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9:50: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电致变色材料是刺激响应材料的一种。电致变色材料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通过调节易于操控的电信号实现对材料不同颜色状态的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就是一种利用电致变色材料以及一些其他部分(ito玻璃、导电胶、封边胶等)组装而成的可以通过控制电流进而改变颜色状态的器件。相比于传统的led、oled等显示技术,电致变色的优点在于不会发出强烈的光刺激眼睛,对人体较为友好。但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色器件透过率变化较差,且双稳态性质也较差,影响了其在电致变色领域的大范围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透过率变化较差,且双稳态性质也较差,影响了其在电致变色领域的大范围应用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包括亚铜盐薄膜和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5.较佳地,所述亚铜盐薄膜包括含有亚铜离子的无机盐薄膜。
6.较佳地,所述含有亚铜离子的无机盐薄膜包括氯化亚铜薄膜、溴化亚铜薄膜、碘化亚铜薄膜、硫酸亚铜薄膜、磷酸亚铜薄膜或碳酸亚铜薄膜中的一种。
7.较佳地,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式为:
[0008][0009]
其中,r1包括二乙氨基或二丁氨基,r2包括二乙氨基、甲基或羟基,r3包括苯氨基或羟基,r4包括氨基、硝基或4-氨基苯氨基,r5包括羟基或甲基。
[0010]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
[001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
[0012]
较佳地,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以及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且所述变色单元包括所述电致变色材料。
[0013]
较佳地,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纯导电透明电极以及设置于含有所述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所述纯导电透明电极之间的变色材料,所述变色材料包括所述电致变色材料中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14]
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
步骤s1,制备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
[0017]
步骤s2,制备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18]
步骤s3,使用步骤s1所述的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步骤s2所述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0019]
较佳地,步骤s3包括:
[0020]
步骤s31,制备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
[0021]
步骤s32,将步骤s2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涂覆于所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得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
[0022]
步骤s33,将所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所述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相互贴合后,获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0023]
较佳地,步骤s3包括:
[0024]
步骤s34,将电解质、具有被还原特性的功能分子溶解于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后,加入甲苯,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后获得变色溶液;
[0025]
步骤s35,将所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纯导电透明电极通过隔离件相互隔离并粘合后形成液体槽,将所述变色溶液倒入所述液体槽中,获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0026]
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且原料易得,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28]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0029]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30]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覆盖铜膜的ito玻璃实物照片;
[0031]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覆盖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实物照片;
[0032]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物照片;
[0034]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动力学测试图;
[0035]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液态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8]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术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优选实施例或优选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包括亚铜盐薄膜和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亚铜盐薄膜包括含有亚铜离子的无机盐薄膜。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含有亚铜离子的无机盐薄膜包括氯化亚铜薄膜、溴化亚铜薄膜、碘化亚铜薄膜、硫酸亚铜薄膜、磷酸亚铜薄膜或碳酸亚铜薄膜中的一种。
[0041]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荧烷类染料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分子,分子结构中具有内酯键,酸、碱、金属离子都可以使其开环,改变其分子状态,另一方面,碘化亚铜在不同的温度下拥有不同的晶型,常温下具有闪锌矿结构,由于其具有较为良好的半导体性质,并且颜色较浅,因此,亚铜盐薄膜被广泛应用于光电转化材料,本实施例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液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
[0042]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式为:
[0043][0044]
其中,r1包括二乙氨基或二丁氨基,r2包括二乙氨基、甲基或羟基,r3包括苯氨基或羟基,r4包括氨基、硝基或4-氨基苯氨基,r5包括羟基或甲基。
[0045]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包括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以odb-2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或以rhnne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且所述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结构式为:
[0046][0047]
所述odb-2染料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式为:
[0048][0049]
所述rhnne染料分子聚合物的结构式为:
[0050][0051]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
[0052]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以及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且所述变色单元包括所述电致变色材料。
[0053]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态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
