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7:40: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以往,众所周知有在具有吸收芯的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防漏翻边的吸收性物品。防漏翻边具有:立起部,所述立起部至少在下裆区域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构件而立起;立起端缘,所述立起端缘成为立起部的立起支点;以及前后接合部,所述前后接合部在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中配置在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且通过接合于吸收性主体的肌肤面侧而形成。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立起端缘在下裆区域中配置在比吸收芯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吸收性物品。与立起端缘被配置在吸收芯上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够扩大排泄物的收容空间。
4.在先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38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般而言,由于吸收芯的刚性较高,因此,容易给穿戴者带来不适感,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有时会变差。为了一边维持排泄物的吸收性,一边使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变得良好,可以考虑减少配置在远离下裆区域的腰围区域(前腰围区域及/或后腰围区域)侧的吸收芯的量。在此,由于减少吸收芯的量,所以在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前后接合部有时不与吸收芯重叠。在该情况下,排泄物有时会超过防漏翻边而漏出。特别是,在躺卧姿态下,存在排泄物容易超过防漏翻边而漏出这样的问题。
8.因此,对于在下裆区域中至少在比吸收芯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立起端缘且在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前后接合部配置在不与吸收芯重叠的位置的吸收性物品而言,期望能够抑制排泄物超过防漏翻边而漏出的吸收性物品。
9.一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第一腰围区域、第二腰围区域及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及所述第二腰围区域夹持的下裆区域;吸收芯;具有所述吸收芯的吸收性主体;以及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一对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立起部,所述立起部至少在所述下裆区域能够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而立起;立起端缘,所述立起端缘成为所述立起部的立起支点;以及前后接合部,所述前后接合部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和所述第二腰围区域中配置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且通过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肌肤面侧接合而形成。所述立起端缘在所述下裆区域至少配置在比所述吸收芯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至少所述前后接合部的一方配置在不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位置。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下
裆区域具有收缩部,所述收缩部通过配置在比所述立起端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收缩。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主视图。
11.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
12.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f3-f3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
13.图4a是沿着图2所示的f4a-f4a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b是沿着f4b-f4b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
14.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
15.图6是用于说明防漏翻边的图。
16.图7是用于说明防漏翻边的示意性剖视图。
17.图8是变更例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1)实施方式的概要
19.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变得明确。
20.一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第一腰围区域、第二腰围区域及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及所述第二腰围区域夹持的下裆区域;吸收芯;具有所述吸收芯的吸收性主体;以及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一对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立起部,所述立起部至少在所述下裆区域能够通过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而立起;立起端缘,所述立起端缘成为所述立起部的立起支点;以及前后接合部,所述前后接合部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和所述第二腰围区域中配置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且通过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肌肤面侧接合而形成。所述立起端缘在所述下裆区域至少配置在比所述吸收芯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至少所述前后接合部的一方配置在不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位置。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下裆区域具有收缩部,所述收缩部通过配置在比所述立起端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收缩。
21.在前后接合部不与刚性较高的吸收芯重叠的情况下,立起部未被稳定地支承。因此,可知:由于吸收排泄物而膨胀的吸收芯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压立起部,立起部容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特别是在躺卧姿态下,在未配置于穿戴者的下侧的前后接合部(例如仰卧状态下的前侧的前后接合部)不与吸收芯重叠的情况下,难以利用吸收芯来限制该前后接合部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前后接合部的位置不稳定。由此,可知:前后接合部无法稳定地支承立起部,立起部特别容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发现了在吸收性物品具有通过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在前后方向上收缩的收缩部的情况下,立起部难以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具体而言,通过使收缩部在前后方向上收缩,从而将该收缩部向肌肤面侧抬起。通过将比收缩部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立起端缘与收缩部一起抬起,从而能够使立起部维持高度。除此之外,由于与立起端缘相比,比立起端缘靠宽度
