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装配式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6:56: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具体为装配式建筑墙体。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3.目前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主要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进行安装,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将墙体吊起,才可以进行装配,而这种装配方式较为麻烦,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装配式建筑墙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装配式建筑墙体,包括墙体、顶板和窗框,所述顶板设置于墙体的顶部,所述窗框固定连接于墙体的正面,所述墙体的外部设置有安装组件。
6.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插杆、插孔、连接板、穿孔、穿杆、插槽、卡板和滑动轨,所述插杆固定连接于墙体的左侧,所述插孔开设于插杆的正面左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墙体的右侧,所述穿孔开设于连接板的正面,所述穿杆设置于穿孔的内部,所述插槽开设于连接板的内部,所述卡板固定连接于墙体的顶部,所述滑动轨开设于墙体的内部底部。
7.优选的,所述插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插杆分布于墙体的左侧顶部和墙体的左侧底部,所述穿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穿孔分布于连接板的正面顶部和连接板的正面底部,所述穿杆与穿孔插接,操作人员可以将穿杆插入穿孔的内部。
8.优选的,所述插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插槽分布于连接板的内部顶部和连接板的内部底部,所述插槽与穿孔连通,所述插槽与插杆插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将插杆插入插槽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卡板贯穿顶板,并延伸至顶板的顶部,所述卡板的外壁与滑动轨的内壁滑动连接,操作人员在滑动墙体时,卡板也会在滑动轨的内部进行滑动。
10.优选的,所述墙体的正面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卡孔、支撑板、卡柱、连接片、转杆和支撑杆,所述卡孔开设于墙体的正面,所述支撑板设置有墙体的正面,所述卡柱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背面,所述连接片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正面,所述转杆设置于连接片的外壁,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于转杆的外壁。
11.优选的,所述卡孔对称分布于墙体的正面左右两侧,所述卡柱与卡孔插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将卡柱卡入卡孔的内部,便可以将支撑板安装在墙体的外部。
12.优选的,所述连接片分布于支撑板的正面左右两侧,所述转杆的外壁与连接片的外壁转动连接,转杆可以在连接片的外壁进行旋转。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装配式建筑墙体,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将插杆插入连接板的内部,随后使用穿杆依次贯穿插孔和穿孔,随后操作人员使用混凝土对穿孔进行密封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目前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墙体主要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进行安装,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将墙体吊起,才可以进行装配,而这种装配方式较为麻烦,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15.2、该装配式建筑墙体,操作人员在需要对墙体进行支撑时,仅需要将卡柱插入卡孔的内部,使支撑杆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便可以对支撑杆对墙体进行支撑,并且拆卸时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板结构正面放大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结构正面局部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结构背面示意图。
20.图中:1、墙体;2、顶板;3、窗框;4、安装组件;401、插杆;402、插孔;403、连接板;404、穿孔;405、穿杆;406、插槽;407、卡板;408、滑动轨;5、支撑组件;501、卡孔;502、支撑板;503、卡柱;504、连接片;505、转杆;506、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装配式建筑墙体,包括墙体1、顶板2和窗框3,顶板2设置于墙体1的顶部,窗框3固定连接于墙体1的正面,墙体1的外部设置有安装组件4,墙体1的正面设置有支撑组件5。
23.安装组件4包括插杆401、插孔402、连接板403、穿孔404、穿杆405、插槽406、卡板407和滑动轨408,插杆401固定连接于墙体1的左侧,插杆4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杆401分布于墙体1的左侧顶部和墙体1的左侧底部,插孔402开设于插杆401的正面左侧,连接板403固定连接于墙体1的右侧,穿孔404开设于连接板403的正面,穿孔4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穿孔404分布于连接板403的正面顶部和连接板403的正面底部,穿杆405设置于穿孔404的内部,穿杆405与穿孔404插接,操作人员可以将穿杆405插入穿孔404的内部,插槽406开设于连接板403的内部,插槽4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插槽406分布于连接板403的内部顶部和连接板403的内部底部,插槽406与穿孔404连通,插槽406与插杆401插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将插杆401插入插槽406的内部,卡板407固定连接于墙体1的顶部,卡板407贯穿顶板2,并延伸至顶板2的顶部,滑动轨408开设于墙体1的内部底部,卡板407的外壁与滑动
轨408的内壁滑动连接,操作人员在滑动墙体1时,卡板407也会在滑动轨408的内部进行滑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将插杆401插入连接板403的内部,随后使用穿杆405依次贯穿插孔402和穿孔404,随后操作人员使用混凝土对穿孔404进行密封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目前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墙体1主要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进行安装,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将墙体1吊起,才可以进行装配,而这种装配方式较为麻烦,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24.支撑组件5包括卡孔501、支撑板502、卡柱503、连接片504、转杆505和支撑杆506,卡孔501开设于墙体1的正面,卡孔501对称分布于墙体1的正面左右两侧,支撑板502设置有墙体1的正面,卡柱503固定连接于支撑板502的背面,卡柱503与卡孔501插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动的方式,将卡柱503卡入卡孔501的内部,便可以将支撑板502安装在墙体1的外部,连接片504固定连接于支撑板502的正面,连接片504分布于支撑板502的正面左右两侧,转杆505设置于连接片504的外壁,转杆505的外壁与连接片504的外壁转动连接,转杆505可以在连接片504的外壁进行旋转,支撑杆506固定连接于转杆505的外壁,操作人员在需要对墙体1进行支撑时,仅需要将卡柱503插入卡孔501的内部,使支撑杆506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便可以对支撑杆506对墙体1进行支撑,并且拆卸时非常方便。
25.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将卡柱503卡入卡孔501的内部,并使得支撑杆506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从而使支撑杆506对墙体1进行支撑,随后操作人员滑动另一个墙体1,使插杆401进入插槽406的内部,使插孔402与穿孔404连通,随后操作人员使用穿杆405依次贯穿穿孔404与插孔402,随后操作人员使用混凝土将穿孔404进行封闭,便完成墙壁1之间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