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8:07: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风场导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加快,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越来越成为风电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如:在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某风电场,45台风机分布在南漪湖和固城湖之间的山脉上,由于湖泊与山脉之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较好风力,为这一装机近10万千瓦的风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智能风场使用需要使用导流结构对风场风力进行引导,现有的风场导流装置直接固定在地面或者工作区域,对于风力导流的风力通道受限较大,且安装或者拆卸都十分繁琐,降低导流结构的实用性,同时导流结构需要将整个风场的通风管道移动调节,操作十分复杂,且在导流结构使用时,风力直接吹在导流结构上,需要使用更多的传动力才能够推动导流结构的调节,提高能耗。

有鉴于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风力导流的风力通道受限小、安装或者拆卸简单方便、能耗小,能够有效的提高导流结构的实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包括2个平行设置的承重座1、与承重座1底端滑动连接的若干个平行的滑轨2、分别设置在2个承重座1上端的2个风场集风结构3、设置在2个承重座1之间左侧的能够改变风向进行导流的导流结构、设置在2个承重座1之间右侧的挡风缓冲结构6和固定连接在承重座1内侧一端的气缸5; 所述气缸5推动承重座1在滑轨2上移动调节;所述挡风缓冲结构6在需要改变导流方向时,能够降低导流结构的能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风场集风结构包括与承重座滑动连接的导流屏、与导流屏底端固定连接并与承重座滑动连接的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内侧且贯穿固定板和承重座的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与承重座螺旋连接,定位螺栓与固定板转动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流屏为弧形板结构,2个导流屏相对设置,中间形成导流通道。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流结构能够设置为第一导流结构或第二导流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包括底座、固定连接在底座顶端的固定架、固定连接在固定架外侧底端的第一伸缩连接杆、转动连接在固定架内侧的导流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架外侧顶端的机架、固定连接在机架内侧的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主轴末端的主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外侧啮合的从动锥齿轮;

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的两端与2个承重座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与导流板固定连接,以便于固定架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连接到承重座的内侧;所述底座定位设置在2个承重座的中部位置,第一电机驱动主动锥齿轮开始转动,配合从动锥齿轮控制导流板转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流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板整体呈三角状设置,导流板的右端呈弧状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包括集风罩、固定连接在集风罩底端的脚座、固定连接在集风罩顶端的定位筒、固定连接在定位筒顶端的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第二电机主轴末端的导流柱;

所述导流柱的外侧设有加强密封的橡胶圈层,且导流柱与脚座和定位筒转动连接,以便于第二电机在定位筒的顶端开始工作,控制主轴末端的导流柱转动调节位置;

所述导流柱的内侧中部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集风罩的右端后侧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集风罩的右端前侧开设有第二导流孔,便于转动调节导流柱内侧中部位置的通孔对接到第一导流孔或者第二导流孔,控制风力的流向。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挡风缓冲结构包括基座,固定连接在基座前后两端的第二伸缩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基座顶端的液压伸缩杆、固定连接在基座左端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连接板顶端的支架、转动连接在支架顶端的且内侧开设有滑槽的转杆、滑动连接在转杆滑槽内侧的传动轴、与传动轴转动连接的液压伸缩杆以及固定连接在转杆顶端的挡风屏;

所述第二伸缩连接杆的另一端与2个承重座固定连接,基座位于2个承重座之间的中部位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挡风屏呈弧状设置,便于液压伸缩杆拉动传动轴在转杆的滑槽中滑动,从而拉动转杆在支架的顶端转动控制挡风屏的转动;所述挡风屏的转动角度为0°~90°。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挡风屏为聚乙烯材质的板材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本发通过设置有导流屏、固定板、定位螺栓结构的风场集风结构和滑轨,这种设置配合导流屏与承重座的滑动连接、固定板与定位螺栓的转动连接和滑轨与承重座的滑动连接,工作人员将承重座放置在滑轨上方,经由气缸推动承重座在滑轨上移动调节,导流屏可以通过使用定位螺栓把固定板定位在承重座上,受限较小,提高导流结构的实用性。

2、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底座、固定架、第一电机和导流板等结构的第一导流结构,这种设置配合底座与固定架的固定连接、第一电机与主动锥齿轮的固定连接和导流板与固定架的转动连接,底座固定在承重座中部位置,固定架顶端的第一电机驱动主轴末端的主动锥齿轮带动外侧的从动锥齿轮下方的导流板开始转动,配合导流板外侧的导流槽将风力进行导流处理,操作十分简单。

