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32: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充电装置大多只能对单一设备进行充电。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以及蓝牙耳机等人们常用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自身的充电接口连接有线充电器进行充电,或者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当同一时间需要对多个产品进行充电时,则极为不方便,现有的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通过多合一的充电线分别对多个设备同时充电,另一是通过设置多根充电线来分别对多个设备同时充电,又一是通过设置多个无线充电装置来分别对多个设备同时充电。不难发现,以上几种方式均较为麻烦,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充电的需求,且上述几种方式均需占据较大的空间,不符合人们对于电子设备便携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装置,结构简单,节省空间,适用广泛,可以同时对多个终端设备进行充电。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无线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单元还包括立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杆以及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杆的第一无线充电盘;第二无线充电盘,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第一充电接头,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以及第二有线充电单元,包括充电线和第二充电接头,所述充电线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充电线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线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充电接头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盘连接于所述支杆的端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杆包括:第一杆体,立设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上;以及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盘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部,所述第二杆体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杆体在第一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盘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表面呈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位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上具有第一枢转连接部;所述底座上具有第二枢转连接部;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枢转连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与所述底座枢转连接。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的侧面;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上;且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枢转轴,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中,进而枢转连接所述第一枢转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枢转连接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被设置为与所述底座在第二角度范围内相
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表面呈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位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具有仿形槽,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相对于所述仿形槽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与所述第一表面呈0
°
时,所述仿形槽被设置为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上具有第三枢转连接部;所述底座上具有第四枢转连接部;所述第三枢转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枢转连接部枢转连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与所述底座枢转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枢转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头的端部;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上具有避位槽,所述第四枢转连接部位于所述避位槽中;所述第一充电接头部分位于所述避位槽中;所述第一充电接头被设置为与所述底座在第三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表面呈第三角度,所述第三角度位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内。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具有容置槽;所述充电线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充电线的中部、以及所述充电线的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容置槽活动设置;所述充电线被设置为受控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充电接头脱出所述容置槽中或者进入所述容置槽中。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面,且所述容置槽至少部分环绕所述底座的周向延伸。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限位结构;当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位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于所述容置槽内。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上凸设有第一凸部;当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凸部至少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置槽外,所述第一凸部被设置为受控运动带动所述充电线运动。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单元、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以及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顺次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同一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单元和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之间相隔有间距;且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盘之间相隔有间距。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可以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盘、第二无线充电盘、第一充电接头以及第二充电接头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操作灵活,适用广泛,可以同时对多个终端设备实施充电。
