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21: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行位机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


背景技术:

2.注塑成型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可以由简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制品尺寸精确,产品易更新换代,能成形状复杂的制件,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
3.目前,在对左右两侧带有凸块的塑件进行注塑时,成型后的塑件左右两侧的凸块会卡在模具内,不方便工人进行脱离,所以需要行位机构侧向抽芯或侧向分型以及复位动作来拖出产品,而现有的行位机构结构复杂,并且不方便将成型后的塑件取出,所以需要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包括底座、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的左右两侧均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插接有两个电动推杆,两个所述电动推杆的底端均与下模固定连接,所述下模上穿插有顶出装置,所述下模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模仁,两个所述模仁上均设置有脱模结构,所述上模的底部开设有两个固定槽。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脱模结构包括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均开设于下模上,两个所述滑槽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驱动杆,四个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均贯穿下模并分别与两个模仁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驱动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分别位于两个滑槽内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驱动杆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导轮。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固定槽包括方槽,所述方槽开设于上模上,所述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斜块。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底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端穿插于下模上。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顶出装置包括模芯,所述模芯的底端穿插于下模上,所述模芯长穿插有两个滑杆,两个所述滑杆的顶端均与下模固定连接。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本方案成型后,反向启动两个电动推杆会带动下模下降,过程中驱动杆沿着斜块
斜面从方槽内滑出,此时斜块会停止对驱动杆的受力,弹簧的弹力会被释放带动两个驱动杆相互远离,两个模仁随之也会相互远离,直到模仁插入到下模内部,并且此时塑件会从模仁上脱离进而实现对塑件的脱模,而且远离后的模仁不会阻碍塑件,接着随着下模的下降,模芯底部会与底座接触,接着下模会沿着模芯滑动,滑杆则会穿过模芯,模芯接着会将塑件顶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塑件进行拿取,进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该装置结构紧凑,有效的避免左右两侧带有凸块的塑件不方便脱模的情况,进而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的俯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的正视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模的仰视图。
23.图中标号说明:
24.1、底座;2、上模;3、下模;4、电动推杆;5、顶出装置;501、模芯;502、滑杆;6、模仁;7、脱模结构;701、滑槽;702、驱动杆;703、弹簧;8、固定槽;801、方槽;802、斜块;9、导轮;10、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包括底座1、上模2和下模3,上模2的左右两侧均与底座1固定连接,底座1的顶部插接有两个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的底端均与下模3固定连接,下模3上穿插有顶出装置5,下模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模仁6,两个模仁6上均设置有脱模结构7,上模2的底部开设有两个固定槽8。
2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底座1可以对模具提供稳定的支撑,在使用时,首先启动两个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会带动下模3上升,过程中脱模结构7的顶部会插入到固定槽8内部,随着下模3的上升,脱模结构7会沿着固定槽8的内壁滑动,滑动的过程中脱模结构7会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靠近,直到下模3套入上模2上,两个模仁6会相互接贴合,此时两个模仁6、上模2、下模3以及顶出装置5之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模腔,接着将注塑原料通过上模2顶部的两个注塑管注入到模腔内部,待到原料冷却凝固,即可完成对塑件的成型,成型后,反向启动两个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会带动下模3下降,过程中脱模结构7会从固定槽8内滑出,此时固定槽8会停止对脱模结构7的受力,脱模结构7则会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远离,直到模仁6插入到下模3内部,并且此时塑件会从模仁6上脱离进而实现对塑件的脱模,而且远离后的模仁6不会阻碍塑件,随着下模3的下降,顶出装置5底部会与底座1接触,随着下模3的下降,下模3会沿着顶出装置5滑动,顶出装置5会将塑件顶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塑件进行拿取,进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该装置结构紧凑,有效的避免左右两侧带有凸块的塑件不方便脱模的情况,进而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
