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提高座椅承载强度的座椅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05:19: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提高座椅承载强度的座椅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座椅,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坐具,其通常包括供用户承坐的椅座。椅座通常会带有一个对用户臀部起到支撑作用的承坐板。为了提高座椅的承重强度,现有的座椅在安装过程中,通常会先对承坐板进行处理,使得承坐板显现一定的弧度以构成瓦片型结构,从而以使得承坐板构成异形件,提高承坐板的结构强度,随后再将承坐板安装于支撑架上组装成座椅以适应体重较重的用户的承坐。但是该种座椅的安装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由于该种方法需要先对承坐板进行处理,使得承坐板显现一定的弧度以构成瓦片型结构先瓦片型结构,承坐板其四个角落是向上翘起的,但是由于工艺技术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瓦片型结构的承坐板的四角无法保证处于同一高度,就会导致承坐板高低不平甚至歪斜,影响用户的承坐体验。
3.而若采用普通表面平整的承坐板进行组装,由于表面平整的承坐板的结构强度存在一定缺陷,容易断裂。所以在其安装过程中需先将承坐板安装在支撑架上,再在承坐板的下方加设支撑梁等支撑结构,以提高其结构强度。但是该种安装方法仍存在以下问题:1,加设支撑梁等支撑结构后座椅不够美观,用户可以看到承坐板下方的支撑结构。
4.2,加设支撑梁等支撑结构成本相对较高。
5.3,加设支撑梁等支撑结构后座椅整体重量较重,不便于搬运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对坐板进行加工以得到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板面的承坐平板避免承坐平板的四角无法保证处于同一高度的问题,且于承坐平板上加装支撑带以提高结构强度,并使得外观更加美观的座椅安装方法。
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提高座椅承载强度的座椅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坐板成型:根据预设形状对坐板进行加工,得到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板面的承坐平板;s2、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宽度的支撑带,所述支撑带包括主支撑部以及沿支撑带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两侧的副支撑部;将支撑带置于承坐平板上并于支撑带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与承坐平板保持相对固定,随后拉直并调整支撑带,使得支撑带的主支撑部沿承坐平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底端面贴合,两侧副支撑部绕过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顶端面贴合;且在调整并拉直支撑带的过程中或者在调整并拉直支撑带后,于支
撑带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且两侧副支撑部均由钉子钉于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上以与承坐板的顶端面保持贴合固定;s3、坐板安装:将安装有支撑带的承坐平板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架之间,并将承坐平板的两侧固定于两个支撑架上完成安装。
8.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s2的具体步骤为: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宽度的支撑带,所述支撑带包括主支撑部以及沿支撑带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两侧的副支撑部;将承坐平板翻转至底端面朝上,将支撑带置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上并调整支撑带的位置使得支撑带两侧的副支撑部露出于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随后于支撑带主支撑部上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与承坐平板保持相对固定,再拉直支撑带于主支撑部上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然后将承坐平板翻转至顶端面朝上,将两侧副支撑部向上弯折以绕过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侧壁并置于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上,最后将支撑带的两侧副支撑部通过钉子钉于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上使得支撑带于副支撑部与承坐平板相正对的带面与承坐板的顶端面保持贴合,完成加固。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s2的具体步骤为: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宽度的支撑带,所述支撑带包括主支撑部以及沿支撑带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两侧的副支撑部;支撑带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和尾端,将支撑带位于头端的副支撑部放置在承坐平板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顶端面上,并在位于支撑带头端的副支撑部上打上钉子,以使得位于支撑带头端的副支撑部与承坐平板顶端面保持相对固定,随后拉动支撑带,使得支撑带沿承坐平板的宽度方向绕经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且将支撑带位于尾端的副支撑部置于承坐平板顶端面于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立的另一侧顶端面上,最后拉直支撑带并在支撑带位于尾端的副支撑部及支撑带的主支撑部上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完成加固。