附图说明
19.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手机配合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平板电脑配合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蓝牙耳机盒配合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智能手表配合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智能手表配合的又一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无线充电盘与底座呈角度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无线充电盘的立体示意图;
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无线充电盘与底座呈角度的示意图;
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在一个角度下的示意图;
30.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示意图;
31.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充电接头的立体示意图;
32.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充电接头与底座呈角度的示意图;
33.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充电接头和充电线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底座1,第一表面11,第二枢转连接部12,仿形槽13,第四枢转连接部14,避位槽15,容置槽16;
36.第一无线充电盘21,支杆22,第一杆体221,第二杆体222,弯折连接部23;
37.第二无线充电盘31,第一枢转连接部32;
38.第一充电接头41,第三枢转连接部42;
39.第二充电接头51,充电线52,第一端521,第二端522,第一凸部53;
40.第一枢转轴61,第二枢转轴62;
41.供电线7;
42.手机81,平板电脑82,蓝牙耳机盒83,表体841,表带842;
43.第一角度α,第二角度β,第三角度γ。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45.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46.同时,应当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电路”是指由至少一个元件或子电路通过电气连接或电磁连接构成的导电回路。当称元件或电路“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称元件/电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逻辑上的、或者其结合。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意味着两者不存在中间元件。
47.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无线充电单元、第二无
线充电盘31、第一充电接头41以及第二有线充电单元。第一无线充电单元设置于底座1上,第一无线充电单元包括立设于底座1上的支杆22以及活动设置在支杆22的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二无线充电盘31活动设置于底座1上。第一充电接头41活动设置于底座1上。第二有线充电单元包括第二充电接头51和充电线52,充电线5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521和第二端522,充电线52的第一端521与底座1固定连接,充电线52的第二端522与第二充电接头51连接。
50.其中,在图1中,由于角度原因,未示出充电线52的第二端522。
51.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在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二无线充电盘31、第一充电接头41、以及第二充电接头51,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可以同时对多个终端设备进行充电,适用广泛,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充电的需求。
52.其中,第一无线充电单元和第二无线充电盘31是相对而言的,第二无线充电盘31可以视作第二无线充电单元。因此,充电装置包括两个无线充电单元,且两个无线充电单元可以分别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盘21和第二无线充电盘31同时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53.相同地,第一充电接头41与第二有线充电单元也是相对而言的,第一充电接头41可以视作第一有线充电单元。因此,充电装置包括两个有线充电单元,且两个有线充电单元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充电接头41和第二充电接头51同时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54.应理解,在同一时间,充电装置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充电单元对一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任意两个充电单元分别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任意三个充电单元分别对三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四个充电单元分别对四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包括第一无线充电单元(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二无线充电单元(第二无线充电盘31)、第一有线充电单元(第一充电接头41)和第二有线充电单元(第二充电接头51)这四个充电单元。
5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可以用于对手机81进行充电,手机81放置于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上便可以进行充电。特别地,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上可以设置有吸盘结构(未图示),所述吸盘结构用于吸附固定手机81于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上固定,使得手机81在充电时可以与第一无线充电盘21相对固定的保持在无线充电的有效距离之内。
5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可以用于对平板电脑82进行充电,平板电脑82的充电插口与第一充电接头41连接,平板电脑82的主体可以是支撑于第一无线充电盘21和/或支杆22上。其中,在图3中,由于遮挡原因,未示出第一无线充电盘21和支杆22,但是结合图1,容易理解第一无线充电盘21和支杆22所处的位置。
57.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可以用于对蓝牙耳机盒83进行充电,蓝牙耳机盒83的充电插口与第一充电接头41连接,蓝牙耳机盒83的主体可以是靠于支杆22上固定,也可以是处于悬空状态,由于蓝牙耳机盒83较轻,即使蓝牙耳机盒83的主体处于悬空状态,也可以相对于底座1处于固定姿态。
58.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可以用于对智能手表充电,所述智能手表包括表体841和表带842,智能手表可以放置在底座1上或者智能手表可以放置在底座1的一侧,且使智能手表的表体贴合或者靠近第二无线充电盘31,使智能手表与第二无线充电盘31处于无线充电的有效距离之内,从而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
59.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还可以用于对笔记本电脑(未图示)充电,将第二充电接头51从底座1上取下,此时,第二充电接头51通过充电线52仍然与底座1之间是连接的,将第二充
电接头51插入到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接口便可以对笔记本电脑进行充电。