3、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基座、液压伸缩杆、挡风屏和转杆等结构的挡风缓冲结构,这种设置配合基座与液压伸缩杆的固定连接、挡风屏与转杆的固定连接和支架与转杆的转动连接,需要改变导流方向时,首先启动基座顶端的液压伸缩杆开始收缩,液压伸缩杆带动传动轴拉动转杆在支架的顶端转动控制挡风屏转动到导流屏的右侧风口,防止风力直接吹向导流板,降低转动导流板的能耗。

4、本发明通过设置有集风罩、第二电机、导流柱和定位筒等结构的第二导流结构,这种设置配合集风罩与脚座的固定连接、第二电机与定位筒的固定连接和第二电机与导流柱的固定连接,风力出现集风罩,根据导流需求,控制定位筒顶端第二电机主轴末端的导流柱上的通孔对接第一导流孔或者第二导流孔,从而改变智能风场的导流方向。

5、本发明风力导流的风力通道受限小、安装或者拆卸简单方便、能耗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承重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导流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挡风缓冲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导流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导流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承重座,2、滑轨,3、风场集风结构,301、导流屏,302、固定板,303、定位螺栓,4、第一导流结构,401、底座,402、固定架,403、第一伸缩连接杆,404、导流板,405、导流槽,406、机架,407、第一电机,408、主动锥齿轮,409、从动锥齿轮,5、气缸,6、挡风缓冲结构,601、基座,602、第二伸缩连接杆,603、连接板,604、支架,605、转杆,606、挡风屏,607、传动轴,608、液压伸缩杆,7、定位钉,8、平衡板,9、第二导流结构,901、集风罩,902、脚座,903、定位筒,904、第二电机,905、导流柱,906、通孔,907、第一导流孔,908、第二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包括2个承重座1,承重座1的底端滑动连接有2个平等的滑轨2(滑轨2位于整体装置的最下方,支撑承重座1进行移动),承重座1的顶端设有风场集风结构3,风场集风结构3包括有导流屏301,且导流屏301与承重座1滑动连接,导流屏3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02,且固定板302与承重座1滑动连接,固定板302的内侧设有定位螺栓303,定位螺栓303贯穿固定板302和承重座1,且定位螺栓303与承重座1螺旋连接,定位螺栓303与固定板302转动连接,有利于使用定位螺栓303把固定板302固定在承重座1上,承重座1的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有气缸5,承重座1的内侧左方设有第一导流结构4,承重座1的内侧右方设有挡风缓冲结构6,气缸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平衡板8,平衡板8的内侧螺旋连接有定位钉7,有利于使用定位钉7穿过平衡板8固定气缸5。

所述导流屏301通过固定板302定位在承重座1的上方,沿着承重座1

向外侧推出移动,两个承重座1相向的一侧设有T型槽;

所述气缸5固定在承重座1的一侧,一个气缸5通过活动连杆连接两个承重座1,气缸5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即可。所述第一导流结构4整体位于承重座1的上方,同时也位于气缸5的上方,不影响安装。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4包括有底座401,底座4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402,固定架402的外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连接杆403,且第一伸缩连接杆403与承重座1固定连接,固定架40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导流板404,固定架402的外侧顶端固定连接有机架406,机架40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07,第一电机407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408,主动锥齿轮408的外侧啮合有从动锥齿轮409,且从动锥齿轮409与导流板404固定连接,便于固定架402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403连接到承重座1的外侧,定位底座401保持在承重座1的中部位置,通过第一电机407驱动主动锥齿轮408开始转动,配合从动锥齿轮409控制导流板404转动;导流板404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导流槽405,导流板404呈三角状设置,导流板404的右端呈弧状设置,便于风力通过导流板404前后两侧的导流槽405引导风向,三角状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引导风向;第一导流结构4通过改变导流板404的角度,配合导流槽405对风向进行引导。

