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器人的救援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08:15: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灾后救援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的救援方法。


背景技术:

2.灾后救援问题一直是全世界的难题,我国每年在这方面花费巨大,每次都用尽全力去救援灾区受困人员,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中用于救援的辅助机器人功不可没;然而,在具体的实际救援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往往缺乏承载能力,不能更好的集成多功能模块。
3.2、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的电机,设置在主支架上,占据了本就不宽裕的主支架空间。
4.3、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缓冲装置,通过弹簧提供缓冲,然而实际机器人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方向碰撞的情况,因此单一方向的弹簧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缓冲。
5.4、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支腿传动机构,设置在机器人的下方,然而这种设置方式限制了支腿的活动行程。
6.5、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通过支杆控制支腿的运动,然而单个支杆的控制范围局限较大。
7.6、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有牵引绳索的需求,常用的方式是将绳索捆绑在机器人的机体或者支腿上,然而这种捆绑方式并不具有普适性,例如绑在支腿上并不稳定,绑在机身上容易缠绕。
8.7、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有移动障碍物的需求,现有技术只是靠机身去推,这种推动不稳定容易滑动,缺少受力点。
9.8、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支腿承载能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11.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器人的救援方法,所述机器人包括减震装置、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功能模块;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所述功能模块包括:测距器、定位天线、话筒、相机;所述测距器设置在所述机身的上方;所述定位天线、话筒、相机设置在所述上架的上方,所述相机数量为四;所述救援方法包括:巡逻方法、探测方法、定位方法、排障方法、牵引方法;其中,所述巡逻方法包括:在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话筒发出信号;所述探测方法包括:在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相机进行监测,所述相机可相对于所述上架旋转,以更大范围的获取视野;所述定位方法包括:当机器人到达救援位置时,通过所述定位天线发送信号以指示所述救援位置;
其中所述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所述托架上方连接所述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上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蜗杆,所述蜗杆驱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位于内支撑架内部,所述蜗轮的蜗轮轴连接所述短杆,所述短杆与所述三角部的一角转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的前侧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前端连接所述长杆,所述长杆连接所述三角部的另一角;所述三角部与所述足部一体连接,所述腿部前侧设置所述缺口,所述三角部内部设置有所述绳孔;每个外壳内均包括两个所述内支撑架,每个外壳内的两个内支撑架连接成整体架,所述短杆位于内支撑架的外侧且位于内支撑架的中部;每个外壳内还设有所述减震装置,所述主机架外侧连接四个所述竖板,所述竖板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上撑杆、下撑杆,所述上撑杆、下撑杆均与所述整体架连接,所述上撑杆的下方连接所述上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下撑杆的上方连接所述下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主机架;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斜向布置;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所在平面与腿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排障方法包括,当机器人移动路线上出现障碍物时,通过所述测距器确定障碍物距离,当障碍物位于机器人前侧腿部的行程范围内时,通过前侧腿部的所述缺口顶抵障碍物,机器人后侧的腿部向后支撑发力提供排障动力;所述牵引方法包括:在所述机器人后侧的腿部上的绳孔中穿设牵引绳,通过机器人的运动将牵引绳移动到指定位置。
12.优选的,所述延长杆为液压伸缩杆。
13.优选的,所述延长杆可相对所述内支撑架转动。
14.优选的,所述腿部的数量为八。
15.优选的,每个内支撑架均对应连接一个腿部。
16.优选的,所述足部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后侧。
18.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底侧。
19.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0.优选的,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为套设在连接柱上的弹簧装置。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1点,在主支架上方设置了上架,主支架与上架之间设置机器人主体,上架上设置功能模块,从而极大的拓展了功能范围及数量。
