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0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送煤系统应用及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


背景技术:

2.煤粉是指粒度小于0.5毫米的煤,是铸铁型砂中最常采用的附加物。近年来国外将煤粉类物质与粘土配成一种商品(碳粘土)供应市场。铸铁用湿型砂中加入煤粉,可以防止铸件表面粘砂缺陷,改善铸件的表面光洁度,并能减少夹砂缺陷,改善型砂的溃散功能,对于湿型球铁件,还能有效的防止产生皮下气孔,可用圆形涡流燃烧器,空气不用预热。
3.现有专利(公开号为cn209455679u)公开了一种煤粉输送机构,主要涉及煤粉厂外包装输送领域。包括输送管和滤粉罐;所述输送管包括输送支管和输送主管,多个输送支管汇入到一个输送主管,所述输送支管与磨粉机出料管连通,所述滤粉罐内设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底端位于滤粉罐的中下部,所述输送主管末端与导料管连通;所述滤粉罐上部设有泄水口,所述滤粉罐底部设有灌口接头,所述灌口接头包括卸料接头和排水接头,所述卸料接头与灌口螺纹连接,所述卸料接头底部设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处设有过滤网板,所述排水接头与卸料接头底部螺纹连接。该专利中的装置在输送煤粉时,体积质量相对较大的煤粉颗粒容易在转接管道处产生堆积,并且该装置中煤粉输送压力及送煤量波动较大,从而影响熟料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包括送煤管,所述送煤管的后端设置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后端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送煤管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输送槽,所述输送槽的内部中心处转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壁套设有螺旋叶片,所述送煤管的后侧顶端外壁设置有进料管,所述送煤管的前侧设置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侧外壁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转接管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套设有转动叶片。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转动杆的后端贯穿至连接盘内部并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至保护壳的内部并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进料管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与输送槽连通。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送煤管的后端开设有出料口,且转接槽与输送槽通过出料口连通。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转接管的外壁设置有法兰盘,且送煤管与转接管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送煤管的底端前后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架。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螺旋叶片外径的大小与输送槽内径的大小相互适配。
2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螺旋叶片,通过第一电机的工作来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螺旋叶片进行转动,以此实现将从进料管进入的煤粉均匀输送出去,进而避免造成窑况波动过大的现象。
22.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转动叶片,通过第二电机的工作带动转轴的转动从而带动转动叶片进行转动,从而确保煤粉通过转接管时不会出现阻力过大而难以通过,以避免造成煤粉在管道转接处发生堆积的现象。
23.3、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支撑架,通过支撑架的作用,从而能够确保该装置可以安装在地面,同时还可以悬挂在墙顶部,大大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的立体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的送煤管结构的主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的转接管结构的主剖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的转接管结构的俯剖视图。
28.图例说明:
29.1、送煤管;2、支撑架;3、连接盘;4、第一电机;5、进料管;6、进料口;7、法兰盘;8、转接管;9、输送槽;10、螺旋叶片;11、转动杆;12、出料口;13、转接槽;14、转动叶片;15、转轴;16、保护壳;17、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
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稳定型头煤送煤系统,包括送煤管1,送煤管1的后端设置有连接盘3,连接盘3的后端设置有第一电机4,送煤管1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输送槽9,输送槽9的内部中心处转动设置有转动杆11,转动杆11的外壁套设有螺旋叶片10,送煤管1的后侧顶端外壁设置有进料管5,通过第一电机4的工作来带动转动杆11转动从而带动螺旋叶片10进行转动,以此实现将从进料管5进入的煤粉均匀输送出去,进而避免造成窑况波动过大的现象。
33.送煤管1的前侧设置有转接管8,转接管8的一侧外壁设置有保护壳16,保护壳1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7,转接管8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转接槽13,转接槽13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转轴15,转轴15的外壁套设有转动叶片14,通过第二电机17的工作带动转轴15的转动从而带动转动叶片14进行转动,从而确保煤粉通过转接管8时不会出现阻力过大而难以通过,以避免造成煤粉在管道转接处发生堆积的现象。
34.转动杆11的后端贯穿至连接盘3内部并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转轴15的一端贯穿至保护壳16的内部并与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进料管5的内部贯穿开设有进料口6,且进料口6与输送槽9连通,送煤管1的后端开设有出料口12,且转接槽13与输送槽9通过出料口12连通,转接管8的外壁设置有法兰盘7,且送煤管1与转接管8通过法兰盘7固定连接,送煤管1的底端前后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架2,螺旋叶片10外径的大小与输送槽9内径的大小相互适配,通过支撑架2的作用,从而能够确保该装置可以安装在地面,同时还可以悬挂在墙顶部,大大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35.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通过从进料口6内加入煤粉,由于第一电机4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杆11转动,进而带动螺旋叶片10转动,以此来实现将从进料管5内进入输送槽9内的煤粉输送到送煤管1的前端,并且送煤管1可以连接中间管道,实现长距离对煤粉进行输送,而在管道拐弯处通过转接管8进行转接。由于转接处煤粉运输的阻力相比直管处的阻力大,故而在转接管8内的转接槽13内设置了转动叶片14,并通过第二电机17带动转轴15转动继而实现转动叶片14转动,从而实现对煤粉转运的目的,以确保煤粉在管道内运输具有匀速性。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