间形成部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配置在所述插拔方向上的受电嵌合体侧,且在所述对置状态时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所述供电嵌合体对置,引导面隔着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配置有一对,一对所述引导面的宽度方向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插拔方向上的受电嵌合体侧而变窄。
15.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上下方向移动部,所述上下方向移动部通过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在所述对置空间进退。
16.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对置空间形成部具有在下方向将所述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形成部开口,所述受电嵌合体具有使所述形成部开口部开闭的形成部门部,所述形成部门部通过作用有基于由所述上下方向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的外力,从而成为打开状态,并经由所述形成部开口使所述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所述形成部门部通过不作用有基于由所述上下方向移动部实现的所述供电嵌合体的移动的外力,从而成为关闭状态,将所述形成部开口封闭。
17.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对置空间形成部具有接触面,在利用所述上下方向移动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朝着上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面与所述供电嵌合体的顶面接触,在所述顶面与所述接触面中的一个面形成有在所述插拔方向延伸的凸部,在另一个面形成有与所述凸部卡合且在所述插拔方向延伸的凹部,在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卡合的情况下,所述供电端子的轴向在所述对置状态与所述受电端子的轴向平行。
18.在上述车辆用充电系统中,优选为,所述供电嵌合体具有多个所述受电端子,多个所述受电端子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1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设置于车辆的底部,能够在插拔方向上相对于在车辆的停车空间设置的供电装置所具有的供电嵌合体嵌合和拔出,所述受电嵌合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受电端子,所述受电端子与设置在所述车辆的电池电连接;受电端子保持部,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保持所述受电端子;以及对置空间形成部,所述对置空间形成部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所述受电端子保持部相邻配置,且形成与所述受电端子对置的对置空间,所述受电端子能够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与供电端子对置且能够与所述供电端子接触,所述供电端子与设置在车外的充电装置电连接,在使所述供电嵌合体向所述插拔方向上的该受电嵌合体侧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受电嵌合体与所述供电嵌合体嵌合,且所述受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接触,从而将所述电池与所述充电装置电连接。
20.发明效果
21.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以及受电嵌合体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对
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剖视图。
23.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俯视图。
24.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25.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26.图5是供电嵌合体的俯视图。
27.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所具备的升降部的俯视图。
28.图7是升降部的侧视图。
29.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所具备的升降部的臂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30.图9是表示升降部的臂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31.图10是表示使升降部的臂立起并使供电嵌合体进入对置空间的状态的侧视图。
32.图11是使供电嵌合体进入对置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
33.图12是表示使供电嵌合体进入对置空间的状态的俯视图。
34.图13是表示使供电嵌合体与受电嵌合体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35.图14是表示使供电嵌合体与受电嵌合体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36.图15是表示供电电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受电端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37.图1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38.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电装置所具备的升降部的臂立起的状态的侧视图。
39.图1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40.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41.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俯视图。
42.图21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3.图22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4.图23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5.图24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6.图2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47.图26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8.图27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49.图28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50.图29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51.图3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俯视图。
52.图31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53.图32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54.图33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立体图。
55.图34是按顺序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的动作的概略图。
56.图35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中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57.图36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中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58.图37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及受电嵌合体的立体图。
59.图3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的接触面与受电嵌合体的顶面的剖视图。
60.图3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系统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升降部的俯视图。
61.图40是表示升降部的侧视图。
62.图41是示出升降部具备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63.图42是按顺序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64.图43是按顺序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65.图44是按顺序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66.符号说明
67.1、1a、1b、1c、1d、1e、1f、1g、1h、1i 车辆用充电系统
68.2 车辆
69.21 停车空间
70.22 电池
71.3、3c、3d、3e、3f、3g、3h、3i 受电嵌合体
72.31 受电端子
73.310 保持部门部
74.332b 形成部门部
75.34 受电端子保持部
76.34s 内部空间
77.34o1 保持部开口
78.35 对置空间形成部
79.35o2 形成部开口
80.35s 对置空间
81.351f 引导面
82.351f1、351f2 一对引导面
83.358 凹部
84.358a 顶面
85.359 凹部
86.359a 顶面
87.4、4b、4c、4h 供电装置
88.40、40d、40g、40h 供电嵌合体
89.41 供电端子
90.448 凸部
91.448a 接触面
92.449 凸部
93.449a 接触面
94.49 充电装置
95.5、5b、5c、5h 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上下方向移动部)
96.x 插拔方向
97.x1 嵌合方向
98.x2 拔出方向
99.y 宽度方向
100.z 上下方向
101.z1 上方向
102.z2 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03.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104.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40的立体图。图5是供电嵌合体40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4所具备的升降部5的俯视图。图7是升降部5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4所具备的升降部5的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升降部5的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使升降部5的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并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相对
于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对应的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偏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105.在图1~图44中,x表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横向即插拔方向,x1是横向即插拔方向x上的一个方向即嵌合方向,x2是横向即插拔方向x上的另一个方向即拔出方向。即,拔出方向x2是在插拔方向x上相对于嵌合方向x1的相反方向。z表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上下方向,z1为上下方向z上的一个方向即上方向,z2为上下方向z上的另一个方向即下方向。即,下方向z2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上方向z1为相反方向。y是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的与插拔方向x以及车辆2的上下方向z不同的方向即宽度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插拔方向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相互正交。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如图2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插拔方向x与停车的车辆2的前后方向fb一致,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宽度方向y与停车的车辆2的车宽方向s一致。
