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子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7:3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子,特别涉及一种提高了稳定性的鞋子。


背景技术:

2.以往,对于跑步或步行所用的鞋子,要求兼具将着地时的冲击吸收的缓冲性、与着地时的稳定性。特别是着地时的稳定性从抑制受伤的观点而言被视为重要,若鞋子的稳定性低,则在着地时产生脚向内脚侧过度倾斜的所谓脚外翻(over pronation),提高受伤的可能性。因此,抑制脚外翻极为重要,作为用于实现这一情况的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570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鞋子虽然在中底设置硬质的埋没部而稳定性高,但视用户的喜好不同,有时在意突起感。因此,有下述需求,即:利用与专利文献1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稳定性。
8.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稳定性的鞋子。
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包括具有接地面的外底、固定于外底上的中底、及沿着中底的周缘结合于中底的鞋面,中底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位置包括突出部,突出部在俯视时,具有从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接地面的外缘为止之间以水平距离所测定的突出长度l1,突出长度l1较从最后端的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中底的外缘为止的水平长度l2更长。
11.本发明的不同形态包括具有接地面的外底、固定于外底上的中底、及沿着中底的周缘结合于所述中底的鞋面,记外底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位置包括突出部,突出部在俯视时,具有从外底与中底的结合部到接地面的外缘为止以水平距离所测定的突出长度l1,突出长度l1较从最后端的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中底的外缘为止的水平长度l2更长。
附图说明
12.图1为表示脚的骨骼的上表面图。
13.图2为实施方式的鞋子的侧面图。
14.图3为实施方式的鞋子的底面图。
15.图4表示实施方式的鞋子的截面图。
是指较mp关节ja更靠前侧的部分,是指从脚尖侧测定的脚的全长的0%~约30%。而且,“中足部”是指从mp关节ja到距下关节jc为止的部分,是指从脚尖侧测定的脚的全长的约30%~80%。而且,“后足部”是指较距下关节jc更靠后侧的部分,是指从脚尖侧测定的脚的全长的约80%~100%。而且,图1中,中心线s表示鞋子的中心线,沿着脚宽度方向中央部延伸。关于中心线s,设想位于穿过人体的第三跖骨bf3与跟骨be的跟骨隆起内侧突起be1的直线上的部位。图1中表示设想跟骨隆起内侧突起be1所处的范围。
39.图2为鞋子的侧面图。图2为从内脚侧观看单侧的鞋子的侧面图。如图2所示,鞋子1主要包括覆盖脚背的鞋面2、结合有鞋面2的中底4、及具有步行时接触地面的接地面的外底6。
40.鞋面2具有覆盖脚背的上侧的形状。鞋面2包括鞋面本体2a、鞋面的紧固部件(紧固结构)2b、及在鞋面2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沿鞋面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2c。而且,在鞋面2安装有鞋舌2d。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紧固部件2b,采用铆眼与鞋带的组合结构,但紧固部件也可使用面粘扣带(fastener)等。
41.鞋面本体2a例如由编织聚酯、聚氨酯等合成纤维而成的网眼材料、合成皮革、天然皮革所形成,具有覆盖脚背的形状。狭缝2c为用于根据鞋带的拉紧状况来调整鞋面本体2a的宽度的缓冲部分。在狭缝2c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多个铆眼。鞋舌2d从狭缝露出,当系上鞋带时,鞋带不接触穿着者的脚背。
42.图3为鞋子的底面图。如图3所示,外底6例如是通过将橡胶成形为规定形状从而形成。外底6以至少局部地覆盖中底4的底面的方式贴附于中底4的底面。外底6具有接触地面的接地面。在接地面的表面形成有规定的凹凸图案,通过凹凸图案来提高抓地性。
43.图3所示的示例中,外底6是将多个岛状部分贴附于规定的中底的底面的规定位置而形成。接地面由多个岛状部分的底面形成,中底4的底面从岛状部分之间露出。因此,图示例中,接地面并未形成一个连续的面,而是由多个面形成。此外,也可由一片平坦的片状构件形成外底6。此时,片状构件的底面形成接地面。
44.中底4发挥吸收冲击的作用,例如由发泡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eva)、发泡氨酯、胶体(gel)、软木(cork)那样的吸收冲击的材料形成。中底4具有模仿俯视脚时的投影形状的平面形状。中底4的上表面具有与脚掌的凹凸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而且,在中底4的上表面结合有鞋面2。更具体而言,鞋面2沿着中底4的外缘或沿着较外缘稍更靠中底4的内侧结合。作为将鞋面2结合于中底4的方法,有将鞋面2的边缘缝制于中底4或使用粘接剂等接合部件结合于中底4的方法。中底4的形状或厚度可根据鞋子的用途适当设定。