方向w的外侧的部分进一步向肌肤面侧抬起,因此,立起部难以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超过防漏翻边而漏出。
22.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具有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可以是,所述外装体具有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可以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所述前后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腰部弹性构件重叠。由于通过腰部弹性构件的伸缩而使前后接合部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前后接合部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稳定。由此,由于前后接合部能够稳定地支承立起部,因此,能够抑制立起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
23.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中,所述腰部弹性构件至少从所述一对防漏翻边的一方连续地延伸至另一方。通过腰部弹性构件的伸缩,使外装体在一对防漏翻边之间与身体紧贴。因此,在一对防漏翻边之间向前后方向的外侧扩散的排泄物难以扩散至比腰部弹性构件靠前后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24.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具有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可以是,所述外装体具有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可以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配置在不与所述前后接合部重叠的位置。通过将腰部弹性构件配置在不与前后接合部重叠的位置,腰部弹性构件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前后接合部。由此,立起端缘难以与前后接合部一起靠近吸收芯,能够使立起部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
25.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具有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可以是,所述外装体具有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可以是,设置有未将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外装体接合的非接合区域。可以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所述前后接合部配置在所述非接合区域。由此,即使外装体由于腰部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上收缩,在与非接合区域重叠的吸收性主体的区域中也难以受到腰部弹性构件的收缩的影响。因此,腰部弹性构件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前后接合部。由此,立起支点难以由于腰部弹性构件的收缩而与前后接合部一起向吸收芯靠近,能够使立起部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
26.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具有显现出伸缩性的有效部分。可以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有效部分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配置在比所述前后接合部靠内侧的位置。通过将有效部分的外端缘配置在比前后接合部靠内侧的位置,前后接合部难以受到第二弹性构件的收缩的影响。由此,难以向前后方向的内侧拉拽前后接合部,容易维持前后接合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立起部中维持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力,能够维持立起部的立起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超过防漏翻边而漏出。
27.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一腰围区域具有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可以是,所述外装体具有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可以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俯视时,所述立起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部与所述外装体重叠。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时,在使
通过腰部弹性构件进行了收缩的外装体沿宽度方向伸长之后,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因此,在立起部的前后方向的外端部与外装体重叠的情况下,在通过外装体的伸长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立起部的状态下,穿戴者能够穿戴吸收性物品。由此,与立起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立起部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
28.(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29.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以包括相互的尺寸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另外,在对本发明中的长度、位置关系进行比较时,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使用使吸收性物品伸长至未形成由伸缩性构件导致的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
30.吸收性物品例如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带型的一次性尿布或短型的生理用卫生巾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示意性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所示的示意性俯视图示出了在将后述的侧接合部18展开后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未形成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f3-f3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a是前侧的腰围区域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剖视图,是沿着图2所示的f4a-f4a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b是后侧的腰围区域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剖视图,是沿着图2所示的f4b-f4b截面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防漏翻边的图。图6是示出在图5所示的f6-f6截面中防漏翻边立起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防漏翻边的示意性剖视图。图7是示出在图5所示的f6-f6截面中防漏翻边立起后的状态的图。图7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防漏翻边的图。图7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防漏翻边的图。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后述的中心片。另外,简化地记载后述的复合伸缩片及配置在比复合伸缩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构件。此外,在剖视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应留意即使各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分离,在实际的产品中也会在厚度方向上相接的情况。