106.[第一实施方式]
[0107]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图2所示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具备受电嵌合体(受电装置)3和供电装置4。供电装置4具有供电嵌合体40,例如埋设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
[0108]
车辆2利用来自能够充放电的蓄电池即电池22所供给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马达),由此使该电动机作为一部分或全部动力源而行驶。车辆2例如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2在后轮24与设置有供电装置4的停车空间21的车挡23相接触的状态下停车。在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的状态下,电池22与连结于供电装置4的充电装置49电连接,从该充电装置49供给电力从而进行充电。车辆2在该车辆2的上下方向z上,在该车辆2的底部25与地表面26之间具有所谓的最低地上高度h。底部25是在车辆2的后轮24与前轮28之间的车辆2的在上下方向z上的最低的部分。最低地上高度h在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标准中被确定为9cm以上。本实施方式的车辆2例如是不需要搭乘者的驾驶操作而行驶和停车的自动驾驶车辆。
[0109]
受电嵌合体3是所谓的接口,设置于车辆2的底部25,能够相对于供电嵌合体40嵌合以及拔出。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例如设置于车辆2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并且配置于相对于车身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7。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受电嵌合体3整体配置在凹部27的内部。如图3所示,受电嵌合体3具有受电端子31、受电用信号端子31a、受电端子保持部34以及对置空间形成部35。
[0110]
受电端子31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插拔方向x配置。受电端子31的径向的粗细比受电用信号端子31a的径向的粗细粗。受电端子31例如具有第一受电端子31b1和第二受电端子31b2。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具有2个受电端子31。各受电端子31与受电电线32的末端电连接。受电电线32具有第一受电电线32b1和第二受电电线32b2。第一受电端子31b1与第一受电电线32b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受电端子31b2与第二受电电线32b2的末端电连接。
[0111]
受电端子31和受电电线32设置在从充电装置49向电池22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的中途。
[0112]
在第一受电端子31b1的前端形成有卡合凹部31b11。卡合凹部31b11从第一受电端子31b1的前端向嵌合方向x1延伸。在第二受电端子31b2的前端形成有卡合凹部31b21。卡合凹部31b21从第二受电端子31b2的前端向嵌合方向x1延伸。
[0113]
受电用信号端子31a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插拔方向x配置。受电用信号端子31a例如具有第一受电用信号端子31a1和第二受电用信号端子31a2。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具有2个受电用信号端子31a。各受电用信号端子31a与受电用信号电线32a的末端电连接。受电用信号电线32a具有第一受电用信号电线32a1和第二受电用信号电线32a2。第一受电用信号端子31a1与第一受电用信号电线32a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受电用信号端子31a2与第二受电用信号电线32a2的末端电连接。
[0114]
受电用信号端子31a以及受电用信号电线32a在充电装置49与电池22之间设置于收发信号的信号线的中途。信号例如涉及电池22的填充率等的电池22的状态。
[0115]
受电嵌合体3将多个(2个)受电端子31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而且,受电嵌合体3除了多个(2个)受电端子31以外,在这些多个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沿宽度方向y排列配置多个(2个)受电用信号端子31a。即,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将2个受电端子31相邻地沿宽度方向y排列配置,并且在这些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相邻地排列配置2个受电用信号端子31a。
[0116]
受电端子保持部34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受电端子保持部34容纳受电端子31,并且保持受电端子31。受电端子保持部34形成为方筒状,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受电顶部341以及受电底部342;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受电两侧部343、344;以及内部空间34s。受电端子保持部34在受电端子31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具有将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内部空间34s与后述的对置空间35s连通的保持部开口34o1。另外,受电端子保持部34在受电端子31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具有将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内部空间34s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34o3。
[0117]
对置空间形成部3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一体地形成受电端子保持部34和对置空间形成部35。对置空间形成部35在插拔方向x上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相邻配置,并且形成与受电端子31对置的对置空间35s。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以及将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的上端部之间连结并且将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顶壁部355。而且,对置空间形成部35通过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以及顶壁部355而在受电端子31的拔出方向x2侧上形成了对置空间35s。此外,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形成部开口35o2,该形成部开口35o2通过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的下方向z2的端部和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的下方向z2的端部而在下方向z2上将对置空间35s与外部连通。
[0118]
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相对于插拔方向x以及宽度方向y倾斜,使得插拔方向x上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的间隔比插拔方向x上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的间隔窄。
[0119]
在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的对置空间35s(内表面)侧配置有引导面351f。本实施方式的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引导面351f,该引导面351f在插拔方向x中配置于受电嵌合体3侧,且在后述的对置状态时,在插拔方向x上与供电嵌合体40对置。引导面351f隔着受电端子保持部34配置有一对。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随着朝向插拔方向x中的受电嵌合体3而变窄。
[0120]
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在宽度方向y上平行地配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在以自动驾驶进行行驶的车辆2停车的情况下,以位于宽度方向y上的一对第二对
置壁部353a、353b之间的对置空间35s为目标,使供电嵌合体40进退。并且,在以自动驾驶进行行驶的车辆2停车的情况下,即使停车于停车空间21的车辆2的位置偏离,也使供电嵌合体40在宽度方向y上的一对第一对置壁部351a、351b之间以及宽度方向y上的一对第二对置壁部353a、353b之间的对置空间35s中进退。
[0121]
如图1、图2所示,供电装置4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供电装置4具有供电嵌合体40、充电装置49和升降部5。供电嵌合体40及升降部5例如埋设于停车空间21的地下。充电装置49例如设置于停车空间21的地上。
[0122]
供电嵌合体40是所谓的耦合器,如图14所示,通过插入受电嵌合体3的内部空间34s,能够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另外,如图12所示,供电嵌合体40通过从该状态向拔出方向x2移动,能够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拔出。如图4、图5所示,供电嵌合体40具有供电端子41和供电端子保持部43。
[0123]
供电端子41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插拔方向x配置。供电端子41的径向的粗细比供电用信号端子41a的径向的粗细粗。供电端子41例如具有第一供电端子41b1和第二供电端子41b2。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具有2个供电端子41。各供电端子41与供电电线42的末端电连接。供电电线42具有第一供电电线42b1和第二供电电线42b2。第一供电端子41b1与第一供电电线42b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端子41b2与第二供电电线42b2的末端电连接。
[0124]
供电端子41和供电电线42设置在从充电装置49向电池22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线的中途。电力供给线由受电端子31、受电电线32、供电端子41和供电电线42构成。
[0125]
在第一供电端子41b1的前端形成有卡合凸部41b11。卡合凸部41b11从第一供电端子41b1的前端朝向嵌合方向x1侧突出,且在嵌合方向x1上延伸,能够与卡合凹部31b11卡合。在第二供电端子41b2的前端形成有卡合凸部41b21。卡合凸部41b21从第二供电端子41b2的前端朝向嵌合方向x1侧突出,且在嵌合方向x1上延伸,能够与卡合凹部31b21卡合。
[0126]
供电用信号端子41a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圆柱状,沿插拔方向x延伸,且沿插拔方向x配置。供电用信号端子41a例如具有第一供电用信号端子41a1和第二供电用信号端子41a2。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具有2个供电用信号端子41a。各供电用信号端子41a与供电用信号电线42a的末端电连接。供电用信号电线42a具有第一供电用信号电线42a1和第二供电用信号电线42a2。第一供电用信号端子41a1与第一供电用信号电线42a1的末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用信号端子41a2与第二供电用信号电线42a2的末端电连接。
[0127]