22.2、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2点,设置了外壳、内支撑架,通过主支架、外壳、内支撑架的连接方式,扩大了支架范围,使得电机可以设置在内支撑架上,从而不用拥挤的设置在主支架上。
23.3、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3点,通过双斜向弹簧模块,实现多维度的缓冲支撑,由于实际工况机器人前侧不怕撞击,侧面怕撞击,因此弹簧所在平面与腿部所在平面垂直。
24.4、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4点,长杆设置在内支撑架前侧,短杆设置在内支撑架中部以适配长杆距离,前侧的长杆带动下支腿可以更好的向前伸展。
25.5、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5点,在长杆与内支撑架的连接处设置了延长杆,延长杆可选为液压杆或旋转杆或伸缩杆,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灵活性与活动范围。
26.6、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6点,在腿部上设置了绳索孔,绳索穿设进去后,可以被孔更好的保持住,增加了稳定性。
27.7、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7点,在腿部前侧设置了缺口,缺口可以更好的顶抵在障碍物上,借助卡合卡住障碍物方便顶抵,提供不易滑动的支点;长杆位于内支撑架前侧的设计可以使得缺口更好的对准前方。
28.8、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8点,在腿部内设置了三角部,通过三角支撑增加稳定性。
29.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中的信息获取及处理单元结构布置图。
33.图3为本发明中的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发明中的腿部机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发明中的动力装置安装示意图。
36.图6为本发明中的蜗轮连轴杆安装示意图。
37.图7为本发明中的工作方法流程框图。
38.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腿部、11短杆、12足部、13长杆、14竖板、15内支撑架、16轴承、131铰接柱、2减震装置、21下撑杆、22上撑杆、23下缓冲装置、24上缓冲装置、3动力装置、31蜗轮、32蜗杆、33减速电机、34电机支架、4外壳、5机身、6主机架、7立柱、8上架、9延长杆、10三角部、61缺口、62前表面、63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39.如图所示:一种机器人的救援方法,所述机器人包括减震装置、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功能模块;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所述功能模块包括:测距器、定位天线、话筒、相机;所述测距器设置在所述机身的上方;所述定位天线、话筒、相机设置在所述上架的上方,所述相机数量为四;所述救援方法包括:巡逻方法、探测方法、定位方法、排障方法、牵引方法;其中,所述巡逻方法包括:在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话筒发出信号;所述探测方法包括:在机器人的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相机进行监测,所述相机可相对于所述上架旋转,以更大范围的获取视野;所述定位方法包括:当机器人到达救援位置时,通过所述定位天线发送信号以指示所述救援位置;其中所述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
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所述托架上方连接所述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上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蜗杆,所述蜗杆驱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位于内支撑架内部,所述蜗轮的蜗轮轴连接所述短杆,所述短杆与所述三角部的一角转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的前侧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前端连接所述长杆,所述长杆连接所述三角部的另一角;所述三角部与所述足部一体连接,所述腿部前侧设置所述缺口,所述三角部内部设置有所述绳孔;每个外壳内均包括两个所述内支撑架,每个外壳内的两个内支撑架连接成整体架,所述短杆位于内支撑架的外侧且位于内支撑架的中部;每个外壳内还设有所述减震装置,所述主机架外侧连接四个所述竖板,所述竖板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上撑杆、下撑杆,所述上撑杆、下撑杆均与所述整体架连接,所述上撑杆的下方连接所述上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下撑杆的上方连接所述下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主机架;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斜向布置;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所在平面与腿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排障方法包括,当机器人移动路线上出现障碍物时,通过所述测距器确定障碍物距离,当障碍物位于机器人前侧腿部的行程范围内时,通过前侧腿部的所述缺口顶抵障碍物,机器人后侧的腿部向后支撑发力提供排障动力;所述牵引方法包括:在所述机器人后侧的腿部上的绳孔中穿设牵引绳,通过机器人的运动将牵引绳移动到指定位置。
40.如图所示:所述延长杆为液压伸缩杆。所述延长杆可相对所述内支撑架转动。所述腿部的数量为八。每个内支撑架均对应连接一个腿部。所述足部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后侧。所述第二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底侧。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为套设在连接柱上的弹簧装置。
41.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