电极、纯导电透明电极以及设置于含有所述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所述纯导电透明电极之间的变色材料,所述变色材料包括所述电致变色材料中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5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电透明电极可以为ito玻璃或fto玻璃。
[0055]
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6]
结合图3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7]
步骤s1,制备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
[0058]
步骤s2,制备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59]
步骤s3,使用步骤s1所述的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步骤s2所述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骤s1中,制备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的方法包括电氧化还原法、测控溅射或真空蒸镀,方法简单。
[0061]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中,制备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的方法具体包括:
[0062]
步骤s11,将碱式碳酸铜、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硝酸铵于40-60摄氏度下溶于水中,并使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的ph值至11-13,得到镀液并以纯导电透明电极为阴极,石墨电极为阳极对镀液进行电解后,用去离子水清洗掉阴极上多余的镀液,经烘干后,得到附着铜膜的导电透明电极;
[0063]
步骤s12,将所述附着铜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氧化剂密封放置后,于75-85℃的温度下加热1-2小时后,得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
[0064]
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5]
步骤s21,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氨基修饰的荧烷类染料,并加入重蒸二氯甲烷使其溶解,形成混合溶液;
[0066]
步骤s22,在冰水浴中,将稀释后的甲基丙烯酰氯溶液缓慢滴入所述混合溶液中,待反应平稳后,撤去冰水浴,常温搅拌20-25小时后,经浓缩、分离纯化后,得到染料分子的酰氯单体;
[0067]
步骤s23,将所述染料分子的酰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于新蒸的四氢呋喃后,经过冻抽后加入自由基引发剂,再次冻抽后于60-65℃的温度下反应8-12小时,获得粘稠液体;
[0068]
步骤s24,将所述粘稠液体浓缩后逐滴加入到乙醇溶液中,经过过滤、干燥后,获得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069]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21之前,还需要将反应容器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将反应容器置于100℃以上的烘箱中1小时,并在烘箱内组装好反应容器,取出后通氮气冷却,使得干燥、冷却效果好,避免水分对于反应的影响。
[007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2中分离纯化采用柱层析法,纯化效果好。
[0071]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3中,所述冻抽的过程包括:将反应体系放入液氮中冷冻,待完全凝固后,将所述反应容器减压抽真空10-20min后,将反应体系移出液氮并充入氮
气以平衡内外压,待反应体系融化后进行抽气-通氮气的循环,循环3-5次。
[0072]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3中,所述自由基引发剂包括2-2’偶氮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
[0073]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
[0074]
步骤s31,制备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
[0075]
步骤s32,将步骤s2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涂覆于所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得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
[0076]
步骤s33,将所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与所述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相互贴合后,获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0077]
本实施例中,步骤s32中,所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
[0078]
将电解质溶解于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后,加入甲苯,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搅拌均匀后得到变色层溶液,将所述变色层溶液旋涂在所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上,得到所述含有变色单元的导电透明电极。
[0079]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电解质包括高氯酸锂、氯化锂、氯化钠、碘化钾等无机盐,或四丁基四氟硼酸铵、四甲基六氟磷酸铵等有机盐。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二甲基亚砜、丁內酯、苯甲醚、硝基苯或磷酸三甲酯。材料易得。
[0080]
本实施例中,步骤s31中,所述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离子储存层溶液滴加在纯导电透明电极上,使用刮涂机以适当的高度进行刮涂,待离子储存层的厚度达到要求后,将适量的离子传输层溶液滴加在上述已涂布离子储存层的纯导电透明电极上,使用刮涂机以一定的高度进行刮涂,直至离子传输层的厚度达到要求。其中,离子传输层溶液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解质分子以及乙腈;离子储存层溶液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解质分子、对苯醌以及乙腈。材料易得。
[0081]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31中,所述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导电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
[0082]
步骤s311,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对苯醌以及对苯二酚,溶解于乙腈中,搅拌均匀后,得到离子储存层溶液,并将所述离子储存层溶液涂在纯导电透明电极上;
[0083]
步骤s312,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溶解于乙腈中,搅拌均匀后,得到离子传输层溶液,将所述离子传输层溶液涂在含有离子储存层溶液的纯导电透明电极上,获得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ito玻璃。
[0084]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且原料易得,方法简单。
[0085]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
[0086]
步骤s33,步骤s34,将电解质、具有被还原特性的功能分子溶解于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后,加入甲苯,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所述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后获得变色溶液;
[0087]
步骤s35,将所述含有亚铜盐薄膜的导电透明电极与纯导电透明电极通过隔离件相互隔离并粘合后形成液体槽,将所述变色溶液倒入所述液体槽中,获得所述电致变色器
件。
[0088]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将亚铜盐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液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且原料易得,方法简单。
[0089]
实施例1