31.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l及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规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后的吸收性物品1中沿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吸收性物品1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这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戴者侧的肌肤面侧t1和肌肤面侧的相反侧的非肌肤面侧t2延伸。
32.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及下裆区域s3。前腰围区域s1是与穿戴者的前腰围(腹部)对置的区域。后腰围区域s2是与穿戴者的后腰围(背部)对置的区域,包括在穿戴时载置身体(臀部)的区域。下裆区域s3是位于穿戴者的下裆且被夹在前腰围区域s1与后腰围区域s2之间的区域。此外,既可以是,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一腰围区域”为前腰围区域s1,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二腰围区域”为后腰围区域s2,也可以是与之相反。
33.如图1所示,可以是,设置有将宽度方向w上的前腰围区域s1的端部和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s2的端部接合而成的侧接合部18。侧接合部18由将前腰围区域s1的外侧部和
后腰围区域s2的外侧部相互卡定的部分规定。如图1所示,在形成有侧接合部18的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供穿戴者的腰部穿过的腰部开口部16和分别供穿戴者的腿部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17。腰部开口部16可以由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s1f和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规定。在此,图2示出了将侧接合部18中的接合解除并将吸收性物品1展开后的状态。可以是,侧接合部18分别在前侧外装体20及后侧外装体30中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在短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前腰围区域s1与下裆区域s3的边界可以由设置于前侧外装体20的侧接合部18的后端缘规定。同样地,后腰围区域s2与下裆区域s3的边界可以由设置于后侧外装体30的侧接合部18的前端缘规定。此外,下裆区域s3也可以是设置有腿围开口部17的区域。
34.此外,本发明中的外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本发明中的内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发明中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是包含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在前后方向l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前端缘及后端缘是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含前端部及后端部,外端缘包含前端缘及后端缘。
35.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外装体15和主体部40。外装体15与主体部4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外装体15可以具有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1的前侧外装体20和配置在后腰围区域s2的后侧外装体30。前侧外装体20是在前腰围区域s1中配置在比主体部4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外装体。后侧外装体30是在前后方向l上与前侧外装体20分离且在后腰围区域s2配置在比主体部4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外装体。
36.如图3所示,外装体15可以具有配置于主体部40的肌肤面侧t1的覆盖片。覆盖片可以具有设置于前腰围区域s1的主体部40的肌肤面侧t1的前侧覆盖片27和设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主体部40的肌肤面侧t1的后侧覆盖片37。前侧覆盖片27及后侧覆盖片37例如可以由无纺布那样的片构成。前侧覆盖片27既可以由构成前侧外装体20的片被折回到肌肤面侧t1的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构成前侧外装体20的片分体的片构成。同样地,后侧覆盖片37既可以由构成后侧外装体30的片被折回到肌肤面侧t1的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构成后侧外装体30的片分体的片构成。
37.前侧外装体20及后侧外装体30例如可以由无纺布那样的片构成。前侧外装体20可以具有第一前侧片25和位于第一前侧片25的非肌肤面侧t2的第二前侧片26。可以是,前侧外装体20还具备第一前侧片25、第二前侧片26以外的片。另外,后侧外装体30可以具有多个片。前侧外装体20可以具有第一后侧片35和位于第一后侧片35的非肌肤面侧t2的第二后侧片36。可以是,后侧外装体30还具备第一后侧片35、第二后侧片36以外的片。
38.可以是,外装体15具有腰部弹性构件we,所述腰部弹性构件we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伸缩性。具体而言,可以是,在前腰围区域s1配置有前腰部弹性构件22,所述前腰部弹性构件22是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伸缩性的腰部弹性构件we。可以是,在后腰围区域s2配置有后腰部弹性构件32,所述后腰部弹性构件32是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伸缩性的腰部弹性构件。前腰部弹性构件22可以配置在第一前侧片25与第二前侧片26之间,后腰部弹性构件32可以配置在第一后侧片35与第二后侧片36之间。腰部弹性构件we例如可以由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橡胶线或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弹性片构成。腰部弹性构件we也可以由例如由能
够伸缩的片构成的外装体15本身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腰部弹性构件we由橡胶线构成。
39.可以是,前腰部弹性构件22具有:第一前腰部弹性构件221,所述第一前腰部弹性构件221从前侧外装体20的一方的侧端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方的侧端部;以及第二前腰部弹性构件222,所述第二前腰部弹性构件222从前侧外装体20的侧端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且未延伸至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c。另外,可以是,后腰部弹性构件32具有:第一后腰部弹性构件321,所述第一后腰部弹性构件321从后侧外装体30的一方的侧端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方的侧端部;以及第二后腰部弹性构件322,所述第二后腰部弹性构件322从后侧外装体30的侧端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且未延伸至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c。可以是,第一前腰部弹性构件221及第一后腰部弹性构件321至少从一对防漏翻边70的一方连续地延伸至另一方。