45.图4~图6表示鞋子的截面图。更具体而言,图4为图2的4-4截面的截面图,图5为图2的5-5截面的截面图,图6为图2的6-6截面的截面图。图4~图6的截面图取后足部附近的截面,均为从脚跟侧观看脚尖侧的截面图。图7及图8为中底的概略截面图,均为从脚跟侧观看脚尖侧的截面图。
46.如图4~图6所示,中底4包括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突出部8例如是通过将中底4的侧面设为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外侧扩展的喇叭形状从而形成。通过设置突出部8,从而可抑制所谓脚外翻。为了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脚外翻,优选至少在相当于内脚侧的后足部的部分或仅在相当于内脚侧的后足部的部分设置突出部8。此种突出部8也可由与中底4的
突出部8以外的部分相同的材料形成,具有相同的硬度。而且,也可由与中底4的突出部以外的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突出部8,使硬度在突出部8与突出部8以外的部分中不同。例如,如图4~图6所示,在将突出部8的硬度设为h1,将突出部8以外的部分的硬度设为h2的情况下,可设为h1>h2。通过设为此种结构,从而可提高稳定性,并且抑制突起感。此种情况下,优选通过双色成形来形成中底4,将突出部8与突出部8以外的部分一体成形。而且,也可与中底4分开地制作突出部8,并将这些接合。
47.从另一观点进行说明,突出部8在俯视时,以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为基准,具有中底4的底面的外缘12位于较结合部10更靠外侧那样的形状。实施方式的鞋子1中,仅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部分设有突出部8。此外,另一形态中,也可仅在内脚侧的后足部及内脚侧的前足部设置突出部8。进一步的形态中,也可仅在内脚侧的后足部、内脚侧的前足部及外脚侧的前足部设置突出部8。而且,进一步的形态中,也可在与后述的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对应的部分以外的所有部分设置突出部8。
48.此处,成为是否设有突出部8的基准的中底4与鞋面2的结合部10有时视中底4与鞋面2的结合方法而不同。即,在将中底4与鞋面2缝合的情况下,中底4与鞋面2以面接触,结合部10具有一定的宽度。此时,在以中底4与鞋面2的接点为基准而在较中底4与鞋面2的接点更靠外侧具有中底4的底面的外缘12的情况下,中底4具有突出部8。即便中底4的上表面(结合鞋面2的面)有少许的凹凸,也可视为基本具有平坦形状。相对于此,鞋面2如图4~图6所示,具有包裹脚背那样的弯曲形状。因此,图4~图6所示的截面中,存在平坦的中底4与弯曲形状的鞋面2接触的接点。通过以此接点为基准,以中底4的底面的外缘12位于较接点更靠外侧的方式成形中底4,从而在中底4设有突出部8。
49.突出部8的高度可与中底4的高度一致(参照图7),也可低于中底4(参照图8)。此外,图7及图8为了明确而概略性地表示中底的截面,特别将倾斜面的角度夸张表示。在突出部8的高度与中底4的高度一致的情况下,突出部8如例如图7(a)所示,在xz截面中成为下述形状,即:将从中底4与鞋面2的结合部10向中底4的外侧在水平方向沿着xy平面延伸的水平面、与从水平面的端部在大致铅垂方向朝中底4的底面沿着yz平面延伸的铅垂面组合。而且,突出部8也可如图7(b)所示为下述形状,即:包含从中底4与鞋面的结合部10向中底4的底面沿着yz平面延伸的铅垂面。铅垂面也可相对于铅垂方向具有
±3°
左右的倾斜。而且,如图8所示,在突出部8的高度与中底4的高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突出部8在与突出部8的突出方向(内脚方向)正交的xz截面中,成为下述形状,即:将从中底4的高度方向中间在大致铅垂方向朝中底4的底面沿着yz平面延伸的铅垂面组合。
50.在突出部8的高度低于中底4的情况下,突出部8成为从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向中底4的外侧突出的形状。例如图4~6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8的上端位于中底4的高度方向中间,突出部8具有随着从上端朝向中底4的底面而向中底4的外侧扩展的形状。此时,突出部8的上端更优选设于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
51.图9为鞋子的侧面图。图9为从内脚侧观看的鞋子的侧面图,对设有突出部的部分标注有阴影。图9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8从中足部中间到后足部在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突出部8的后端位于后足部的中间,以不到后述的着地区域的方式设定。而且,图9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8的高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低。图示例中,突出部8的上边以随着朝向前方而远离中底4的上端的方式倾斜。这样,也可使突出部8的高度根据部位而变化。此时,也可使特别
要求稳定性的后足部的突出部的高度变高,且随着朝向前侧而降低。而且,作为变形例,也可将突出部8设为不连续形状,设为在前后方向间断地延伸的形状。
52.视中底4与外底6的形状不同,中底4的外缘12有时在俯视时与具有接地面的外底6的外缘14一致。此处,所谓外底6的外缘14与中底4的外缘12一致,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图案。