供电用信号端子41a以及供电用信号电线42a在充电装置49与电池22之间设置于收发信号的信号线的中途。信号线由受电用信号端子31a、受电用信号电线32a、供电用信号端子41a和供电用信号电线42a构成。
[0128]
供电嵌合体40将多个(2个)供电端子41沿宽度方向y排列配置。而且,供电嵌合体40除了多个(2个)供电端子41之外,在这些多个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沿宽度方向y排列配置多个(2个)供电用信号端子41a。即,本实施方式的供电嵌合体40将2个供电端子41相邻地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在多个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相邻地排列配置2个供电用信号端子41a。
[0129]
供电端子保持部43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容纳并保持供电端子41。供电端子保持部43形成为方筒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一对供电顶部441和供电底部
442;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供电两侧部443、444;以及供电内部空间44s。供电端子保持部43在供电端子41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具有将保持部的供电内部空间44s与外部连通的供电端子第一开口44o1。另外,供电端子保持部43在供电端子41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具有将供电端子保持部43的供电内部空间44s与外部连通的供电端子第二开口44o2。
[0130]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端子保持部43安装于升降部5中的后述的连杆机构56的一对第一臂56a1、56a2以及一对第二臂56b1、56b2的顶端部(参照图9)。
[0131]
图1所示的充电装置49经由各供电电线42与各供电端子41电连接。充电装置49与外部电源连接,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流,经由供电电线42、供电端子41、受电端子31以及受电电线32向电池22供给电力,对该电池22进行充电。
[0132]
如图1所示的升降部5如后所述,使供电嵌合体40向车辆2的上下方向z移动,并且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升降部5是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移动的插拔方向移动部,并且是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沿车辆2的上下方向z移动而使供电嵌合体40在对置空间35s中进退的上下方向移动部。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部5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相对于与包含插拔方向x以及宽度方向y在内的平面正交的正交轴(换言之,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正交轴)摆动。进而,虽然省略图示,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部5能够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接触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宽度方向y移动。而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部5能够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接触而使供电嵌合体40以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轴心为中心顺时针及逆时针地转动。
[0133]
如图6、图7所示,升降部5具有升降壳体50、一对螺纹轴部51a、51b、一对第一轴承52a、52b、一对滑动件53a、53b、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一对第二轴承55a、55b、连杆机构56、驱动源57、驱动传递部58以及一对升降门部59a、59b。如后所述,通过对驱动源57进行驱动以及反向驱动,该升降部5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上方向z1以及下方向z2移动,并且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嵌合方向x1以及拔出方向x2移动。
[0134]
升降壳体50埋设于地下,容纳一对螺纹轴部51a、51b、一对第一轴承52a、52b、一对滑动件53a、53b、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一对第二轴承55a、55b以及连杆机构56。
[0135]
各螺纹轴部51a、51b形成为圆柱状,向拔出方向x2延伸。另外,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相对于嵌合方向x1以及拔出方向x2平行地配置。在各螺纹轴部51a、51b的周面,以螺旋状设置有螺纹。在本实施方式的各螺纹轴部51a、51b的周面上,设置有从嵌合方向x1的端部向拔出方向x2的端部例如沿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任一方延伸的螺纹。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的一对螺纹轴部51a、51b上设置的螺纹的朝向相同。
[0136]
一对第一轴承52a、52b在嵌合方向x1上对置配置。一对第一轴承52a、52b中的一者的第一轴承52a配置于各螺纹轴部51a、51b的嵌合方向x1的端部。一对轴承中的另一者的第一轴承52b配置于各螺纹轴部51a、51b的拔出方向x2的端部。一对第一轴承52a、52b在容许各螺纹轴部51a、51b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以及各螺纹轴部51a、51b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的同时,支承螺纹轴部51a、51b。
[0137]
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在拔出方向x2上对置配置。各滑动件引导部54a、54b形成为圆柱状,沿拔出方向x2延伸。
[0138]
一对第二轴承55a、55b在嵌合方向x1上对置配置。一对第二轴承55a、55b中的一者
的第二轴承55a配置于在嵌合方向x1侧配置的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a的端部。并且,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a由位于嵌合方向x1侧的一个第一轴承52a和位于拔出方向x2侧的一个第二轴承55a支承。
[0139]
一对第二轴承55a、55b中的另一个第二轴承55b配置于在拔出方向x2侧配置的另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b的端部。并且,另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b由位于拔出方向x2侧的另一个第一轴承52b和位于嵌合方向x1侧的另一个第二轴承55b支承。
[0140]
一对滑动件53a、53b例如分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一对滑动件53a、53b具有1个螺纹孔和2个贯通孔。更具体地说明,位于嵌合方向x1侧的一个滑动件53a具有: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其在插拔方向x上贯通该一个滑动件53a;以及第一滑动件贯通孔532和第二滑动件贯通孔533,该第一滑动件贯通孔532和第二滑动件贯通孔533在插拔方向x上贯通一个滑动件53a。位于拔出方向x2侧的另一个滑动件53b具有: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其在插拔方向x上贯通该另一个滑动件53b;以及第三滑动件贯通孔535和第四滑动件贯通孔536,该第三滑动件贯通孔535和第四滑动件贯通孔536在插拔方向x上贯通另一个滑动件53b。
[0141]
另外,在一对滑动件53a、53b中,一个滑动件53a中的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的螺纹的朝向与另一个滑动件53b的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的螺纹的朝向为相反方向。而且,相对于一对螺纹轴部51a、51b,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与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螺纹螺合,另一方面,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螺纹螺合。更具体地说明,另一个螺纹轴部51b插通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且设置于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的内周面的螺纹与设置于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外周面的螺纹螺合。另外,一个螺纹轴部51a插通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且设置于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的内周面的螺纹与设置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外周面的螺纹螺合。
[0142]
驱动源57例如是马达,驱动传递部58例如由齿轮以及链条等部件构成,将驱动源57的驱动力传递至各螺纹轴部51a、51b。并且,若驱动源57的驱动力传递至各螺纹轴部51a、51b,则各螺纹轴部51a、51b以各自的螺纹轴部51a、51b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的驱动传递部58具有:在驱动源57驱动的情况下,传递驱动源57的驱动力的第一驱动传递部58a;以及在驱动源57反向驱动的情况下,传递驱动源57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传递部58b。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若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至各螺纹轴部51a、51b,则例如使一个螺纹轴部51a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且使另一个螺纹轴部51b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3所示的方向)旋转。而且,当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各螺纹轴部51a、51b时,则升降部5例如使一个螺纹轴部51a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4所示的方向)旋转,且使另一个螺纹轴部51b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旋转。即,当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各螺纹轴部51a、51b时,则升降部5例如使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的绕轴心的方向相同地旋转。
[0143]
另一方面,当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各螺纹轴部51a、51b时,升降部5例如使一个螺纹轴部51a相对于自身的轴心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使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相对于自身的轴心向逆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旋转。而且,当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
各螺纹轴部51a、51b时,则升降部5例如使一个螺纹轴部51a相对于自身的轴心向逆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4所示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使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相对于自身的轴心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箭头r3所示的方向)旋转。即,当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各螺纹轴部51a、51b时,则升降部5使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的绕轴心方向相反地旋转。