40.主体部40至少配置在下裆区域s3。主体部40可以遍及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及下裆区域s3地配置。主体部40可以与前侧外装体20及后侧外装体30分体地构成,且在前腰围区域s1及后腰围区域s2中分别与前侧外装体20及后侧外装体30接合。主体部40可以具有吸收性主体41和一对复合伸缩片60,所述一对复合伸缩片60配置在比吸收性主体4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
41.吸收性主体41至少具有吸收芯50。吸收芯50包含吸收材料。吸收芯50例如可以包含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吸收芯50至少配置在下裆区域s3。吸收芯50既可以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1,也可以配置在后腰围区域s2。吸收芯50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从前腰围区域s1遍及后腰围区域s2地延伸。吸收芯50可以由芯包层覆盖。
42.如图3所示,吸收性主体41可以具有位于吸收芯50的肌肤面侧t1的中心片43、位于吸收芯50的非肌肤面侧t2的不透液性片46以及配置在比不透液性片46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非肌肤面片47。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41在比吸收芯50靠前侧的区域,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依次配置有中心片43、不透液性片46、非肌肤面片47。另外,在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依次配置有中心片43、吸收芯50、不透液性片46、非肌肤面片47。中心片43与不透液性片46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夹着吸收芯50地配置。
43.中心片43只要具有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中心片43覆盖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中心片43可以构成后述的侧片62和肌肤面片。不透液性片46只要具有不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薄膜构成。如图4所示,不透液性片46可以配置在比侧片62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非肌肤面片47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如图4所示,吸收性主体41可以具有配置在比吸收芯5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非肌肤侧侧片48。非肌肤侧侧片48可以配置在比侧片62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非肌肤侧侧片48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此外,吸收性主体41也可以不具有非肌肤侧侧片48。
44.如图3所示,吸收性主体41经由主体接合部mb与外装体15接合。在实施方式中,吸收性主体41经由前主体接合部28与前侧外装体20接合,并经由后主体接合部38与后侧外装体30接合。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5所示,可以是,在吸收性物品1设置未将吸收性主体41和外装体15接合的非接合区域nbr。如图2及图4所示,后侧的下裆区域s3的吸收性主体4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比前侧的下裆区域s3的吸收性主体4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吸收性主体41的外侧缘可以沿着复合伸缩片60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
45.一对复合伸缩片60在吸收性主体41的两侧部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与吸收性主体41接合。复合伸缩片60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伸缩性。如后所述,复合伸缩片60具有一对片层62p。一对复合伸缩片60可以具有一对侧片62、立起弹性构件75、腿部弹性构件85。侧片62配置在比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c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侧片62在比中心片43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将中心片43的外侧部覆盖。侧片62由一张片构成。
46.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侧片62可以具有至少在比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lc靠后侧的位置以朝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后侧的下裆区域s3中的一对侧片62之间的最大宽度比前侧的下裆区域s3中的一对侧片62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侧片62一边弯曲一边沿前后方向l延伸。因此,在前侧的下裆区域s3中,侧片62可以与中心片43和非肌肤侧侧片48接合。在后侧的下裆区域s3中,侧片62可以与非肌肤侧侧片48和非肌肤面片47接合。
47.侧片62以作为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一个折痕的第一折痕fl1为基点将侧片62折回。侧片62可以以将第一折痕fl1配置在后述的防漏翻边70的方式被折回。因此,第一折痕fl1配置在侧片6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另一方面,侧片62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缘62e配置在侧片6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即腿围开口部17侧。侧片62的端缘62e是侧片62本身的端缘(具有切截面的边缘)。通过以第一折痕fl1为基点将侧片62折回,从而形成相互对置的一对片层62p。一对片层62p具有第一片层621和第二片层622。第一片层621至少在宽度方向w的外侧配置在肌肤面侧t1,第二片层622至少在宽度方向w的外侧配置在非肌肤面侧t2。第一折痕fl1可以规定第一片层621与第二片层622的边界。
48.此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侧片6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以作为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折痕的第二折痕fl2为基点而进一步将一对片层62p本身折回。在一对片层62p的被折回的部分,可以是,第一片层621配置在非肌肤面侧t2,第二片层622配置在肌肤面侧t1。一对片层62p中的每一个即第一片层621和第二片层622可以具有一个侧片62的端缘62e。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片层621所具有的端缘62e与第二片层622所具有的端缘62e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如图4所示,侧片62的端缘62e可以配置在比吸收性主体41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端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由此,侧片62的端缘62e难以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能够抑制肌肤触感变差。
