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透镜单元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7:2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光轴上配置有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光学设备中使用的透镜单元。专利文献1的透镜单元具备配置在光轴上的多个透镜和保持多个透镜的透镜支架。透镜支架是将镜筒(透镜镜筒)和覆盖镜筒的壳体(前壳体)一体成型的成型品。多个透镜中的位于最靠近被摄体侧的第一透镜和镜筒之间的间隙由o型圈密封。
3.在专利文献1的透镜单元中,为了抑制在室外使用时在透镜单元内部产生结露,在透镜单元的内部配置有加热器。加热器是配置于具有导热性的环状的柔性印刷基板(口径板)的表面的电热丝。通过给电热丝通电使其发热,使透镜周围的温度上升。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685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加热器的柔性印刷基板与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外周部的环状的平坦面相接。第一透镜的平坦面的内周部与第二透镜的外周部对置,外周部与镜筒(容纳第一透镜的容纳部的底面)对置。这样,在柔性印刷基板夹装于第一透镜和镜筒之间及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结构中,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精度受到柔性印刷基板的厚度公差的影响。另外,由于柔性印刷基板被按压时则被压碎,因此,厚度的偏差增大了压碎量的量。因此,存在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精度降低从而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不一致的问题。
9.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由于在透镜单元的内部配置加热器而导致的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的降低。
10.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处于最靠近物侧的位置;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配置于像侧;透镜支架,所述透镜支架具备容纳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容纳部及容纳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容纳部;以及柔性印刷基板,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加热器,所述第一透镜具备物侧透镜面、像侧透镜面及包围所述像侧透镜面的像侧凸缘面,所述第一容纳部具备限制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限制部,所述像侧凸缘面具备供所述柔性印刷基板配置的内周区域及供所述限制部抵接的外周区域。
12.根据本发明,因为在第一透镜的像侧凸缘面上配置有具备加热器的柔性印刷基板,所以可以使第一透镜周围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透镜单元的内部结露使光学性
能降低。另外,在本发明中,在透镜支架上设置有限制部,像侧凸缘面的外周区域与限制部抵接。这样,通过设为第一透镜与透镜支架直接抵接的结构,能够避免配置于像侧凸缘面上的柔性印刷基板的厚度公差的偏差影响到第一透镜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将柔性印刷基板配置于像侧凸缘面而导致的第一透镜的位置精度的降低。
13.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沿着所述像侧凸缘面的平面部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平面部具备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的接连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具备从所述限制部的内周缘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沉孔部,所述接连部配置于所述沉孔部。这样一来,能够避免连接用于将柔性印刷基板引出到外部的延伸部和用于配置加热器的平面部的接连部与限制部发生干扰。因此,能够避免第一透镜的位置精度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的偏差。
1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镜支架具备在所述沉孔部的内表面开口的贯通孔,所述延伸部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这样一来,能够避免为了将柔性印刷基板引出到外部而设置的延伸部与限制部发生干扰。另外,能够使延伸部在穿过贯通孔时弯曲并保持在贯通孔的内部。或者,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将延伸部固定到贯通孔中。因此,即使引出到外部的延伸部被拉伸,其应力也难以传递到接连部及平面部。
15.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配置于所述像侧透镜面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从所述平面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沉孔部,在所述突出部配置有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电连接的电极。这样一来,通过给透明导电膜通电使其发热,能够对第一透镜进行直接加温。因此,能够抑制结露的产生。另外,由于能够使用柔性印刷基板向透明导电膜供电,因此能够避免透镜单元的内部的配线复杂化。此外,因为与透明导电膜连接用的电极配置于被容纳在沉孔部的突出部,所以能够避免电极夹在透镜支架和第一透镜之间。由此,能够减少产生构成电极的导电体的图案被压碎而发生短路等不良的可能性。