[0144]
在驱动驱动源57并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的情况下,升降部5如以下那样动作。在一对滑动件53a、53b中,一个滑动件53a中的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的朝向与另一个滑动件53b中的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的朝向相反。因此,在插拔方向x上,一个滑动件53a接近另一个滑动件53b。
[0145]
另一方面,在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的情况下,升降部5如以下那样动作。在一对滑动件53a、53b中,一个滑动件53a中的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的朝向与另一个滑动件53b中的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的朝向相反。因此,在插拔方向x上,一个滑动件53a与另一个滑动件53b分离。
[0146]
另一方面,在驱动驱动源57并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的情况下,相对于一对螺纹轴部51a、51b,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与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螺纹螺合,另一方面,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螺纹螺合,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绕轴心的旋转方向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绕轴心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当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时,则一对滑动件53a、53b在维持插拔方向x的间隔的同时向插拔方向x的一方移动。
[0147]
另外,对驱动源57进行反向驱动,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相对于一对螺纹轴部51a、51b,滑动件第一螺纹孔531与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螺纹螺合,另一方面,滑动件第二螺纹孔534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螺纹螺合,另一个螺纹轴部51b的绕轴心的旋转方向与一个螺纹轴部51a的绕轴心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当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时,则一对滑动件53a、53b在维持插拔方向x的间隔的同时向插拔方向x的另一方移动。
[0148]
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在插拔方向x上对置。各滑动件引导部54a、54b形成为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圆柱的棒状。
[0149]
在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中,在插拔方向x上,位于嵌合方向x1侧的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a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固定于一个第一轴承52a,另一方面,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固定于一个第二轴承55a。此外,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a插通于一个滑动件53a的第二滑动件贯通孔533,引导该一个滑动件53a向插拔方向x移动。
[0150]
在一对滑动件引导部54a、54b中,在插拔方向x上,位于拔出方向x2侧的另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b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固定于另一个第一轴承52b,另一方面,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固定于另一个第二轴承55b。此外,另一个滑动件引导部54b插通于另一个滑动件53b的第三滑动件贯通孔535,引导该另一个滑动件53b向插拔方向x移动。
[0151]
连杆机构56具有4个臂56a1、56a2、56b1、56b2。更具体而言,具有位于嵌合方向x1侧的一对第一臂56a1、56a2和位于拔出方向x2侧的一对第二臂56b1、56b2。一对第一臂56a1、56a2在嵌合方向x1侧具有基端部,另一方面,在拔出方向x2侧具有末端部,将该基端部安装于一个滑动件53a,另一方面,将该末端部安装于供电嵌合体40。一对第二臂56b1、
56b2在拔出方向x2侧具有基端部,另一方面,在嵌合方向x1侧具有末端部,将该基端部安装于另一个滑动件53b,另一方面,将该末端部安装于供电嵌合体40。
[0152]
具有上述结构的升降部5在供电嵌合体40位于上下方向z上的下方的状态下,驱动驱动源57,若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则在插拔方向x上使一对滑动件53a、53b接近。而且,如图8、图9所示,升降部5通过使一对滑动件53a、53b接近,从而使4条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通过使这4条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从而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上方向z1移动。
[0153]
另一方面,在供电嵌合体40位于上下方向z上的上方向z1的状态下,升降部5对驱动源57进行反向驱动,若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58a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则在插拔方向x上使一对滑动件53a、53b分离。而且,升降部5通过使一对滑动件53a、53b分离,如图6、图7所示,使4条臂56a1、56a2、56b1、56b2横卧,通过使这4条臂56a1、56a2、56b1、56b2横卧,从而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下方向z2移动。
[0154]
而且,在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在插拔方向x上分离的状态下,升降部5驱动驱动源57,若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则在插拔方向x上,一对滑动件53a、53b在维持间隔的状态下,向嵌合方向x1移动。即,升降部5通过如上述那样动作,使供电嵌合体40向嵌合方向x1(图9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侧移动。
[0155]
另一方面,在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在插拔方向x上接近的状态下,升降部5对驱动源57进行反向驱动,若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58b将驱动源57的反向驱动传递到一对螺纹轴部51a、51b,则在插拔方向x上,一对滑动件53a、53b在维持着间隔的状态下,向拔出方向x2移动。即,升降部5通过如上述那样动作,使供电嵌合体40向拔出方向x2(图9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侧移动。
[0156]
一对升降门部59a、59b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升降壳体50,在通过驱动上述的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接触一对升降门部59a、59b的情况下,一对升降门部59a、59b成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供电嵌合体40位于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的情况下,通过与4条臂56a1、56a2、56b1、56b2接触而维持打开状态。另一方面,一对升降门部59a、59b通过设置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而向关闭的方向施力,通过对升降部5进行反向驱动,使供电嵌合体40向上下方向z的下方移动时,一对升降门部59a、59b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成为关闭状态,抑制雨水等异物浸入升降壳体50的内部。
[0157]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作用。首先,如图2所示,车辆2未停车于停车空间21,升降部5的臂56a1、56a2、56b1、56b2横卧,一对升降门部59a、59b处于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1所示,车辆2通过自动驾驶而在停车空间21停车。
[0158]
于是,当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在停车空间21停车的车辆2时,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驱动升降部5,如图10所示,使4根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并且使一对升降门部59a、59b成为打开状态,并且使供电嵌合体40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向z1移动。
[0159]
而且,如图11、图12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通过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之后,当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顶部441与受电嵌合体3的顶壁部355接触时,停止驱动升降部5。在该状态下,在插拔方向x上,供电嵌合体40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与受电嵌合体3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即,升降部5通过驱动而成为供电嵌合体40位于对置空间35s且供电端子41与受电端子31在插拔方向x上对置的对置状态。更具体而
言,若对该对置状态进行说明,则第一供电用信号端子41a1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与第一受电用信号端子31a1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另外,第二供电用信号端子41a2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与第二受电用信号端子31a2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而且,第一供电端子41b1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与第一受电端子31b1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并且,第二供电端子41b2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与第二受电端子31b2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
[016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状态是指供电嵌合体40位于对置空间35s且受电端子3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供电端子4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一致的状态。因此,若是受电端子3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供电端子4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一致的状态,则如图12所示,包括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与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状态,并且如图15所示,包括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相对于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偏离的状态。