9.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中于将支撑带置于承坐平板上并于支撑带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与承坐平板保持相对固定之前,还包括于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上预留可供用户承坐的承坐区域;所述步骤s2中拉直并调整支撑带,使得支撑带于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底端面贴合,且两侧副支撑部绕过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顶端面贴合的具体步骤为:拉直并调整支撑带,使得支撑带于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底端面贴合,且两侧副支撑部绕过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留于承坐区域之外的顶端面贴合。
10.通过在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上预留可供用户承坐的承坐区域,使得两侧副支撑部绕过承坐平板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留于承坐区域之外的顶端面贴合,避免副支撑部伸入承坐区域内,导致用户承坐时用户的臀部碰到副支撑部影响承坐体验。
11.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与步骤s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重复步骤s2以于所述承坐平板上加装多条支撑带,多条支撑带间隔排列设置于所述承坐平板上。通过加装多条支撑带,增大底部支撑面积,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支撑强度。
12.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中于支撑带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的具体步骤为:于支撑带上以相同间隔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且长短一致的支撑段。
13.通过于支撑带上以相同间隔打上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且长短一致的支撑段,使得每个支撑段的给予承坐平板的反作用力保持相对一致,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14.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步骤s2中于支撑带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的具体步骤为:于支撑带上以不同长度的间隔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且长短不一的支撑段。
15.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钉子为枪钉。
16.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带为具有弹性的打包带。材料随处可取,且价格便宜。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1、本安装方法于步骤s1中将坐板加工为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板面的承坐平板,避免了承坐平板的四角无法保证处于同一高度导致承坐板高低不平甚至歪斜的问题。
18.2、本安装方法于步骤s2中于承坐平板上加装具有的支撑带,加装后的支撑带的主支撑部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贴合固定,而支撑带两端的副支撑部承坐平板顶端面贴合固定。当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上时,给予承坐平板中心一个欲向下凹陷的作用力,此时下方的支撑带的主支撑部给予承坐平板一个反向的支撑力。且同时支撑带欲发生形变,但是支撑带的两端副支撑部是固定在承坐平板的顶端面两侧的,又会给予承坐平板一个向外扩张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又可以与上述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上时给予承坐平板中心的作用力相抵消,大幅提高了该结构的支撑强度。同时该结构也不需要在承坐平板的下方设置其他的支撑梁等支撑部件,不仅美观,且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重量也相对轻,便于搬运输送。
19.3、本安装方法于步骤s2中于支撑带上打上多个钉子,在使得主支撑部的带面与承坐平板的底端面保持贴合的同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提供支撑的支撑段,承坐平板向下的作用力被分散到各个支撑段上,支撑段各自单独形变提供支撑,支撑效果更好。
20.4、支撑带可选用日常在包装领域常见的打包带,取材容易,成本低,钉子可采用枪钉,一人即可以作业完成,安装方便,作业强度低。
21.5、支撑带为平面带状,可与承坐平板表面紧密贴合,不会有突兀的凸起,也不妨碍坐垫的安装,对外观无影响。
附图说明
22.图1为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个视角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座椅处于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承坐平板与支撑带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承坐平板与支撑带配合的正视图;图6为承坐平板与支撑带的受力分析图;图7为可提高座椅承载强度的座椅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23.各附图标记为:1-承坐平板,2-支撑带,3-支撑架,4-紧固件,5-支撑段,6-主支撑部,7-副支撑部,8-承坐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承坐平板1、具有弹性的支撑带2和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架3。其中承坐平板1位于两个支撑架3之间,承坐平板1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支撑架3固定连接。