1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形成于所述像侧凸缘面的黑化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具备层叠在所述黑化膜上的臂部,并经由所述臂部与所述电极连接。这样一来,因为柔性印刷基板与黑化膜重叠,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配置柔性印刷基板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能够通过黑化膜抑制由透过像侧凸缘面的光引起的重影。另外,在像侧凸缘面形成了用于使光扩散的凹凸(皱褶)的情况下,凹凸(皱褶)被黑化膜填充而平滑化。因此,易于在像侧凸缘面形成透明导电膜的臂部。另外,易于在像侧凸缘面形成与柔性印刷基板上的电极连接的引出电极。
17.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具备配置于所述像侧凸缘面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配置于所述像侧凸缘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从所述平面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沉孔部,所述金属薄膜的周向的前端部与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电极连接。这样一来,能够通过金属薄膜对第一透镜的像侧凸缘面直接加温。另外,与在像侧透镜面形成导电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由于重影的产生等而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18.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具备形成于所述像侧凸缘面的黑化膜,在所述黑化膜上层叠有所述金属薄膜,在所述金属薄膜上层叠有保护膜,除了所述前端部之外,所述金属薄膜的整个范围被所述保护膜覆盖,所述平面部为环状,且所述平面部配置在所述保护膜上。
这样一来,因为柔性印刷基板与黑化膜重叠,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配置柔性印刷基板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因为能够通过黑化膜抑制由透过像侧凸缘面的光引起的重影,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重影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因为在金属薄膜上层叠有保护膜,所以能够保护金属薄膜。特别是,当处于高温高湿状态时,金属薄膜可能氧化并产生裂纹并且电阻值可能改变,但是通过设置保护膜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电阻值的改变,且能够抑制发热量的变化。另外,当将柔性印刷基板配置到第一透镜时,能够将保护膜用作固定平面部的固定面。
19.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具备多个与所述像侧凸缘面抵接的透镜座面,所述透镜座面中的两个配置于在周向的一侧与所述沉孔部相邻的位置及在周向的另一侧与所述沉孔部相邻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一透镜向沉孔部侧倾斜。因此,能够抑制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的降低。
2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具备在所述沉孔部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的外缘部。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外缘部支承o型圈等密封材料。因此,能够通过设置沉孔部来避免密封性降低。
21.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为环状,在整个周向上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周缘对置。这样一来,能够在整个周向上支承配置于第一透镜的外周缘和透镜支架之间的o型圈等密封材料。因此,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小。另外,由于能够沿周向均等地配置透镜座面,因此第一透镜倾斜的可能性小。
22.发明效果
23.根据本发明,因为在第一透镜的像侧凸缘面上配置有具备加热器的柔性印刷基板,所以可以使第一透镜周围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透镜单元的内部结露而使光学性能降低。另外,在本发明中,在透镜支架上设置有限制部,像侧凸缘面的外周区域与限制部抵接。这样,通过设为第一透镜与透镜支架直接抵接的结构,能够避免配置于像侧凸缘面上的柔性印刷基板的厚度公差的偏差影响到第一透镜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将柔性印刷基板配置于像侧凸缘面而导致的第一透镜的位置精度的降低,能够抑制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的偏差。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剖视图。
25.图2是图1的透镜单元的分解剖视立体图。
26.图3是透镜支架的立体图。
27.图4是透镜支架的俯视图及拆下了第一透镜及o型圈的透镜单元的俯视图。
28.图5是配置于第一透镜的加热器膜、引出电极及黑化膜的说明图。
29.图6是柔性印刷基板的俯视图。
30.图7是表示像侧凸缘面中的柔性印刷基板及引出电极的配置的说明图。
31.图8是透镜单元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32.图9是配置于第一透镜的金属薄膜、保护膜及黑化膜的说明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
透镜单元;2