[0161]
从该状态起,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通过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上的嵌合方向x1侧移动,如图13、图14所示,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更具体地说明,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使第一受电用信号端子31a1与第一供电用信号端子41a1接触,使第二受电用信号端子31a2与第二供电用信号端子41a2接触,使第一受电端子31b1与第一供电端子41b1接触,并且使第二受电端子31b2与第二供电端子41b2接触。
[0162]
然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通过充电装置49对电池22进行充电。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通过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上的拔出方向x2侧移动,将供电嵌合体40从受电嵌合体3拔出。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停止驱动升降部5,停止供电嵌合体40向拔出方向x2侧移动。
[0163]
接着,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控制部10通过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方向z2侧移动,将供电嵌合体40容纳在升降壳体50的内部。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升降部5的一对升降门部59a、59b成为关闭状态。
[0164]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和受电嵌合体3具有以下的结构。受电嵌合体3具有:受电端子31,其与设置于车辆2的电池22电连接;受电端子保持部34,其保持受电端子31;以及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其在插拔方向x上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相邻地配置,形成与受电端子31对置的对置空间35s。在供电嵌合体40位于对置空间35s且供电端子41与受电端子31在插拔方向x上对置的对置状态下,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5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朝向插拔方向x上的受电嵌合体3侧移动,从而使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嵌合,且通过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而将电池22与充电装置49电连接。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和受电嵌合体3只要通过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5使供电嵌合体40向插拔方向x移动,就能够将供电端子41与受电端子31电连接。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能够将受电端子31沿着插拔方向x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能够将受电端子31配置为沿着插拔方向x的横型,因此能够抑制对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能够抑制对构成车辆2的构成要素的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
[0165]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和受电嵌合体3具有以下的结构。受电嵌合
体3具有多个受电端子31,多个受电端子31在与插拔方向x以及车辆2的上下方向z不同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能够进一步抑制对车辆内部的布局造成影响。
[0166]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中的对置空间形成部35具有引导面351f,该引导面351f在插拔方向x中配置于受电嵌合体3侧且在对置状态时在插拔方向x上与供电嵌合体40对置。引导面351f隔着受电端子保持部34配置一对。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随着朝向插拔方向x上的受电嵌合体3侧而变窄。
[0167]
因此,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即使在与各受电端子31的位置对应的各供电端子41的位置在插拔方向x上错开的状态下,在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向嵌合方向移动时,供电嵌合体40的嵌合方向x1侧的前端部也与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接触,由此,在即将嵌合之前,在从插拔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能够接触的可接触状态。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能够使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可靠地嵌合。
[0168]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169]
图1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中,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插拔方向x与停车的车辆2的前后方向fb一致,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宽度方向y与停车的车辆2的车宽方向s一致。另一方面,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a中,该车辆用充电系统1a的插拔方向x与停车的车辆2的车宽方向s一致,车辆用充电系统1a的宽度方向y与停车的车辆2的前后方向fb一致。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a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的结构相同。
[0170]
在车辆2停车于停车空间21时,即使车辆2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停车,车辆2的停车位置也可能会在车宽方向s上偏离。另一方面,在车辆2的前后方向fb上,每次停车的偏差相对于车宽方向s的偏离小。因此,根据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a,在插拔方向x上,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相对于受电嵌合体3偏离的量尽可能小。
[0171]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0172]
图1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b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更具体地说明,图1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b中,供电装置4b所具备的升降部5b的臂56a1、56a2、56b1、56b2立起的状态的侧视图。
[0173]
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电装置4b的升降部5b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装置4的升降部5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部61b等。升降部5b具备:固定部61a,其固定于连杆机构56中的4条臂56a1、56a2、56b1、56b2的前端部;以及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部61b,其设置于固定部61a的上部与供电嵌合体40的下部之间。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部61b形成为能够相对于上下方向z弹性变形。因此,若利用升降部5b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上方向z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将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顶部441(参照图4)按压于受电嵌合体3的顶壁部355(参照图3),则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部61b在上下方向z上收缩。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驱动源57而使升降部5b向嵌合方向x1移动,使受电嵌合体3与供电嵌合体40
嵌合,且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由此将电池22与充电装置49电连接。
[0174]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b以及受电嵌合体3具有以下的结构。升降部5b具备:固定部61a,其固定于连杆机构56中的4条臂56a1、56a2、56b1、56b2的前端部;以及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部61b,其设置于固定部61a的上部与供电嵌合体40的下部之间。因此,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受电嵌合体3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对齐,因此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可靠地嵌合。
[0175]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0176]
图1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c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0177]
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c中的供电装置4c的升降部5c除了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升降部5b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宽度方向弹性变形部62a、62b等。
[0178]
固定部61a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折弯部62c、62d。另外,升降部5c在供电嵌合体40中的一对供电两侧部443、444与一对折弯部62c、62d之间具备宽度方向弹性变形部62a、62b。宽度方向弹性变形部62a、62b形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y上弹性变形。因此,在利用升降部5c使供电嵌合体40向嵌合方向x1侧移动的情况下,若供电嵌合体40与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接触,则供电嵌合体40向宽度方向y移动,由此能够使供电嵌合体40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与受电嵌合体3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对齐,由此,在从插拔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成为能够接触的状态。
[0179]
[第二实施方式]
[0180]
图19~图24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中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d的图。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d的立体图。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d的俯视图。图21~图24是按顺序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的动作的概略图。