53.作为第一图案,外底6具有一片的片形状,所述片形状与中底4的平面形状一致,由此俯视时外底6的外缘14与中底4的外缘12一致。
54.作为第二图案,在外底6由多个岛状部分形成的情况下,只要中底4的外缘12的一部分与至少一个岛状部分的外缘14的一部分一致即可。图10为外底6与中底4的上表面图。图10中,以一点链线表示外底6的外缘14,以二点链线表示中底4的外缘12,以实线表示外底6与中底4的外缘12、14一致的部分。如图10所示,仅岛状的外底6的外侧方向的外缘14的一部分与中底4的外缘12的一部分一致。
55.而且,突出部8的沿水平方向的突出长度l1(l1>0)较未设有突出部8的部分的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中底4的外缘12为止的水平长度l2(l2≧0)更长。以下,参照图11进行详细说明。
56.图11为中底的上表面图。突出部8的突出长度l1为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接地面的外缘14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此外,在如所述那样接地面的外缘14与中底4的外缘12一致的情况下,突出部8的突出长度l1也可改称为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中底4的外缘12为止的距离。另一方面,未设有突出部8的部分的水平长度l2为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中底4的外缘12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水平长度l2也可在未设有突出部8的任意部分测定。突出长度l1与水平长度l2有时视中底4的形状及结合部10的形状而变化。此时,优选在水平方向的距离最大的位置分别取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将两者比对。而且,外脚侧的水平长度l3(l3≧0)成为从外脚侧的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接地面的外缘14为止的水平方向的距离。
57.关于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l3的测定方式,设想各种测定方法,基本上只要以相同基准测定两者即可。作为一例,可沿着中底4的外缘12的位置的yz平面测定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l3。而且,作为一例,可沿着结合部10的位置的yz平面测定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l3。而且,作为一例,也可在后足部在例如沿着中心线s的位置取任意的点,从点向中底的外缘划线,沿着所述线测定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l3。突出部8的突出长度l1较未设有突出部8的部分的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中底4的外缘12为止的水平长度l2及l3更长。
58.此外,作为中底4的外缘与外底6的外缘不一致的情况,有中底4的外缘12位于较接地面的外缘14更靠内脚侧的情况、及中底4的外缘12位于较接地面的外缘14更靠外脚侧的情况。前者的情况下,也可与接地面的外缘14的位置无关地,将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设为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中底4的外缘12为止的水平方向距离。而且,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与中底4的外缘12的位置无关地,将突出长度l1及水平长度l2设为从鞋面2与中底4的结合部10到接地面的外缘14为止的水平方向距离。
59.图12为中底及外底的底面图。如上文所述,突出部8优选未设于与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因此,作为未设有突出部8的部分,优选与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水平长度l2优选在与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测定。而且,在未在
外脚侧设有突出部8的情况下,也可在外脚侧的任意位置测定水平长度l2。
60.所谓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16,为鞋子1的底面中从脚跟着地时最先接触地面的区域,可根据鞋子1的用途等适当设定。例如跑步鞋中,已知如图12所示那样,在较沿宽度方向横穿跟骨附近的假想线vl1更靠后方侧的区域中,使中底4的厚度随着朝向脚跟侧逐渐减小。由此,在脚跟附近相对于水平方向使脚跟侧及/或外脚侧向上方倾斜,形成倾斜的面(着地区域16)。通过形成此种倾斜面,从而缓和着地时的冲击。以此种技术为前提,实施方式的鞋子1在与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未设置突出部8,而在与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设有突出部8。通过在与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不设置突出部8,从而突出部8在着地时不妨碍接地动作。在着地区域16未设置突出部8的情况下,水平长度l2优选在与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特别是脚跟侧的最后部测定。