透镜支架;3

支架;4

第一容纳部;5

第二容纳部;6

透镜壳
体;7

o型圈;8

柔性印刷基板;9

加热器;11

物侧透镜面;12

像侧透镜面;13

像侧凸缘面;13a

外周区域;13b

内周区域;14

环状台阶部;15

黑化膜;16

透明导电膜;16a、16b

臂部;17a、17b

电极;18

金属薄膜;18a、18b

前端部;19

保护膜;40

透镜座面;41

环状连接部;42

限制部;43

周壁部;44

环状端面;45

铆接部;46

贯通孔;47

沉孔部;48

外缘部;50

透镜座面;51

筒部;52

底部;53

环状底面;54

凹部;55

开口部;56

铆接部;80a

挠性基板;80b

加强板;81

平面部;82

延伸部;83

突出部;83a

第一突出部;83b

第二突出部;84

电极;84a

第一电极;84b

第二电极;85

供电配线;85a

第一供电配线;85b

第二供电配线;86

接连部;87

圆弧部;88

第一缺口部;89

第二缺口部;l

光轴;la

物侧;lb

像侧;l1

第一透镜;l2

第三透镜;l3

第三透镜;l4

第四透镜;l5

第五透镜;l6

第六透镜;l7

遮光板;l8

光圈;l9

接合透镜;s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
(整体结构)
[0037]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1的剖视图。在图1中,l是透镜单元1的光轴。la是光轴l方向的一侧,是透镜单元1的物侧(被摄体侧)。lb是光轴l方向的另一侧,是透镜单元1的像侧。透镜单元1具备沿着光轴l排列成一列的多个透镜和保持多个透镜的透镜支架2。多个透镜具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在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之间配置有遮光板l7,在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配置有光圈l8。
[0038]
多个透镜中位于最靠近物侧la的第一透镜l1及第四透镜l4是玻璃透镜。第四透镜l4以固定在框状的支架3上的状态配置于透镜支架2的内侧。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是塑料透镜。位于最靠近像侧lb的第六透镜l6和第五透镜l5构成接合透镜l9。此外,保持于透镜支架2的透镜的数量及结构不限于上述的数量及结构。
[0039]
透镜支架2为树脂制。透镜支架2具备保持第一透镜l1的第一容纳部4、配置于第一容纳部4的像侧lb的第二容纳部5、以及包围第二容纳部5的外周侧的透镜壳体6。透镜壳体6从第一容纳部4的外周端部向像侧lb延伸。在第二容纳部5保持有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接合透镜l9(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
[0040]
图2是图1的透镜单元1的分解剖视立体图。图3是透镜支架2的立体图。图4(a)是透镜支架2的俯视图,图4(b)是拆下了第一透镜l1及o型圈7的透镜单元1的俯视图。图3、图4是省略了比图1的a-a位置靠上的部分(铆接部45)的图示的图。如图1、图2所示,在透镜支架2上以第一容纳部4的内周面为基准配置有第一透镜l1。另外,以第二容纳部5的内周面为基准配置有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接合透镜l9(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
[0041]
第一透镜l1将形成于第一容纳部4的底部的透镜座面40作为基准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容纳部4的底部具备与第二容纳部5的外周面连接的环状连接部41、在环状连接部41的外周侧向物侧la突出的环状的限制部42、以及从限制部42的外周缘向物侧la立起的周壁部43。
[0042]
如图3、图4所示,限制部42在多个位置具备从朝向物侧la的环状端面44稍微突出
的突出部,各突出部的前端面为透镜座面40。在本方式中,以光轴l为中心在大致等角度间隔的四个部位设置有透镜座面40。第一透镜l1的外周部分与透镜座面40抵接,第一透镜l1通过设置于周壁部43的前端的铆接部45被铆接固定。第一透镜l1和第一容纳部4的间隙被o型圈7密封。
[0043]
如图1、图2所示,第二容纳部5具备与第一容纳部4的环状连接部41连接的筒部51和设置于沿光轴l方向延伸的筒部51的像侧lb的端部的底部52。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接合透镜l9(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将形成于第二容纳部5的底部52的透镜座面50(参照图3、图4(a))作为基准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0044]