49.立起弹性构件75是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构件。通过立起弹性构件75的收缩,防漏翻边70的立起部能够向肌肤面侧t1立起。即,立起弹性构件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弹性构件”。立起弹性构件75例如可以由橡胶线或弹性片构成。立起弹性构件75由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构成。在立起弹性构件7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立起弹性构件75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弹性构件75由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和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构成。如图6所示,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在防漏翻边70立起时位于最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因此,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配置在最靠近防漏翻边70的顶点ap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在防漏翻边70立起时位于最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因此,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在沿着侧片62的方向上配置于最远离防漏翻边70的顶点ap(第一折痕fl1)的位置。
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第二折痕fl2为基点进一步将侧片62(一对片层62p)折回,因此,在图4中,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配置在比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靠宽度方
向w的外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吸收性物品1可以在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在防漏翻边70立起时位于最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弹性构件)与后述的立起端缘73之间具有通过粘接剂将一对片层62p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片内接合部)63。片内接合部63例如可以是hma(热熔粘接剂)。
51.腿部弹性构件85是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构件。腿部弹性构件85配置在比立起端缘73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腿部弹性构件85例如可以由橡胶线或弹性片构成。腿部弹性构件85具有显现出伸缩性的有效部分。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仅示出腿部弹性构件85的显现出伸缩性的有效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腿部弹性构件85的前端缘85fe及后端缘85re是腿部弹性构件85的有效部分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在前后方向l上,腿部弹性构件85的前端缘85fe及后端缘85re可以配置在比前后接合部711靠内侧的位置。腿部弹性构件85的前端缘85fe可以配置在比前接合部711f靠前后方向l的后侧的位置,腿部弹性构件85的后端缘85re可以配置在比后接合部711r靠前后方向l的前侧的位置。此外,有效部分是使侧片62与腿部弹性构件85的伸缩一起伸缩的部分。不是有效部分的无效部分是仅使腿部弹性构件85伸缩而不使侧片62伸缩的部分。
52.腿部弹性构件85由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构成。在腿部弹性构件8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腿部弹性构件85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腿部弹性构件85的数量及立起弹性构件7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w上,腿部弹性构件85彼此的间隔可以比立起弹性构件75彼此的间隔窄。另外,腿部弹性构件85的数量可以比立起弹性构件75的数量多。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弹性构件85由第一腿部弹性构件851、第二腿部弹性构件852、第三腿部弹性构件853、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构成。一个以上的腿部弹性构件85中的第一腿部弹性构件851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最靠内侧的位置,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最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通过腿部弹性构件85的收缩而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的收缩部85r。收缩部85r的宽度是指在宽度方向w上至少从最靠内侧的腿部弹性构件85(即第一腿部弹性构件851)起到最靠外侧的腿部弹性构件85(即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为止的长度。如图4所示,收缩部85r的长度可以比从最靠内侧的腿部弹性构件85起到最靠外侧的腿部弹性构件85为止的长度长。
53.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弹性构件75和腿部弹性构件85被一对片层62p夹持。由此,立起弹性构件75和腿部弹性构件85与片层62p相接。与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最靠外侧的位置的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相比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区域可以是未将一对片层62p彼此接合的非接合区域。吸收性物品1在吸收性主体41的两侧部具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一对防漏翻边70。防漏翻边70能够向肌肤面侧t1立起。防漏翻边70可以由复合伸缩片60构成。防漏翻边70可以具有防漏接合部71、立起部72、立起端缘73。
54.防漏接合部71是将侧片62(复合伸缩片60)与吸收性主体41接合的部分。防漏接合部71可以由粘接剂构成。在下裆区域s3中,防漏接合部71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缘配置在比吸收芯5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如图4及图5所示,防漏接合部71可以具有配置在比立起端缘73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的前后接合部711和配置在比立起端缘73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宽度接合部712。前后接合部711可以具有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的前接合部711f和配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后接合部711r。
55.如图5所示,至少前后接合部711的一方配置在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位置。具体而