所述挡风缓冲结构6包括有基座601,基座601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连接杆602,且第二伸缩连接杆602的另一端与承重座1固定连接,基座6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08,便于基座601两侧的第二伸缩连接杆602连接到承重座1外侧,保持基座601在中部位置;基座6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03,连接板60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架604,支架604的顶端转动连接有转杆605,转杆605的内侧开设有滑槽,转杆605的滑槽内侧滑动连接有传动轴607,且传动轴607与液压伸缩杆608转动连接,转杆60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风屏606,且挡风屏606呈弧状设置,便于液压伸缩杆608拉动传动轴607在转杆605的滑槽中滑动,从而拉动转杆605在支架604的顶端转动控制挡风屏606的转动;挡风屏606的转动角度为0°到90°,挡风屏606为聚乙烯材质的板材制成的,便于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挡风屏606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底座401直接放置在气缸5的上方进行安装,基座601通过前后两侧的第二伸缩连接杆602连接到承重座1的一侧,脚座902直接放置在两块导流屏301之间任意位置。

第一伸缩连接杆403和第二伸缩连接杆602分别设置2个,分别位于固定架402和基座601的前后两侧,通过焊接连接到承重座1上进行固定连接。

工作流程:本装置用电器均为外接电源供电,工作人员将承重座1对接放置在滑轨2的上方,依次将第一导流结构4和挡风缓冲结构6安装在承重座1上(可以自行在承重座1的底端设置滑轮或者导向结构定位在滑轨2的滑槽内部,气缸5两侧的伸缩连接推动承重座1进行移动),接通电源,启动气缸5,气缸5推动两侧的承重座1在滑轨2的上方向前后两侧移动打开,固定架402外侧的第一伸缩连接杆403与基座601前后两端的第二伸缩连接杆602同步拉伸打开,把风场集风结构3中的导流屏301底端的固定板302卡在承重座1外侧,使用定位螺栓303固定连接导流屏301,完成安装,把风场集风结构3对接到智能风场,风力通过导流屏301与左侧的第一导流结构4进行流通,需要改变风场的风力方向时,启动挡风缓冲结构6基座601上方的液压伸缩杆608开始工作,液压伸缩杆608拉动顶端的传动轴607开始转动,传动轴607拉动转杆605在支架604的顶端开始转动,转杆605带动顶端的挡风屏606开始同步转动到导流屏301的右端风口,阻挡风进入到风场集风结构3中,启动第一导流结构4底座401上固定架402顶端机架406中的第一电机407,第一电机407驱动底端的主动锥齿轮408开始转动,主动锥齿轮408带动外侧啮合的从动锥齿轮409开始转动,从动锥齿轮409开始带动下方的导流板404开始在固定架402内侧转动呈不同角度,导流板404角度调节完成后,启动液压伸缩杆608推动传动轴607和转杆605开始转动呈竖直状态,转杆605把挡风屏606转动到导流屏301的上方,开始通风,风力进入到风场集风结构3中,从导流板404外侧的导流槽405向导流方向移动。

实施例2

如图5、图6所示,一种智能风场专用导流装置,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是将第一导流结构4替换为第二导流结构9;所述第二导流结构9包括有集风罩901,所述集风罩9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脚座902,所述集风罩9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筒903,所述定位筒90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904,所述第二电机904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导流柱905,所述导流柱905的外侧设有橡胶圈层,且导流柱905与脚座902和定位筒903转动连接,便于第二电机904在定位筒903的顶端开始工作,控制主轴末端的导流柱905转动调节位置,导流柱905外侧的橡胶圈层可以加强密封效果,避免漏风;导流柱905的内侧中部位置开设有通孔906,所述集风罩901的右端后侧开设有第一导流孔907,所述集风罩901的右端前侧开设有第二导流孔908,便于转动调节导流柱905内侧中部位置的通孔906对接到第一导流孔907或者第二导流孔908,控制风力的流向。所述第二导流结构9通过导流柱905的通孔开启来改变风向。

工作流程: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是将第二导流结构9移动到风场集风机构3的左侧推入,需要导流时,启动定位筒903顶端的不同位置的第二电机904开始工作,第二电机904驱动主轴末端的导流柱905开始在集风罩901和脚座902中转动,导流柱905内侧中部位置的通孔906对接到第一导流孔907或者第二导流孔908,控制风力以不同的风口放出。

以上实施例1、实施例2在使用时均可以依据智能风场需要情况设置若干个同时使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滑轨上设置承重座,在承重座上设置风场集风结构,在承重座之间设置导流结构和挡风缓冲结构,并在承重座的内侧一端设置气缸,工作人员将承重座放置在滑轨上方,经由气缸推动承重座在滑轨上移动调节,导流屏可以通过使用定位螺栓把固定板定位在承重座上,受限较小、安装或者拆卸简单方便、能耗小,提高了导流结构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