第二容纳部5的底部52在多个位置具备从朝向物侧la的环状底面53稍微突出的突出部,各突出部的前端面为透镜座面50。如图4(a)所示,在本方式中,以光轴l为中心在大致等角度间隔的三个部位设置有透镜座面50。另外,第二容纳部5具备在环状底面53的内周侧以规定深度向像侧lb凹陷的凹部54和设置于凹部54的中央的圆形的开口部55。
[0045]
通过第五透镜l5的外周部分与透镜座面50抵接,接合透镜l9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配置于最靠近像侧lb的第六透镜l6容纳于凹部54的内侧,但不与凹部54的内表面接触,而是经由第五透镜l5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0046]
位于接合透镜l9的物侧la的第四透镜l4保持于支架3,支架3在光轴l方向上与第五透镜l5的外周部分抵接。另外,位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la的第三透镜l3的外周部分经由光圈l8在光轴l方向上与支架3的外周部分抵接。此外,位于第三透镜l3的物侧la的第二透镜l2的外周部分经由遮光板l7在光轴l方向上与第三透镜l3的外周部分抵接。因此,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以及第四透镜l4均以透镜座面50为基准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第二透镜l2被设置在筒部51的物侧la的端部的铆接部56铆接固定。
[0047]
(透明导电膜)
[0048]
透镜单元1具备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6。透明导电膜16是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体,是对第一透镜l1直接加温的加热器。如图1、图2所示,第一透镜l1具备向物侧la突出的物侧透镜面11、向物侧la凹陷的像侧透镜面12、包围像侧透镜面12的外周侧的像侧凸缘面13、以及在像侧凸缘面13的外周侧向物侧la凹陷的环状台阶部14。像侧凸缘面13是与光轴l垂直的环状的平坦面。在环状台阶部14配置有o型圈7。
[0049]
图5是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透明导电膜16、引出电极17a、17b及黑化膜15的说明图。图5(a)~图5(d)是从像侧lb观察第一透镜l1的俯视图。图5(a)表示黑化膜15的平面形状,图5(b)表示透明导电膜16的平面形状,图5(c)表示引出电极17a、17b的平面形状。图5(d)表示透明导电膜16、引出电极17a、17b及黑化膜15层叠在像侧透镜面12及像侧凸缘面13上的状态。
[0050]
像侧凸缘面13是光扩散面,在整个表面上形成有微小的凹凸(皱褶)。在本方式中,在像侧凸缘面13上形成有黑化膜15。黑化膜15例如通过实施涂墨而形成。由于第一透镜l1通过微小的凹凸(皱褶)使光扩散,且通过涂墨吸收光,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重影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如图5(a)所示,黑化膜15形成于像侧凸缘面13的大致整个面上。
[0051]
透明导电膜16配置于像侧透镜面12上。在本方式中,透明导电膜16是ito膜。透明导电膜16相对于像侧透镜面12的成膜工序在像侧凸缘面13形成黑化膜15之后进行。在透镜单元1中,通过向透明导电膜16的通电使像侧透镜面12均匀地发热。经由配置于像侧凸缘面
13的引出电极17a、17b进行向透明导电膜16的供电。
[0052]
如图5(b)所示,透明导电膜16具备配置于像侧凸缘面13的两个臂部16a、16b。臂部16a、16b从像侧透镜面12的外周缘向在径向上相反侧的两个方向延伸。引出电极17a、17b配置为以光轴l为中心点对称。引出电极17a以臂部16a的前端为中心沿周向以圆弧状延伸。臂部16a、16b及引出电极17a、17b层叠在黑化膜15上。
[0053]
(柔性印刷基板)
[0054]
如图1、图2所示,透镜单元1具备柔性印刷基板8。柔性印刷基板8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弯曲成大致直角,穿过形成在透镜支架2的第一容纳部4上的贯通孔46,被引出到透镜支架2的像侧lb。
[0055]
在柔性印刷基板8上配置有向透明导电膜16供电用的供电配线85及电极84。另外,在柔性印刷基板8上配置有加热器9。即,在本方式中,在第一透镜l1及柔性印刷基板8这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发热部(加热器)。