28.请参阅图1与2,其中:脱模结构7包括两个滑槽701,两个滑槽701均开设于下模3上,两个滑槽701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驱动杆702,四个驱动杆702的一端均贯穿下模3
并分别与两个模仁6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驱动杆702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703,两个弹簧703分别位于两个滑槽701内部。
29.本实用新型中,电动推杆4带动下模3上升时,驱动杆702会插入到固定槽8内部,随着下模3的上升,驱动杆702会沿着固定槽8的内壁滑动,滑动的过程中驱动杆702会相互靠近对弹簧703进行压缩,过程中驱动杆702会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靠近,直到下模3套入上模2上,两个模仁6会相互接贴合,此时两个模仁6、上模2、下模3以及顶出装置5之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模腔。
30.请参阅图2,其中:驱动杆702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导轮9。
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驱动杆702上设置的导轮9可以降低驱动杆702与固定槽8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高流畅度的同时,降低磨损,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32.请参阅图4,其中:固定槽8包括方槽801,方槽801开设于上模2上,方槽8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斜块802。
33.本实用新型中,在电动推杆4带动下模3上升时,驱动杆702会插入到方槽801内部,随着下模3的上升,驱动杆702会与斜块802接触并沿着斜块802的斜面滑动,滑动的过程中驱动杆702会相互靠近对弹簧703进行压缩,实现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靠近的目的。
34.请参阅图1,其中:底座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杆10,限位杆10的顶端穿插于下模3上。
35.本实用新型中,底座1内侧固定连接的限位杆10可以用于对下模3进行限位,进而可以让驱动杆702更准确的插入到方槽801内部,进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36.请参阅图1~3,其中:顶出装置5包括模芯501,模芯501的底端穿插于下模3上,模芯501长穿插有两个滑杆502,两个滑杆502的顶端均与下模3固定连接。
37.本实用新型中,下模3套入上模2上,两个模仁6会相互接贴合,此时两个模仁6、上模2、下模3以及模芯501之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模腔,接着将注塑原料通过上模2顶部的两个注塑管注入到模腔内部,待到原料冷却凝固,即可完成对塑件的成型,成型后,反向启动两个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会带动下模3下降,过程中驱动杆702沿着斜块802斜面从方槽801内滑出,此时斜块802会停止对驱动杆702的受力,此时弹簧703的弹力会被释放,弹簧703会带动两个驱动杆702相互远离,两个驱动杆702则会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远离,直到模仁6插入到下模3内部,并且此时塑件会从模仁6上脱离进而实现对塑件的脱模,而且远离后的模仁6不会阻碍塑件,随着下模3的下降,模芯501底部会与底座1接触,接着下模3会沿着模芯501滑动,滑杆502则会穿过模芯501,模芯501接着会将塑件顶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塑件进行拿取,进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该装置结构紧凑,有效的避免左右两侧带有凸块的塑件不方便脱模的情况,进而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
38.工作原理:通过底座1可以对模具提供稳定的支撑,在使用时,首先启动两个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会带动下模3上升,下模3接着会带动驱动杆702会插入到固定槽8内部,随着下模3的上升,驱动杆702会与斜块802接触并沿着斜块802的斜面滑动,滑动的过程中驱动杆702会相互靠近对弹簧703进行压缩,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靠近,直到下模3套入上模2上,两个模仁6会相互接贴合,此时两个模仁6、上模2、下模3以及模芯501之间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模腔,接着将注塑原料通过上模2顶部的两个注塑管注入到模腔内部,待到原料冷却凝固,即可完成对塑件的成型,成型后,反向启动两个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会带动下模3
下降,过程中驱动杆702沿着斜块802斜面从方槽801内滑出,此时斜块802会停止对驱动杆702的受力,此时弹簧703的弹力会被释放,弹簧703会带动两个驱动杆702相互远离,两个驱动杆702则会带动两个模仁6相互远离,直到模仁6插入到下模3内部,并且此时塑件会从模仁6上脱离进而实现对塑件的脱模,而且远离后的模仁6不会阻碍塑件,随着下模3的下降,模芯501底部会与底座1接触,接着下模3会沿着模芯501滑动,滑杆502则会穿过模芯501,模芯501接着会将塑件顶出,进而方便使用者对塑件进行拿取,进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该装置结构紧凑,有效的避免左右两侧带有凸块的塑件不方便脱模的情况,进而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