[0181]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d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对保持部开口34o1进行开闭的保持部门部310。
[0182]
如图19、图20所示,保持部门部310具备保持门主体部310a、基板311和施力部件319。
[0183]
保持部门部310具备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门两侧部312a、312b、在插拔方向x上对置的一对对置壁部313、314以及将一对门两上端部连结的门上表面部315。门上表面部315在上下方向z上与基板311对置。门上表面部315在上方向z1的端部具有门上表面上端部315u,在下方向z2的端部具有门上表面下端部315d,门上表面下端部315d位于拔出方向x2侧,并且,门上表面上端部315u位于嵌合方向x1侧,从宽度方向y观察的情况下,门上表面部315相对于上下方向z以及插拔方向x倾斜。
[0184]
基板311例如形成为矩形平板状。施力部件319例如是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19例如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设置有一对。在外力未作用于的状态下,一对施力部件319a、319b利用该施力部件319的作用力,使保持门主体部310a的前端与受电顶部341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将保持部开口34o1封闭。
[0185]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供电嵌合体40d的嵌合方向x1侧的前端面401f在下方向z2的端部具有前端下端部401d,在上方向z1的端部具有前端上端部401u,前端下端部401d位
于拔出方向x2侧,且前端上端部401u位于嵌合方向x1侧,在从宽度方向y观察的情况下,前端面401f相对于上下方向z及插拔方向x倾斜。
[0186]
接着,使用图21~图24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d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d朝着上方向z1移动。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d继续驱动升降部5,如图22所示,使供电嵌合体40d进入对置空间35s,使供电嵌合体40d的供电顶部441与对置空间形成部35的顶壁部355接触,之后,停止驱动升降部5。
[0187]
接着,在车辆用充电系统1d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d向嵌合方向x1侧移动时,如图23所示,供电嵌合体40的前端面401f与保持门主体部310a的门上表面部315接触。于是,保持门主体部310a通过作用有基于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的外力而朝着下方向z2移动。此时,施力部件319克服作用力而在上下方向z上伸长。
[0188]
之后,当车辆用充电系统1d继续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d进一步向嵌合方向x1移动时,则如图24所示,保持门主体部310a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保持门主体部310a的门上表面部315与供电嵌合体40d的供电底部442接触,且使保持部开口34o1成为打开状态,车辆用充电系统1d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d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且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而将电池22与充电装置49电连接。
[0189]
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d在电池22的充电完成后,若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d向拔出方向x2移动,则供电嵌合体40d的前端面401f与保持门主体部310a的门上表面部315接触。之后,若继续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d进一步向拔出方向x2移动,则保持门主体部310a与供电嵌合体40的接触被解除,通过施力部件319的作用力,保持门主体部310a向上方移动,将保持部开口34o1封闭。
[0190]
即,保持部门部310通过作用有基于由升降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d的移动的外力而成为打开状态,经由保持部开口34o1使受电端子31向对置空间35s露出,通过不作用有基于由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5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d的移动的外力,从而成为关闭状态,将保持部开口34o1闭塞。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和受电嵌合体3d中,保持部门部310在电池22的充电时,能够使受电端子31露出于对置空间35s而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另一方面,在车辆2的行驶中,能够封闭保持部开口34o1。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以及受电嵌合体3d通过保持部门部310,能够利用充电装置49对电池22进行充电,并且抑制在车辆2的行驶中异物附着于受电端子31。
[0191]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192]
图25~图29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e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e的图。图2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e的立体图。图26~图29是按顺序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e的动作的概略图。
[0193]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e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的结构之外,还具备对保持部开口34o1进行开闭的保持部门部320。
[0194]
如图25所示,保持部门部320具备:基板321,其固定于受电底部342的外表面;保持门主体部322,其能够以轴部324为中心相对于基板321转动;以及施力部件323,其设置于轴部324。
[0195]
施力部件323例如是扭转螺旋弹簧,卷绕于轴部324,且一端部323a与受电底部342
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另一端部323b与保持门主体部322接触。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施力部件323利用该施力部件323的作用力,使保持部门部320与未图示的止挡件接触,将保持部开口34o1封闭。
[0196]
接着,使用图26~图29对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e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e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上方向z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而且,车辆用充电系统1e使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顶部441与对置空间形成部35的顶壁部355接触,之后,停止驱动升降部5。
[0197]
接着,车辆用充电系统1e在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嵌合方向x1移动时,如图27所示,供电嵌合体40的嵌合方向x1侧的前端面401g与保持门主体部322接触。于是,保持门主体部322克服施力部件323的作用力,作用有基于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的外力,从而在图27中,保持门主体部322以轴部324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接近受电底部342的内表面。
[0198]
之后,若车辆用充电系统1e继续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进一步向嵌合方向x1移动,则如图28所示,保持门主体部322进一步以轴部324为中心逆时针转动,进一步接近受电底部342的内表面。
[0199]
之后,当车辆用充电系统1e继续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进一步向嵌合方向x1移动时,保持门主体部322与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底部442接触,且使保持部开口34o1成为打开状态,车辆用充电系统1e通过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嵌合,且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从而将电池22与充电装置49电连接。
[0200]
之后,若在电池22的充电完成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e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拔出方向x2移动,则供电嵌合体40与保持门主体部322的接触被解除,通过施力部件323的作用力,保持门主体部322如图29所示顺时针转动,将保持部开口34o1封闭。
[0201]
根据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e,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d同样的作用、效果。
[0202]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0203]
图30~图34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f的图。图3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f的立体图。图31、图32、图34是按顺序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的动作的概略图。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的动作的中途的立体图。
[0204]
如图31、图34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对置空间形成部35f的上下方向z的长度比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上下方向z的长度长,形成为筒状。另外,在对置空间形成部35f的内部设置有门体332,该门体332构成为能够在该对置空间形成部35f的内部沿上下方向z移动。
[0205]
门体332具备对保持部开口34o1进行开闭的保持部门部332a和对形成部开口35o2进行开闭的形成部门部332b。另外,在上下方向z上,受电嵌合体3f在车辆2的底部25与门体332的形成部门部332b之间具备施力部件333。本实施方式的受电嵌合体3f在车辆2的底部25与形成部门部332b之间设置有4个施力部件333。施力部件333例如是螺旋弹簧,沿上下方向z延伸。并且,施力部件333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如图31所示,使保持部门部332a封闭保持部开口34o1,并且使形成部门部332b封闭形成部开口35o2。
[0206]
接着,使用图31~图34对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31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f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上方向z1移动。之后,
车辆用充电系统1f继续驱动升降部5,如图32所示,使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顶部441与形成部门部332b接触,克服施力部件333的作用力使门体332朝着上方向z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然后停止驱动升降部5。
[0207]
此时,由于门体332朝着上方向z1的移动,保持部门部332a使保持部开口34o1成为打开状态,并且形成部门部332b使形成部开口35o2成为打开状态。
[0208]
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f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嵌合方向x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与受电嵌合体3f嵌合,且使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接触,从而将电池22与充电装置49电连接。