[0056]
图6是柔性印刷基板8的俯视图。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沿着像侧凸缘面13的环状的平面部81、从平面部81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的延伸部82、以及在延伸部82的周向的两侧从平面部8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3。在平面部81配置有加热器9。配置有加热器9的区域例如是在图6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b。在区域b形成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导电材料的图案(省略图示)。
[0057]
在柔性印刷基板8的突出部83配置有电极84,该电极84与设置在第一透镜l1上的引出电极17a、17b电连接。另外,在延伸部82配置有与电极84及加热器9连接的供电配线85。更详细而言,突出部83具备配置于延伸部82的周向的一侧的第一突出部83a和配置于延伸部82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突出部83b。电极84具备配置于第一突出部83a的第一电极84a和配置于第二突出部83b的第二电极84b。供电配线85具备与第一电极84a连接的第一供电配线85a和与第二电极84b连接的第二供电配线85b。第一电极84a和第二电极84b中的一方是正电极,第一电极84a和第二电极84b中的另一方是负电极。
[0058]
柔性印刷基板8的平面部81具备配置于延伸部82的径向内侧的接连部86和在接连部86的周向的两侧沿周向延伸的圆弧部87。圆弧部87经由接连部86与延伸部82连接。突出部83在接连部86的周向的两侧从圆弧部87向径向外侧突出。
[0059]
第一供电配线85a和第二供电配线85b在延伸部82处以电绝缘的状态大致平行地延伸,在接连部86处在周向上向相反侧延伸。向周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一供电配线85a朝向第一突出部83a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与第一电极84a连接。另外,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供电配线85b朝向第二突出部83b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与第二电极84b连接。此外,在图6中,仅图示出电极84及供电配线85的配置区域,电极84及供电配线85的详细结构省略图示。电极84配置于突出部83即可,其配置区域不限于图6所示的区域。另外,供电配线85的配置区域也不限于图6所示的区域。
[0060]
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由聚酰亚胺等树脂膜构成的挠性基板80a和由cu等导电材料形成于挠性基板80a上的配线或电极等的图案。在本方式中,在挠性基板80a上形成有用于对透明导电膜16通电的电极84、用于对透明导电膜16及加热器9供电的供电配线85、及作为加热器9发挥作用的导电材料的图案。在挠性基板80a的表面以覆盖导电材料的图案的方式实施涂覆。另外,导电材料的图案的一部分成为露出而未实施涂覆的状态。例如,用于与透
明导电膜16电连接的电极84未被涂层覆盖。
[0061]
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将在周向上与突出部83相邻的部位朝向径向内侧呈直线状切口而形成的第一缺口部88。更详细而言,第一缺口部88设置于第一突出部83a和延伸部82之间及第二突出部83b和延伸部82之间这两个部位。通过设置第一缺口部88,抑制了第一突出部83a及第二突出部83b的翘曲。另外,电极84和供电配线85不容易短路。
[0062]
另外,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将接连部86的内周缘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切口而形成的第二缺口部89。第二缺口部89位于延伸部82的周向的大致中央,配置于第一供电配线85a和第二供电配线85b之间。通过设置第二缺口部89,抑制了接连部86的翘曲,并且第一供电配线85a和第二供电配线85b不容易短路。
[0063]
在本方式中,第一缺口部88及第二缺口部89被用作粘接剂涂布槽。在组装透镜单元1时,柔性印刷基板8通过配置在第一缺口部88及第二缺口部89的粘接剂固定于像侧凸缘面13。
[0064]