61.而且,也可代替所述假想线vl1而将规定着地区域16的假想线设为在前后方向倾斜的假想线vl2。假想线vl2为外脚侧位于更靠前方且内脚侧位于更靠后方,俯视时倾斜的假想线。假想线vl2的倾斜角度可任意设定,可相对于假想线vl1而设为大于0度至约45度的角度。
62.而且,作为规定着地区域的结构,不限于使中底4的底面倾斜,也可通过岛状地配置的多个外底6的配置来规定着地区域16。此时,例如不沿着假想线vl1或假想线vl2形成外底6,而在假想线vl1或假想线vl2的前后方向形成外底6。由此,可形成中底4的底面在外底6间沿着假想线vl1或假想线vl2露出的线(例如参照图3)。所述线为仰视鞋子1时中底4的表面露出的部分,相较于形成有外底6的部分而可挠性变高。因此,也可将较所述线更靠后方侧规定为着地区域16,在与此着地区域16对应的部分不设置突出部8,在除此以外的部分设置突出部8。
63.而且,中底优选至少相当于后足部的部分、特别是穿着时位于跟骨下侧的部分的硬度一定。为了抑制脚外翻,想到使中底的内脚侧的端部附近的硬度较其他部分的硬度更高,在着地时抑制脚向内脚侧倾倒。但是,在使中底具有硬度差的情况下,必定存在高硬度部分与低硬度部分的边界。若边界的位置位于在俯视时与脚掌重叠的位置,则高硬度部分特别对穿着者给予所谓突起感。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鞋子可通过突出部来抑制脚外翻,因而即便将中底的硬度设为一定也可合适地抑制脚外翻。
64.图13至图19为鞋子的截面图,更具体而言为表示突出部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65.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突出部8从中底4的上表面向底面喇叭状地延伸,且以倾斜角度在设于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中间的拐点变缓的喇叭状延伸。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突出部8从中底4的高度方向中间向内脚侧延伸,然后向底面喇叭状地延伸。图15所示的变形例中,突出部8从中底4的高度方向中间以弯曲形状向内脚侧突出。图16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8从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低的位置以弯曲形状向内脚侧突出。
66.图17至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除了突出部8以外,由高硬度材料形成突出部8以外的中底4的一部分。这些变形例中,由高硬度材料形成与突出部8连续的部分,由低硬度材料形成其余部分。此外,图17至图19中为了明确,对由高硬度材料形成的部分标注阴影。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突出部8具有与图13所示的突出部相同的形状。进而,图17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8具有以突出部8与中底4的突出部8以外的部分之间的边界线为轴成线对称的形状
的高硬度材料部。图18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全长形成突出部8。本示例中,也具有与突出部8为线对称的形状的高硬度材料部。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中底4的高度方向的全长形成突出部8,且设为向内脚侧弯曲的形状。本示例中,也具有与突出部8为线对称的形状的高硬度材料部。任一情况下,高硬度材料部仅向中底的内侧方向延伸至俯视时几乎不与跟骨重叠的位置。此外,特别是图17所示的示例中,俯视时高硬度材料部延伸至与跟骨局部重叠的位置。但是,即便如图17所示的示例那样,在中底4的高度方向下侧的位置使高硬度材料部向中底4的内侧方向延伸,也可抑制突起感。因此,在使高硬度材料部向中底4的内侧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优选仅将高度方向下侧延伸,仅使高度方向上侧不与跟骨重叠。此时,例如更优选在较高度方向中央更靠下方设置高硬度材料部。进而,为了合适地防止突起感,更优选高硬度材料部不具有如下形状,即:在与跟骨重叠的位置,向上侧形成角。可利用此种高硬度材料部来抑制突起感。此外,高硬度材料部未必需要与突出部8为线对称的形状。
67.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的鞋子通过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突出部8,从而可在着地时牢固地支撑内脚侧,且可抑制脚外翻。由此可提高稳定性。而且,通过在着地区域16不设置突出部8,从而防止突出部8妨碍着地动作。
68.接下来,对鞋子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中底设有突出部,但第二实施方式中,突出部设于外底。
69.图20为鞋子的截面图。如图20所示,鞋子20的外底22具有卷起部24,突出部26形成于卷起部24。卷起部24由从外底22的外缘向上侧竖起的周壁形成。更具体而言,卷起部24从外底22的外缘向上侧延伸。卷起部24使鞋子20的刚性提高。所谓鞋子20的刚性,是指弯曲刚性或扭转刚性。卷起部24的上端的位置可根据鞋子20的用途适当变更。
70.卷起部24的高度可均一,也可视位置而不同。例如,在脚尖侧需求刚性的情况下,也可使卷起部24在脚跟侧低且在脚尖侧高,也可在宽度方向的内外改变高度。
