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5:21: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地上、地下和水中的各类工程统称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在岩土勘查项目中,需要对岩土采集检测,需用到泥土采集装置采集泥土便于实验人员检测。
3.但现有的泥土采集装置操作麻烦且不便于移动,在采集不同地点泥土时,需人力搬动,费时费力,且现有的泥土采集装置通常是将具有管体的部件插入土壤中,然后拔出,在取样过程中,容易将扰动土和原状土同时采集回地上,影像后来对采集岩土的分析,容易得出错误答案。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解决了现有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操作繁琐且不便于移动,且在采集时已将扰动土和原状土同时采集回地上,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柱和安装块,所述支撑座底端四角均安装有移动轮,且所述支撑座顶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顶端均开设有结构相同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端内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液压伸缩杆,两个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活动杆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安装块,且两个所述安装块之间转动安装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螺纹贯穿同侧所述安装块且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且所述第一螺纹杆螺纹套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底端转动安装有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底端螺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螺纹连接有取样装置,且所述支撑座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组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装置。
7.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防护盒、减速电机和支撑杆,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块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盒,且所述防护盒底端内壁固定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第一螺纹杆靠近防护盒一端螺纹贯穿防护盒且与减速电机输出轴端部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安装块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靠近防护盒一端均滑动贯穿移动块。
8.优选的,所述取样装置包括采集筒、防护筒、活动槽、第二液压伸缩杆、防护管、钻头和弹簧,所述连接杆底端螺纹连接有采集筒,且所述采集筒顶端内壁固定安装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圆周内壁延沿其开口处一端开设有活动槽,且所述活动槽内滑动安装有防护管,所述活动槽顶端内壁与防护管靠近连接杆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结构相同且呈环形阵列
分布的弹簧,且所述防护筒顶端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二液压伸缩杆活动轴端部转动安装有钻头,所述钻头由驱动马达驱动。
9.优选的,所述采集筒远离钻头一端与连接杆远离采集筒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螺纹杆,且所述连接柱远离移动块一端与连接杆远离连接柱一端均开设有与同组所述第二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槽。
10.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块、千斤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座两侧固定安装有两组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块,且两组所述支撑块顶端均固定安装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活动轴均滑动贯穿同组所述支撑块,且所述千斤顶活动轴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支撑板。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1、通过移动轮的设置,便于采样人员移动装置,且通过设有支撑装置,通过四组千斤顶和支撑板配合,起到固定支撑该装置的作用,便于采样人员取样,大大节省了取样人员的劳动量,通过驱动装置的设置,通过减速电机驱动螺纹杆转动,致使移动块带着取样装置移动,便于在不同的地点取样,且无需搬动整个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3.2、通过取样装置的设置,通过转动钻头,起到将采集筒置于合适位置的作用,且采集筒内设有防护筒和防护管,起到防护第二液压伸缩杆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第二液压伸缩杆与采集筒的配合,防护松动土的干扰,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且通过第一液压伸缩杆和千斤顶的配合下,便于将取样装置从土壤内取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降低取样人员的工作量。
14.综上所述,该装置结构新颖,不仅设有驱动装置,便于调节采集筒位置,达到不同位置取样,无需搬动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通过设有取样装置,防止松动土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爆炸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盒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取样装置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取样装置的爆炸图。
20.图中标号:1、支撑座;2、支撑柱;3、千斤顶;4、第一液压伸缩杆;5、安装块;6、第一螺纹杆;7、移动块;8、防护盒;9、连接柱;10、第二螺纹杆;11、连接杆;12、采集筒;13、支撑块;14、支撑板;15、钻头;16、减速电机;17、防护筒;18、活动槽;19、第二液压伸缩杆;20、防护管;2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5,一种岩土勘查野外数据采集装置,包括支撑座1、支撑柱2和安装块5,
支撑座1底端四角均安装有移动轮,且支撑座1顶端固定安装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柱2,两个支撑柱2顶端均开设有结构相同的安装槽,安装槽底端内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液压伸缩杆4,两个第一液压伸缩杆4活动杆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安装块5,且两个安装块5之间转动安装有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6一端螺纹贯穿同侧安装块5且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且第一螺纹杆6螺纹套设有移动块7,移动块7底端转动安装有连接柱9,且连接柱9底端螺纹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底端螺纹连接有取样装置,且支撑座1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组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装置。
23.参照图1-3,驱动装置包括防护盒8、减速电机16和支撑杆,其中一个安装块5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盒8,且防护盒8底端内壁固定安装有减速电机16,第一螺纹杆6靠近防护盒8一端螺纹贯穿防护盒8且与减速电机16输出轴端部固定连接,且两个安装块5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杆,两个支撑杆靠近防护盒8一端均滑动贯穿移动块7,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块13、千斤顶3和支撑板14,支撑座1两侧固定安装有两组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分布的支撑块13,且两组支撑块13顶端均固定安装有千斤顶3,千斤顶3活动轴均滑动贯穿同组支撑块13,且千斤顶3活动轴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支撑板14。
24.该装置使用时,取样人员将该装置通过移动轮移动合适的位置便于取样,当取样人员将该装置置于将要取样岩土的位置时,取样人员启动千斤顶3,四组千斤顶3同时驱动同组支撑板14移动,致使整个装置脱离地面,达到支撑固定该装置的作用,便于取样装置采集岩土,且防止该装置晃动,影响采样准确度,且取样人员通过启动减速电机16,减速电机16驱动第一螺纹杆6转动,第一螺纹杆6致使移动块7移动,便于取样人员在不同位置进行采集岩土,无需搬动整个装置,大大提高了取样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同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25.参照图1、图4和图5,取样装置包括采集筒12、防护筒17、活动槽18、第二液压伸缩杆19、防护管20、钻头15和弹簧21,连接杆11底端螺纹连接有采集筒12,且采集筒12顶端内壁固定安装有防护筒17,防护筒17圆周内壁延沿其开口处一端开设有活动槽18,且活动槽18内滑动安装有防护管20,活动槽18顶端内壁与防护管20靠近连接杆11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结构相同且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弹簧21,且防护筒17顶端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液压伸缩杆19,第二液压伸缩杆19活动轴端部转动安装有钻头15,且钻头15由驱动马达驱动,采集筒12远离钻头15一端与连接杆11远离采集筒12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螺纹杆10,且连接柱9远离移动块7一端与连接杆11远离连接柱9一端均开设有与同组第二螺纹杆10相匹配的螺纹槽。
26.当取样人员将该装置固定完成后,取样人员将连接杆11顶端的第二螺纹杆10螺进连接柱9底端开设有的螺纹槽内,达到固定的效果,且连接杆11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0,另一端开设有螺纹槽,便于组装成相应长度,便于采集不同深度的岩土,当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后,取样人员启动钻头15转动,钻头15带着取样装置达到待取样深度,到达指定位置时,取样人员启动第二液压伸缩杆19,第二液压伸缩杆19驱动钻头15移动,达到打开采集筒12开口处的作用,便于采集岩土,且第二液压伸缩杆19移动的同时,防护管20在弹簧21的作用下始终贴着钻头15顶端,起到保护第二液压伸缩杆19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取样完成后,取样人员反向启动第二液压伸缩杆19,达到封闭采集筒12的作用,防止
松动土进入采集筒12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且通过升高千斤顶3和第一液压伸缩杆4,便于将取样装置从土壤内取出,大大节省了取样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