图7是表示像侧凸缘面13中的柔性印刷基板8及引出电极17a、17b的配置的说明图。如图7所示,在将柔性印刷基板8的平面部81固定到像侧凸缘面13时,将平面部81定位,使得像侧凸缘面13的中心和平面部81的中心一致。将平面部81的形状设定为对透镜单元1的光学性能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小的形状。在本方式中,平面部81的内径d1比像侧凸缘面13的内径d2大规定尺寸(例如,0.4mm)。因此,平面部81的内周缘在像侧透镜面12的内侧露出而使光学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小。
[0065]
当将平面部81固定到像侧凸缘面13时,在周向上将平面部81定位,以将设置在延伸部8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二缺口部89配置于两个引出电极17a、17b之间的周向间隙的中央。由此,第一电极84a和引出电极17a重叠,第二电极84b和引出电极17b重叠。因此,供电配线85经由臂部16a、16b及引出电极17a、17b与透明导电膜16电连接。
[0066]
在本方式中,由于引出电极17a、17b沿周向延伸,因此能够使向引出电极17a的供电位置和向引出电极17b的供电位置接近。因此,能够将与引出电极17a、17b连接用的第一电极84a和第二电极84b集中配置于延伸部82的附近。由此,能够缩短设置于延伸部82和第一电极84a及第二电极84b之间的供电配线85,且能够设为简单的形状。
[0067]
(第一透镜在光轴l方向上的定位)
[0068]
图8是透镜单元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在图4(b)的c-c位置切断的图。如图8所示,透镜支架2具备从第一容纳部4的底面向物侧la突出的限制部42,第一透镜l1的像侧凸缘面13具备与设置于限制部42的前端的透镜座面40抵接的外周区域13a。另外,像侧凸缘面13具备位于外周区域13a的内周侧的内周区域13b,柔性印刷基板8的平面部81配置于内周区域13b。
[0069]
当将第一透镜l1安装到第一容纳部4时,如图4(b)、图8所示,配置在像侧凸缘面13的内周区域13b的平面部81被配置于限制部42的内周侧。因此,平面部81不会与限制部42发生干扰,柔性印刷基板8不会被夹在第一透镜l1和透镜支架2之间。在本方式中,第一透镜l1在光轴l方向上的位置通过像侧凸缘面13的外周区域13a和透镜座面40直接抵接来限定。
[0070]
如图8所示,柔性印刷基板8的平面部81延伸到比固定第二透镜l2的外周缘的铆接部5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方式中,铆接部56和像侧凸缘面13的内周区域13b在光轴l方向上的间隙s大于柔性印刷基板8的厚度。因此,平面部81不会干扰铆接部56,柔性印刷基板
8不会被夹在第一透镜l1和铆接部56之间。
[0071]
(沉孔部)
[0072]
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容纳部4具备从限制部42的内周缘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沉孔部47。如图4(b)所示,柔性印刷基板8的延伸部82及突出部83配置于沉孔部47。另外,如图2所示,延伸部82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中途向像侧lb弯曲,插入在沉孔部47的底面开口的狭缝状的贯通孔46中。因此,延伸部82及突出部83不会与限制部42发生干扰。此外,延伸部82也可以具备固定于挠性基板80a的加强板80b。在具备加强板80b的情况下,加强板80b配置于贯通孔46中。
[0073]
如图1、图2所示,贯通孔46沿光轴l方向贯通第一容纳部4的底部,与第二容纳部5的筒部51和透镜壳体6之间的间隙连通。透镜壳体6的内周面以沿着贯通孔46的径向外侧的边缘的形状凹陷。插入到贯通孔46中的延伸部82穿过透镜壳体6的内周面和筒部5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引出到透镜支架2的像侧lb。
[0074]
在本方式中,延伸部82没有固定于贯通孔46中,但也可以在贯通孔46中配置粘接剂,通过粘接剂将延伸部82固定到贯通孔46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预先在贯通孔46的内周面形成凹凸,可以增加粘接面积,能够提高延伸部82的固定强度。
[0075]
限制部42具备在沉孔部47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外缘部48。外缘部48与设置在沉孔部47的周向两侧的透镜座面40连接。因此,在本方式中,限制部42整体上为环状,与第一透镜l1的外周缘在整个周向上对置。因此,由于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外周缘的o型圈7在整个周向上被限制部42支承,所以避免了o型圈7落入沉孔部47的内侧而使密封性降低。
[0076]
(本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0077]