[0209]
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f在电池22的充电完成后,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拔出方向x2移动。之后,车辆用充电系统1f在停止了升降部5的驱动之后,再次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朝着下方向z2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从对置空间35s退出。于是,门体332的形成部门部332b与供电嵌合体40的供电顶部441的接触被解除,由于施力部件333的作用力,如图31所示,门体332的保持部门部332a成为关闭状态而封闭保持部开口34o1,并且形成部门部332b成为关闭状态而封闭形成部开口35o2。
[021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和受电嵌合体3f具有以下的结构。形成部门部332b通过作用有基于由上下方向移动部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的外力而成为打开状态,经由形成部开口35o2使对置空间35s与外部连通,通过不作用有基于由上下方向移动部实现的供电嵌合体40的移动的外力,由此成为闭状态,将形成部开口35o2闭塞。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和受电嵌合体3f在电池22充电时,能够使对置空间35s与外部连通而使供电嵌合体40进入对置空间35s,另一方面,在车辆2的行驶中,能够通过形成部门部332b闭塞形成部开口35o2。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f和受电嵌合体3f能够利用充电装置49对电池22进行充电,并且在车辆2行驶中,利用保持部门部332a封闭保持部开口34o1,并且利用形成部门部332b封闭形成部开口35o2,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受电端子31。
[0211]
[第三实施方式]
[0212]
图35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中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40g的立体图。图36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中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g的立体图。
[0213]
如图3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中的供电嵌合体40g在上下方向z上具有与供电底部442对置的供电顶部441i。供电顶部441i具有第一顶棚构成部441i1和第二顶棚构成部441i2,由此,在位于供电顶部441i的上表面侧的接触面448a形成有朝着上方向z1突出的凸部448。凸部448在插拔方向x上延伸。
[0214]
如图36所示,车辆用充电系统1g中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嵌合体3g中的受电端子保持部34g在上方向z1上具有受电顶部341i。受电顶部341i由第一顶棚构成部341i1和第二顶棚构成部341i2形成。并且,利用第一顶棚构成部341i1和第二顶棚构成部341i2,在位于受电顶部341i的下表面侧的顶面形成有朝着上方向z1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能够与供电嵌合体40g的凸部448卡合。
[0215]
受电嵌合体3g中的对置空间形成部35g在上方向z1上具有顶壁部355i。顶壁部355i由第一顶壁构成部355i1和第二顶壁构成部355i2形成。并且,在位于顶壁部355i的下
表面侧的顶面358a,形成有朝着上方向z1侧凹陷的凹部358。该凹部358能够与供电嵌合体40g的凸部448卡合。
[0216]
另外,在受电嵌合体3g中,受电端子保持部34g的凹部以及对置空间形成部35g的凹部358分别沿插拔方向x延伸,并且,凹部的拔出方向x2侧的端部与凹部358的嵌合方向x1侧的端部在插拔方向x上连续。
[0217]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中,若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g朝着上方向z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g的供电顶部441i的接触面448a与受电嵌合体3g的顶壁部355i的顶面358a接触,则供电嵌合体40g的凸部448与受电嵌合体3g的凹部358卡合,供电端子41的轴向沿着插拔方向x且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因此,在该状态下,如果使供电嵌合体40g向嵌合方向x1移动,则供电嵌合体40g的凸部448与形成于受电端子保持部34g的凹部卡合,且供电端子41与受电端子31接触。
[0218]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供电嵌合体40g形成凸部448、另一方面在受电嵌合体3g上形成凹部以及凹部35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供电嵌合体40g形成凹部,另一方面,在受电嵌合体3g形成凸部。
[0219]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以及受电嵌合体3g具有以下的结构。在顶面358a及接触面448a中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凸部448,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凸部448卡合、且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凹部358。在凸部448以及凹部358卡合的情况下,供电端子41的轴向在对置状态下,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以及受电嵌合体3g能够通过凸部448以及凹部358,使供电端子41的轴向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g以及受电嵌合体3g能够可靠地进行受电嵌合体3g与供电嵌合体40g的嵌合。
[0220]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221]
图37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电嵌合体40h以及受电嵌合体3h的立体图。图38是表示供电嵌合体40h的接触面449a和受电嵌合体3h的顶面359a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7中,为了方便,用实线表示的供电嵌合体40h示出设置于接触面449a的凸部449的位置,与其他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中,供电嵌合体40h也不会被配置在从受电嵌合体3h中的对置空间35s偏离的位置。
[0222]
如图37、图38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中的供电嵌合体40h的接触面449a具有多个朝向上方突出的凸部449。凸部449沿插拔方向x延伸。另外,各凸部449与插拔方向x平行。而且,多个凸部449在宽度方向y上以相同的间隔配置。
[0223]
在受电嵌合体3h的顶壁部355h的下表面即顶面359a形成有多个凹部359。凹部359能够分别与凸部449卡合,从顶面359a的下表面朝着上方向z1凹陷。凹部359分别沿插拔方向x延伸。另外,各凹部359相对于插拔方向x平行。凹部359具有多个第一凹部359m和多个第二凹部359s。
[0224]
多个第一凹部359m在插拔方向x上配置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嵌合方向x1侧。另外,多个第一凹部359m在宽度方向y上以相同的间隔配置。
[0225]
多个第二凹部359s在插拔方向x上配置于从受电端子保持部34的嵌合方向x1侧偏离的部位,分别配置于第一凹部359m的两侧。另外,多个第二凹部359s在宽度方向y上以相
同的间隔配置。而且,多个第二凹部359s的宽度方向的间隔与多个第一凹部359m的宽度方向的间隔相同。
[0226]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中,若驱动升降部5,使供电嵌合体40h朝着上方向z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h的供电顶部441的接触面449a与受电嵌合体3h的顶壁部355的顶面359a接触,则供电嵌合体40h中的凸部449与受电嵌合体3h的凹部359卡合,供电端子41的轴向沿着插拔方向x且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在该状态下,供电嵌合体40h位于对置空间35s,且供电端子4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受电端子31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成为一致的状态(对置状态)。
[0227]
在该对置状态下,在凸部449的一部分与第一凹部359m卡合,且凸部449的一部分与第二凹部359s卡合的状态下,相对于各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对应的各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偏离。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中,当通过驱动升降部5而使供电嵌合体40h向嵌合方向x1侧移动时,供电嵌合体40h与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接触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宽度方向y移动,在即将嵌合之前,在从插拔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受电端子31与供电端子41能够接触的可接触状态。可接触状态是指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与供电端子41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状态。在该可接触状态下,如果通过驱动升降部5仅使供电端子41向嵌合方向x1移动,就能够使该供电端子41与受电端子31接触。
[0228]
另外,在上述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在供电嵌合体40h形成凸部449,另一方面,在受电嵌合体3h形成凹部359的例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供电嵌合体40h形成凹部,另一方面,在受电嵌合体3h形成凸部。
[0229]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以及受电嵌合体3h具有以下的结构。在顶面359a及接触面449a中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凸部449,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与凸部449卡合、且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凹部359。在对置状态下,在凸部449以及凹部359卡合的情况下,供电端子41的轴向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以及受电嵌合体3h能够通过凸部449以及凹部359,使供电端子41的轴向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以及受电嵌合体3在通过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5使供电嵌合体40h向与受电嵌合体3h接近的插拔方向x移动时,通过供电嵌合体40h与一对引导面351f1、351f2接触,从而在供电嵌合体40h向宽度方向y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供电端子41的轴向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而且,在上述可嵌合状态时,在通过升降部(插拔方向移动部)5使供电嵌合体40向接近受电嵌合体3的插拔方向x移动时,能够维持使供电端子41的轴向与受电端子31的轴向平行的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h以及受电嵌合体3h能够可靠地进行受电嵌合体3h与供电嵌合体40h的嵌合。
[0230]
[第四实施方式]
[0231]
图39至图4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i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i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供电装置4例如埋设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供电装置4i设置于车辆2的停车空间21的地上,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不同。