71.突出部26是通过将外底22的侧面设为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向外侧扩展的喇叭形状从而形成。利用此种突出部26,也可抑制所谓脚外翻。关于形成卷起部24的位置,可沿着外底22的外缘形成于外底22的全周,也可沿着外底22的外缘仅形成于一部分。突出部26可沿着外底22的外缘形成于整个卷起部24,也可仅形成于一部分。突出部26也可仅设于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部分。另一形态中,也可仅在内脚侧的后足部及内脚侧的前足部设置突出部26。进一步的形态中,也可仅在内脚侧的后足部、内脚侧的前足部及外脚侧的前足部设置突出部26。而且,进一步的形态中,也可在与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对应的部分以外的所有部分设置突出部26。
72.突出部26的高度可与卷起部24的高度一致,也可低于卷起部24。作为一例,如图20所示,有时卷起部24的高度与中底28的高度一致,进而突出部26的高度与卷起部24的高度一致。此时,突出部26在与突出部26的突出方向正交的yz截面中,成为下述形状,即:将从卷起部24的上端向中底28的外侧沿着xy平面延伸的水平面、与从水平面的端部沿着yz平面向中底28的底面延伸的铅垂面组合。
73.图21~图23为鞋子的截面图,且为表示突出部的变形例的图。如图21所示,在卷起部24的高度与中底28的高度一致,突出部26的高度低于卷起部24的高度的情况下,突出部26成为从卷起部24的高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向卷起部24的外侧突出的形状。作为一例,如图
22所示,有时卷起部24的高度低于中底28的高度,进而突出部26的高度与卷起部24的高度一致。此时,突出部26在与突出部26的突出方向正交的yz截面中,成为下述形状,即:将从卷起部24的上端向中底28的外侧沿着xy平面延伸的水平面、与从水平面的端部大致沿着yz平面向外底22的底面延伸的铅垂面组合。如图23所示,在卷起部24的高度低于中底28的高度,进而突出部26的高度低于卷起部24的高度的情况下,突出部26成为从卷起部24的高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向卷起部24的外侧突出的形状。
74.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也通过设置突出部26,从而可在着地时牢固地支撑内脚侧,且可抑制脚外翻。由此可提高稳定性。而且,通过在着地区域不设置突出部26,从而防止突出部26妨碍着地动作。
75.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可在不偏离专利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76.以下,对根据专利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导出的本发明的形态加以说明。
77.第一形态包括具有接地面的外底、固定于外底上的中底、及沿着中底的周缘结合于中底的鞋面,中底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位置包括突出部,突出部在俯视时,具有从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接地面的外缘为止之间以水平距离所测定的突出长度l1,突出长度l1较从最后端的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中底的外缘为止的水平长度l2更长。
78.第二形态为第一形态,其中,中底至少在支撑跟骨的部分中硬度一定。
79.第三形态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其中,突出部的硬度高于中底的突出部以外的部分的硬度。
80.第四形态为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形态,其中,突出部从中底与外底的接合面形成至中底的高度方向中间。
81.第五形态为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形态,其中,突出部的内脚侧的侧面具有随着朝向接地面而远离结合部的形状。
82.第六形态为第一形态至第五形态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形态,其中,中底经双色成形。
83.第七形态为第一形态至第六形态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形态,其中,突出部仅形成于内脚侧的后足部。
84.第八形态为第一形态至第六形态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形态,其中,突出部形成于接地面的脚跟部附近的着地区域的外周以外的部位。
85.第九形态包括具有接地面的外底、固定于外底上的中底、及沿着中底的周缘结合于中底的鞋面,外底在与内脚侧的后足部对应的位置包括突出部,突出部在俯视时,具有从外底与中底的结合部到接地面的外缘为止以水平距离所测定的突出长度l1,突出长度l1较从最后端的鞋面与中底的结合部到中底的外缘为止的水平长度l2更长。
86.工业可利用性
87.本发明可用于鞋子。
88.符号的说明
89.1:鞋子
90.2:鞋面
91.4:中底
92.6:外底
93.8:突出部
94.10:结合部
95.12、14:外缘
96.16:着地区域
97.20:鞋子
98.22:外底
99.26:突出部
100.28:中底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