如上所述,本方式的透镜单元1具有处于最靠近物侧la位置的第一透镜l1、相对于第一透镜l1配置于像侧lb的第二透镜l2、具备容纳第一透镜l1的第一容纳部4及容纳第二透镜l2的第二容纳部5的透镜支架2、以及具备加热器9的柔性印刷基板8。第一透镜l1具备物侧透镜面11、像侧透镜面12、及围绕像侧透镜面12的像侧凸缘面13。第一容纳部4具备限制第一透镜l1在光轴l方向上的位置的限制部42。像侧凸缘面13具备配置有柔性印刷基板8的内周区域13b及供限制部42抵接的外周区域13a。
[0078]
由于本方式的透镜单元1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凸缘面13配置有具备加热器9的柔性印刷基板8,所以可以使第一透镜l1周围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透镜单元1的内部结露而使光学性能降低。另外,第一透镜l1的外周区域13a与设置于透镜支架2的限制部42直接抵接,柔性印刷基板8不会被夹在第一透镜l1和透镜支架2之间。因此,能够避免柔性印刷基板8的厚度公差的偏差影响到第一透镜l1的位置精度。由此,能够避免第一透镜l1的位置精度的降低,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的偏差。
[0079]
本方式的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沿着像侧凸缘面13的平面部81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82,平面部81具备与延伸部82连接的接连部86。第一容纳部4具备从限制部42的内周缘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沉孔部47,接连部86配置于沉孔部47。因此,能够将连接用于将柔性印刷基板8向外部引出的延伸部82和用于配置加热器9的平面部81的接连部86以不与限制部42发生干扰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像侧凸缘面13配置柔性印刷基板8而导致的第一透镜l1的位置精度的降低。
[0080]
在本方式中,具备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透镜面12的透明导电膜16(导电膜)。
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从平面部8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3。突出部83配置于沉孔部47。另外,在突出部83配置有与透明导电膜16电连接的电极84。因此,在本方式中,因为能够使透明导电膜16发热而对第一透镜l1的透镜面直接加温,所以能够抑制结露的产生。另外,由于能够使用柔性印刷基板8向透明导电膜16供电,因此能够避免在透镜单元1的内部的配线复杂化。此外,因为与透明导电膜16连接用的电极84配置于被容纳在沉孔部47的突出部83,所以能够避免电极84被夹在透镜支架2和第一透镜l1之间。因此,发生构成电极84的导电体的图案被压碎而短路等不良的可能性小。
[0081]
在本方式中,配置有柔性印刷基板8的像侧凸缘面13形成有黑化膜15。因此,由于黑化膜15与柔性印刷基板8重叠,所以配置柔性印刷基板8对光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另外,由于能够通过黑化膜15抑制透过像侧凸缘面13的光引起的重影,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重影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在本方式中,透明导电膜16具备层叠在黑化膜15上的臂部16a、16b,且经由臂部16a、16b与电极84连接。这样,如果在黑化膜15上形成透明导电膜16,则容易形成透明导电膜16。例如,在像侧凸缘面13形成了用于使光扩散的凹凸(皱褶)的情况下,由黑化膜15填充凹凸(皱褶)而平滑化。因此,能够在像侧凸缘面13容易地形成透明导电膜16的臂部16a、16b。
[0082]
在本方式中,限制部42具备多个与像侧凸缘面13抵接的透镜座面40,透镜座面40中的两个配置于在周向的一侧与沉孔部47相邻的位置及在周向的另一侧与沉孔部47相邻的位置。这样,通过在沉孔部47的两侧支承第一透镜l1,能够避免第一透镜l1向沉孔部47侧倾斜。因此,能够抑制透镜单元1的光学性能的降低。
[0083]
在本方式中,限制部42为环状,与第一透镜l1的外周缘在整个周向上对置。因此,能够在整个周向上支承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外周缘和透镜支架2之间的o型圈7等密封材料,从而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小。另外,通过将限制部42设为环状,能够沿周向均等地配置透镜座面40。因此,能够避免第一透镜l1倾斜,能够抑制透镜单元1的光学性能的降低。