[0232]
图3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i中的升降部5i的俯视图。图
40是表示升降部5i的侧视图。图41是表示升降部5i所具备的升降机构74的立体图。图42是按顺序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i的动作的立体图。图43是按顺序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i的动作的立体图。图44是按顺序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部5i的动作的立体图。
[0233]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i中的升降部5i具备升降壳体71、出没部72、摆动机构73以及升降机构74。升降壳体71具有壳体主体部71a和盖部71b。盖部71b通过铰链相对于壳体主体部71a的上表面的端部开闭自如地安装。并且,在盖部71b相对于壳体主体部71a关闭的状态下,在壳体主体部71a及盖部71b的内部容纳出没部72、摆动机构73及升降机构74。另一方面,在盖部71b相对于壳体主体部71a打开的状态下,如后述那样,出没部72、摆动机构73以及升降机构74从壳体主体部71a的内部进出。
[0234]
出没部72具备沿插拔方向x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出没主体部72a、设置于壳体主体部71a的内部且用于使出没主体部72a沿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直行移动的直行移动机构72b以及驱动直行移动机构72b的第一马达。
[0235]
本实施方式的直行移动机构72b具有齿条72b1和小齿轮72b2。齿条72b1固定于壳体主体部71a的内部的底面,使小齿轮72b2旋转的第一马达固定于出没主体部72a的基端。通过使第一马达正转和反转,如箭头b1所示,能够使出没主体部72a相对于壳体主体部71a进退。
[0236]
摆动机构73具备摆动基端部73a、连接部分73b、脚轮安装部73c以及脚轮73d。
[0237]
摆动基端部73a经由连接部分73b安装于出没主体部72a的前端部。更具体地说明,摆动基端部73a通过连接部分73b以摆动轴j1为中心,相对于出没主体部72a可摆动地连接。
[0238]
连接部分73b具有以摆动轴j1为中心可旋转地设置的旋转齿轮和在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设置的输出齿轮,通过使旋转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驱动第二电动机,从而以摆动轴j1为中心使摆动基端部73a相对于出没主体部72a的前端部摆动。通过驱动第二马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摆动机构73使摆动基端部73a以摆动轴j1为中心,相对于出没主体部72a的前端部向一个方向侧摆动(图39中箭头b2所示),并且,通过反向驱动第二马达,使摆动基端部73a以摆动轴j1为中心,相对于出没主体部72a的前端部向另一方向侧摆动(图39中箭头b2所示)。
[0239]
脚轮安装部73c是安装脚轮73d的部分。另外,如图40中双点划线所示,脚轮安装部73c具有凹部73c1,该凹部73c1用于在将供电嵌合体40位于最下方的情况下容纳升降机构74的升降机构部74l(参照图41)。
[0240]
脚轮73d安装于脚轮安装部73c的底部。而且,脚轮73d能够自由地改变朝向,根据出没主体部72a的直行运动以及摆动基端部73a的摆动运动而改变方向地旋转,一边限制从升降壳体71向外伸出的出没主体部72a和摆动基端部73a与地面接触一边对出没主体部72a和摆动基端部73a进行支承。
[0241]
升降机构74使供电嵌合体40沿上下方向z移动。更具体而言,升降机构74构成为,能够在维持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的姿势的状态下,如箭头b3所示,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可升降)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升降机构74的该升降机构74的基部741安装于摆动基端部73a的前端部,在前端部设有安装有供电嵌合体40的板状的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
[0242]
图41是表示升降机构74的立体图。在图41中,用假想线表示安装于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的供电嵌合体40。
[0243]
升降机构74具备升降机构部74l和驱动升降机构部74l的第三马达m3。
[0244]
升降机构部74l的基端安装于脚轮安装部73c,在前端安装有供电嵌合体40,且能够折叠。在升降机构部74l被折叠而使供电嵌合体40位于最下方的情况下,折叠后的升降机构部74l被容纳于脚轮安装部73c的凹部73c1。
[0245]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机构部74l具有4个平行连杆机构l1~l4。平行连杆机构l1、l2与平行连杆机构l3、l4为左右对称结构,分别对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0246]
在脚轮安装部73c的凹部73c1的底面固定有升降机构部74l的基部741。平行连杆机构l1、l3的连杆部件742、743的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该基部741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机构安装部741a、741b。
[0247]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机构部74l的平行连杆机构l1的连杆部件742的一端与平行连杆机构l3的连杆部件742的一端彼此通过转动轴742x连结,该转动轴742x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一对机构安装部741a、741b。而且,升降机构部74l的平行连杆机构l1的连杆部件743的一端与平行连杆机构l3的连杆部件743的一端彼此通过转动轴743x连结,该转动轴743x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一对机构安装部741a、741b。
[0248]
平行连杆机构l1的连杆部件742、743的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大致三角形状的连结部744。而且,平行连杆机构l2的连杆部件745、746的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连结部744。本实施方式的平行连杆机构l1以连杆部件743的另一端与连杆部件746的一端重叠的方式安装于连结部744。而且,在连杆部件742和连杆部件745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相互接触而联动的连动部742a、745a。平行连杆机构l1、l2的结构对于平行连杆机构l3、l4也是同样的。
[0249]
并且,平行连杆机构l2、l4的连杆部件745、746的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与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相连的可动部748的左右两侧的连杆安装部748a。可动部748与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一体地形成。即,可动部748以及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是供供电嵌合体40安装的部件。
[0250]
另外,用于使升降机构部74l动作的第三马达m3固定于凹部73c1的底面。在第三马达m3的马达轴上安装有带轮751。该带轮751和安装于转动轴742x的带轮753通过带752连接,第三马达m3的旋转传递到转动轴742x。
[0251]
通过使第三马达m3正反旋转,转动轴742x正转和反转,如箭头b4、b5所示,使连杆部件742转动。连杆部件743也随着连杆部件742的转动而进行转动运动。
[0252]
并且,当连杆部件742向箭头b4方向转动时,连杆部件745通过联动部742a、745a向箭头b6方向转动,随之连杆部件746也向相同方向转动,可动部748以及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朝着上方向z1移动。另一方面,若连杆部件742向箭头b5方向转动,则连杆部件745通过联动部742a、745a向箭头b7方向转动,随之连杆部件746也向相同方向转动,可动部748以及供电嵌合体安装部749朝着下方向z2移动。如上所述,与连杆部件742的转动动作联动地转动的连杆部件745向与连杆部件742相反的方向转动(逆旋转)。
[0253]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i的升降部5i在车辆2未停车于停车空间21的状态下,如图42所示,在升降壳体71的内部收容出没部72、摆动机构73及升降机构74。
[0254]
接着,在车辆2停车于停车空间21的情况下,如图43所示,升降部5i使出没部72从升降壳体71进出,使出没部72、摆动机构73及升降机构74从升降壳体71向外部露出。
[0255]
接着,如图44所示,升降部5i驱动升降机构74而使供电嵌合体40向上方移动。另
外,根据需要,升降部5i驱动摆动机构73。从该状态起,进一步使出没部72进出升降壳体71,使供电嵌合体40向嵌合方向x1移动,使供电嵌合体40嵌合于受电嵌合体3。
[0256]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各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将一部分的结构与其他的一部分的结构组合来应用。
[0257]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说明了从设置于车外的充电装置49向搭载于车辆2的蓄电池22供给电力而对蓄电池22进行充电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不限于此,也可以从搭载于车辆2的蓄电池22向设置于车外(例如住所)的充电装置49的蓄电池供给电力,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025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中,对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具有受电端子保持部34和对置空间形成部35,且它们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不限于此,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具有受电端子保持部34,另一方面,即使不具有对置空间形成部35,也能够将车辆2的底部25的凹部用作对置空间形成部。
[0259]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中,对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全部配置在设置于车辆2的底部25的凹部27的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不限于此,只要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的受电端子31的至少轴心配置在凹部27的内部即可。
[026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中,对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将2个受电端子31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中的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不限于此,也可以将3个以上的多个受电端子31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
[0261]
进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中,说明了受电嵌合体3、3c、3d、3e、3f、3g、3h、3i将2个受电端子31相邻地沿宽度方向y排列配置,并且在这些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相邻地排列配置2个受电用信号端子31a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充电系统1、1a、1b、1c、1d、1e、1f、1g、1h、1i不限于此,也可以将2个受电端子31相邻地在宽度方向y上排列配置,并且在这2个受电端子31的宽度方向y之间,以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的方式排列配置2个受电用信号端子31a。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