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的配合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方式,且充电装置可以应用于所述具备有线充电功能或是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终端设备,以上仅是举出几种例子以供理解。例如,第二充电接头51也可以对手机、平板电脑、耳机进行充电,第二无线充电盘31也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等等。并且,容易理解,充电装置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例如,在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盘21对手机充电的同时,可以通过第二无线充电盘31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二充电接头51对笔记本电脑进行充电。这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61.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还连接有供电线7,容易理解,底座1内设有电路结构(未图示),以及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二无线充电盘31、第一充电接头41、第二充电接头51内均设有充电电路(未图示)。供电线7用于对底座1内的电路供电,也就是对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二无线充电盘31、第一充电接头41、第二充电接头51供电。供电线7的接头可以是usb接头、或者dc接头、或者jack接头、或者闪电接头、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领域常识所能想到的接头,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比较常用的type-c接头即属于usb接头的一种。这使得充电装置可以与不同种类的电源连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接头41设置为闪电接头或者usb接头,以及,第二充电接头51也可以设置为闪电接头或者usb接头。其中,usb接头可以是type-c接头,这是目前多数电子设备比较常用的接头种类,具备更高的泛用性。优选地,第一充电接头41和第二充电接头51之中的一个设置为闪电接头,另一个设置为usb接头,从而使得充电装置具备更高的兼容性和泛用性。
63.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充电单元(也可以视作是第一无线充电盘21)、第一充电接头41、第二无线充电盘31顺次设置于底座1的同一表面上,且第一无线充电单元和第一充电接头41之间相隔有间距、第一充电接头41与第二无线充电盘31之间相隔有间距。由此,当充电装置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盘21和/或第一充电接头41和/或第二无线充电盘31对至少一个、至多三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与底座1之间、和/或电子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不会发生阻挡、碰撞等,以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顺利放入底座1上进行充电。
64.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充电盘21连接于支杆22的端部。由此,第一无线充电盘21可以用于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体积较大的电子设备充电,第一无线充电盘21通过支杆22与底座1之间相隔的空间可以供电子设备至少部分容置。
65.如图1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杆22包括第一杆体221和第二杆体222。第一杆体221立设于底座1的第一表面11上。第二杆体222与第一杆体221活动连接。第一无线充电盘21连接于第二杆体222的端部,第二杆体222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杆体221在第一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与底座1的第一表面11呈第一角度α,第一角度α位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
66.其中,图7是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与第一表面11之间的第一角度α的示意图,图7中略去了与第一角度α无关的结构,且通过简易线条表示出了第一无线充电盘21、支杆22和底座1,图7中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均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仅作示意。
67.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杆体221和第二杆体222之间可以是通
过一弯折连接部23活动连接,弯折连接部23可以是具有一定塑性的软质材料,第一杆体221相对固定在底座1上,第二杆体222可以相对第一杆体22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无线充电盘21转动。
68.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与第一表面11呈第一角度α使得第一无线充电盘21对电子设备充电时,可以适应于不同电子设备的不同放置角度。对于体积、厚度不同的电子设备,在放置时具有不同的适宜角度,这使得充电装置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兼容性和适用性。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角度范围为大于等于0
°
,小于等于90
°
,也即第一角度α可以是0
°‑
90
°
(包含0
°
和90
°
)之中的任一角度值。这使得电子设备放置于第一无线充电盘21上时是正面朝上,避免电子设备掉下来的风险。
70.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上具有第一枢转连接部32。底座1上具有第二枢转连接部12。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枢转连接,进而使得第二无线充电盘31和底座1枢转连接。这使得第二无线充电盘31可以相对于底座1转动,在应对体积、厚度不同的电子设备时,可以适应调整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角度从而腾出足够电子设备放置的空间,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顺利放在底座1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灵活性、兼容性和适用性。
71.其中,图9是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与第一表面11之间的第二角度β的示意图,图9中略去了与第二角度β无关的结构,且通过简易线条表示出了第二无线充电盘31、枢转连接结构和底座1,图9中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均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仅作示意。
72.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与底座1的活动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平动连接,而非转动连接,例如通过滑动导向件相互连接等,这也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特性来适应腾出足够的安装空间,可以满足对体积、厚度不同的电子设备实现兼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73.如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的连接结构可以是合页结构、销转结构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枢转连接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也不再一一进行赘述,只要第二无线充电盘31和底座1之间相对转动的连接,均符合本实施例的原理。