言,前接合部711f配置在比吸收芯50的前端缘靠前侧的位置。后接合部711r配置在比吸收芯50的侧端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前后接合部7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腰部弹性构件重叠。具体而言,前接合部711f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前腰部弹性构件22重叠。在实施方式中,从前侧外装体20的一方的侧端部起到另一方的侧端部为止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地延伸的前腰部弹性构件22从前接合部711f的一方的外侧缘起连续地重叠至另一方的外侧缘。也可以是,以使前接合部711f的一部分与前腰部弹性构件22重叠的方式,使前腰部弹性构件22的端部存在于从前侧外装体20的一方的侧端部起到另一方的侧端部之间。后接合部711r也与前接合部711f相同。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后腰部弹性构件32从后接合部711r的一方的外侧缘起连续地重叠至另一方的外侧缘。
56.另外,如图5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前后接合部711可以配置在非接合区域nbr。因此,前接合部711f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前主体接合部28重叠地配置。后接合部711r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后主体接合部38重叠地配置。立起部72能够通过一个以上的立起弹性构件75而立起。立起部72通过立起弹性构件75的收缩而立起。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立起部72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可以与外装体15重叠。如图5所示,立起部72的前端部72f与前侧外装体20重叠。立起部72的后端部72r与后侧外装体30重叠。立起端缘73成为立起部72的立起支点。立起端缘73由前后接合部711的内端缘(前接合部711f的后端缘及后接合部711r的前端缘)及宽度接合部712的内侧缘构成。
57.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一对腿部褶裥80。腿部褶裥80可以由复合伸缩片60构成。腿部褶裥80配置在比立起端缘73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腿部褶裥80具有收缩部85r。收缩部85r在下裆区域s3中,通过配置在比立起端缘73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腿部弹性构件85的收缩而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即,腿部弹性构件85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弹性构件”。
58.防漏翻边70和腿部褶裥80由一对片层62p构成。如图6所示,从与在防漏翻边70立起时位于最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相接的位置p1起到与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最靠外侧的位置的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相接的位置p2为止,一对片层62p连续地延伸。因此,一对片层62p这双方与所有的腿部弹性构件8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折痕fl1配置在防漏翻边70,因此,一对片层62p超过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而连续地延伸至第一折痕fl1即防漏翻边70的顶点ap。另外,一对片层62p超过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而延伸至宽度方向w的外侧。
59.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配置在比侧片62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且与侧片62直接或间接地接合的结构构件可以向比立起端缘73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延伸。结构构件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一个以上的腿部弹性构件85重叠,优选的是,与所有的腿部弹性构件85重叠。
6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结构构件是中心片43、不透液性片46、非肌肤面片47、非肌肤侧侧片48中的至少任一个。如图4a及图4b所示,中心片43及非肌肤侧侧片48与侧片62直接接合。不透液性片46经由非肌肤侧侧片48与侧片62间接接合。非肌肤面片47与侧片62直接接合(参照图4a),经由不透液性片46及/或非肌肤侧侧片48与侧片62间接接合。
61.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在从在防漏翻边70立起时位于最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的第一立起弹性构件751起到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最靠外侧的位置的第四腿部弹性构件854之间存在立起端缘73,因此,在立起端缘73附近存在一对片层62p。因此,如
图6所示,即使在吸收性物品1的表面流动并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移动的排泄物e从第二片层622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渗出,也能够利用第一片层621抑制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渗出。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向防漏翻边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渗出而产生的排泄物的泄漏。此外,在第二立起弹性构件752与立起端缘73之间设置有片内接合部63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片内接合部63使排泄物难以到达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第一片层621(参照图6)。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排泄物向防漏翻边70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渗出而产生的排泄物的泄漏。
62.在此,在前后接合部711不与刚性较高的吸收芯50重叠的情况下,立起部72未被稳定地支承。因此,如在图7a中示出的那样,可知:由于吸收排泄物而膨胀的吸收芯5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推压立起部72,立起部72容易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特别是在躺卧姿态下,在未配置于穿戴者的下侧的前后接合部711(例如仰卧状态下的前接合部711f)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情况下,难以利用吸收芯50来限制前后接合部711在厚度方向t上的移动,前后接合部711的位置不稳定。由此可知,前后接合部711无法稳定地支承立起部72,立起部72特别容易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
63.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发现了在吸收性物品1具有通过腿部弹性构件85的收缩而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的收缩部85r的情况下,立起部72难以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具体而言,通过使收缩部85r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从而如图7所示,将收缩部85r向肌肤面侧t1抬起。通过将立起端缘73与收缩部85r一起抬起,立起部72能够维持高度。除此之外,由于与防漏接合部71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相比,防漏接合部7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进一步向肌肤面侧t1抬起,因此,位于比防漏接合部71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立起部72难以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e超过防漏翻边70而漏出。优选的是,在从位于比立起部72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立起端缘73起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延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收缩部85r。