[009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91]
步骤s21,向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4.78g氨基罗丹明、5.6ml三乙胺以及40ml重蒸二氯甲烷,使氨基罗丹明溶解,形成红色的混合溶液;
[0092]
步骤s22,取1.8ml甲基丙烯酰氯于样品管中,稀释至10ml,并将稀释液缓慢滴入浸入冰水浴的上述盛有氨基罗丹明、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中,此时溶液会产生大量白雾并放热,待反应平稳后,撤去冰水浴,常温搅拌24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浓缩,并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氨基罗丹明酰氯单体;
[0093]
步骤s23,将525mg氨基罗丹明酰氯单体与0.97ml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于10ml新蒸的四氢呋喃中,溶液呈红色,之后,经过两次冻抽后加入自由基引发剂2-2’偶氮异丁腈14.45mg,再次冻抽两次后于63℃的温度下反应10小时,获得粘稠液体;
[0094]
步骤s24,将所述粘稠液体通过旋转蒸发仪浓缩后逐滴加入到10倍体积的乙醇溶液中,得到絮状沉淀,使用抽滤瓶减压过滤,并用无水乙醇清洗三次滤饼,最后将滤饼烘干后,获得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其中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可见光区(400-800nm处)没有吸收峰,因此不显示明显的颜色,在加入二价铜离子后分子于560nm左右产生吸收峰,分子发生变色。
[0095]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21之前,还需要将圆底烧瓶放入100℃以上的烘箱烘1h,之后在烘箱中将圆底烧瓶与三通接好,通氮气冷却。使得干燥、冷却效果好,避免水分对于反应的影响。
[0096]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3中,冻抽的过程包括:将反应体系放入液氮中冷冻,待完全凝固后,用双排管为反应容器减压抽真空15min后,将反应体系移出液氮并使用双排管充入氮气以平衡内外压,待反应体系融化后进行抽气-通氮气的循环,循环5次。
[0097]
本发明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将碘化亚铜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
[0098]
实施例2
[009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00]
步骤s1,制备含有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具体包括:
[0101]
步骤s11,取碱式碳酸铜2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5g,硝酸铵0.4g,于50℃下溶于1000ml水中,之后使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的ph值至11-13,即可得到镀液。随后,以ito玻璃为阴极,石墨电极为阳极对镀液进行电解。电解时需要维持电流密度为1-3a/dm2,镀液温度为40-60℃。电镀1s后,用去离子水清洗掉阴极上多余的镀液,并将其烘干,即可得到附着铜
膜的ito玻璃,如图4所示;
[0102]
步骤s12,将上述的附着铜的ito玻璃与碘单质放在一起并密封,之后将密封好的体系放入80℃的体系中加热1h。此时碘单质会变为碘蒸气并与ito玻璃上的铜单质反应生成碘化亚铜薄膜,得到含有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如图5所示,且反应结束后,使用四氢呋喃洗去附着在碘化亚铜上的碘单质后即可;
[0103]
步骤s2,制备如实施例1所述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104]
步骤s31,制备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ito玻璃,具体包括:
[0105]
步骤s311: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0.9g,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435ml,对苯醌54ml以及对苯二酚110mg,溶于10ml乙腈中搅拌均匀,得到离子储存层溶液,取一块ito玻璃(2.5cm
×
2.5cm
×
0.12cm)放在刮涂机上,刮刀高度设置为140μm。将配好的离子储存层溶液涂在玻璃上后,用刮涂机刮涂两次,刮涂两次的间隔为5min。
[0106]
步骤s312: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8g,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87ml溶于10ml乙腈中搅拌均匀,得到离子传输层溶液。之后用与刮涂离子储存层相同的方法刮涂5层,每次刮涂间隔10min,五次刮刀的高度分别为170μm,170μm,170μm,180μm,180μm;
[0107]
步骤s32,制备含有变色单元的ito玻璃,具体包括:
[0108]
取四丁基六氟磷酸铵76mg溶于0.1ml碳酸丙烯酯中,之后再加入0.9ml甲苯,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33.5mg(该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中氨基罗丹明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例为1:2.5),搅拌均匀即可得到变色层溶液。随后将该变色层溶液溶液旋涂在含有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上,3000r/min,15s,旋涂两次,即可得到含有所述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ito玻璃;
[0109]
步骤s33,将所述含有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ito玻璃与所述含有离子储存层和离子传输层的ito玻璃相互贴合后,获得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如图6、图7所示。其中图7左侧为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固态器件在未施加电压前的照片,右侧为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固态器件施加正电压后变色的照片,且真正实物照片显示为粉色,通过该两个照片可证明器件可以在施加电压后发生变色。
[0110]
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方法简单,材料易得,且所制得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机理如下:
[0111][0112]
在初始状态,以罗丹明染料分子为单体的聚合物的内酯环处于闭合状态,上半部分的生色团由于季碳的存在无法形成大共轭结构,因而无法显色。此时,亚铜离子无法与内酯环形成配位作用,因此不可以使罗丹明的发生变色。当施加正电压后,亚铜离子首先被氧
化为二价铜离子(亚铜离子的氧化电位低于罗丹明的氧化电位),随后二价铜离子作为路易斯酸与内酯作用,内酯上酰基氧的电子转移至铜离子上,内酯环打开,原本罗丹明的季碳变为sp2杂化,罗丹明的生色团形成大共轭结构,材料发生变色。由于铜离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铜离子与罗丹明的配位作用也有利于稳定罗丹明的开环结构,因此,本实施例将碘化亚铜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本实施例获得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动力学测试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器件在变色后可以在近5小时内维持着色状态,颜色衰减不到10%,同时施加反电压后器件可以变回原来的颜色。
[0113]
实施例3
[011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15]
步骤s1,制备含有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具体与实施例2中相同;
[0116]
步骤s2,制备如实施例1所述的荧烷类染料分子聚合物;
[0117]
步骤s33,将四丁基六氟磷酸铵、对苯醌溶解于碳酸丙烯酯后,加入甲苯,混合均匀后向其中加入染料分子聚合物后获得变色溶液;
[0118]
步骤s34,将所述含有碘化亚铜薄膜的ito玻璃与第三ito玻璃通过封边胶和鱼线相互粘合后形成液体槽,将所述变色溶液倒入所述液体槽中,获得液态电致变色器件,且液体槽的厚度由鱼线决定,如图9所示。
[0119]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将碘化亚铜作为刺激响应分子,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调控铜离子与荧烷类染料分子之间的配位作用,使染料分子的内酯环打开或关闭,由于某些荧烷染料在开环和闭环的状态都较为稳定,使得得到的液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好的双稳态性质,较好的透过率变化,且原料易得,方法简单。
[0120]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