74.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连接部32凸设于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侧面。第二枢转连接部12设置于底座1的第一表面11上。且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枢转轴61,第一枢转轴61转动穿设于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中,进而枢转连接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其中,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可以是形成为空心柱状,这样,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可以与第一转轴61以相互套设的形式枢转连接。
75.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无线充电盘31被设置为与底座1在第二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与底座1的第一表面11呈第二角度β,第二角度β位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其中,第二角度范围为大于等于0
°
,小于等于90
°
,也即第二角度β可以是0
°‑
90
°
(包含0
°
和90
°
)之中的任一角度值。可以使第二无线充电盘31在第二角度β的范围内转动,使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与底座1之间腾出足够的供电子设备安装的空间,从而适应不同体积、厚度的电子设备,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顺利放在底座1并与第二无线充电盘31处在无线充电的有效距离之内,这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灵活性、兼容性和适用性。
76.如图5和图6所示,例如,当第二角度β为0
°
(参照图5)时,可以将智能手表的表体841放在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上,并且智能手表的表带842打开并平铺在底座1上。又例如,当第二角度β为90
°
(参照图6)时,可以将智能手表的表带842环紧并固定,进而使智能手表在表带842的支撑下立设于底座1上,且使表体841与第二无线充电盘31相靠近。
77.如图9-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具有仿形槽13,第二无线充电盘31相对于仿形槽13活动设置。在第二无线充电盘31与第一表面11呈0
°
时,仿形槽13被设置为容置至少部分第二无线充电盘31。其中,仿形槽13是与第二无线充电盘31仿形的槽,例如,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横截面为圆形,则仿形槽13是圆形槽。在第二无线充电盘31朝向第一表面11转动直至与第一表面11呈0
°
时,第二无线充电盘31至少部分容置在仿形槽13中,这使得第二无线充电盘31在转动时具有导向,且第二无线充电盘31至少部分容置于仿形槽13中时,可以减小装置整体的体积、并可以对第二无线充电盘31起到保护作用。
78.仿形槽13的深度小于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厚度时,第二无线充电盘31可以部分容置于仿形槽13中。仿形槽1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厚度时,第二无线充电盘31可以完全容置于仿形槽13中。本实施例不对仿形槽13的深度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79.如图1、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接头41上具有第三枢转连接部42。底座1上具有第四枢转连接部14。第三枢转连接部42和第四枢转连接部14枢转连接,进而使得第一充电接头41与底座1枢转连接。其中,图13是第三角度γ的示意图,与图9相类似,仅作示意,图13中的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由此,第一充电接头41也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体积、厚度等而适应调整角度,从而为电子设备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与上述第二无线充电盘31的转动所带来的功效相同,在此不过多赘述,这使得充电装置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兼容性和适用性。
80.如图1、图10-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枢转连接部42位于第一充电接头41的端部。底座1的第一表面11上具有避位槽15,第四枢转连接部14位于避位槽15中。第一充电接头41部分位于避位槽15中。第一充电接头41被设置为与底座1在第三角度γ范围内相对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充电接头41与底座1的第一表面11呈第三角度γ。第一充电接头41可以是接头端伸出至避位槽15外,供电子设备连接,而第一充电接头41的其他部分位于避位槽15内。第一充电接头41部分隐藏于避位槽15内,可以占据更少的空间,有利于充电装置的小型化,且第一充电接头41可以受到避位槽15的保护,减少损坏的可能。
81.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角度范围为大于等于75
°
,小于等于105
°
,也即第三角度γ可以是75
°‑
105
°
(包含75
°
和105
°
)之中的任一角度值。
82.其中,图10是底座1在正面视向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底座1在背面视向下的立体示意图。
83.如图13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枢转连接部42和第四枢转连接部14可以是通过第二枢转轴62枢转连接,这与上述第一枢转连接部32和第二枢转连接部12的连接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84.如图1、图10、图11、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具有容置槽16。充电线52的第一端521与底座1连接于容置槽16内。充电线52的中部、以及充电线52的第二端522相对于容置槽16活动设置。充电线52被设置为受控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充电接头51脱出容置槽
16中或者进入容置槽16中。由此,在第二充电接头51未使用时,可以隐藏于容置槽16内,从而节省空间,在使用时,再由容置槽16拿出第二充电接头51。需要说明的是,充电线52的第一端521连接于底座1,充电线52内具有导线(未图示)并连接至底座1内的电路结构(未图示)上,且充电线52除第一端521与底座1连接外,其余部分相对于底座1活动设置。特别地,相对于第一充电接头51,第二充电接头52通过充电线52扩展了使用范围,可以对更长距离外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或者,可以对体积较大而不能直接放在底座1上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这提高了充电装置的灵活性、兼容性和适用性。
85.如图1、图10、图11、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6设置于底座1的侧面,且容置槽16至少部分环绕底座1的周向延伸。由此,充电线52可以盘设于容置槽16内,第二充电接头51的取放方便。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6内设置有限位结构(未图示),当第二充电接头51位于容置槽16中时,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位第二充电接头51于容置槽16内。限位结构可以是凸设于容置槽16内的卡扣等。限位结构可以在第二充电接头51未使用时固定第二充电接头51,避免第二充电接头52乱动。
87.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接头51上凸设有第一凸部53。当第二充电接头51位于容置槽16中时,第一凸部53至少部分伸出容置槽16外,第一凸部53被设置为受控运动带动充电线52运动。第一凸部53可以是片状,块状或者其他形状,使用者可以通过捏住所述片状或者块状的第一凸部53从容置槽16中拉出充电线52和第二充电接头51,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
8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可以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盘、第二无线充电盘、第一充电接头以及第二充电接头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操作灵活,适用广泛,可以同时对多个终端设备实施充电。
8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