64.此外,即使在前后接合部711配置于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下裆区域s3中,在立起端缘73与吸收芯50重叠的情况下,通过吸收芯50的膨胀,立起端缘73(即立起部72)也会与吸收芯50的外表面一起向肌肤面侧t1移动。因此,不会产生膨胀后的吸收芯50使立起部72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倒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在宽度方向w上,一对片层62p在立起端缘73的附近连续地延伸,因此,例如与单一的片层延伸的情况相比,立起端缘73附近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立起部72。
65.另外,由于前后接合部711的至少一部分与腰部弹性构件we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因此,通过腰部弹性构件we的伸缩而使前后接合部711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由此,前后接合部711的厚度方向t的位置稳定,前后接合部711能够稳定地支承立起部72。因此,能够抑制立起部72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另外,与前后接合部711重叠的腰部弹性构件we至少从一对防漏翻边70的一方连续地延伸至另一方。通过腰部弹性构件we的伸缩而在一对防漏翻边70之间使外装体15紧贴于身体。因此,在一对防漏翻边70之间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扩散的排泄物难以扩散至比腰部弹性构件we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66.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前后接合部711配置在非接合区域nbr。即使外装体15由于腰部弹性构件we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吸收性主体41的非接合区域nbr也难以受到腰部弹性构件we的收缩的影响。因此,腰部弹性构件we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力难以
作用于前后接合部711。由此,立起端缘73难以与前后接合部711一起靠近吸收芯50,能够使立起部72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50而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
67.另外,在前后方向l上,通过将作为腿部弹性构件85的有效部分的外端缘的前端缘85fe及后端缘85re配置在比前后接合部711靠内侧的位置,从而使前后接合部711难以受到腿部弹性构件85的收缩的影响。由此,难以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拉拽前后接合部711,容易维持前后接合部711的位置。因此,能够维持立起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能够维持立起部72的立起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超过防漏翻边70而漏出。
68.另外,一般而言,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时,在使通过腰部弹性构件we进行了收缩的外装体15沿宽度方向w伸长之后,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1。因此,在作为立起部72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的前端部72f及后端部72r与外装体15重叠的情况下,在通过外装体15的伸长而使立起部72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适当地配置的状态下,穿戴者能够穿戴吸收性物品。由此,与立起部72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立起部72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50而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另外,通过使腿部弹性构件85的数量比立起弹性构件75的数量多,从而使收缩部85r容易向肌肤面侧t1抬起,能够将立起端缘73稳定地抬起。另外,除此之外,由于收缩部85r以面与穿戴者接触,因此,能够提高腿部褶裥80的刚性,容易维持腿部褶裥80的平面性。由此,腿部褶裥容易以面贴合于穿戴者的肌肤,能够抑制局部地压迫穿戴者的腿围。
69.(3)变更例
70.接着,使用图8,对变更例进行说明。图8是变更例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性俯视图。此外,省略与实施方式同样的说明。如图8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腰部弹性构件we可以配置在不与前后接合部711重叠的位置。由此,腰部弹性构件we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前后接合部711。因此,与前后接合部711一起成为立起部72的立起支点的立起端缘73难以靠近吸收芯,能够使立起部72难以由于膨胀后的吸收芯50而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倾倒。在变更例1的吸收性物品1中,在前腰围区域s1中,作为腰部弹性构件we,仅配置有第二前腰部弹性构件222。另外,在后腰围区域s2中,从后侧外装体30的一方的侧端部起到另一方的侧端部为止连续地延伸的第一后腰部弹性构件321的全部配置在比前后接合部711靠后侧的位置。
71.(4)其他实施方式
72.以上,使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显然并不被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地以修正及变更形态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针对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73.在上述说明中,防漏翻边70和腿部褶裥80由一张侧片62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防漏翻边70和腿部褶裥80可以由不同的片形成。在上述说明中,在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时,前接合部711f与后接合部711r这双方配置在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前接合部711f和后接合部711r中的一方配置在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配置在不与吸收芯50重叠的位置。上述实施方式、各变更例及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组合。
74.此外,通过参照,在本说明书中援引在2019年6月2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
2019-115033号的全内容。
75.附图标记说明
76.1:吸收性物品、15:外装体、16:腰部开口部、17:腿围开口部、18:侧接合部、20:前侧外装体、30:后侧外装体、40:主体部、41:吸收性主体、43:中心片、46:不透液性片、47:非肌肤面片、48:非肌肤侧侧片、50:吸收芯、60:复合伸缩片、62:侧片、62p:片层、63:片内接合部、70:防漏翻边、71:防漏接合部、72:立起部、73:立起端缘、75:立起弹性构件(第一弹性构件)、80:腿部褶裥、85:腿部弹性构件(第二弹性构件)、621:第一片层、622:第二片层、s1:前腰围区域、s2:后腰围区域、s3:下裆区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