27.在本方案中,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的板面。支撑带2则包括位于支撑带2中部的主支撑部6及沿支撑带2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6两侧的副支撑部7。上述支撑带2的主支撑部6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贴合,且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带2的两端头分别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侧壁并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固定连接。且为了避免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1上时臀部碰到两侧支撑带2的副支撑部7,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预留有承坐区域8,两侧副支撑部7贴合固定于承坐平板1留于承坐区域8之外的顶端面。
28.而作为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请参阅图3-5,本方案中支撑带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紧固件4,紧固件4作用于支撑带2上用以迫使所述支撑带2与承坐平板1保持相对固定。具体的,本方案中的紧固件4为钉子。再具体的本方案中的钉子采用枪钉。枪钉贯穿支撑带2的主支撑部6与副支撑部7插于承坐平板1上以使得支撑带2与承坐平板1保持相对固定。且支撑带2经由多个枪钉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
29.由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的板面,自然就避免出现承坐平板1四角未处于同一平面而导致板面高低不平的问题。且当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1上时,给予承坐平板1中心一个欲向下凹陷的作用力,此时由于承坐平板1的下方贴合设置有支撑带2,由于支撑带2具有弹性,下方的支撑带2自身会发生形变,且支撑带2发生形变后的弹性回复力给予承坐平板1一个反向的支撑力。且同时由于支撑带2欲发生形变,但是支撑带2的两端是固定在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两侧的,又会给予承坐平板1顶端面两侧一个向外扩张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又可以与上述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1上时给予承坐平板1中心的作用力相抵消,大幅提高了该结构的支撑强度。
30.再具体的,可参阅图6,当用户坐于承坐平板1上时,用户给予承坐平板1一个向下
的作用力f1,使得承坐平板1中心有向下凹陷的趋势。由于承坐平板1中心有向下凹陷的趋势就会给予承坐平板1两侧一个向中心凹陷的作用力f2,f2可分解为f3和f4。由于支撑带2具有弹性,承坐平板1下方的支撑带2自身会欲发生形变,且支撑带2发生形变后的弹性回复力给予承坐平板1一个反向的支撑力。而又由于支撑带2经由多个枪钉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在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1上时,每个支撑段5均单独延展发生形变,且每个支撑段5延展发生形变后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均可为所述承坐平板1提供向上的支撑力f5。使得每段支撑段5均可对对承坐平板1的底部形成支撑。且由于撑带的两端头分别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侧壁并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固定连接,支撑带2欲发生形变时会拉扯两侧位于承坐平板1顶端面的带头,给予支撑带2两端带头一个向外扩张的作用力f7。如图6中所示的,f5和f1、f4为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7和f3为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通过支撑带2的作用力对用户坐于承坐平板1上时给予承坐平板1一个向下的作用力进行抵消,从而大幅提高了该结构的支撑强度。
31.且较优的,本方案中支撑带2沿承坐平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支撑带2的两端副支撑部7固定于承坐平板1顶端面的左右两端。容易理解的,若支撑带2是沿承坐平板1的座深方向延伸的,那么支撑带2的两端就会固定在承坐平板1于座深方向上的前端与后端,容易与用户的的大腿发生摩擦干涉。而支撑带2的两端固定于承坐平板1顶端面的左右两端则避免与用户大腿发生摩擦干涉。
32.同时,如图2和图4所示,本方案中支撑带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支撑带2间隔排列设置于承坐平板1上,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支撑强度。使得承坐平板1下方都可以得到支撑。且在保证承坐平板1可得到足够的底部支撑的情况下,此处不限制支撑带2的条数。且若支撑带2的宽度足够宽,支撑带2也可以仅为一条。
33.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方案中采用支撑带2对承坐平板1形成底部支撑。容易理解的,支撑带2的厚度是极薄。用户无论是从上方还是座椅的旁侧都几乎看不到支撑带2的存在,非常美观。虽然支撑带2的两端固定于承坐平板1的左右两侧,但是如上文所述的,支撑带2的两端固定于承坐平板1顶端面的左右两端可避免与用户大腿发生摩擦干涉,且也不会与用户臀部发生干涉。且也容易理解的,支撑带2的重量也极轻,相较于支撑梁等结构,带有支撑带2的座椅无疑重量更轻更便于搬运输送。
34.而且为了便于支撑带2的取材,本方案中支撑带2为具有弹性的打包带。材料随处可取,与且价格便宜。当然的,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带有弹性的带体。
