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9:22: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


背景技术:

2.水蒸气透过率实际上包含了水蒸气透过量和水蒸气透过系数两个含义,这两个含义所表达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可以用来表示水蒸气透过某种材料的能力;水蒸气透过量表示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水蒸气透过材料的重量;水蒸气透过系数则是通过系数换算的水蒸气透过量的标准值,并对应标准单位,用于不同测试结果之间进行比较。
3.现有的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在工作时,不能实现在同一个腔体中,测试样品在高湿度或者高干燥度下水汽的透过情况,使得水汽测试的数据不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解决以下技术问题:如何解决现有方案中样品在不同情况下水汽透过率的测试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包括安装在支撑底板上的防护箱和工作箱,防护箱内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天平,防护箱与工作箱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和升降槽,支撑底板上端的前方和后方分别安装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连接有升降板;
7.工作箱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水冷座,工作箱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加温板,水冷座用于降温,加温板用于升温,使得控制工作箱和连接箱内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标准温度。
8.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第一气缸与支撑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柱,第二气缸与支撑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
9.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工作箱的前端安装有排风风扇,工作箱的后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箱,连接箱的后端安装有进风风扇。
10.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第一气缸的上端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柱,第二气缸的上端滑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柱。
11.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升降板的上端安装有若干个夹板,若干个夹板之间设置有测试杯。
12.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升降板通过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在升降槽内进行上下移动。
13.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在支撑底板上的高度相同。
14.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若干个夹板在升降板上围成与测试杯相匹配的空间。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6.本发明中,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以对升降板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升降板和测试杯在工作箱内进行测试,可以获取到不同水汽的测试数据,设置的若干个支撑板和升降槽,便于将工作箱和防护箱进行分离,并且便于升降板的上下移动,设置的水冷座和加温板可以对工作箱内的温度进行调整,实现在同一个腔体中,可以测试样品在高湿度或者高干燥度下水汽的透过情况,使得水汽测试的数据更加精准。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的立体图。
19.图2为本发明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的正视图。
20.图3为本发明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的后视图。
21.图4为本发明中升降板与测试杯连接的俯视图。
22.图中:1、支撑底板;2、防护箱;201、天平;3、工作箱;4、连接箱;5、进风风扇;6、排风风扇;7、第一气缸;8、第二气缸;9、升降板;10、水冷座;11、第二支撑柱;12、夹板;13、测试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为一种测试水汽透过率的增重减重一体机,包括安装在支撑底板1上的防护箱2和工作箱3,工作箱3位于防护箱2的上方,防护箱2内部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天平201,天平201用于对测试杯13进行测量,防护箱2与工作箱3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板和升降槽,若干个支撑板用于将防护箱2和工作箱3进行支撑和隔离,升降槽用于升降板9进行上下升降,支撑底板1上端的前方和后方分别安装有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之间连接有升降板9,升降板9通过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在升降槽内进行上下移动,第一气缸7的上端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柱,第二气缸8的上端滑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柱,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保持同步运行,使得升降板9上升时与防护箱2的下端相抵接,升降板9下降时与天平201相抵接;
25.工作箱3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水冷座10,水冷座10的内部安装有水冷管,水冷管的一端贯穿至工作箱3的内部,水冷管可以外接冷水进行降温,工作箱3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加温板,加温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电阻,加温板用于对工作箱3的内部进行升温,水冷座10用于对工作箱3的内部进行降温;
26.第一气缸7与支撑底板1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柱,第二气缸8与支撑底板1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柱11,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在支撑底板1上的高度相同;
27.工作箱3的前端安装有排风风扇6,工作箱3的后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箱4,连接箱4的后端安装有进风风扇5,排风风扇6用于将待测试的气体输送至工作箱3中,进风风扇5用于
将测试后的气体从工作箱3中排出;
28.升降板9的上端安装有若干个夹板12,若干个夹板12之间设置有测试杯13,若干个夹板12在升降板9上围成与测试杯13相匹配的空间;
29.工作箱3还包含数据处理模块、数据计算模块和控制模块,工作箱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工作箱3内的温度数据和湿度数据。
30.实施例一
31.在测试杯13中加入定量的干燥剂,控制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标准温度,通过水冷座10的降温和加温板的升温来实现,并控制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的湿度达到预设的标准湿度,可以在工作前向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输送标准湿度的气体,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运行,使得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同步保持匀速下降,直至升降板9与天平201相接触,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均与升降板9分离,通过天平201称量得到测试杯13与升降板9的初始重量,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初始重量进行取值并标记为z0,然后控制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向上移动,第一升降证据和第二升降柱与升降板9的下端相抵接后,控制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上移动,直至升降板9的上端与工作箱3的下端相抵接,通过升降板9的支撑,使得测试杯13位于工作箱3内部的中间位置,通过进风风扇5向工作箱3内输送湿润的气体,并通过排风风扇6将该气体排出;
32.在预设的测试时长后停止湿润气体的输送,并控制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运行,使得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同步保持匀速下降,直至升降板9与天平201相接触,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均与升降板9分离,通过天平201称量得到测试杯13与升降板9的测试重量,进而可以获取到湿润气体的测量数据;其中,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测试重量进行取值并标记为z2;获取湿润气体的输送体积和气体密度并分别标记为z2和z3;
33.通过数据计算模块对标记的各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取值,通过公式计算获取增测值;其中,a1和a2表示为不同的比例系数,tj表示为工作箱3和连接箱4的体积和,t表示为测试时长;基于增测值可以获取到水汽的透过情况。
34.实施例二
35.在测试杯13中加入定量的试样溶液,试样溶液可以为纯净水,控制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标准温度,并控制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的湿度达到预设的标准湿度,可以在工作前向工作箱3和连接箱4内输送标准湿度的气体,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运行,使得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同步保持匀速下降,直至升降板9与天平201相接触,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均与升降板9分离,通过天平201称量得到测试杯13与升降板9的初始重量,然后控制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向上移动,第一升降证据和第二升降柱与升降板9的下端相抵接后,控制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上移动,直至升降板9的上端与工作箱3的下端相抵接,通过升降板9的支撑,使得测试杯13位于工作箱3内部的中间位置,通过进风风扇5向工作箱3内输送干燥的气体,并通过排风风扇6将该气体排出;
36.在预设的测试时长后停止干燥气体的输送,并控制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运行,
使得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同步保持匀速下降,直至升降板9与天平201相接触,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继续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升降柱和第二升降柱均与升降板9分离,通过天平201称量得到测试杯13与升降板9的测试重量,进而可以获取到干燥气体的测量数据,最后通过实施例一中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8.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