[0084]
在本方式中,限制部42具备在沉孔部47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的外缘部48。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外缘部48支承o型圈7,从而能够避免o型圈7落入沉孔部47的内侧而使密封性降低。
[0085]
(变形例)
[0086]
(1)在上述方式中,在像侧透镜面12设置有作为加热器发挥作用的透明导电膜16,但也可以不设置透明导电膜16。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像侧凸缘面13设置引出电极17a、17b。另外,不需要在柔性印刷基板8上设置向透明导电膜16供电用的电极84。
[0087]
(2)在上述方式中,柔性印刷基板的平面部81为环状,但也可以是平面部81的周向的一部分缺失的形状。
[0088]
(3)上述方式是将ito膜等透明导电膜16作为对第一透镜l1直接加温的导电膜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像侧透镜面12、像侧凸缘面13)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配置其他导电膜的结构。图9是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金属薄膜18、保护膜19及黑化膜15的说明图。图9(a)~图9(d)是从像侧lb观察第一透镜l1的俯视图。
[0089]
图9(a)表示黑化膜15的平面形状,图9(b)表示金属薄膜18的平面形状,图9(c)表示保护膜19的平面形状。图9(d)表示金属薄膜18、保护膜19及黑化膜15层叠在像侧凸缘面13上的状态。
[0090]
金属薄膜18是导电膜,配置于第一透镜l1的像侧凸缘面13。金属薄膜18例如由将nife膜、ni膜或cr膜、ni膜和cr膜层叠而成的层叠膜等构成。金属薄膜18层叠在黑化膜15上。如图9(b)所示,金属薄膜18配置于像侧凸缘面13的周向的一部分。在本方式中,金属薄膜18在像侧凸缘面13上以圆弧状延伸,呈c字状的平面形状。金属薄膜18的周向的一侧的前端部18a及金属薄膜18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前端部18b隔开规定的间隙在周向上对置。
[0091]
保护膜19的水分透过性低,能够保护金属薄膜18不受水分影响。保护膜19优选使用例如sio2膜等非导电膜。保护膜19层叠在金属薄膜18上。如图9(c)所示,保护膜19与金属薄膜18同样地形成c字状的平面形状。保护膜19扩展到从像侧凸缘面13的内周缘到外周缘的径向的整个范围,但设置有保护膜19的角度范围小于设置有金属薄膜18的角度范围。因此,如图9(d)所示,除了前端部18a、18b之外,金属薄膜18的整个范围被保护膜19覆盖。
[0092]
在透镜单元1中,通过对金属薄膜18的通电使像侧凸缘面13发热。经由从保护膜19露出的前端部18a、18b进行向金属薄膜18的供电。当将柔性印刷基板8的平面部81配置到配置在像侧凸缘面13上的保护膜19上时,设置在从平面部81突出的突出部83上的电极84与金属薄膜18的前端部18a、18b接触。因此,经由电极84给金属薄膜18通电。
[0093]
这样,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能够通过金属薄膜18对第一透镜的像侧凸缘面13直接加温,所以能够抑制在透镜单元1的内部结露而使光学性能降低。另外,与在像侧透镜面12形成透明导电膜16的情况比较,可以减少由于重影的产生等而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0094]
另外,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方式同样地,因为柔性印刷基板8与黑化膜15重叠,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配置柔性印刷基板8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通过黑化膜15抑制透过像侧凸缘面13的光引起的重影,所以能够抑制由于重影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另外,因为能够通过保护膜19保护金属薄膜18,所以能够提高耐环境性。特别是,当达到高温高湿状态时,金属薄膜18可能氧化并产生裂纹而使电阻值改变,但通过用保护膜19保护金属薄膜18,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金属薄膜18的电阻值的改变,能够抑制发热量的偏差。另外,在将柔性印刷基板8配置到第一透镜时,可以使用保护膜19作为固定平面部81的固定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