35.基于上述座椅,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可提高座椅承载强度的座椅安装方法,如图7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s1、坐板成型:根据预设形状对坐板进行加工,得到顶端面与底端面均为平整板面的承坐平板1;s2、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1宽度的支撑带2,支撑带2包括主支撑部6以及沿支撑带2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6两侧的副支撑部7;将支撑带2置于承坐平板1上并于支撑带2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2与承坐平板1保持相对固定,随后拉直并调整支撑带2,使得支撑带2的主支撑部6沿承坐平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底端面贴合,两侧副支撑部7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1顶端面贴合;且在调整并拉直支撑带2的过程中或者在调整并
拉直支撑带2后,于支撑带2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且两侧副支撑部7均由钉子钉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上以与承坐板的顶端面保持贴合固定;s3、坐板安装:将安装有支撑带2的承坐平板1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架3之间,并将承坐平板1的两侧固定于两个支撑架3上完成安装。
36.其中作为s2的一种具体实施步骤,本实施例中述s2的具体步骤如下: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1宽度的支撑带2,支撑带2包括主支撑部6以及沿支撑带2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6两侧的副支撑部7;将承坐平板1翻转至底端面朝上,将支撑带2置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上并调整支撑带2的位置使得支撑带2两侧的副支撑部7露出于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随后于支撑带2主支撑部6上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2与承坐平板1保持相对固定,再拉直支撑带2于主支撑部6上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然后将承坐平板1翻转至顶端面朝上,将两侧副支撑部7向上弯折以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侧壁并置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上,最后将支撑带2的两侧副支撑部7通过钉子钉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上使得支撑带2于副支撑部7与承坐平板1相正对的带面与承坐板的顶端面保持贴合,完成加固。
37.且如上文中所述的,为了避免用户承坐在承坐平板1上时臀部碰到两侧支撑带2的副支撑部7,承坐平板11的顶端面预留有承坐区域8。所以步骤s2中于将支撑带2置于承坐平板1上并于支撑带2的任一位置上打上钉子以使得支撑带2与承坐平板1保持相对固定之前,还包括于承坐平板1的顶端面上预留可供用户承坐的承坐区域8;上述步骤s2中拉直并调整支撑带2,使得支撑带2于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底端面贴合,且两侧副支撑部7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1顶端面贴合的具体步骤应为:拉直并调整支撑带2,使得支撑带2于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底端面贴合,且两侧副支撑部7绕过承坐平板1相对立的两侧并与承坐平板1留于承坐区域8之外的顶端面贴合。
38.且较优的,步骤s2中于支撑带2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的具体步骤为:于支撑带2上以相同间隔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且长短一致的支撑段5。通过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且长短一致的支撑段5,使得每个支撑段5的给予承坐平板1的反作用力保持相对一致,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当然的,在保证结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于支撑带2上以不同长度的间隔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且长短不一的支撑段5,该实施方式也是可行的。
39.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与步骤s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重复步骤s2以于承坐平板1上加装多条支撑带2,多条支撑带2间隔排列设置于承坐平板1上。通过加设多条支撑带2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
40.且需要说明的,本座椅安装方法中所以采用的钉子均为上述座椅中所采用的枪钉。且支撑带2也均为上述座椅中所采用的打包带。
41.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座椅及座椅安装方法,本实
施例中的座椅安装方法于步骤s2中,其具体步骤如下:坐板加固:对具有弹性的支撑带卷进行裁切以得到长度长于承坐平板1宽度的支撑带2,所述支撑带2包括主支撑部6以及沿支撑带2长度方向位于主支撑部6两侧的副支撑部7;支撑带2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和尾端,将支撑带2位于头端的副支撑部7放置在承坐平板1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顶端面上,并在位于支撑带2头端的副支撑部7上打上钉子,以使得位于支撑带2头端的副支撑部7与承坐平板1顶端面保持相对固定,随后拉动支撑带2,使得支撑带2沿承坐平板1的宽度方向绕经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且将支撑带2位于尾端的副支撑部7置于承坐平板1顶端面于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立的另一侧顶端面上,最后拉直支撑带2并在支撑带2位于尾端的副支撑部7及支撑带2的主支撑部6上打上多个钉子,以使得主支撑部6的带面与承坐平板1的底端面保持贴合,并通过多个钉子将支撑带2分隔为多个为承坐平板1提供支撑的支撑段5,完成加固。
42.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